流动学生论文-梁勤

流动学生论文-梁勤

导读:本文包含了流动学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党员管理

流动学生论文文献综述

梁勤[1](2019)在《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状况,分析处于实习阶段的学生党员管理不到位、毕业生党员流动性大、学校组织观念和管理方式落后等问题,提出意识养成阶段严把学生党员"质量关",责任强化阶段健全相关制度、规范教育管理模式,党性巩固阶段探索校企合作、齐抓共管新局面等对策,并探索创新型模式,即在流动学生党员中成立基层党组织,以及利用新媒体手段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开设党课等。(本文来源于《广西教育》期刊2019年07期)

何芳,彭林丽,冉敏,杨静薇,王宏[2](2018)在《青春期流动学生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了解重庆市沙坪坝区青春期流动学生生活质量(QOL)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沙坪坝区9~16岁3 512名中小学生(男生1 821人,女生1 691人)。采用青春期儿童生活质量量表(QOLSCP)、儿童抑郁量表(CDI)及青春发育事件自我评定量表(PDS)对研究对象进行一般情况、青春期发育状况及抑郁和QOL的测定。结果沙坪坝区青春期流动学生QOL总分、生理及社会领域得分均低于非流动学生(P <0.05)。高学段、抑郁及青春发动时相提前是青春期流动学生QOL的危险因素(P <0.05);家庭经济条件好、家庭关系和谐是其QOL的保护因素(P <0.05);父亲文化程度高是青春期流动女生QOL的保护因素(P <0.05);母亲文化程度高是青春期流动男生QOL的保护因素(P <0.05);各因素对生理、心理、社会及青春期各领域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P <0.05)。结论青春期流动学生QOL低于同年龄阶段非流动学生。学段、家庭经济条件、家庭关系、父母亲文化程度、抑郁状况及青春发动时相是青春期流动学生QOL的影响因素。关注青春期流动学生家庭生活环境、心理及青春期发育可有效改善其QOL。(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30期)

杨和能,李毅[3](2018)在《浅论职业学校顶岗实习期间流动学生的安全教育困境及解决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阶段,中职学校顶岗实习期间流动的学生安全管理教育存在较多问题,导致顶岗实习学生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影响了职业学校社会声誉和可持续发展。因此,重视并规范职业学校顶岗实习期间流动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研究其有效路径,维护好学生、职业院校和实习单位的合法权益,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职业教育(中旬刊)》期刊2018年06期)

张亚峰[4](2018)在《以兴趣为导向 增强流动学生自主阅读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动生是一类特殊的学生群体,这部分学生会受到父母频繁漂泊的影响导致无法长期固定在一个城市或者一所学校完成自己的学业。这使得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心态受到很大的冲击,一方面很多流动生会因无法适应新环境产生厌学的心理,另一方面很多流动学生也会因为无法适应新教师的讲课方式而感到吃力。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其主要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字词的书写,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后期更好的学习打下基础,而这一点正是流动学生所欠缺的。本文以流动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探讨如何更好地提升流动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8年25期)

岳华[5](2018)在《初中阶段流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现状及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基础教育均衡化的不断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外环境得到了显着改变。成都作为重要的人口迁入地,每年都会涌入大量的流动人口,妥善解决好这部分群体子女——流动学生的受教育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也具有现实的社会价值。初中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思维性、抽象性,是容易出现学习困难,导致学习兴趣障碍的学科。对于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环境相对较差的流动学生,更是容易产生数学学习的不适性,出现学习兴趣不足等问题。因此,如何根据初中数学的学科特色,从初中流动学生学情出发,着力提升其数学学习兴趣,有利于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改进数学教学效果,促进流动学生学习力的提升与综合素养发展。基于此,以四川省成都高新区九年一贯制初中为例,通过调查研究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初中流动学生学习兴趣现状进行了研究,发现:1.相对于当地学生,初中流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略低。男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高于女生,但稳定性低于女生。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随年级升高而递减,毕业年级的学习兴趣最低。不同家庭照养方式的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存在差异,其他人员照看的学生学习兴趣最低。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存在较大差异。2.课堂教学、学习行为、家庭环境、学校管理对于流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情趣存在显着影响,其中92.8%的比例可以通过以上自变量予以解释。而在其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专业素养,学生的认识水平、同伴组织,家庭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又发挥着显着影响。3.较高比例的流动学生不能全面认识到数学学习的工具价值与教育意义,提升数学学习兴趣的主动性存在欠缺,对于能否结合初中生实际提升数学学习兴趣的动力不足。从着眼学生学情,改进教学方法;转化学习认知,完善学生组织;创新管理思路,增强支持力度;密切亲子关系,提升家教水平等方面提出具体实施策略,促进初中生学习兴趣提升。笔者结合工作思考与管理经验,将数学学习兴趣的相关问题呈现出来,有利于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对策,促进初中流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为其融入崭新学习环境,形成良好的学习与交往习惯,实现以数学学习改进带动整体学习进步提供有力支撑。(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8-03-10)

杨孟闺[6](2017)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流动学生教育计划”经费资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的流动学生数量十分巨大,美国社会各界对这一群体的教育问题给予了关注。要解决流动学生的教育问题,关键是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教育资金,而这也是当前美国政府面临的问题所在。基于这样的困难,美国联邦政府采取了各项措施以解决流动学生的教育问题,其中以“流动学生教育计划”最具代表性。该项计划由美国联邦政府制定并出资,各州根据联邦政府的规定以及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分设州级“流动学生教育计划”。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的流动人口大州,它通过实施“流动学生教育计划”获得了联邦政府大量的流动教育资金,从而缓解了其州内流动教育资金不足的问题。本文以加州“流动学生教育计划”教育经费资助情况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加州“流动学生教育计划”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其教育经费的资助情况,并对加州该项计划的教育经费资助情况进行了评价,最后提出了对我国的启示。全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缘由,阐明了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确定了研究方法,对文章的关键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与整理并介绍了理论基础。第二章介绍了美国“流动学生教育计划”产生的背景,从该计划产生的法律基础和现实需要这两方面来阐述。第叁章论述了美国加州“流动学生教育计划”的主要内容。介绍了计划实施的主要内容和迷你助教项目、流动学生信息网、美墨流动学生教育项目等具有代表性的项目。第四章对美国加州“流动学生教育计划”教育经费资助情况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资助对象、资助经费额度、经费分配方式、经费用途这四方面内容。第五章主要从成功和不足之处这两方面来对美国加州“流动学生教育计划”的教育经费资助情况进行评价。该计划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一是构建了完善的法律体系,为流动儿童教育经费的获得提供法律保障;二是获得了较大量的经费支持,较好地保障了州内流动儿童教育发展;叁是经费拨款方式科学合理,极大地提高了经费利用效率;四是联邦政府和加州教育部门分工明确,促进了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它的不足之处有两点:一是经费还不足以满足全部流动学生的需要;二是经费来源渠道过于单一。第六章阐述了加州“流动学生教育计划”教育经费资助情况对我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经费保障的启示。从完善立法、建立中央政府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补偿机制、为家庭特别困难的流动学生提供特殊资助以及加强流动学生学前教育这四个方面来阐述。(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7-06-01)

葛伟丽,李晟[7](2016)在《浅谈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与管理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新时期,随着高职教育学生实习实训工作的开展,形成了高职学生管理和党员教育管理难点,不同程度存在着教育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的调查,分析学生流动党员形成的原因以及群体特点,针对其管理难点提出教育管理对策,旨在引起高校党务工作者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及提供可行性建议,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创新学生流动党员管理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国培训》期刊2016年22期)

卢珂[8](2016)在《流动学生家长与本地学生家长对义务教育满意度之差异——基于北京市样本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北京市(区、县)教育满意度入户调查数据,构建倾向分数配对模型,考察流动学生家长与具有北京市户籍的本地学生家长对义务教育的满意度差异。研究发现,控制个人、家庭特征、区域属性等因素后,流动学生家长对教育工作的整体满意度仍高于本地学生家长;流动学生家长对政府职责维度的满意度相对较低;不同城市功能区流动人口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趋势不同。针对这一结论,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外来人口义务教育后教育的配套制度建设,加强对相关区域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扶持力度,重视公众对教育的呼声,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本文来源于《教育测量与评价》期刊2016年07期)

薛志远[9](2016)在《父母支持温暖对流动学生情绪适应的影响:拒绝敏感性的中介》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动学生是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在半年以上,年龄在12-18周岁的青少年。伴随着流动,文化差异、生活习惯、生活节奏、语言等都发生着变化,这样的变化使流动学生面临着巨大的适应任务。流动学生的适应和发展不仅对其自身具有影响,对社会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促进或破坏性的作用。初中阶段是一个人身体和心理发展迅速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情绪发展迅速,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但是学生的情绪波动比较剧烈,非常容易受到其它事件的影响,产生不良情绪体验,因此对初中生的情绪适应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学生的情绪适应,不仅受自身认知的影响,也受到周围人际关系的影响。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增强,产生摆脱家庭环境的影响的愿望,从家庭中走向社会,受到家庭的影响逐渐减小,受周围同伴的影响不断增强。个体认知、家庭环境共同影响初中生的情绪适应。本文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父母支持问卷、拒绝敏感性问卷、情绪适应问卷对西安市叁所中学的学生施测,对所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处理,考察流动学生的情绪适应、感知到的父母支持及初中生拒绝敏感性的特点,并探讨了拒绝敏感性在父母支持与初中生情绪适应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对于初一年级的城镇学生,流动学生的抑郁得分显着高于非流动学生;初一年级,流动学生的抑郁得分显着高于初二年级。2、初中生的孤独感和抑郁在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男生的孤独感的得分显着高于女生,女生的抑郁得分显着高于男生;学生的幸福感不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3、初中生的抑郁和幸福感在年级上存在显着差异,初二年级学生的抑郁得分显着高于初一年级,初二年级学生的幸福感得分显着低于初一年级,学生的孤独感不存在显着的年级差异。4、户籍性质不同的学生在孤独感上存在显着差异,农村户籍学生的孤独感得分显着高于城市户籍学生的得分,不同户籍的学生在抑郁和幸福感上不存在显着差异。5、不同户籍性质的学生感知的父母支持温暖存在显着性差异,农村户籍学生感知的父母支持温暖得分显着低于城镇户籍的学生的得分。6、初中生的拒绝敏感性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女生的拒绝焦虑和拒绝愤怒的得分均显着高于男生的得分。7、流动学生的拒绝焦虑得分显着高于非流动学生,在拒绝愤怒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8、初中生的情绪适应与父母支持的关系上,孤独感、抑郁与父母支持显着负相关;幸福感与父母支持显着正相关;即初中生感知到的父母支持水平越高,幸福感水平越高,孤独感和抑郁水平越低,有利于初中生的积极适应。9、初中生情绪适应与拒绝敏感性的关系上,拒绝敏感性与幸福感显着负相关,与孤独感、抑郁显着正相关;即个体拒绝敏感性水平越高,越不利于个体的适应。10、拒绝敏感性在父母支持与初中生情绪适应之间起中介作用,且这一中介作用模型在流动和非流动学生群体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杨平[10](2016)在《浅谈对“流动”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几个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生随父母迁徙流动,离开自己生长的乡镇,由于频繁的流动,造成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方法不够科学合理,教师要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上存在的问题,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培养学习兴趣,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教学实效,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6年10期)

流动学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调查了解重庆市沙坪坝区青春期流动学生生活质量(QOL)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沙坪坝区9~16岁3 512名中小学生(男生1 821人,女生1 691人)。采用青春期儿童生活质量量表(QOLSCP)、儿童抑郁量表(CDI)及青春发育事件自我评定量表(PDS)对研究对象进行一般情况、青春期发育状况及抑郁和QOL的测定。结果沙坪坝区青春期流动学生QOL总分、生理及社会领域得分均低于非流动学生(P <0.05)。高学段、抑郁及青春发动时相提前是青春期流动学生QOL的危险因素(P <0.05);家庭经济条件好、家庭关系和谐是其QOL的保护因素(P <0.05);父亲文化程度高是青春期流动女生QOL的保护因素(P <0.05);母亲文化程度高是青春期流动男生QOL的保护因素(P <0.05);各因素对生理、心理、社会及青春期各领域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P <0.05)。结论青春期流动学生QOL低于同年龄阶段非流动学生。学段、家庭经济条件、家庭关系、父母亲文化程度、抑郁状况及青春发动时相是青春期流动学生QOL的影响因素。关注青春期流动学生家庭生活环境、心理及青春期发育可有效改善其QOL。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动学生论文参考文献

[1].梁勤.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探析[J].广西教育.2019

[2].何芳,彭林丽,冉敏,杨静薇,王宏.青春期流动学生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8

[3].杨和能,李毅.浅论职业学校顶岗实习期间流动学生的安全教育困境及解决方法[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8

[4].张亚峰.以兴趣为导向增强流动学生自主阅读意识[J].考试周刊.2018

[5].岳华.初中阶段流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现状及原因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8

[6].杨孟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流动学生教育计划”经费资助研究[D].广州大学.2017

[7].葛伟丽,李晟.浅谈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J].中国培训.2016

[8].卢珂.流动学生家长与本地学生家长对义务教育满意度之差异——基于北京市样本的实证研究[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6

[9].薛志远.父母支持温暖对流动学生情绪适应的影响:拒绝敏感性的中介[D].陕西师范大学.2016

[10].杨平.浅谈对“流动”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几个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6

标签:;  ;  ;  

流动学生论文-梁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