苎麻属植物论文-伍波,曾胜男,张志强

苎麻属植物论文-伍波,曾胜男,张志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苎麻属植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苎麻属,植物纤维,化学成分

苎麻属植物论文文献综述

伍波,曾胜男,张志强[1](2015)在《苎麻属植物纤维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苎麻化学成分的7个指标中,有脂蜡质、果胶、半纤维素、木质素、含胶率5个指标小于苎麻属植物,但木质素含量高于贴毛苎麻,脂腊质含量与纤维细度负相关;含胶率与纤维细度、断裂强力、断裂强度负相关,但与断裂伸长有较小正相关;果胶、纤维素含量与纤维物理性能指标正相关;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与纤维物理性能指标负相关。(本文来源于《农技服务》期刊2015年07期)

肖呈祥,崔国贤,孙敬钊,曹诣,张小龙[2](2014)在《苎麻属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苎麻属植物中已分离鉴定出了11个黄酮类化合物,其大多以糖苷形式存在。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抗炎、抗癌、抗肿瘤等重要药理作用。对苎麻属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与功能,提取、纯化和检测工艺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并讨论了苎麻属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前景。(本文来源于《作物研究》期刊2014年03期)

陈建华,许英,王晓飞,栾明宝,孙志民[3](2011)在《苎麻属植物资源基础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栽培苎麻的原产国,拥有丰富的苎麻属植物资源。深化苎麻资源的研究对了解苎麻属植物的分类与进化以及苎麻品种改良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苎麻属植物的起源分类与进化、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以及苎麻资源研究标准与规范制定等基础性研究进展,并对苎麻资源的研究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邱财生,程超华,赵立宁,李育君,臧巩固[4](2011)在《用RAPD标记研究苎麻属植物的亲缘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了13份苎麻属材料的基因组DNA,利用RAPD进行亲缘关系分析。从12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了23条引物,对13份材料共扩增出235个条带。根据扩增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反映各材料间亲缘关系的树状图。RAPD的分析结果与传统分类学的分类结果基本相符。(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07期)

康冬丽,贾红辉,蒋建雄[5](2011)在《利用TrnL-F序列探讨苎麻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苎麻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对10个种和8个变种苎麻属植物的TrnL-F序列进行PCR扩增和T/A克隆产物序列测定;选取雾水葛属的植物作为参考外类群,同样也测定其TrnL-F全序列;根据TrnL-F区碱基序列的差异计算种间的遗传距离,采用UPGMA法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并得到系统发育树。结果:野线麻、福州苎麻、赤麻、悬铃叶苎麻、序叶苎麻、白面苎麻、束序苎麻、密球苎麻、疏毛水苎麻、圆叶水苎麻、灰绿水苎麻和糙叶水苎麻聚成一支;帚序苎麻、黔桂苎麻、苎麻、微绿苎麻、贴毛苎麻和青叶苎麻聚为另一支;雾水葛单独聚成一类,与苎麻属的其他种在一级分支中即分开,与其他种的亲缘关系较远。结论:帚序苎麻组和苎麻组植物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讯》期刊2011年01期)

蒙祖庆,刘立军,汪波,彭定祥[6](2010)在《苎麻属植物RAPD-PCR反应体系的双重正交法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苎麻属植物为材料,研究苎麻属植物RAPD分析中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差异性材料DNA为模板和双重正交优化设计的方法。建立苎麻属植物RAPD-PCR反应体系:25μL反应体系中含Taq DNA聚合酶1.5U,Mg2+2.1 m mol/L,dNTP 0.2μmol/L,Primer 0.75μmol/L,模板DNA 150 ng。最佳扩增程序:先94℃变性4 min,再94℃变性45 s,37℃复性45 s,72℃延伸90 s共36个循环,最后72℃延伸5 min,4℃保存。经检验,该体系能适应苎麻属多个种植物的RAPD-PCR的正常扩增。(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6期)

钟军,朱洁文,王坤,孙焕良[7](2010)在《苎麻属植物种子微结构和油脂及功能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苎麻属植物种子为材料,分别应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及GC-MS联用仪,对其微结构、出油率、油脂肪酸组成与含量、油脂理化特性等进行研究,探讨了苎麻属植物种子的微结构和油脂的功能特性,为苎麻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苎麻属植物种子外形多样且种子表面纹饰以网状纹和线状纹为主;千粒重、粒长和粒宽分别在0.034~0.049 g、0.455~0.694 mm和0.250~0.322 mm之间;在以石油醚为萃取溶剂、80℃水浴和12h萃取时间的最佳条件下,种子出油率为13.45%~28.19%,属于高含油量种子,但不同基因型种子的出油率差异较大,野生种的平均出油率要高于栽培种的;种子油脂肪酸以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为主,不饱和脂肪酸总量达87.82%~93.69%。种子出油率与千粒重和粒长之间为极显着的正相关,与粒宽之间为显着的正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钟军,朱洁文,王坤,孙焕良[8](2009)在《中国苎麻属植物种子微形态特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苎麻属植物种子的微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苎麻属植物种子外形多样,野生苎麻种子的粒型差异较大,有扁叁角形、近扁纺锤体形和扁卵形3种;而栽培种只有近纺锤体形和扁卵形两种且差异不明显;种子表面纹饰以网状纹和线状纹为主;种子形态、大小、千粒重、表面纹饰类型等特征为我国苎麻种质资源的保护、贮藏、利用、鉴别、流通、选种、配种、种子信息查询等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09年10期)

朱洁文[9](2008)在《苎麻属植物瘦果微结构及其籽油理化特性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苎麻属的柔毛苎麻、悬铃叶苎麻、大叶苎麻、贴毛苎麻(苎麻组变种)4个苎麻野牛种和湘苎叁号、多倍体一号、中苎一号、新品系R057等4个苎麻栽培品种的瘦果为材料,研究其精选方法、基本物理特性、显微外观形态特征、超微外观形态特征、有机溶剂萃取工艺影响因素、籽粒储藏期以及成熟度对含油率的影响,并分析了其萃取所得的油脂的理化特性、脂肪酸组成。丰要研究结论如下:1.苎麻属植物瘦果长宽变幅在0.250~0.694mm之间,因而其精选只需过两步筛即过20目筛,去除直径大于1mm的杂质;过40目筛,去除直径小于0.45mm的杂质。2.苎麻野生种瘦果有扁叁角形、近扁纺锤体形和扁卵形叁种形态;苎麻栽培品种有近纺锤体形和扁卵形两种形态。3.苎麻野生种毛刺上的次级结构为山丘状的突起,与苎麻栽培品种同组群的贴毛苎麻毛刺上还有无规律分布的波纹状的突起:苎麻栽培品种毛刺上的次级结构为山丘状和呈无规律分布的波纹状突起,中苎一号毛刺上无突起。4.苎麻野生种瘦果前端大多是网状纹理结构(柔毛苎麻的纹理结构不规则);苎麻栽培品种瘦果前端则是线性纹理结构。5.苎麻属植物种子含油率品种间和品种间差异都极显着。苎麻野生种种子含油率在18.45~28.65%之间,悬铃叶苎麻最高达到28.65%,大叶苎麻最低为18.45%;苎麻栽培品种种子含油率在13.45~22.56%之间,多倍体一号最高达到22.56%,湘苎叁号最低为13.45%。苎麻栽培品种种子常温干燥储藏1年含油率无显着变化,储存两年含油率后极显着降低。6.苎麻属植物种子油的脂肪酸主要组成为亚油酸(C18:2),油酸(C18:1),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亚麻酸(C20:1);不饱和脂肪酸(USFA)占87%以上,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占79%以上:亚油酸含量尤为丰富,达77.8%-83.8%。7.不同苎麻栽培品种种子的成熟时期存在明显差异。其它材料介于两者之间。湘苎叁号最先成熟,成熟期为12月初,最后是多倍体一号,成熟期12月底,其它材料介于两者之间。种子成熟都要到12月,大大晚于叁麻收获期。(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08-06-20)

康冬丽[10](2008)在《中国苎麻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及其系统发育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nrDNA的ITS序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野生苎麻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同时还利用ISSR(简单重复序列间区)分子标记技术,探讨苎麻栽培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通过苎麻属植物亲缘关系的研究和苎麻栽培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分析,对于指导苎麻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遗传育种与种质创新等均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实验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PCR扩增、测序、序列同源性比对及聚类分析,得到了苎麻14个种和8个变种植物以及1个外类群种的ITS序列。并进行了相应的系统发育分析。在苎麻14个种和8个变种植物以及1个外类群种的ITS序列中,ITS转录间隔区(包括ITS1和ITS2)内信息位点达28.9%。由此可见,整个苎麻属内,ITS区序列信息位点比较丰富。从分支支持率来看,属内各类群的划分均具有较高的支持率,这证明ITS区可以为解决苎麻属植物的系统发育问题提供较强的证据。2.利用MP法和NJ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外类群冷水花属的植物首先与苎麻属植物分开。而苎麻属14个种和8个变种的植物共可被分为四大类。其中,大叶苎麻组和序叶苎麻组植物聚成一类;帚序苎麻组植物和越南苎麻形成了第二个分支;苎麻组植物形成第叁大组;而腋球苎麻单独成为一个分支,并与苎麻组植物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它们的分支支持率都达到了50%以上。3.苎麻ISSR分析的技术体系建立:25ul反应体系中,100ng模板DNA,0.4μmol/L的引物,1×PCR反应缓冲液,0.2mmol/LdNTP,1U的TaqDNA聚合酶,1.5mmol/LMgCl_2。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5min;94℃变性45s,56℃退火45s,72℃延伸1min,35个循环;最后72℃保持7min。15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258条带,其中多态性带247条,多态性比率(PPB)为95.82%。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17.2条带。研究说明苎麻栽培品种间遗传差异较大。4.依据ISSR标记谱带对供试苎麻栽培品种进行了UPGMA聚类分析,利用两条结合线可将56个苎麻品种划分成二个聚合等级。在遗传距离为0.635处的结合线可将56个苎麻品种分为5类。其中,湖南与湖北的51个苎麻品种聚为一类;贵州的2个苎麻品种聚为另一类;来自江西的2个苎麻品种和来自四川的1个品种各自成为一类。从分类结果可以看出,基本上相邻或相近地区品种的遗传距离较近,说明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08-05-05)

苎麻属植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苎麻属植物中已分离鉴定出了11个黄酮类化合物,其大多以糖苷形式存在。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抗炎、抗癌、抗肿瘤等重要药理作用。对苎麻属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与功能,提取、纯化和检测工艺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并讨论了苎麻属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苎麻属植物论文参考文献

[1].伍波,曾胜男,张志强.苎麻属植物纤维化学成分研究[J].农技服务.2015

[2].肖呈祥,崔国贤,孙敬钊,曹诣,张小龙.苎麻属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14

[3].陈建华,许英,王晓飞,栾明宝,孙志民.苎麻属植物资源基础研究进展[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1

[4].邱财生,程超华,赵立宁,李育君,臧巩固.用RAPD标记研究苎麻属植物的亲缘关系[J].湖北农业科学.2011

[5].康冬丽,贾红辉,蒋建雄.利用TrnL-F序列探讨苎麻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J].生物技术通讯.2011

[6].蒙祖庆,刘立军,汪波,彭定祥.苎麻属植物RAPD-PCR反应体系的双重正交法优化[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7].钟军,朱洁文,王坤,孙焕良.苎麻属植物种子微结构和油脂及功能特性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

[8].钟军,朱洁文,王坤,孙焕良.中国苎麻属植物种子微形态特征的初步研究[J].种子.2009

[9].朱洁文.苎麻属植物瘦果微结构及其籽油理化特性初步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

[10].康冬丽.中国苎麻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及其系统发育关系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

标签:;  ;  ;  

苎麻属植物论文-伍波,曾胜男,张志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