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两体非轻无粲衰变论文-韩琳

介子两体非轻无粲衰变论文-韩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介子两体非轻无粲衰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B介子,CP破坏,QCD因子化,代非普适Z~(?)模型

介子两体非轻无粲衰变论文文献综述

韩琳[1](2013)在《B_s介子两体非轻无粲衰变中新物理Z’效应的唯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味物理,尤其是B物理,在验证标准模型理论并测量其基本参数、探索CP破坏起源以及发现新物理存在的迹象或证据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B介子系统是研究CP破坏的良好场所,因此B介子衰变及其CP破坏研究成为一个比较活跃的领域。目前广泛用来处理B介子衰变中非微扰部分的QCD因子化方法在计算末态强子间的衰变矩阵元时会遇到问题,例如在处理硬旁观散射和湮灭贡献时会遇到端点发散问题。为了计算强子矩阵元,我们采用了Cornwall提出的具有动力学质量的红外有限胶子传播子消去端点发散。论文的前叁章我们简要地概述了与B介子衰变相关的基础知识(CKM矩阵和幺正叁角形,B介子非轻衰变过程中的分支比、各种CP破坏以及叁个方向的极化分量,Bd,s-Bd,s混合,重整化、重整化群和算符乘积展开以及B介子非轻衰变的低能有效哈密顿等,最后是几种计算强子矩阵元的方案,包括本文所采用的QCD因子化方案)并简单介绍了代非普适Z′模型。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有两部分组成:我们首先研究了Bs→KK*衰变过程。基于最新的实验结果,在QCD因子化框架下重新计算了Bs→KK*衰变过程,对于出现在硬旁观散射和湮灭修正中的端点发散问题我们采用了维数参数化和红外有限胶子传播子两种方案处理,并且给出来了Z′玻色子对这些衰变过程的影响。两种方案对某些可观测量给出了不同的预言值,例如Acp dir(Bs→K+K*-),两种方案的准确性将由未来更准确的实验测量来判断。在代非普适Z′模型中,Z′波色子对可观测量可能影响明显。我们利用己被准确测量的Bd0→π+K-过程的可观测量作为限制,在U-spin对称性极限下,Bs→K+K-衰变的分支比和CP不对称被分别严格地限制到[27,33]×10-6和[-16.4%,-8.1%]。基于上述工作,在QCD因子化框架下,我们又对Bs介子衰变到末态为两个矢量介子的两体非轻无粲衰变过程进行了研究。在最新的实验结果中,Bs→ππ,K*0k*0过程的实验数据和目前的理论预言在两个标准偏差范围内不符。为了消除分歧,我们尝试了两种解决方案:在标准模型中用红外有限传播子处理QCD因子化框架中出现的端点发散,另外就是考虑代非普适Z′模型在这两个过程中的效应。我们发现用红外有限胶子传播子可以解决Bs→ππ分支比问题。对于代非普适Z′模型,我们首先用Bs-Bs混合和Bu,d→πK衰变的最新实验值给出了z′模型的新物理参数PL,R,DL,R和φsL的取值范围,并利用该新物理参数,可以解决B(Bs→ππ,K*0K*0)实验测量和标准模型预言不一致的反常现象,并预测那些没有被实验测量的物理量。此外,我们还利用了Bs-Bs混合和Bu,d→φK衰变的最新实验值给出了Z’模型的另外一组新物理参数SL,R和φsL。然而,关于极化分量,无论采用红外有限胶子传播子还是代非普适Z’模型都不能解决实验数据和理论预言之间的不一致性。最后,我们发现由于Bs→φφ,φρ,ωφ衰变过程的可观测量受Z’的影响很大,因此非常适合用来检验和寻找新物理模型。(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3-04-01)

邹文娟[2](2007)在《B介子两体非轻无粲衰变与超对称量子修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在过去的叁十年里,标准模型理论的精确检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无法给予令人满意解释的疑难问题。人们普遍相信现在的标准模型理论是费米能标附近的有效理论。在更高的能标处,应当存在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理论。要直接发现新粒子,需要等待具有超高能量的强子对撞机LHC实验的投入运行。在目前的B介子工厂实验和未来的LHC-B实验中,人们有可能通过对B介子的产生和衰变过程的研究,首先发现新物理存在的信号或证据。在本论文中,我们主要致力于在标准模型及最小超引力模型框架下系统地研究B介子两体非轻无粲衰变过程:B→M_1M_2。在论文的前叁章,我们首先讨论了标准模型理论遇到的主要困难,介绍了构建新物理模型的动机,并解释了为什么超对称模型会引起广泛的兴趣。在第二章,我们对标准模型及各种超对称模型做了简要的介绍及讨论。在第叁章,我们首先对B物理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作了简单的综述,然后对B介子衰变过程强子矩阵元计算的各种因子化方法作了评论,重点讨论了QCD因子化方法。第四章是论文的工作部分。我们首先对最小超引力模型下出现的带电希格斯、带电超微子、中性超微子及胶微子企鹅图作了相关推导,抽出了形状因子F_(1,2)~(L,R),给出了新物理对威尔逊系数C_k(M_w)修正的表达式。通过对超对称参数空间的扫描计算,我们发现超对称对威尔逊系数C_k(k=3~10)的修正非常小几乎可以忽略,但是对C_(7γ)(M_w)以及C_(8g)(M_w)的修正可以很大,甚至改变这些系数的符号。在第四章,我们采用QCD因子化方法,计算了对80个B介子两体非轻无粲衰变过程B→M_1M_2(M_i=P,V)的衰变分枝比和CP破坏的新物理修正,并根据B介子工厂实验数据对一些唯象上感兴趣的衰变道做了讨论和分析。对于这些衰变道的衰变分枝比,我们发现由于理论与实验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只要选取合适的参数,不管是在标准模型下还是在最小超引力模型下,理论预言值和实验测量值均可以较好的符合。然而,对于一些衰变道,超对称贡献可以改善理论值与实验值的符合程度。对我们所考虑的叁组典型输入参数,可以看到:在Case-A和Case-C,超对称贡献总是很小。在Case-B,对于那些以树图贡献为主的衰变道超对称贡献影响很小。对于以QCD企鹅图贡献为主的衰变道,超对称的贡献可以比较大,给标准模型理论预言值以较大的修正。例如对B→K(π,η~(′),φ),K~*(π,ω,φ,ρ)衰变道的衰变分枝比,超对称贡献可以给出30%~260%的增强。对于B→K(ρ,ω),超对称贡献使它们的分枝比降低大约30%~60%。在第四章,我们还在标准模型和最小超引力模型理论框架下计算了这80个衰变道的CP破坏不对称性,给出了新物理修正。由于QCD因子化方法本身的限制且输入参数较多,使得理论预言值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与标准模型预言值相比,对Case-A和Case-C,超对称贡献仍然很小。但对Case-B,情况就有所不同:(a)对于B→PP过程,超对称修正往往比较小并且倾向于降低标准模型理论预言值。最大的修正幅度是对B~0→K~±π~(?),可以达到-30%左右;(b)对于B→PV衰变道,不管是对直接还是间接CP破坏参数,超对称修正一般都比较大。尤其是对于衰变道B~0→ηρ~0,超对称修正使其直接CP破坏的标准模型结果增加了7倍之多。对其它B→PV衰变道的超对称修正在-30%~250%之间;(c)对某些B→VV衰变道的直接CP破坏,新物理修正也比较大,可以达到-40%~30%。在第四章的最后,我们运用所谓的“相消”机制,在一般的最小超引力模型中计算了电子、中子的电偶极矩,并根据其最新的实验数据对模型中两个可能的相角φ_μ、φ_A的参数空间进行了约束。计算发现新的电偶极矩的实验数据对φ_A没有限制,但是却使得对φ_μ的约束加强了:在tanβ比较小(大)时,φ_μ<0.1(<10~(-3))。考虑这两个相角的影响,我们重新计算了B→πK道的CP破坏参数。结果发现由于电偶极矩的严格约束,相角φ_μ比较小,超对称贡献对我们研究的CP破坏参数影响很小,可以忽略。在最后一章,我们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几年的B物理研究作了讨论和展望。(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7-03-01)

介子两体非轻无粲衰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虽然在过去的叁十年里,标准模型理论的精确检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无法给予令人满意解释的疑难问题。人们普遍相信现在的标准模型理论是费米能标附近的有效理论。在更高的能标处,应当存在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理论。要直接发现新粒子,需要等待具有超高能量的强子对撞机LHC实验的投入运行。在目前的B介子工厂实验和未来的LHC-B实验中,人们有可能通过对B介子的产生和衰变过程的研究,首先发现新物理存在的信号或证据。在本论文中,我们主要致力于在标准模型及最小超引力模型框架下系统地研究B介子两体非轻无粲衰变过程:B→M_1M_2。在论文的前叁章,我们首先讨论了标准模型理论遇到的主要困难,介绍了构建新物理模型的动机,并解释了为什么超对称模型会引起广泛的兴趣。在第二章,我们对标准模型及各种超对称模型做了简要的介绍及讨论。在第叁章,我们首先对B物理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作了简单的综述,然后对B介子衰变过程强子矩阵元计算的各种因子化方法作了评论,重点讨论了QCD因子化方法。第四章是论文的工作部分。我们首先对最小超引力模型下出现的带电希格斯、带电超微子、中性超微子及胶微子企鹅图作了相关推导,抽出了形状因子F_(1,2)~(L,R),给出了新物理对威尔逊系数C_k(M_w)修正的表达式。通过对超对称参数空间的扫描计算,我们发现超对称对威尔逊系数C_k(k=3~10)的修正非常小几乎可以忽略,但是对C_(7γ)(M_w)以及C_(8g)(M_w)的修正可以很大,甚至改变这些系数的符号。在第四章,我们采用QCD因子化方法,计算了对80个B介子两体非轻无粲衰变过程B→M_1M_2(M_i=P,V)的衰变分枝比和CP破坏的新物理修正,并根据B介子工厂实验数据对一些唯象上感兴趣的衰变道做了讨论和分析。对于这些衰变道的衰变分枝比,我们发现由于理论与实验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只要选取合适的参数,不管是在标准模型下还是在最小超引力模型下,理论预言值和实验测量值均可以较好的符合。然而,对于一些衰变道,超对称贡献可以改善理论值与实验值的符合程度。对我们所考虑的叁组典型输入参数,可以看到:在Case-A和Case-C,超对称贡献总是很小。在Case-B,对于那些以树图贡献为主的衰变道超对称贡献影响很小。对于以QCD企鹅图贡献为主的衰变道,超对称的贡献可以比较大,给标准模型理论预言值以较大的修正。例如对B→K(π,η~(′),φ),K~*(π,ω,φ,ρ)衰变道的衰变分枝比,超对称贡献可以给出30%~260%的增强。对于B→K(ρ,ω),超对称贡献使它们的分枝比降低大约30%~60%。在第四章,我们还在标准模型和最小超引力模型理论框架下计算了这80个衰变道的CP破坏不对称性,给出了新物理修正。由于QCD因子化方法本身的限制且输入参数较多,使得理论预言值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与标准模型预言值相比,对Case-A和Case-C,超对称贡献仍然很小。但对Case-B,情况就有所不同:(a)对于B→PP过程,超对称修正往往比较小并且倾向于降低标准模型理论预言值。最大的修正幅度是对B~0→K~±π~(?),可以达到-30%左右;(b)对于B→PV衰变道,不管是对直接还是间接CP破坏参数,超对称修正一般都比较大。尤其是对于衰变道B~0→ηρ~0,超对称修正使其直接CP破坏的标准模型结果增加了7倍之多。对其它B→PV衰变道的超对称修正在-30%~250%之间;(c)对某些B→VV衰变道的直接CP破坏,新物理修正也比较大,可以达到-40%~30%。在第四章的最后,我们运用所谓的“相消”机制,在一般的最小超引力模型中计算了电子、中子的电偶极矩,并根据其最新的实验数据对模型中两个可能的相角φ_μ、φ_A的参数空间进行了约束。计算发现新的电偶极矩的实验数据对φ_A没有限制,但是却使得对φ_μ的约束加强了:在tanβ比较小(大)时,φ_μ<0.1(<10~(-3))。考虑这两个相角的影响,我们重新计算了B→πK道的CP破坏参数。结果发现由于电偶极矩的严格约束,相角φ_μ比较小,超对称贡献对我们研究的CP破坏参数影响很小,可以忽略。在最后一章,我们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几年的B物理研究作了讨论和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介子两体非轻无粲衰变论文参考文献

[1].韩琳.B_s介子两体非轻无粲衰变中新物理Z’效应的唯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邹文娟.B介子两体非轻无粲衰变与超对称量子修正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标签:;  ;  ;  ;  

介子两体非轻无粲衰变论文-韩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