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艺术论文-李牧

移民艺术论文-李牧

导读:本文包含了移民艺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华人移民,墓碑艺术,殡葬仪式,身份认同

移民艺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牧[1](2019)在《移民社群日常生活的地方性建构:以加拿大纽芬兰华人墓葬艺术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早期(1902—1949)纽芬兰华人墓碑及相关殡葬礼仪,展现了当地华人物质文化及仪式生活中强烈的基督教化风格。随着纽芬兰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华人社区对于当地基督教会的情感或文化依赖逐渐减弱。与之相应,早期墓碑的基督教风格在1949年之后也随之淡化。调查发现,1949年之后仍采用基督教母题的墓碑大部分属于早期华人移民。通过对墓碑设计的选择,这部分华人(或借助树碑人之手)的宗教信仰或超越了原初单纯的功利性与权宜性,而成为其在文化调试过程中建构本土化日常生活的有效路径与尝试。(本文来源于《世界民族》期刊2019年03期)

李文凤,何卫平[2](2019)在《抗战时期西安的移民艺术家及其艺术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时期的西安是沦陷区难民前往解放区和大后方的重要地理节点,众多移民艺术家来到西安,其艺术活动有叁个特征:一是在艺术本体领域取得较高艺术成就,二是在艺术领域给西安艺术带来现代启蒙,叁是在艺术风格上体现了国统区的保守、抗战主题与外来艺术和民族风格的融合。(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04期)

汪正章[3](2018)在《当代散曲作家对贪官移民外逃现状的艺术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散曲作家费自平的散曲作品《南吕·干荷叶》、周文能的《越调·小桃红》对近几年有贪官外逃事件予以描绘,语言诙谐,剑锋犀利,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本文来源于《沧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曾不容,邓菡彬[4](2018)在《艺术的越境之举——佐兰·托多罗维奇的“非法移民”项目》一文中研究指出当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变成日常生活中的奢侈品,人将如何存活?在上世纪70年代的《沙丘》叁部曲里,美国科幻小说家弗兰克·赫伯特描绘了一个干涸的未来世界,海洋被连绵的沙丘取代。水资源如此稀缺,以至于居民必须穿着特殊的紧身衣(Still suit)来保持身体的水分。这种装备可以自动收集、过滤和净化体液,包括从眼泪、汗液、尿液与其他排泄物中收集水分。当征服地球以外的干燥星球,如远征火星和移民月球的假设日渐进入未来规划的今天,这项现在听来匪夷所思的循环技术也许会变成新的日常。(本文来源于《西湖》期刊2018年10期)

郑舒,杨远帆[5](2018)在《古田坂中村:移民村的“艺术范”》一文中研究指出初夏的翠屏湖边,清风阵阵。古田县吉巷乡坂中村村民高益茂领着参观他的菇棚,只见架子上一簇簇银耳长势喜人,望之晶莹剔透,触之柔软爽滑,闻之清香扑鼻。“今年的银耳照顾得到位,品质比较高,相信又能卖个好价钱。”高益茂开心地说。坂中村是一个库区移民村(本文来源于《闽东日报》期刊2018-05-10)

吴雯[6](2018)在《后殖民视阈下的澳大利亚华裔移民—原住民艺术互动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澳华裔艺术家周小平先生是迄今为止最为深入土着文化的华人艺术家。本文以“文化翻译”为切入点,将周小平先生在《海参》及《重返大地》两个画展中展示的绘画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考察了他作为文化翻译实践者的艺术探索之路。本文发现,周小平先生近叁十年的创作生涯的不同阶段所诞生的作品之间存在清晰的演变与推进,且其创作意识形态存在一个明显的后殖民主义转向,反映了他对后殖民时代澳大利亚艺术格局的理解及深入过程。本文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列举了周小平先生在不同艺术探索阶段的代表性作品,讨论了这些作品作为文化翻译现象的深层含义。研究发现,《海参》展标志着周小平先生创作意识形态的后殖民转向,这一时期的作品将目光放至更宽广的文化历史脉络中,指涉了中澳之间古老的商贸历史和由此产生的跨国族友谊与跨文化同盟,思考了关于时空、迁徙与权力的问题,作品表现出颠覆性创新;在《重返大地》展中,他的艺术重心重新回到对自我的关怀,作品叙事性逐渐淡化,而作品的精神厚度与视觉效果愈发显着,探索了文化身份、艺术当代性以及梦幻与现实之间的辩证。总体上看,周小平的艺术探索充分履行了文化翻译实践者的天职,在东、西方与原住民叁种艺术话语之间的交界之处开辟了一个“第叁空间”,在其中尊重并利用了不可化约的文化差异,凸显了文化杂糅的魅力,使华裔流散艺术在新的时空背景下展开了新的生命。(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应星[7](2018)在《“田野工作的想象力”:在科学与艺术之间 以《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田野工作具有实证性格与人文气质的双重特性,所谓"田野工作的想象力"介于科学的探究与艺术的想象之间,将真实的观察和想象的再现紧密结合在一起。本文以《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为例展示了"田野工作的想象力"的一种可能性。从田野与理论的关系来看,田野研究的基本问题既不是从经验现实中直接生发出来,也不是从中层理论中推演出来,"田野工作的想象力"的空间是由经典理论的问题域给定的,但在实际进入田野后,理论的力量需要完全融化在对经验现实的敏感中。从微观与宏观的关系来看,复杂性成为田野工作由微观通向宏观的关键所在。这种复杂性表现在诸多方面:对"家乡社会学"的自然正当性的反省;对功能主义分析范式的突破;把行动者分析而非结构分析作为田野工作的焦点;将历史视野带入田野中。"田野工作的想象力"具有手工技艺的特点,其养成需要特别的耐心。(本文来源于《社会》期刊2018年01期)

张小彤,万辉[8](2016)在《移民文化影响下的哈尔滨近代建筑装饰艺术形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哈尔滨近代国际移民来源及哈尔滨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移民地的原因,运用建筑学中的举例分析、综合比较、总结概括等方法,论述了国际移民文化对哈尔滨近代城市建筑风格形成的作用,为繁荣哈尔滨建筑文化和哈尔滨城市风貌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6年22期)

姚维荣[9](2016)在《展示移民风貌 铸造民族之魂——简析冯积岐《漩涡》的思想艺术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冯积岐长篇小说《漩涡》以湖南移民在汉阴漩涡二百年间开发经营、繁衍生息的史实为依据,描写了吴、沈两大家族的兴衰沉浮,塑造了吴尚国、钱鹤年等生动感人的典型形象,对清末民初到新中国建立这段历史进行了艺术再现和独到的认识与反思。(本文来源于《安康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陈红[10](2016)在《浅谈《女勇士》和《新移民》的艺术共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汤亭亭和黄哲伦是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的重要作家。他们在《女勇士》和《新移民》中运用并置的现代主义写作手法,在突破陈规的同时展现了独特的艺术特性。两位作家突出了美国华人在主流社会的艰辛,希望颠覆美国主流社会强加到华人身上的负面形象,从而重写美国华人历史。(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6年02期)

移民艺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抗战时期的西安是沦陷区难民前往解放区和大后方的重要地理节点,众多移民艺术家来到西安,其艺术活动有叁个特征:一是在艺术本体领域取得较高艺术成就,二是在艺术领域给西安艺术带来现代启蒙,叁是在艺术风格上体现了国统区的保守、抗战主题与外来艺术和民族风格的融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移民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1].李牧.移民社群日常生活的地方性建构:以加拿大纽芬兰华人墓葬艺术为中心[J].世界民族.2019

[2].李文凤,何卫平.抗战时期西安的移民艺术家及其艺术活动[J].大众文艺.2019

[3].汪正章.当代散曲作家对贪官移民外逃现状的艺术思考[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

[4].曾不容,邓菡彬.艺术的越境之举——佐兰·托多罗维奇的“非法移民”项目[J].西湖.2018

[5].郑舒,杨远帆.古田坂中村:移民村的“艺术范”[N].闽东日报.2018

[6].吴雯.后殖民视阈下的澳大利亚华裔移民—原住民艺术互动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7].应星.“田野工作的想象力”:在科学与艺术之间以《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为例[J].社会.2018

[8].张小彤,万辉.移民文化影响下的哈尔滨近代建筑装饰艺术形式[J].山西建筑.2016

[9].姚维荣.展示移民风貌铸造民族之魂——简析冯积岐《漩涡》的思想艺术价值[J].安康学院学报.2016

[10].陈红.浅谈《女勇士》和《新移民》的艺术共性[J].文学教育(上).2016

标签:;  ;  ;  ;  

移民艺术论文-李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