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微粒观论文-黄昆

物质微粒观论文-黄昆

导读:本文包含了物质微粒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物质微粒观,SOLO分类理论,学习质量评价,离子反应

物质微粒观论文文献综述

黄昆[1](2019)在《基于物质微粒观建构的化学课堂教学及学习质量评价研究——以高中必修Ⅰ《离子反应》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基本知识的落实,更要注重学生化学观念的培养。物质微粒观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基本观念。物质微粒观的建构属于思维方式形成的范畴,一般情况下进行知识点的考查方式很难准确评价学生物质微粒观建构的真实水平。SOLO分类理论关注学生问题回答"质"的评价,能较好地区分学生的学习层次结构。文中以高中化学必修I《离子反应》为例,阐述基于建构物质微粒观的课堂教学,根据SOLO分类理论对学生建构物质微粒观的学习质量进行评价,并将该理论与卢布姆分类理论对比,举例阐述两者在评价效果方面的差异。(本文来源于《教育与装备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管国琴[2](2019)在《基于“物质微粒观”的气体实验室制法教学——以“氯化氢实验室制法”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氯化氢的实验室制法为例,在物质微粒观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气体实验室制法这一任务设计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原理及各装置之间的联系,以达到构建完整知识体系、提升思维力、逐步形成基本化学观。(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16期)

靳辉[3](2019)在《构建物质微粒观 发展化学核心素养》一文中研究指出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是学生通过化学学习需要形成的重要化学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对物质的微粒性的认识,形成微粒观,是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化学教学应从整体出发,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充分利用核心概念以及形成核心概念的典型微粒知识组织教学,通过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宏观和微观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微粒观解释宏观事实和现象,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建立和深化微粒观,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不断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学教学参考》期刊2019年11期)

陈莉[4](2019)在《运用化学叁重表征理论辅助构建物质微粒观——以“物质构成的微粒”专题复习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教学理念与设计1.教学思想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构成物质的微粒"作为重要的化学基本知识,它的建立对于我们理解和解释宏观事实和现象,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了解化学符号的意义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化学教学具有叁重表征:宏观(现象)表征、微观(结构)表征、符号表征。运用化学叁重表征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科学地将宏观与微观结合,建立起微粒观的思维模式,从而提高化学核心素养。基于以上认识,本课的设计思想是运用叁重表征理论指导微粒概念的学习与构建,把微粒观的思维模式深(本文来源于《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期刊2019年02期)

沈芳[5](2018)在《促进初中生建构物质微粒观的教学设计——以“见着知微、见微知着”复习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人教版中所涉及的有关物质宏观组成、微观构成相关知识进行串联,借助白板进行复习课的教学,通过不同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学生自主总结归纳的学习气氛,提高课堂的复习效果。(本文来源于《云南化工》期刊2018年S1期)

倪平[6](2018)在《基于微粒观的《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复习课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教学背景分析本课是初叁学生学完九年级的化学课程后的单元整体教学复习课。在复习过程中,基于微粒观角度设计的考题是学生比较纠结的难点。总复习时,我们感觉到非常有必要帮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重新认识物质。本节课主要从微粒观的角度帮助学生从定性到定量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变化。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新课阶段对物质的微观构成和微观变化有了一定的(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下)》期刊2018年05期)

刘立雄[7](2018)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物质微粒观的培养——以必修1“离子反应”的教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必修1"离子反应"的教学过程中,提出通过离子的存在状态(是否自由移动)为出发点,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尝试,让学生逐步形成微粒观,以加强对学科知识内容的整体理解和把握,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期刊2018年07期)

姜丽莉,何彩霞,刘树梅[8](2017)在《以“微粒观”为统领深入认识水溶液中物质性质及转化——以高中化学必修1“铁的重要化合物”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物质的宏观性质是由其微观结构决定,物质转化的实质是微粒种类的变化。基于学生认识发展需要的考虑,高中化学教学应当着力帮助学生从微粒角度深入认识水溶液中物质性质及转化。以"微粒观"为指导,提出了微观认识水溶液中物质性质与转化的基本思路,并就"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活动设计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教育与装备研究》期刊2017年12期)

王兵[9](2017)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物质微粒观的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的教育由应试教育发展为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化学学科是中学学习阶段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在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将运用到。本文从介绍物质微粒观开始,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浅析培养中学生物质微粒观的意义和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物质微粒观。2011年出版的《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育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本文来源于《吉林教育》期刊2017年26期)

张建国[10](2017)在《基于模型建构培养中学生物质微粒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化学课程出现可喜的变化,提出了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的课程目标。学习化学知识、发展化学观念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形成物质微粒观是重要的课程目标,模型方法对物质微粒观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的目的一是构建模型建构教学培养物质微粒观的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思路和做法,二是按照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开发教学案例并实施。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从模型建构角度对物质微粒观培养进行了探讨,初步提出了模型建构的教学思路,其核心是根据对微粒观的分析和理解,借助一定的模型来促进学生对微粒观的理解。本论文还结合高中化学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创造性使用磁性卡片建构了电离模型、离子反应模型、浓度、温度、压强等因素影响反应速率的微观解释模型。教学实践研究的结果表明:基于模型建构策略培养中学生物质微粒观的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教学后测显示,实验班学生的微观认识与对照班有明显的差异,培养物质微粒观的教学中,合理使用磁性卡片比不使用模型效果要好,合理使用磁性卡片比当前的电脑软件效果要好。(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5-28)

物质微粒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氯化氢的实验室制法为例,在物质微粒观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气体实验室制法这一任务设计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原理及各装置之间的联系,以达到构建完整知识体系、提升思维力、逐步形成基本化学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物质微粒观论文参考文献

[1].黄昆.基于物质微粒观建构的化学课堂教学及学习质量评价研究——以高中必修Ⅰ《离子反应》为例[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9

[2].管国琴.基于“物质微粒观”的气体实验室制法教学——以“氯化氢实验室制法”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9

[3].靳辉.构建物质微粒观发展化学核心素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9

[4].陈莉.运用化学叁重表征理论辅助构建物质微粒观——以“物质构成的微粒”专题复习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

[5].沈芳.促进初中生建构物质微粒观的教学设计——以“见着知微、见微知着”复习课为例[J].云南化工.2018

[6].倪平.基于微粒观的《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复习课教学设计及反思[J].新课程(下).2018

[7].刘立雄.化学教学过程中物质微粒观的培养——以必修1“离子反应”的教学为例[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

[8].姜丽莉,何彩霞,刘树梅.以“微粒观”为统领深入认识水溶液中物质性质及转化——以高中化学必修1“铁的重要化合物”为例[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7

[9].王兵.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物质微粒观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7

[10].张建国.基于模型建构培养中学生物质微粒观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标签:;  ;  ;  ;  

物质微粒观论文-黄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