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药食气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张仲景
药食气味论文文献综述
郭永胜,张思超[1](2018)在《《伤寒杂病论》药食气味理论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伤寒杂病论》重视药食气味理论的运用。通过结合《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等相关论述,从五味感觉异常、饮食气味宜忌、病证五味禁忌、脏腑五味配伍与四气药性运用等方面,全面总结分析《伤寒杂病论》中所有关于气味的论述,从而揭示张仲景对于气味理论的运用原义,为进一步分析经方气味组方规律和药食养生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医药信息》期刊2018年03期)
崔磊[2](2015)在《《黄帝内经》药食气味理论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巨着,其医学理论丰富。《黄帝内经》大量分析和讲解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及药食气味等多种医学理论,文献研究提示药食气味医学理论对中医药影响深远。在临床实践中,药食气味医学理论,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有利于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笔者研究和学习《黄帝内经》,发现了《黄帝内经》中,与药食气味有关的理论很多。为了继承和发展药物气味医学理论,笔者整理和探讨药食气味医学理论内涵,希望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提高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期刊2015年14期)
王杰,唐诗[3](2012)在《浅谈《内经》药食之气味》一文中研究指出1《内经》药食之气味理论1.1药食之气味来源与确立《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指臊焦香腥腐,五味则为酸苦甘辛咸。气的来源与化生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地之物清阳部分化为气,其化生的动力源于天气的化气作用,故"清(本文来源于《云南中医中药杂志》期刊2012年11期)
王杰,张新渝[4](2012)在《浅谈《内经》药食之气味》一文中研究指出1《内经》药食之气味理论1.1药食之气味来源与确立《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指臊焦香腥腐,五味则为酸苦甘辛成。气的来源与化生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地之物清阳部分化(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期刊2012-07-01)
于世杰,于文达[5](2011)在《《黄帝内经》药食气味理论对张仲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系统的记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药食气味等问题,是药食气味理论的起源。东汉时期医家张仲景通过研究《内经》发展了药食气味的理论。试从张仲景的理论角度研究《内经》药食气味理论对后世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11年03期)
李硕[6](2009)在《《黄帝内经》药食气味理论的发生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着作。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系统的记述了人体、疾病以及防治等医学中药命题,也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药食气味理论。目的:通过对《内经》及先秦两汉古籍文献中有关药食气味资料的整理,追本溯源,探求药食气味理论的起源和逐步发展形成的过程,以明确《内经》药食气味理论的实质和内涵,深入发掘和整理药食气味理论体系产生发展的规律和原理,为药食气味理论的临床应用提供洋实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广泛收集《内经》及其前文献有关药食气味的内容资料,主要包括《内经》、《五十二病方》、《山海经》、《十叁经》、《淮南子》等医学文献与诸子文献,结合近年有关医药文献的研究成果。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整理、逻辑分析、共时对比等方法,对所收集资料进行全面整理,挖掘《内经》药食气味性能理论及其发生要素。结果:1.《内经》药食气味理论的形成有多种发生因素的参与。2.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内经》形成了内容丰富、结构严谨、体系完善的药食理论体系。3.《内经》药食气味理论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结论:1.先人觅食活动形成的“滋味说”是药食气味理论产生的萌芽;2.古代哲学精气学说是药食之气理论发生的文化基础;3.阴阳的对立统一、五行的生克制化是构建药食气味性能理论的关键;4.“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影响并确立了《内经》“叁因制宜”的用约规律理论;5.《内经》借助阴阳五行学说和模式,建立了以药食气味为中心,联系脏腑形体、生理病理、养生治疗诸多内容的完整体系;6.《内经》药食气味理论对以张仲景的气味配伍理论、张元素的气味归经理论、刘完素的气味养生理论为代表的后世医家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期刊2009-04-01)
李硕,鞠宝兆[7](2009)在《《黄帝内经》药食气味理论发生学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发生学研究方法,对先秦两汉时期的典籍文献所载有关药食气味的内容进行了梳理,考究其与《黄帝内经》药食气味理论形成的关系,旨在揭示药食气味理论发生的基本情形。(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药食气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巨着,其医学理论丰富。《黄帝内经》大量分析和讲解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及药食气味等多种医学理论,文献研究提示药食气味医学理论对中医药影响深远。在临床实践中,药食气味医学理论,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有利于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笔者研究和学习《黄帝内经》,发现了《黄帝内经》中,与药食气味有关的理论很多。为了继承和发展药物气味医学理论,笔者整理和探讨药食气味医学理论内涵,希望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提高临床疗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药食气味论文参考文献
[1].郭永胜,张思超.《伤寒杂病论》药食气味理论探析[J].中医药信息.2018
[2].崔磊.《黄帝内经》药食气味理论初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
[3].王杰,唐诗.浅谈《内经》药食之气味[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
[4].王杰,张新渝.浅谈《内经》药食之气味[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2012
[5].于世杰,于文达.《黄帝内经》药食气味理论对张仲景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1
[6].李硕.《黄帝内经》药食气味理论的发生学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9
[7].李硕,鞠宝兆.《黄帝内经》药食气味理论发生学思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