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等晕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适应光学,钠信标,角度非等晕性,非等晕误差
非等晕性论文文献综述
罗曦,李新阳,胡诗杰,黄奎,王晓云[1](2018)在《人造钠信标角度非等晕性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际验证较大角度偏移(θ≈50μrad)条件下人造钠信标探测光路与科学目标光路之间经历大气湍流波前畸变的相关特性及其影响,开展了基于时序同步探测的人造钠信标角度非等晕性实验测量研究,利用单哈特曼波前传感器实现了对自然星回光点阵以及50μrad角度偏移钠信标共振回光点阵的同步测量,获得了时序同帧钠信标与自然星回光的波前序列,并从两者波前二维分布及Zernike模式的统计相关性、非等晕误差的Zernike模式统计分布特性及其对目标成像影响等方面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50μrad的角度偏离导致两者波前仅低阶模式之间保持着一定相关性(如第3—9阶),而非同轴钠信标偏离望远镜接收口径的大气湍流误采样带来其探测波前与自然星波前之间部分高阶模式相关性的严重退化,致使目标成像点扩散函数Strehl比(0.31—0.22)、光学质量β(2.70—3.35)的下降,该影响不容忽视.最后,依据实验大气条件完成非等晕误差测量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获得了理论与实验相符的结果.(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陈天江,周文超,王锋,黄德权,鲁燕华[2](2015)在《基于同步探测的脉冲钠导星聚焦非等晕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在大气Greenwood时间常数内采用同步探测技术实现钠导星聚焦非等晕性测量,开展了脉冲体制钠导星探测实验,实现了对大气平流层顶端钠导星和同路径自然星可见光波段的哈特曼点阵的同步探测,并获得钠导星回光单帧波面,从波面一致性对比、Zernike系数比较、模拟成像校正等方面对实验结果进行较全面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当前实验条件下,虽然脉冲钠导星的单帧哈特曼点阵的成像对比度较低,制约了波面恢复精度,但同步测量的两组波面始终能保持相似性,其Zernike系数在前36阶一致性较好,模拟结果表明钠导星探测波面有助于实现对自然星成像的有效校正,扣除波面恢复误差后的聚焦非等晕性方差小于0.1rad2,十分接近理论结果.(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5年13期)
陈天江[3](2014)在《基于同步探测的钠导星聚焦非等晕性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大口径天文望远镜平台,成功开展了脉冲体制钠导星分孔径发射接收技术验证实验,在完成钠导星回光强度特性试验研究~([1])的基础上,实现了对90 km散逸层不同收发仰角钠原子和同路径自然星光的哈特曼点阵的有效同步探测,获得优于5.4等星亮度的钠导星回光单帧远场图像和波面,在国内首次从试验上验证了钠导星大气聚焦非等晕性影响特性。1钠导星大气非等晕性同步探测理念(本文来源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14年版)》期刊2014-11-01)
周文超,胡晓阳,云宇,田小强,黄德权[4](2014)在《瑞利信标非等晕性误差测量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造信标为自适应光学大气湍流校正提供信标光源,在天文望远镜、激光传输领域可发挥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无法克服的局限性,非等晕性误差就是其一。世界各国对非等晕性误差开展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但鲜有实际测量试验的公开报道。提出了非等晕性误差的测量方法,详细介绍了自主研发的人造信标非等晕性误差测量系统,采用两路高灵敏度EMCCD构成哈特曼波前传感器同时测量瑞利信标回光波前与自然星回光波前,分别开展了8~18km高度瑞利信标聚焦非等晕性误差测量试验、12km信标高度0~100μrad偏角瑞利信标非等晕性误差测量试验,并获取了较为准确的测试结果。(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4年06期)
黄凯,周钰,常翔,翟东升,熊耀恒[5](2014)在《激光导引星倾斜探测的非等晕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激光导引星(LGS)由于激光发射与接收光路的限制,导致难以利用激光导引星来探测大气倾斜量变化。其中重要的一个解决方案就是利用辅助望远镜,从侧面对激光导引星进行探测,从观测到的激光导引星带状拖影中提取出大气倾斜信息。随着激光带拖影长度的增加,必然导致其出现非等晕现象。给出了激光导引星带状拖影上两球面波之间的Zernike多项式展开系数角度相关函数。从相关性的角度分析了导引星高度、大气湍流强度以及接收望远镜口径对激光导引星带状拖影的非等晕性的影响。此外,基于激光导引星倾斜探测方案的非等晕限制,给出了Na层激光导引星倾斜量探测方案中的辅助望远镜视场限制。(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张建柱,张飞舟,吴毅[6](2014)在《激光导星角度与聚焦非等晕性综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自适应光学(AO)系统对湍流大气进行校正时,非等晕性误差的影响不可避免。基于空间谱滤波技术,围绕湍流大气角度、聚焦、角度与聚焦相耦合非等晕性问题,进行了统一建模,给出了不同情况下的理论描述公式,分析了纯角度和纯聚焦非等晕误差中不同泽尼克模式分量所占比份。针对典型AO系统工作模式,分析了不同高度大气层对非等晕性误差的贡献。实际应用时,根据应用场景,应对AO系统工作模式和信标模式做优化匹配选择。(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4年03期)
陈京元,周钰,常翔,熊耀恒[7](2013)在《研究自适应光学非等晕性的统一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横向谱滤波方法,给出研究自适应光学非等晕性的一般关系式。在特殊场合,对这些一般关系式进行解析求解,获得与经典理论一致的结果。进一步定义了与自适应光学系统非等晕性有关的一些特征量。在一般应用场合,这些一般关系式只能求得数值解。以激光测月自适应光学系统为例,说明了所述一般关系式在研究自适应光学非等晕性问题方面的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13年04期)
何超兰,魏宏刚,沈忙作[8](2011)在《宽视场望远镜大气非等晕性的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减少非等晕性对望远成像系统性能的影响,扩大系统的有效视场,对宽视场望远成像系统的非等晕性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多层相位屏法实现了非等晕成像的数值模拟,然后利用数值模拟系统计算了典型大气条件下(大气相干长度r0=0.1m)轴中心点与偏离轴θ角度目标点两者间的畸变波前均方差值,分析了系统口径D分别为1m、2m和4m对应畸变波前均方差值随偏离角度θ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畸变波前有倾斜项时,系统口径D越大,畸变波前均方差值随角度θ的增加上升得越慢,非等晕性的影响越小;去掉倾斜畸变时,系统口径D越大,畸变波前均方差值随角度θ的增加上升得越快,非等晕性的影响越严重。倾斜非等晕性随系统口径的增加而减少,对大口径的望远成像系统(D≥5m)主要考虑高阶波前畸变对成像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光电工程》期刊2011年12期)
陈京元[9](2010)在《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几何非等晕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横向谱滤波方法给出了研究自适应光学几何非等晕性的一般关系式。在特殊场合,对这些一般关系式进行解析求解,可获得与经典理论一致的结果;一般情况下,则只能求得数值解。以离焦分量也由自然信标子系统校正的特殊激光导星自适应光学系统为例,说明了所述一般关系式在研究自适应光学几何非等晕性方面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周钰,熊耀恒[10](2009)在《基于自然导引星的自适应光学系统非等晕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波前各阶Zernike成分孔径滤波函数方法,推导了当观测目标与信标不在同一方向时所产生的非等晕误差的表达式,同时利用该表达式进行了对自适应光学系统倾斜校正后的波前残余误差数值模拟。此外还首次对天文干涉仪中大气湍流活塞效应引起的活塞角非等晕误差进行了研究分析,为以后实际利用自适应光学校正工作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天文研究与技术》期刊2009年01期)
非等晕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提出在大气Greenwood时间常数内采用同步探测技术实现钠导星聚焦非等晕性测量,开展了脉冲体制钠导星探测实验,实现了对大气平流层顶端钠导星和同路径自然星可见光波段的哈特曼点阵的同步探测,并获得钠导星回光单帧波面,从波面一致性对比、Zernike系数比较、模拟成像校正等方面对实验结果进行较全面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当前实验条件下,虽然脉冲钠导星的单帧哈特曼点阵的成像对比度较低,制约了波面恢复精度,但同步测量的两组波面始终能保持相似性,其Zernike系数在前36阶一致性较好,模拟结果表明钠导星探测波面有助于实现对自然星成像的有效校正,扣除波面恢复误差后的聚焦非等晕性方差小于0.1rad2,十分接近理论结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等晕性论文参考文献
[1].罗曦,李新阳,胡诗杰,黄奎,王晓云.人造钠信标角度非等晕性的实验研究[J].物理学报.2018
[2].陈天江,周文超,王锋,黄德权,鲁燕华.基于同步探测的脉冲钠导星聚焦非等晕性实验研究[J].物理学报.2015
[3].陈天江.基于同步探测的钠导星聚焦非等晕性试验[C].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14年版).2014
[4].周文超,胡晓阳,云宇,田小强,黄德权.瑞利信标非等晕性误差测量试验研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4
[5].黄凯,周钰,常翔,翟东升,熊耀恒.激光导引星倾斜探测的非等晕性[J].光学学报.2014
[6].张建柱,张飞舟,吴毅.激光导星角度与聚焦非等晕性综合分析[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4
[7].陈京元,周钰,常翔,熊耀恒.研究自适应光学非等晕性的统一方法[J].中国激光.2013
[8].何超兰,魏宏刚,沈忙作.宽视场望远镜大气非等晕性的数值分析[J].光电工程.2011
[9].陈京元.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几何非等晕性[J].光学学报.2010
[10].周钰,熊耀恒.基于自然导引星的自适应光学系统非等晕性分析[J].天文研究与技术.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