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
摘要:本文主要对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思路及策略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思路;规划策略
一、前言
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城市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提高对大雨、洪水等状况的管理应变能力,让多余的水在城市中得到充分的利用,是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思路及策略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时代背景
(1)城市在排水方面遇到难题。在我国历年的城市建设过程中,水资源的环境和安全性一直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在城市积水方面。城市的建设不可避免的会对城市面积做到扩展,这便使城市中的不透随面积大大增加,同时也会增大雨水净流量,若基本的排水设备无法将雨水排出,就会导致城市发生内涝现象,如广州的2017.5.7特大暴雨产生的城市内涝。第二在水污染问题上。若城市中的排污管道建设不完善,则雨水会将油脂或重金属等污染物带进雨水管道当中,在未经处理的状况下,这些污染物会直接被排放进入到河流等水资源区域,造成水污染现象。
(2)以往城市中的排水设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往在建设城市排水系统时,只重视雨水收集、管网供排水、建立污水处理系统等工作,将其视作城市主要排水手段,这种情况不仅使城市面临着发展方面的压力,还会使排水体系的环保性、合理性比较低,限制水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系统的发展。城市建设的局限性,导致城市的排水计划无法保障绿色生态区的需求,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脚步。所以,现阶段的城市建设,要尤其重视水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这也是建设海绵城市的最终目的。因此,建设海绵城市的具体思路设计必须得到相关人员的重视。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思路
在建设海绵城市时从以下几点着手做起:首先,科学的检测城市各个区域场地具体的水文环境条件,对该区域具体的土壤、地形、水文条件、植被、水体条件等情况逐一进行检测和评估。进而按照具体的检测结果,对其雨水排放城区进行划分,进而可以对各个雨水排放程度进行明确,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绿色雨水处理工艺以及基础设施。然后,根据所选择的设备以及技术科学的规划城市城区的雨水排放系统。例如,确定这一城区所适用的绿色雨水技术以及配套的基础设施相应的范围以及位置等。最后,确定详细的城市建设指标,从而确保雨水排放系统高效运行,对城区雨水污染物进行有序的排放和处理,形成良好的城市循环。海绵城市规划须包含的以下几大内容:海绵城市建设限制因素和有利因素;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确定和复核;非工程型技术措施规划;工程型技术设施规划;预期成本效益;预期成本效益;风险分析。而西咸新区海绵城市的规划亮点在于:雨水综合利用。根据资源节约以及环境保护等原则进行规划,实现了恢复开发前的水文状况,促进雨水的储存、渗透和净化的目标。
四、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策略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时,必须在保证总体规划的同时,对建设的各个重点做到兼顾。海绵城市建设不同于传统的城区,笔者结合某海绵城市规划实例进行分析。某海绵城市城区规划用地功能分区,其建设用地以居住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为主,两者之和一般约占总建设用地的50%以上,工业用地所占比例较少,案例中的绿色生态城区尽管建设用地面积大小不一,用地功能形式却较相似,均是由居住、公建、工业、仓储、道路与广场、绿地和水面构成。如果按城市下垫面分类,则仅能分出场地及屋面、道路和广场、绿地、水面,因此,海绵城市建设思路宜从这4种类型的城市下垫面入手。
规划程序
在城市总体规划引领下,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对区域场地总体情况进行评估,内容包括地形、流域、排水模式、土壤、地质条件和天然水体、湿地、植被等本底条件;2)划定城区雨水排水流域,确定各流域可采用哪些与本底条件相适应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技术等;3)按流域对上述措施进行规划,包括:确定的各种绿色雨水基础设施适用范围、适用的街坊地块等;4)确定规划指标值,控制场地内向外排放的径流雨水和污染物。
规划控制指标
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作为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指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一年内场地雨水径流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留、调蓄和回用而得到控制的径流雨量占全年全部雨量的百分比。指标计算公式:年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雨水入渗量+年雨水滞蓄量/全年全部雨量。
结合项目的自然本底条件、用地功能分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目标等,确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值。该指标控制实施途径为:通过控制相应的日降雨厚度达到年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的目标。在明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值的前提下,合理制定规划范围未建区域不同下垫面采取入渗、滞留、调蓄、回用等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技术的分项指标,预测控制外排的降雨径流总量。同一个区域内,也可以按流域或者功能区制定不同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值。
(3)规划策略
依据海绵城市规划措施可包括:原有的山体、水体和湿地等不得用于开发建设;新建和改建的非机动车道路、广场、停车场、花园小径、公共活动场地等采用透水性铺装,如采用多孔沥青、多孔混凝土、透水砖等;机动车道鼓励建设透水路面;结合道路设计,合理设置生物滞留池、下凹式绿地、生态浅沟等;在满足城市防洪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城市景观水体的调蓄容积,优先利用雨水作为城市水景观补水、绿化、道路浇洒等;有条件时可利用景观水体调蓄雨水量,就近回用于地块内和公共建筑冲厕等用水;主要雨水入河口应采取初期雨水净化措施,例如:兼有调蓄功能的湿地、雨水花园等生态型雨水净化措施;城市水体采用生态型驳岸。
(4)适宜技术选择
在明确城区适宜于建设海绵城市前提下,按地块、街坊和城区不同尺度,以及建筑屋面及场地、市政道路、流域等不同应用层次选择适宜于当地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措施(表1)。
表1、不同尺度下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措施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城市发展规划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海绵城市的作用。提高城市雨水的处理能力。从城市规划入手,实现城市建筑、排水、水利工程等多方面的衔接,为海绵城市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吕伟娅,管益龙,张金戈.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J].中国园林,2015(06):16-20.
[2]王春梅.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J].江西建材,2017(01):15.
[3]杨静.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6(05):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