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偶氮甲碱亚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偶氮甲碱亚胺,炔烃,环加成反应,铜
偶氮甲碱亚胺论文文献综述
张敏[1](2018)在《铜催化的偶氮甲碱亚胺参与的叁组分串联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偶氮甲碱亚胺是一类典型的1,3-偶极体,它的合成方法简单,化学性质稳定易于保存,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1,3-偶极环加成反应(1,3-DC)中。一般在铜的催化下偶氮甲碱亚胺可以和烯烃、炔烃等常见的亲偶极体发生[3+2]环加成反应,构成NN-双环吡唑烷酮的衍生物,这类衍生物通常具有潜在的药物和生物活性。研究表明该反应经历烯基铜中间体。本论文发展了偶氮甲碱亚胺、末端炔烃和苯磺酸硫酯的叁组分串联反应。该反应以碘化亚铜和2,2'-联吡啶为催化体系,反应条件温和,可以一锅法同时构筑C-C键,C-N键和C-S键。在该反应中生成的烯基铜中间体可以被体系中的亲电试剂烷基硫或芳基硫正离子捕获,进而生成一系列烷基硫或芳基硫取代的N,N-双环吡唑烷酮类化合物。首次实现了该烯基铜中间体被除质子以外的其它亲电试剂所捕获,这一反应模式也为合成N,N-双环吡唑烷酮的衍生物提供了一种高效快捷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1-17)
郑林杰[2](2017)在《路易斯碱催化的烯醛的[4+2]、偶氮甲碱亚胺的[3+3]环化反应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小分子催化反应是除金属有机催化和酶催化之外的第叁类重要的不对称催化反应,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催化活性高、环境友好、易于回收利用等优点,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成为近些年来催化反应领域中一个新的研究热点。理解反应的机理有助于化学研究者们合理设计新的合成路线,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和溶剂。然而,由于实验手段的限制,人们对于这类反应中复杂催化反应的反应机理及立体选择性的理解仍有很大局限性。因此,本论文主要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在分子层面上对叁个路易斯碱催化反应的机理、选择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探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本论文的第一章对计算化学的背景、计算方法以及几种分析反应物活性的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并简述了本论文涉及到的叁类路易斯碱催化剂。第二章至第四章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方法对叁个路易斯碱催化的反应进行了理论探究。1.第二章用DFT计算方法研究了氮杂环卡宾(NHC)催化的烯醛和硝基烯的[4+2]环化反应的机理,化学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的起源以及催化剂的作用。计算结果表明最优的反应路径包括七步,其中硝基烯加成到烯醇化合物的Re面或者Si面是反应的立体选择性决定步。此外,生成RR构型产物的反应路径在能量上最占优势,这和实验上观察到的RR构型产物是主产物相一致。通过对反应物的全局反应指标(GRI)、亲电和亲核Parr函数等分析探究了化学选择性的起源和催化剂的作用。2.第叁章用DFT计算方法研究了PBu3催化的N-烯丙基取代的α-氨基腈通过分子内环化反应生成功能化吡咯烷(5-endo-trig环化作用,机理A)和另一种吡咯烷(5-exo-trig环化作用,机理B)的机理,并探究了化学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的起源以及催化剂的作用。我们主要考虑了上述两种可能的反应机理(机理A和机理B),理论上,机理A可以得到四种吡咯烷异构体(RR、SR、RS和SS),机理B可以得到另外两种吡咯烷异构体(R和S)。计算结果表明机理A在能量上明显优于机理B,并且机理A生成RS构型产物的路径在能量上最占优势。此外,通过非共价相互作用(NCI)分析,确定了RS构型产物占优势的原因是由于分子内有C–H???π相互作用。除此之外,我们通过对反应物全局反应指标(GRI)和自然布居分析(NPA)证明了PBu3作为路易斯碱增强了反应活性位点的亲核性。3.第四章用DFT计算方法研究了叁亚乙基二胺(DABCO)催化的1,4-二噻烷-2,5-二醇和偶氮甲碱亚胺化合物的[3+3]环化反应。总体来讲,反应分为两个阶段:(1)1,4-二噻烷-2,5-二醇的裂解生成巯基乙醛;(2)巯基乙醛和偶氮甲碱亚胺的[3+3]环化反应。反应第一阶段中的双分子甲醇辅助路径和反应第二阶段中的DABCO催化的[3+3]环化反应路径在能量上最占优势。实验观察到,当只有DABCO存在时,反应可以平稳地进行,而当DABCO和甲醇同时存在时,反应能更高效地进行,我们的计算结果和上述实验现象一致。本论文的第五章是对以上工作的总结以及对未来工作的展望。(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7-05-01)
偶氮甲碱亚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有机小分子催化反应是除金属有机催化和酶催化之外的第叁类重要的不对称催化反应,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催化活性高、环境友好、易于回收利用等优点,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成为近些年来催化反应领域中一个新的研究热点。理解反应的机理有助于化学研究者们合理设计新的合成路线,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和溶剂。然而,由于实验手段的限制,人们对于这类反应中复杂催化反应的反应机理及立体选择性的理解仍有很大局限性。因此,本论文主要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在分子层面上对叁个路易斯碱催化反应的机理、选择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探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本论文的第一章对计算化学的背景、计算方法以及几种分析反应物活性的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并简述了本论文涉及到的叁类路易斯碱催化剂。第二章至第四章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方法对叁个路易斯碱催化的反应进行了理论探究。1.第二章用DFT计算方法研究了氮杂环卡宾(NHC)催化的烯醛和硝基烯的[4+2]环化反应的机理,化学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的起源以及催化剂的作用。计算结果表明最优的反应路径包括七步,其中硝基烯加成到烯醇化合物的Re面或者Si面是反应的立体选择性决定步。此外,生成RR构型产物的反应路径在能量上最占优势,这和实验上观察到的RR构型产物是主产物相一致。通过对反应物的全局反应指标(GRI)、亲电和亲核Parr函数等分析探究了化学选择性的起源和催化剂的作用。2.第叁章用DFT计算方法研究了PBu3催化的N-烯丙基取代的α-氨基腈通过分子内环化反应生成功能化吡咯烷(5-endo-trig环化作用,机理A)和另一种吡咯烷(5-exo-trig环化作用,机理B)的机理,并探究了化学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的起源以及催化剂的作用。我们主要考虑了上述两种可能的反应机理(机理A和机理B),理论上,机理A可以得到四种吡咯烷异构体(RR、SR、RS和SS),机理B可以得到另外两种吡咯烷异构体(R和S)。计算结果表明机理A在能量上明显优于机理B,并且机理A生成RS构型产物的路径在能量上最占优势。此外,通过非共价相互作用(NCI)分析,确定了RS构型产物占优势的原因是由于分子内有C–H???π相互作用。除此之外,我们通过对反应物全局反应指标(GRI)和自然布居分析(NPA)证明了PBu3作为路易斯碱增强了反应活性位点的亲核性。3.第四章用DFT计算方法研究了叁亚乙基二胺(DABCO)催化的1,4-二噻烷-2,5-二醇和偶氮甲碱亚胺化合物的[3+3]环化反应。总体来讲,反应分为两个阶段:(1)1,4-二噻烷-2,5-二醇的裂解生成巯基乙醛;(2)巯基乙醛和偶氮甲碱亚胺的[3+3]环化反应。反应第一阶段中的双分子甲醇辅助路径和反应第二阶段中的DABCO催化的[3+3]环化反应路径在能量上最占优势。实验观察到,当只有DABCO存在时,反应可以平稳地进行,而当DABCO和甲醇同时存在时,反应能更高效地进行,我们的计算结果和上述实验现象一致。本论文的第五章是对以上工作的总结以及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偶氮甲碱亚胺论文参考文献
[1].张敏.铜催化的偶氮甲碱亚胺参与的叁组分串联反应[D].浙江大学.2018
[2].郑林杰.路易斯碱催化的烯醛的[4+2]、偶氮甲碱亚胺的[3+3]环化反应的理论研究[D].郑州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