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建筑诗性审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智能交互性建筑,交互,审美转变,主体间性
建筑诗性审美论文文献综述
康钰[1](2018)在《建筑智能化的交互性审美嬗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是随人类社会发展不断改善的一种建成环境,在人愈加认识到自身重要性的同时,建筑设计研究所关注的内容也移至人与建筑、人与环境、建筑与环境等一系列关系的问题上。我们对建筑的思考不再止步于静态的空间与表皮的范畴。随着信息时代进入人工智能的新阶段,社会需求与社会条件为智能交互性建筑提供了发展的背景。智能交互性建筑作为当下新兴的建筑形式,注重人与设计物的沟通、打破审美主客体的关系限制,通过设计与新技术、新材料的结合,转变了人与建筑的交互与审美状态、环境与建筑的交互模式。交互性审美是在美学范畴对交互性艺术设计的美的审视,由于交互的智能化转变,人们在交互与审美活动中得到了更多的审美奖励。本文在交互性美学视野下,通过对建筑实例分析,揭示了智能建筑审美方式的转变特征以及交互性审美带来的社会效应。文章利用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学科交流等手段,从智能交互性建筑的相关领域入手,对其概念、背景进行界定与梳理,进一步分析建筑智能化的必然趋势;浅析审美到交互性审美的理论发展,从现象学主体间性的方法论视角,论述交互性美学的审美内容,以此作为智能交互性建筑的审美的理论基础;梳理智能建筑的思想、技术、材料等相关发展历史,从交互性美学视角,并结合智能交互性建筑的实践案例,探讨人与建筑在交互性审美活动中审美关系、审美心理和审美方式的转变。本文通过对智能交互性建筑的未来发展与交互性审美的影响的研究,力求在智能建筑的交互与审美转变方面为智能交互性建筑的发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3-01)
曹莹,张轶[2](2015)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文化中的特色性审美内涵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区划特色和重要的延承价值,本文通过挖掘其精神层面的特色性审美内涵,包括情景交融的空间意境、二维线型的总体特征、空灵清逸的营造效果、含蓄内敛的环境氛围四个方面。在剖析其本质与由来的基础上,对塑造具有中国本土地域性文脉特色的高品质人居建筑装饰环境的若干设计手法展开了探究。(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郑炜[3](2015)在《诗性审美对于中国本土建筑创作的当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中国本土建筑创作的寻根与发展当下中国在城市化飞速发展的洪流中,已经不自觉的成为了世界建筑师的试验场,外来建筑大师们带着他们的理念与风格纷沓而至,中国本土建筑的生存发展空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挤压。当下中国的本土化建筑创作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是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保护和弘扬自身文化的需要;是立足于自身的传统,合理利用本土资源的需要;同时也是开创出具有本土精神,满足国人情感认同的现代化建筑的需要。一言以蔽之,这是一条寻根之路。(本文来源于《新美术》期刊2015年01期)
建筑诗性审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区划特色和重要的延承价值,本文通过挖掘其精神层面的特色性审美内涵,包括情景交融的空间意境、二维线型的总体特征、空灵清逸的营造效果、含蓄内敛的环境氛围四个方面。在剖析其本质与由来的基础上,对塑造具有中国本土地域性文脉特色的高品质人居建筑装饰环境的若干设计手法展开了探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建筑诗性审美论文参考文献
[1].康钰.建筑智能化的交互性审美嬗变研究[D].苏州大学.2018
[2].曹莹,张轶.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文化中的特色性审美内涵探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3].郑炜.诗性审美对于中国本土建筑创作的当代价值[J].新美术.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