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差异论文-钟兆盈,徐军

吸收差异论文-钟兆盈,徐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吸收差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临安,碳汇功能,高虹镇,森林碳汇,森林保护,造林面积,补偿资金,森林面积,植树造林,森林经营

吸收差异论文文献综述

钟兆盈,徐军[1](2019)在《临安试建浙江首个公众碳汇林基地》一文中研究指出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最近在高虹镇龙门秘境区域先后种下了26棵浙江樟、棕榈等树木,由此拉开了建设全省首个公众碳汇林基地的序幕。临安区位于杭州市西部,是国家级生态市、全国第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倡导公众参与改善大气环境,临安区生态环境分局会同浙江农(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报》期刊2019-11-25)

张青,王煌平,孔庆波,章赞德,栗方亮[2](2019)在《天然富硒土壤上叁种蔬菜对硒的吸收与转化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对硒(Se)不同敏感性蔬菜对天然富硒土(Se≥0.4 mg/kg)中硒的吸收和转化差异,为富硒土壤生产富硒蔬菜提供理论与技术指导。【方法】以大蒜、芥菜和菠菜叁种蔬菜为试验材料,在全硒含量为0.29、0.58、0.98、2.07 mg/kg的四种土壤上进行了盆栽试验(依次标记为Se0.29、Se0.58、Se0.98、Se2.07),并测定四种土壤中不同形态硒的含量。芥菜和菠菜于生长40 d、53 d、68 d和82 d后取样,测定蔬菜可食部分硒含量;于生长97 d后收获,分为根部和地上部。大蒜于生长42 d、68 d、82 d、120 d后取样,测定地上部硒含量;于生长165 d后收获,分为根部、鳞茎和叶。测定供试蔬菜总硒含量、有机硒含量,计算不同硒含量土壤上蔬菜对硒的吸收和转化系数。【结果】叁种蔬菜中芥菜的生长对土壤硒最为敏感,芥菜可食部位生物量鲜重以Se0.29处理最高,菠菜和大蒜均以Se0.58处理最高,与Se2.07处理均达显着差异。叁种蔬菜地上部硒含量在整个生育期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不同生育期均表现为大蒜>芥菜>菠菜。收获期叁种蔬菜各部位的硒含量随着土壤硒含量(0.29~2.07 mg/kg)的增加而增加,表现为Se2.07> Se0.98> Se0.58> Se0.29,Se2.07处理的菠菜地上部和地下部硒含量分别是其Se0.29处理的8.63倍和7.10倍,芥菜是12.25倍和23.29倍,Se2.07处理大蒜鳞茎和叶部硒含量是Se0.29处理的39.92倍和4.90倍;可食部位硒含量为大蒜(7.25~289μg/kg)>芥菜(1.22~14.9μg/kg)>菠菜(0.73~6.30μg/kg),均表现为地下部>地上部,Se2.07处理菠菜根部硒含量是茎叶的4.80倍,芥菜是12.06倍,大蒜是8.22倍。在富硒土壤Se0.98和Se2.07处理条件下,大蒜和芥菜能从土壤中富集硒,吸收系数是菠菜的3.06~8.47倍和1.58~5.8倍,均达到了富硒蔬菜标准(≥0.01 mg/kg)。叁种蔬菜可食部位有机硒含量占总硒比例为73.5%~84.7%,并随土壤硒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Se2.07与Se0.29处理差异显着;蔬菜硒含量不但与土壤总硒含量相关,而且与有效态硒含量呈显着正相关。【结论】蔬菜种类和土壤硒含量均影响蔬菜硒的吸收、转化和富集。叁种蔬菜对土壤硒的敏感性以芥菜最强。蔬菜硒含量和可食用部位有机硒的转化率均随着土壤硒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与土壤总硒含量和有效态硒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富硒能力为大蒜>芥菜>菠菜,在天然富硒土壤上生长的大蒜和芥菜硒含量易达到富硒蔬菜标准,而菠菜未显示出富硒能力。因此,虽然土壤硒含量高影响了大蒜和芥菜的生长,但大蒜和芥菜具有较强的将硒转移到可食部位的能力,可作为富硒蔬菜生产。(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李莹,康宁芳,巩仔鹏,陈思颖,兰燕宇[3](2019)在《体循环肠灌流法研究红禾麻提取物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与正常大鼠体内的肠吸收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较红禾麻提取物在AA大鼠与正常大鼠体内的肠吸收差异。实验采用体循环肠灌流法,建立大鼠RA模型,应用UPLC-MS/MS检测肠灌流液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芦丁、异槲皮苷、槲皮苷、山奈酚-3-O-芸香糖苷、木犀草苷的含量,探究各成分在不同因素(pH值、药物浓度、肠段、胆汁和P-gp抑制剂)下的肠吸收特性。结果表明,槲皮苷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转运,其余7个成分的吸收方式为被动扩散。除绿原酸、隐绿原酸外,正常状态下各成分以回肠吸收最好,病理状态下以十二指肠吸收最好,推测药物吸收的特定部位会受疾病状态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各成分的吸收均受pH、胆汁和P-gp的影响,其中,槲皮苷可能是P-gp的底物。RA能影响红禾麻提取物在大鼠体内的肠吸收,其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11期)

杨雪,汪晓娜,张宁,瞿红侠,施传信[4](2019)在《基于转录组测序筛选维生素D调节肉鸡十二指肠钙和磷吸收的差异表达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筛选维生素D调节肉鸡十二指肠钙和磷吸收的功能基因和信号通路。以1~16日龄罗斯308肉鸡为试验动物,设计3种饲粮,分别在基础饲粮(不含维生素D)中添加0(对照)、5、10μg/kg 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16日龄时屠宰肉鸡,刮取十二指肠黏膜,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gene ontology)功能注释和KEGG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信号通路富集。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添加5和10μg/kg 1,25-(OH)2-D3显着改善肉鸡生长性能(P<0.05),增强股骨和胫骨矿化;但10μg/kg 1,25-(OH)2-D3组肉鸡胫骨与股骨的重量、长度和灰分重量显着低于5μg/kg 1,25-(OH)2-D3组(P <0.05)。2)分别进行0 vs. 5μg/kg、0 vs. 10μg/kg、5 vs.10μg/kg 1,25-(OH)2-D3组间的比较,在各组间筛选出1 029、939和642个差异表达基因。3)经GO功能注释,筛选出细胞膜维生素D受体(PDIA3)、细胞核维生素D受体(VDR)、Ⅱb型钠磷转运载体蛋白(SLC34A2)、无机磷转运载体蛋白2(SLC20A2)、钙结合蛋白D28k(CALB1)、钙离子转运ATP酶B1(ATP2B1)、钙离子转运ATP酶B2(ATP2B2)、钠钙交换蛋白(SLC8A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FGF1)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GF19)等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基因富集到十二指肠中调节钙和磷吸收代谢的过程。4) 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环磷酸腺苷(cAMP)信号通路或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cAMP-PKA)信号传导通路和环磷酸鸟苷-蛋白激酶G(cGMP-PKG)信号通路。5)选出4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结果显示qRT-PCR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基本一致。综上,本试验筛选出维生素D调节肉鸡十二指肠钙和磷吸收的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为改善肉鸡钙和磷利用率奠定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廖婉,林美斯,高天慧,陈意,朱宗萍[5](2019)在《川产道地药材蓬莪术醋制前后挥发油的大鼠肠吸收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研究川产道地药材蓬莪术醋制前后挥发油的大鼠肠吸收差异。方法通过建立大鼠在体循环肠灌流模型,设置蓬莪术醋制前挥发油组、醋制后挥发油组、醋制前挥发油+醋制前总姜黄素组及醋制后挥发油+醋制后总姜黄素组共4个组,分别计算挥发油中主要有效成分吉马酮、呋喃二烯的吸收速率常数(Ka)、吸收半衰期(t1/2)、单位时间吸收率(P)。结果醋制后蓬莪术挥发油药效成分吸收速率和程度均小于醋制前,醋制前后分别加入总姜黄素之后,蓬莪术挥发油药效成分吸收速率和程度又进一步降低。结论蓬莪术醋制后,通过延缓挥发油中成分的吸收,使血药浓度平稳,从而达到缓解蓬莪术峻猛药性,满足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9年17期)

董霞,李虹呈,陈齐,李欣阳,龙坚[6](2019)在《不同母质土壤—水稻系统Cd吸收累积特征及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选取土壤有效态镉(Cd)含量相近、母质不同的水稻土河沙泥(河流冲积物发育)和紫泥田(紫色砂页岩母质发育),添加不同浓度的外源Cd(0,0.5,1,2,5mg/kg)模拟Cd污染稻田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母质稻田土壤Cd胁迫条件下水稻不同生育期对Cd吸收累积的差异,并推算出土壤Cd环境安全临界值。结果表明,水稻生育期2种土壤有效态Cd含量均在分蘖期最高,河沙泥有效态Cd含量平均为0.47mg/kg,紫泥田平均为0.36mg/kg,同一外源Cd水平下,河沙泥土壤有效态Cd含量高于紫泥田。对河沙泥而言,随着外源Cd浓度的增加,水稻总生物量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当外源Cd浓度为1mg/kg时达到最大生物量,为47.11g/pot;而紫泥田水稻生物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着(P>0.05)。2种土壤中水稻糙米、谷壳、茎叶、根Cd含量均随外源Cd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整体分布特征为根>茎叶>谷壳>糙米,且河沙泥高于紫泥田;河沙泥水稻平均Cd累积量为51.71μg/pot,紫泥田平均Cd累积量为42.56μg/pot,2种土壤成熟期水稻Cd累积量对比分蘖期分别增加1.45,1.07倍。回归分析表明,河沙泥和紫泥田稻米Cd超标的土壤Cd安全临界值分别为2.03,3.14mg/kg。水稻对Cd的吸收累积特征及土壤Cd安全临界值因土壤母质不同而存在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琳,李光杰,施卫明[7](2019)在《供铁水平对不同氮源条件下水稻生长和元素吸收积累的影响及种间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控制条件下的水培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氮源条件下,外源供铁水平对粳稻品种中花11和籼稻品种扬稻6号的苗期生长特征、铵含量和铁、钾离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铁浓度水平升高会显着缓解铵抑制的粳稻中花11的根系长度,但不缓解铵抑制的籼稻品种扬稻6号根长。外源铁浓度升高处理会显着增加两水稻品种根部铁离子含量,而显着降低两水稻品种铵态氮条件下水稻根部铵离子含量,且两品种间变化趋势相似。高量铵/铁共胁迫条件下,两水稻品种根部钾离子含量均显着降低,且两品种间变化趋势相似。粳稻中花11根系生长明显更耐铁毒害胁迫;硝态氮条件下,籼稻品种扬稻6号根部钾离子变化对铁毒害胁迫更敏感。上述结果显示外源铁浓度水平对根系铵毒害的缓解效果在不同水稻生态型之间存在差异,且这种差异可能与铁胁迫抗性之间存在关联。(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9年04期)

孔群喜,彭丹,王晓颖[8](2019)在《开放型经济下中国O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人力资本吸收能力的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2003-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数据,检验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区域绿色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人力资本吸收能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企业ODI逆向技术效应的发挥,并进一步带来了区域绿色生产率水平提升,其作用过程具有一定的"门槛条件";(2)考虑人力资本吸收能力的情形下,中国O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表现出明显地域差异,只有东部地区的ODI逆向技术溢出对区域绿色生产率具有正向效应,O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区域差异导致了地区之间绿色生产率水平的不平衡性。以上这些发现不仅为全面理解中国企业ODI技术溢出的机制和效应提供了经验证据,也为中国对外投资政策和区域政策的调整提供了现实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期刊2019年04期)

李若男[9](2019)在《靠砧对缺锌纽荷尔脐橙锌营养吸收的差异及补锌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的柑橘产区,缺锌现象较为普遍和突出。不同砧木对锌的吸收能力不同,这样可以通过选用或靠接对锌吸收效率高的砧木来提高锌的吸收和利用率。关于缺锌的研究一般是以正常条件为对照来研究缺锌后的症状,但在生产上植株已经缺锌,其补锌后的表现较少报道。故本试验以已经缺锌12个月的枳橙砧纽荷尔脐橙(N/C)、靠接枳橙砧的纽荷尔脐橙(N/Cc)和靠接枳砧的纽荷尔脐橙(N/Ct)为试材,研究单砧和靠接植株补施锌后的锌营养的吸收及与其他营养元素的关系。本试验采用了砂培法对已缺锌的纽荷尔脐橙做缺Zn(0.001mg/L)和补Zn(0.05mg/L)处理5个月。主要结果如下:1.生长指标补锌处理3个月后靠接苗木的节间长度高于未靠接苗木。无论是补锌还是缺锌,靠接苗木新叶和接穗茎的干重与未靠接苗木相比都有所增加,其总干重也明显高于未靠接苗木。在补锌条件下,靠接枳砧的苗木总干重明显比靠接枳橙砧的苗木低。补锌显着增加了靠接枳橙砧的苗木新叶、接穗茎的干重和总干重。结果表明,无论是否补锌,靠接苗木的生物量明显高于未靠接苗木,而在补锌条件下,靠接枳橙砧的苗木生物量最高。2.生理指标在缺锌条件下,靠接苗木新叶的Pn明显比未靠接苗木低,靠接枳砧的苗木新叶的Pn明显比靠接枳橙砧的苗木低。而在补锌条件下,靠接苗木新叶的Fv/Fm显着高于未靠接苗木。补锌明显增加了叁种苗木的Pn和Fv/Fm。3.锌含量和累积量(1)锌含量:无论是否补锌,靠接枳橙砧的苗木老叶的锌含量都明显比未靠接苗木低。在缺锌条件下,靠接苗木在叶中的锌含量却显着低于未靠接苗木,不同靠接苗木的叶片锌含量无显着差异。在补锌条件下,N/Ct老叶和原始砧木根的锌含量明显高于N/C和N/Cc。补锌使靠接苗木新叶的锌含量显着升高。(2)锌累积量:缺锌处理中,靠接苗木叶片的锌累积量均低于未靠接苗木30g以上。在补锌处理中,靠接苗木新叶的锌累积量明显比未靠接苗木高,靠接枳砧的苗木叶和根的锌累积量均高于靠接枳橙砧的苗木。补锌明显增加了叁种苗木中的锌累积量,其中靠接苗木锌累积量增加的更为明显。4.其他营养元素含量(1)对于新叶:无论补锌还是缺锌,N/C新叶的镁含量高于N/Cc,N/Ct新叶对硫、硼的吸收显着高于N/Cc。在补锌条件下,N/Ct新叶的铜、硼含量明显高于N/C和N/Cc,但其钙含量却显着低于后两者。此外,补锌明显减少了叁种苗木对硼的吸收。(2)对于根:在缺锌条件下,N/Cc靠接砧木根的硼含量明显比N/Ct低。在补锌条件下,N/Cc原始砧木根的钾含量明显高于N/C和N/Ct,但对铁、锰、铜的吸收明显不如N/Ct。补锌明显降低了叁种苗木根中的硼含量。综上可知,在缺锌条件下,靠接苗木的干重虽然高于未靠接苗木,但其对锌的吸收、转运能力均不如未靠接苗木。在补锌条件下,靠接枳砧的苗木的生长状况及锌的吸收、转运能力比未靠接苗木和靠接枳橙砧的苗木好一些。另外,补锌明显降低了叁种苗木根和叶中的硼含量。(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俞果,陈梦华,蒋萍萍,宁晓芬,李洁月[10](2019)在《黄瓜吸收积累镉的品种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普通型黄瓜和水果型黄瓜共15个品种,采用室内土培盆栽试验,研究在不同镉浓度土壤中,不同黄瓜品种对镉的吸收和富集能力的差异,探讨黄瓜在镉污染土壤中是否存在其果实镉含量低于国家规定限值的品种(Cd-PSC)。结果表明,在土壤镉质量浓度为1 mg/kg时,普通黄瓜品种对镉的积累富集能力更低,产量更高。有46.67%的品种果实超过国家规定的限值,其中普通黄瓜和水果黄瓜的超标率分别为25.0%和71.4%,在该土壤镉污染浓度下存在Cd-PSCs,普通黄瓜品种秀丽和粤秀叁号更适合在此类土壤中推广种植。在土壤镉质量浓度为10 mg/kg时,普通型黄瓜的生物量下降更快,但大于水果型黄瓜的生物量,品种间差异也较小,所有品种的果实镉超标率为100%。(本文来源于《工业安全与环保》期刊2019年05期)

吸收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对硒(Se)不同敏感性蔬菜对天然富硒土(Se≥0.4 mg/kg)中硒的吸收和转化差异,为富硒土壤生产富硒蔬菜提供理论与技术指导。【方法】以大蒜、芥菜和菠菜叁种蔬菜为试验材料,在全硒含量为0.29、0.58、0.98、2.07 mg/kg的四种土壤上进行了盆栽试验(依次标记为Se0.29、Se0.58、Se0.98、Se2.07),并测定四种土壤中不同形态硒的含量。芥菜和菠菜于生长40 d、53 d、68 d和82 d后取样,测定蔬菜可食部分硒含量;于生长97 d后收获,分为根部和地上部。大蒜于生长42 d、68 d、82 d、120 d后取样,测定地上部硒含量;于生长165 d后收获,分为根部、鳞茎和叶。测定供试蔬菜总硒含量、有机硒含量,计算不同硒含量土壤上蔬菜对硒的吸收和转化系数。【结果】叁种蔬菜中芥菜的生长对土壤硒最为敏感,芥菜可食部位生物量鲜重以Se0.29处理最高,菠菜和大蒜均以Se0.58处理最高,与Se2.07处理均达显着差异。叁种蔬菜地上部硒含量在整个生育期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不同生育期均表现为大蒜>芥菜>菠菜。收获期叁种蔬菜各部位的硒含量随着土壤硒含量(0.29~2.07 mg/kg)的增加而增加,表现为Se2.07> Se0.98> Se0.58> Se0.29,Se2.07处理的菠菜地上部和地下部硒含量分别是其Se0.29处理的8.63倍和7.10倍,芥菜是12.25倍和23.29倍,Se2.07处理大蒜鳞茎和叶部硒含量是Se0.29处理的39.92倍和4.90倍;可食部位硒含量为大蒜(7.25~289μg/kg)>芥菜(1.22~14.9μg/kg)>菠菜(0.73~6.30μg/kg),均表现为地下部>地上部,Se2.07处理菠菜根部硒含量是茎叶的4.80倍,芥菜是12.06倍,大蒜是8.22倍。在富硒土壤Se0.98和Se2.07处理条件下,大蒜和芥菜能从土壤中富集硒,吸收系数是菠菜的3.06~8.47倍和1.58~5.8倍,均达到了富硒蔬菜标准(≥0.01 mg/kg)。叁种蔬菜可食部位有机硒含量占总硒比例为73.5%~84.7%,并随土壤硒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Se2.07与Se0.29处理差异显着;蔬菜硒含量不但与土壤总硒含量相关,而且与有效态硒含量呈显着正相关。【结论】蔬菜种类和土壤硒含量均影响蔬菜硒的吸收、转化和富集。叁种蔬菜对土壤硒的敏感性以芥菜最强。蔬菜硒含量和可食用部位有机硒的转化率均随着土壤硒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与土壤总硒含量和有效态硒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富硒能力为大蒜>芥菜>菠菜,在天然富硒土壤上生长的大蒜和芥菜硒含量易达到富硒蔬菜标准,而菠菜未显示出富硒能力。因此,虽然土壤硒含量高影响了大蒜和芥菜的生长,但大蒜和芥菜具有较强的将硒转移到可食部位的能力,可作为富硒蔬菜生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吸收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1].钟兆盈,徐军.临安试建浙江首个公众碳汇林基地[N].中国环境报.2019

[2].张青,王煌平,孔庆波,章赞德,栗方亮.天然富硒土壤上叁种蔬菜对硒的吸收与转化差异[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3].李莹,康宁芳,巩仔鹏,陈思颖,兰燕宇.体循环肠灌流法研究红禾麻提取物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与正常大鼠体内的肠吸收差异[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9

[4].杨雪,汪晓娜,张宁,瞿红侠,施传信.基于转录组测序筛选维生素D调节肉鸡十二指肠钙和磷吸收的差异表达基因[J].动物营养学报.2019

[5].廖婉,林美斯,高天慧,陈意,朱宗萍.川产道地药材蓬莪术醋制前后挥发油的大鼠肠吸收差异研究[J].中草药.2019

[6].董霞,李虹呈,陈齐,李欣阳,龙坚.不同母质土壤—水稻系统Cd吸收累积特征及差异[J].水土保持学报.2019

[7].张琳,李光杰,施卫明.供铁水平对不同氮源条件下水稻生长和元素吸收积累的影响及种间差异[J].土壤.2019

[8].孔群喜,彭丹,王晓颖.开放型经济下中国O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人力资本吸收能力的解释[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9

[9].李若男.靠砧对缺锌纽荷尔脐橙锌营养吸收的差异及补锌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9

[10].俞果,陈梦华,蒋萍萍,宁晓芬,李洁月.黄瓜吸收积累镉的品种差异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9

标签:;  ;  ;  ;  ;  ;  ;  ;  ;  ;  

吸收差异论文-钟兆盈,徐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