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审美论文-余方林

自然环境审美论文-余方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然环境审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江南地域自然环境,江南油画,地域文化性格,审美心理

自然环境审美论文文献综述

余方林[1](2019)在《江南地域自然环境对本土油画审美观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江南地域自然环境对本土油画的审美观念起着基础性的潜在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为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直接的影响体现在江南诗意的自然环境对江南油画的题材及风格特色的影响上,间接的影响体现为江南自然环境浸染下的江南人的共同的地域文化性格和文化审美心理对本土油画审美趣味和风格特色的影响方面。文章拟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和挖掘江南地域自然环境因素对本土油画审美观念的深层影响。(本文来源于《大观(论坛)》期刊2019年10期)

孟德鸿[2](2017)在《自然环境与时代精神的融合——黑龙江地域绘画的审美品格》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绘画流派纷纭,但大都以绘画风格进行区分。"艺术的民族性、艺术的个性和艺术的风格是艺术的生命"。~((1))一般而言,绘画流派的风格渊源发轫于代表性画家的绘画风格。而这些卓越画家的绘画风格由地域环境、文化风俗、成长经历、主观情感等因素共同影响形成。归根结底,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地域性,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时间向度和空间向度的支撑。我国美术史上(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7年08期)

宿高峰[3](2016)在《自然环境中的雕塑——《国王与皇后》的审美特征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王与皇后》,青铜雕像,高161.3厘米,英国现代雕塑大师亨利·摩尔,创作于1952~1953年,亨利·摩尔的雕塑注重人体的神韵,不求形似,是感知形象、想象形象、再造形象的结果。艺术家用一种富于幽默风趣的表现形式,把属于人类那质朴的本性、尊严以及本原中对生命的欲求传达出来。塑像之所以安放在苏格兰空旷的贫瘠丘陵地带的田野中,是为了和大自然契合,显得自然而真实,使你不可回避地产生感情反应,想起悠久的英国历史,怀念那远离的人类原始文明,也朦胧地表达了现代人的迷惘与失落。摩尔的艺术,是对生命思考的艺术。(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城市版)》期刊2016年07期)

肖双荣[4](2016)在《技术时代的自然环境审美》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技术的影响下,艺术世界发生了审美疲劳,生活世界发生了技术焦虑。于是,怀旧主义再度流行,人们把审美目光投向曾经意味着原始与落后的自然环境。不过,技术已经改变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改变了自然环境曾经馈赠人类的美感,其崇高感日渐消褪,而优美感日渐溢出。人类的情感也因而发生了变化,我们日渐失去对于乡愁和离愁的体验。然而,我们无需为其哀挽,因为这正是人类发展的证明。技术是值得信赖的,它能找到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也引领人类走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审美新境界。(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赵炎[5](2015)在《从“艺术审美模式”出走的环境美学——从艾伦·卡尔松的《审美欣赏与自然环境》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是环境美学在美学理论上的突破、哲学理论来源,以及它在论述如何审美地欣赏自然时所面临的问题。首先简要介绍环境美学的大致情况,其次以环境美学家艾伦·卡尔松的文章为例来讨论环境美学的理论主张和论述方式,接着讨论环境美学在美学理论上的突破及其哲学上的理论来源,最后探讨了环境美学在论述如何审美地欣赏自然中所面临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天津美术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李静[6](2008)在《六朝自然环境审美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借鉴西方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环境美学理论,来研究中国六朝时期的自然环境审美思想,具体分析六朝自然环境美学的审美对象论、审美方式论及审美价值论。西方环境美学家艾伦·卡尔森(Allen Carlson)提出了环境美学的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在自然环境中“欣赏什么”,二是在自然环境中“如何欣赏”。关于“欣赏什么”这个问题,卡尔森认为自然环境的审美对象就是自然科学中的自然,欣赏自然环境中一个个具体的物,而不是整体的环境。关于“如何欣赏”这个问题,卡尔森特别重视自然科学知识对于环境审美的关键性作用,他认为,寻求自然的美丽必须依据自然和环境科学知识,这些知识为我们提供了美学意义的合适焦点与环境的合适边界,主张对自然进行如其所是、如其所具有的属性的审美欣赏。对深谙中国美学的人来说,尤其在整日畅游于优美的自然环境的六朝士人来看,卡尔森自然审美的这两个问题有着严重的不足,六朝士人的自然审美对象是蕴涵着生生之美、“气韵”、“道”的整体自然环境,而不仅是具体的自然事物:六朝人的自然审美的根本方式是“目击道存”的方式,而不是科学认识式地了解事物;此外,六朝自然审美论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审美价值论。论文第一章简单介绍六朝自然环境审美的历史背景与基本特征。在六朝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士人任运自然,“性爱山水”,审美主体得以形成,自然成为真正的审美对象,自然环境审美开始兴起;并且此时自然环境审美已形成极具长远影响的特征,即自然审美有形而上的预设和追求、具有目击道存的独特审美方式、具有“畅神”、“适性”的独特审美价值。第二章研究审美对象,讨论在自然环境中欣赏什么这一问题。这一章主要探讨六朝自然环境审美的审美对象论,分为两节,第一节研究“山水有清音”。左思的这个命题主要探讨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环境有着双层审美品质:自然美景的浅层审美品质和蕴涵着生生之美、“气韵”、“道”之美的深层审美品质,而此时自然环境不仅是具体的自然景物,而是包含欣赏者在内的自然环境的整体。第二节讨论山水的“趣灵”与“真古”,阐释自然环境是蕴含着的“真”、“道”、“玄”、“趣灵”与“真古”的自然环境。第叁章是审美方式论,研究如何对自然环境进行审美欣赏。本章主要阐释了五个命题,即五种自然环境审美方式,分别是“以玄对山水”、“含道应物,澄怀味象”、“妙悟”、“仰观俯察”、“惊知己”。孙绰的“以玄对山水”是指以“玄心”对山水,主张观赏者须有一个虚静的审美心胸,审美主体应该有着深厚的老庄道家思想和玄学理论知识的积累;宗炳的“含道应物,澄怀味象,指自然环境审美的过程是澄怀、味象、体道叁者合一的过程;谢灵运的“妙悟”近似于“赏心”、“会心”,是直接体悟自然环境真美的审美方式;王羲之的“仰观俯察”,是游目流观整个自然环境的审美方式,是一种“体知”方式,使人获得“无往不复,天地际也”的空间意识,从而进入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本然境界;袁嵩的“惊知己”命题把自然万物看作同自己平等的生命实体,形成“知己”、“亲人”的交流关系,从而真正体味到自然万物的生命力。第四章探讨自然环境的审美价值论。这一章主要阐释了五个命题:“极视听之娱”、“畅神”、“游心与冥心”、“适性——山水,性分之所适”、“复得返自然”,试图展示六朝时期已经成熟的叁个层次的自然审美价值论。其中,王羲之的“极视听之娱”讲自然美景带给人的感官愉悦的审美价值,宗炳的“畅神”、嵇康的“游心”命题指畅游于自然环境获得神畅、“游心于物之初”的精神层次的审美价值,谢灵运的“适性——山水,性分之所适”、陶渊明的“复得返自然”是本性复归层次上的审美价值。自然环境的最高审美价值在于使人的心灵得以安抚、并且在自然环境中能够回归人的自然本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8-04-30)

张佐邦[7](2008)在《自然环境与人类审美心理的发生》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始人类的审美心理潜伏于高等动物人猿的种族遗传,发端于人类时空观念的形成和对自然美的感受认识,表现于第一件艺术作品(石器)的创制,发展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宗教巫术、神话传说、文学艺术。自然环境与人类审美心理的发生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原始人类时空观念的形成和对自然形式美的感受体验是人类审美心理发生的契机。(本文来源于《学术探索》期刊2008年01期)

黄蔚宁[8](2001)在《自然环境的艺术审美》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在生产劳动中谋求生存的同时也开始了对艺术美的追求。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美的标准内容也不同。这种差异源于他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作为艺术创作的主题——艺术家的感觉能力 ,表现手法和哲学思想决定了其艺术特色。艺术的审美集中融合了生活的面貌和人生的价值。因此 ,艺术的审美凝结着思想的智慧。(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1年01期)

自然环境审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代绘画流派纷纭,但大都以绘画风格进行区分。"艺术的民族性、艺术的个性和艺术的风格是艺术的生命"。~((1))一般而言,绘画流派的风格渊源发轫于代表性画家的绘画风格。而这些卓越画家的绘画风格由地域环境、文化风俗、成长经历、主观情感等因素共同影响形成。归根结底,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地域性,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时间向度和空间向度的支撑。我国美术史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然环境审美论文参考文献

[1].余方林.江南地域自然环境对本土油画审美观念的影响[J].大观(论坛).2019

[2].孟德鸿.自然环境与时代精神的融合——黑龙江地域绘画的审美品格[J].文艺争鸣.2017

[3].宿高峰.自然环境中的雕塑——《国王与皇后》的审美特征探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

[4].肖双荣.技术时代的自然环境审美[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5].赵炎.从“艺术审美模式”出走的环境美学——从艾伦·卡尔松的《审美欣赏与自然环境》谈起[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5

[6].李静.六朝自然环境审美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

[7].张佐邦.自然环境与人类审美心理的发生[J].学术探索.2008

[8].黄蔚宁.自然环境的艺术审美[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标签:;  ;  ;  ;  

自然环境审美论文-余方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