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组织间协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政策执行,组织间协调,精细化,骨干计划
组织间协调论文文献综述
马龙军[1](2018)在《政策执行组织间的协调精细化问题探究——基于“骨干人才计划”的个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项政策由多个组织共同执行时,组织间协调的精细化程度成为影响政策执行绩效的关键变量。从实质性协调和程序性协调这两个维度描述了"骨干计划"执行组织间协调精细化存在的问题,并采用微观视角,从组织间责任划分与流程设计、组织数量与组织间权力关系、激励机制、信息沟通机制等几个方面对其成因予以分析并由此得到一些启示:政策执行组织间协调的精细化与政府的"条块"结构及由此形成的利益与权力格局、以及官僚制的运行逻辑等体制机制问题密切相关,因而其根本解决有赖于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但对于特定的政策,可以通过提升政策执行框架的合理性、加强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的良性互动来予以改进。(本文来源于《未来与发展》期刊2018年09期)
柳建文[2](2017)在《区域组织间关系与区域间协同治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区域发展的组织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地方政府间的合作组织、产业协会、商会、环保组织等区域性组织的增多协调了行政辖区间的关系,缓解了行政区经济现象。另一方面,各类区域性组织间缺乏应有的协作,影响到区域经济的整体性发展和"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跨区域战略的实施,区域组织间关系问题应运而生。随着地方合作的强化和区域经济体的形成,中国出现了新的区域协调问题——区域间治理。与区域治理不同,区域间治理以区域经济体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经济区、经济圈、城市群之间的协作问题,主要通过区域性组织来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新的区域协调路径。本文在梳理和总结西方组织理论和治理理论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阐述了何为组织间关系和区域间治理,并利用区域间治理结构分析了中国的区域组织间关系,提出了构建区域间治理机制的具体思路。(本文来源于《政治学研究》期刊2017年06期)
邓金娥[3](2012)在《基于组织间权力视角的开簿成本会计协调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组织间权力是影响企业参与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梳理了组织间权力和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的研究文献,分析了权力均衡和权力非均衡状态下的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的机会主义行为,并提出了相应的协调机制,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财会通讯》期刊2012年36期)
张淑娟[4](2012)在《跨国公司组织间横向协调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跨国公司和跨国经营行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国际化和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表现和主要推动力。在电子商务日趋成熟和网络经济日益广泛的经济前提下,跨国公司的庞大的组织结构以及复杂性、灵活性等特点为跨国公司的经营和管理增加的难度。因此,跨国公司内部信息交流渠道是否通畅,管理协调手段是否先进,是跨国公司在国际竞争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本文首先概述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跨国公司组织结构及协调机制等方面研究的有关文献,然后界定了与课题相关的概念并介绍了课题研究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其次,介绍了跨国公司组织间横向协调机制的基本构成,包括界面管理机制、知识共享机制、冲突处理机制和信任机制,并指出这四种机制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构建了跨国公司组织间横向协调度测评体系,建立了跨国公司组织间横向协调度分析矩阵和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最后,对跨国公司组织间横向协调机制的实现路径进行了系统论述,指出界面管理机制可以通过标准化和目标整合来实现,知识共享机制作用的发挥则需要在跨国公司组织间建立共享平台、知识流动机制和知识共享的激励制度来加以保证,冲突处理机制则主要包括利益协调和文化协调两方面,信任机制的良好运行需要信用评级机制、激励机制、维持机制的共同作用,并得出相应结论。(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2-03-24)
郭雪松,朱正威[5](2011)在《跨域危机整体性治理中的组织协调问题研究——基于组织间网络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跨域性特征对现代社会危机治理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是世界范围内应急管理领域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现代社会,尤其是中国转型期社会特点,对现代跨域危机内涵及其特点进行归纳,进而提出了跨域危机治理中存在的"碎片化"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对当前中国跨域危机治理问题进行分析,进而着重从信息、资源维度对其整体性治理问题进行阐释,认为不同组织在信息、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是产生跨域危机治理"碎片化"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实现跨域危机整体性治理,必须结合中国应急管理实际,以组织间网络视角从应急管理组织层面对"碎片化"环节成因进行分析。在前述分析基础上,本文认为跨域危机整体性治理实现的关键在于其治理网络中信息、资源整合问题,目前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现实以及由此产生的专业部门隶属不同、管理层级复杂、多头指挥而产生的协调困难是"中国式碎片化"问题的根本原因。最终,本文构建了跨域危机治理网络分析模型,并对"碎片化"环节识别、整理以及跨域危机整体性治理实现对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公共管理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郑浩,刘海明[6](2011)在《模块化组织中的组织间协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良好的组织间协调对减少模块化组织中成员企业之间的摩擦,提高模块化系统的有序性,更好地实现成员间的协作效应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深入分析模块化组织协调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相互信赖关系、信任和知识集成叁个视角对模块化组织中的组织间协调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商业时代》期刊2011年05期)
张盛[7](2009)在《供应链信息协同及组织间协调问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以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信息协同及组织间协调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信息协同的实现对组织间协调成本的影响,探讨了信息协同的内容、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成效,对组织间信息协同的实施和组织间协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首先通过理论回顾和文献综述分析了信息共享与信息协同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指出信息共享是信息协同的基础,而信息协同更强调共享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本文从组织间协调的角度,采用交易成本理论,先对协调成本的构成进行了分析,指出供应链组织成员间的协调成本主要由交易成本和合作成本组成。然后分析了供应链信息协同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中的谈判成本和监督成本,但会增加企业初始合作成本。最后,研究了信息协同可能存在的风险:包括锁定风险、安全风险、被控制的风险等。最后,本文建立了一个单供应商、单制造商、单分销商构成的叁级供应链模型,采用多主体建模方式对其进行研究。然后,本文采用基于多主体建模思想的Swarm仿真平台对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供应商供货信息、需求不确定性信息、以及库存信息,在整个供应链内的有效协同,可以降低供应链运作总成本,使供应链系统整体性能得到提升,实现了组织间协调。(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9-04-01)
林建宗,刘震宇[8](2009)在《组织间协调机制演化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文献分析,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法,研究组织间协调机制问题。研究发现:有机地整合任务结构、决策结构、代理结构、信息结构和知识管理等协调视角,综合应用形式化与非形式化的协调方式,是设计有效协调机制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受到来自组织间关系中的相互依赖、不确定性、相互信任、关系准则以及项目属性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这些因素是动态变化的,其原因在于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关系绩效的变化、机会主义的行为表现、关系强度的变化以及合作项目的改变等。因此,有效的协调机制也必须是动态演化的。(本文来源于《技术经济》期刊2009年03期)
林建宗[9](2008)在《组织间协调方式与协调视角的分析框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协调方式和协调视角是组织间协调机制设计的两个重要维度,协调方式包括形式化与非形式化协调;协调视角涵盖了任务结构、决策结构、代理结构、信息结构和知识管理。本文基于动态权变的观点,考察协调机制的有效性,同时,为组织间协调界定了一个明确的概念。(本文来源于《商业时代》期刊2008年19期)
李铮[10](2008)在《组织间关系协调的合作利益模型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关系协调及其研究是企业网络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网络中,市场的复杂性、企业的独立性、以及社会结构的多元化交织在一起,共同说明了企业间合作关系协调的客观性、重要性与复杂性。IMP组织理论结合了企业网络与企业间合作关系,把企业间协调过程置于企业网络中,提出了一种解决企业间关系协调复杂性的方法。本研究以结构方程模型为主要分析技术,以合作交互性和合作共享性作为关系协调的两大维度,研究了协调过程中利益取向(包括合作利益取向与企业自身利益取向)、政府行为及企业间关系协调维度与企业间合作关系协调绩效的关系。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研究建立了基于企业间关系协调的合作利益模型,并深入挖掘了可操作的细化模型。同时,开发了一套测量企业利益取向、政府行为、企业间关系协调维度与关系协调绩效的量表,并利用这套量表对企业进行调查,然后进行系统的数据分析。研究发现:(1)企业合作利益取向对关系协调绩效存在正向显着影响;(2)关系协调绩效受合作共享性的影响比合作交互性更加敏感和强烈:(3)政府行为作为环境变量并不能对关系协调绩效存在直接作用,而是通过合作交互性这一中介变量对关系协调绩效产生正向显着作用;(4)在协调过程中,合作交互性与合作共享性对关系协调绩效具有协同作用。基于这些初步结论,本研究利用矩阵分析与路径分析对研究结果数量化,使结果更为直观可信。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体现在:(1)提出了一个整合性的可拓展的研究框架,首次把政府行为与企业间关系协调维度纳入模型并将假设模型分解分析。(2)关注利益取向、政府行为以及企业间关系协调维度对关系协调绩效效果的影响,并得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关键结论。(3)创新地运用结构方程作为实证研究方法,并与矩阵分析相结合来研究关系协调问题。(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8-04-01)
组织间协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区域发展的组织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地方政府间的合作组织、产业协会、商会、环保组织等区域性组织的增多协调了行政辖区间的关系,缓解了行政区经济现象。另一方面,各类区域性组织间缺乏应有的协作,影响到区域经济的整体性发展和"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跨区域战略的实施,区域组织间关系问题应运而生。随着地方合作的强化和区域经济体的形成,中国出现了新的区域协调问题——区域间治理。与区域治理不同,区域间治理以区域经济体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经济区、经济圈、城市群之间的协作问题,主要通过区域性组织来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新的区域协调路径。本文在梳理和总结西方组织理论和治理理论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阐述了何为组织间关系和区域间治理,并利用区域间治理结构分析了中国的区域组织间关系,提出了构建区域间治理机制的具体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组织间协调论文参考文献
[1].马龙军.政策执行组织间的协调精细化问题探究——基于“骨干人才计划”的个案分析[J].未来与发展.2018
[2].柳建文.区域组织间关系与区域间协同治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径[J].政治学研究.2017
[3].邓金娥.基于组织间权力视角的开簿成本会计协调机制研究[J].财会通讯.2012
[4].张淑娟.跨国公司组织间横向协调机制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
[5].郭雪松,朱正威.跨域危机整体性治理中的组织协调问题研究——基于组织间网络视角[J].公共管理学报.2011
[6].郑浩,刘海明.模块化组织中的组织间协调研究[J].商业时代.2011
[7].张盛.供应链信息协同及组织间协调问题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9
[8].林建宗,刘震宇.组织间协调机制演化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09
[9].林建宗.组织间协调方式与协调视角的分析框架综述[J].商业时代.2008
[10].李铮.组织间关系协调的合作利益模型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