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硅锰系论文-陈连生,杨栋,田亚强,宋进英,赵远

低碳硅锰系论文-陈连生,杨栋,田亚强,宋进英,赵远

导读:本文包含了低碳硅锰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Q&P钢,残余奥氏体,碳配分

低碳硅锰系论文文献综述

陈连生,杨栋,田亚强,宋进英,赵远[1](2014)在《配分过程中低碳硅锰系Q&P钢残余奥氏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研究配分过程中低碳硅锰系Q&P钢的组织演变规律,分析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Q&P钢塑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配分温度在450℃以上和配分时间在200 s以上都会使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发生分解,并伴有大量的白色粒状碳化物析出。配分温度和配分时间决定室温下残余奥氏体的含量,配分温度在400℃左右和配分时间在30 s左右,配分过程中残余奥氏体中的碳含量较高,最终稳定到室温的残余奥氏体含量增加;残余奥氏体含量随着配分温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随配分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延伸率与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本文来源于《钢铁钒钛》期刊2014年06期)

陈连生,赵远,田亚强,宋进英,魏英立[2](2014)在《低碳硅锰系Q&P钢增塑机制及组织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工艺对低碳硅锰钢进行处理,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拉伸实验等对该Q&P钢增塑机制及其组织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用钢经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处理后,综合力学性能优于传统Q&P钢;双相区合理的保温时间可以减少室温组织中二次淬火马氏体含量,以保证更好的塑性;实验用钢经Q&P工艺处理后室温残余奥氏体含量为4.9%,而经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处理时,随着双相区保温时间的延长,室温残余奥氏体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双相区720℃保温1500s再经Q&P处理后残余奥氏体含量达到最大值7.3%,综合力学性能最佳。(本文来源于《材料工程》期刊2014年06期)

韩会全[3](2009)在《低碳硅锰系冷轧连续退火DP钢组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适应减量化和新一代汽车用高强钢的发展要求,加速国产冷轧DP钢的开发和应用,本文利用热模拟实验机,电阻炉和盐浴炉模拟连续退火工艺,并结合金相分析,SEM及TEM方法,研究了连续退火工艺中初始组织,临界区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缓冷温度,过时效温度和保温时间对低碳硅锰系冷轧DP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并介绍了工业冷轧DP590的试制情况,提出了增加试制带钢抗拉强度的措施。论文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阐明了初始晶粒尺寸和初始基体组织对实验钢组织性能的影响机理,发现初始细晶组织和退火马氏体基体有利于实验钢获得更优的性能。通过高温电阻炉和低温盐浴炉分别模拟γ+α两相区加热温度和过时效温度,研究了不同初始晶粒尺寸和不同初始基体组织对实验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发现初始晶粒越细,两相区保温相同时间下马氏体体积分数越多。细晶组织中合金元素扩散距离短,有利于奥氏体成分均匀化,达到组织性能稳定的时间提前。经连续退火工艺处理,贝氏体基体和退火马氏体基体得到细小的呈纤维状分布的第二相,而铁素体+珠光体基体得到呈网状分布的尺寸粗大的第二相。在250℃过时效,前者塑性好于后者,这可归因于纤维状的形貌使基体与第二相在变形过程中界面结合力更强,推迟了孔洞的过早形成。而在350℃和450℃过时效,前者塑性小于后者,这可归因于脆相碳化物在贝氏体和退火马氏体中分布更弥散,与基体较弱的结合力导致变形时孔洞形成的几率更大。(2)阐明了临界区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对实验钢组织性能的影响机理,并运用了“减径法”作为辅助的分析手段。利用MMS-200、光亮连续退火模拟机和电阻炉研究了不同γ+α两相区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在MMS-200热模拟实验中,还首次运用了“减径法”测量试样的抗拉强度。结果表明随临界区加热温度升高,奥氏体体积分数增多,但奥氏体平均碳含量下降,导致淬透性降低,在喷气冷却过程中易转变为贝氏体组织。在加热至γ+α两相区温度后,随保温时间延长,奥氏体增长缓慢,由于碳和锰在组织中的不断扩散,延长保温时间将使奥氏体成分均匀化,组织性能逐渐趋于恒值。(3)阐明了缓冷温度对实验钢组织性能的影响机理,提出了实验钢获得最优综合力学性能的缓冷温度值。通过实验钢在电阻炉内随炉冷却模拟连续退火工艺的缓冷阶段,研究了不同缓冷温度对实验钢组织性能的影响。发现在缓冷过程中,奥氏体会部分发生取向附生铁素体转变。随缓冷温度降低,组织中马氏体数量减少,铁素体和珠光体数量增多,实验钢强度下降,伸长率提高。含0.08C钢在720℃,含0.17C钢在700℃综合力学性能最优。(4)阐明了过时效温度和保温时间对实验钢组织性能的影响机理,用C-J法间接有效地分析了马氏体随过时效时间延长的变化特性。利用光亮连续退火模拟机和电阻炉、盐浴炉模拟连续退火工艺过时效阶段,研究了不同过时效温度和保温时间对实验钢组织性能的影响。在对200℃过时效保温时间的分析中,利用了C-J分析方法。结果表明随过时效温度降低,两相区形成的奥氏体由粒状贝氏体相变向上贝氏体相变过渡或由上贝氏体相变向马氏体相变过渡。随过时效温度降低,抗拉强度升高,伸长率降低,屈服点伸长减小。在450℃过时效,过时效时间延长,间隙原子扩散至位错线附近易形成柯氏气团,钉扎位错,使钢的屈服强度升高。200℃过时效,随过时效时间延长,钢的强度和初始加工硬化速率均下降,而伸长率提高,这归因于保温时马氏体分解析出碳化物及马氏体内位错的回复,使马氏体的强度下降,导致钢的强度下降,同时位错的回复和马氏体的软化有利于钢塑性的提高。(5)介绍了工业冷轧DP590的试制情况。针对试制带钢强度未达标问题,通过光亮连续退火模拟机实验研究,提出了提高连续退火工艺快冷阶段的冷却速率和降低过时效温度的解决措施。(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09-05-01)

李壮,王洪顺,李景春,石继红[4](2000)在《低碳硅锰系TRIP钢热处理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仅含碳、硅、锰合金元素的结构钢,采用临界区等温淬火热处理工艺,得到铁素体、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叁相组织。该钢在 Ms(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Md(马氏体转变终止温度)d温度之间形变,应变诱导相变,相变诱发塑性──TRIP,其力学性能指标大大提高。本文通过显微组织观察,力学性能结果分析,对这种低碳硅锰系TRIP钢叁种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制度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期刊2000年01期)

李壮,王洪顺,李景春,石继红[5](1999)在《低碳硅锰系结构钢中相变诱发塑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低碳硅锰系结构钢中,也可获得TRIP效应,使其力学性能尤其是延伸率大幅度提高。本研究硅含量较高的B钢残余奥氏体稳定性增强,TRIP效应显着。(本文来源于《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期刊1999年04期)

王四根,花礼先,王绪,徐秀芬[6](1995)在《低碳硅锰系冷轧相变诱发塑性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低碳硅锰系冷轧相变诱发塑性钢(即TRIP钢),分析了残余臭氏体及其稳定性与TRIP的关系,探索了获得较好TRIP效应的化学成分范围,为工业生产应用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钢铁》期刊1995年06期)

低碳硅锰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工艺对低碳硅锰钢进行处理,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拉伸实验等对该Q&P钢增塑机制及其组织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用钢经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处理后,综合力学性能优于传统Q&P钢;双相区合理的保温时间可以减少室温组织中二次淬火马氏体含量,以保证更好的塑性;实验用钢经Q&P工艺处理后室温残余奥氏体含量为4.9%,而经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处理时,随着双相区保温时间的延长,室温残余奥氏体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双相区720℃保温1500s再经Q&P处理后残余奥氏体含量达到最大值7.3%,综合力学性能最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碳硅锰系论文参考文献

[1].陈连生,杨栋,田亚强,宋进英,赵远.配分过程中低碳硅锰系Q&P钢残余奥氏体研究[J].钢铁钒钛.2014

[2].陈连生,赵远,田亚强,宋进英,魏英立.低碳硅锰系Q&P钢增塑机制及组织性能[J].材料工程.2014

[3].韩会全.低碳硅锰系冷轧连续退火DP钢组织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09

[4].李壮,王洪顺,李景春,石继红.低碳硅锰系TRIP钢热处理工艺的研究[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0

[5].李壮,王洪顺,李景春,石继红.低碳硅锰系结构钢中相变诱发塑性的研究[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1999

[6].王四根,花礼先,王绪,徐秀芬.低碳硅锰系冷轧相变诱发塑性钢研究[J].钢铁.1995

标签:;  ;  ;  

低碳硅锰系论文-陈连生,杨栋,田亚强,宋进英,赵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