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股利迎合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迎合理论,现金股利变更性,股利溢价,动态
股利迎合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林川,杨柏,代彬[1](2016)在《基于迎合理论的中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变更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现金股利变更的动态视角,利用2000-2013年度中国证券市场的数据,分别从市场整体迎合与上市公司单个迎合方面,实证检验了迎合理论在中国证券市场的适用性。研究发现,迎合理论能够作为解释中国上市公司分配现金股利的原因。从市场整体状况来看,上市公司的当年度现金股利意愿与上年度的市场股利溢价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同趋势,而从上市公司状况来看,若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意愿与市场股利溢价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则更有可能变更现金股利形式以迎合证券市场投资者的需求。(本文来源于《财经论丛》期刊2016年08期)
李波[2](2015)在《基于迎合理论的民营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学者Baker和Wurgler在股利政策研究上放宽了关于市场有效性的假定,提出了着名的迎合理论(Catering Theory of Dividends)。他们认为管理层为了增加公司股价,会理性地迎合投资者对股利的需要。本文即是基于迎合理论来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股利政策进行实证分析,探讨迎合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上海金融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李波[3](2015)在《基于迎合理论的民营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美国学者Baker和Wurgler在股利政策研究上放宽了关于市场有效性的假定,提出了着名的迎合理论(Catering Theory of Dividends)。他们认为管理层为了增加公司股价,会理性地迎合投资者对股利的需要。本文即是基于迎合理论来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股利政策进行实证分析,探讨迎合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当代经济》期刊2015年12期)
刘灏[4](2015)在《基于迎合理论的创业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股利政策不仅关系投资者的回报,且影响着公司未来的投融资决策,是公司金融领域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目前,国内学者对创业板市场的股利政策研究得较少。本文旨在用Bake和Wurgler所提出的股利迎合理论来研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即从投资者行为的角度出发,研究其偏好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以往研究研究发现,股利迎合理论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解释力存在正反两种观点。本文选取2010-2013年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了相关研究。将股利政策细分为低现金股利(现金分配占可分配利润的比例小于30%)、高现金股利(派现占净利润的比例大于30%)、低股票股利(送转股比例之和小于0.5)、高股票股利(送转股比例之和大于0.5)等四组子样本,在此基础上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性,研究代表投资者偏好的指标股利溢价和股利支付意愿之间的迎合关系,分别讨论了每一小组的迎合效应。同时,为了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扰,将混合股利中的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与只进行派现和送转股的股利政策区别开来,单独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特点呈现出多样性和集中性等特点,主要以现金股利为主,并对高送转有着较高的青睐。其中,只有高现金股利的股利溢价与股利支付意愿是互相迎合的,即企业实施的高现金股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投资者的需求。而其它股利政策均未表现出迎合投资者需求的现象。因此,迎合理论对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有一定的解释力,而对于股票股利的解释力较弱。对于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高送转政策来说,上市公司更倾向于以扩大股本,摊薄股价,增加公司规模为主要目的,而并未以迎合投资者的需求为主要目的。(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5-04-20)
杨宇[5](2014)在《基于迎合理论的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支付决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上市公司股利支付决策一直是各界长期关注的焦点,但是公司为什么要选择支付股利?至今传统的金融理论仍未能完整的解释“股利之谜”现象。美国学者Baker和Wurgler(2004)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出发提出了股利迎合理论,该理论放宽MM理论中关于“市场有效性”的假设,从投资者角度分析管理层是否满足投资者的需求。该理论认为如果市场是有效的,则现金股利支付应该由企业特征决定;如果市场不是完全有效的,则理性的管理层会为了提高股价,迎合投资者对股利不断变化的偏好。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得出:迎合理论对美国证券市场现金股利支付决策有很好的解释能力。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特殊性,且不同学者选择的上市公司及检验指标具有差异性,使得利用迎合理论解释我国现金股利支付倾向的结论并不尽相同。基于此,本文将迎合理论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研究迎合理论对我国证券市场的适用性,同时对我国现金股利支付决策给出一定的解释。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首先介绍选题背景及意义,归纳总结了股利迎合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同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第二章详细介绍了股利迎合理论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迎合理论提出的背景,内容概述,前提假设及模型,并分析了迎合理论的优点与不足。第叁章结合迎合理论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支付现状,首先介绍了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支付的现状,然后用迎合理论分析其对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支付现状的解释能力。第四章主要运用Logistic模型对迎合理论是否能解释我国现金股利支付情况做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现金股利支付意愿与现金股利溢价有相似走向趋势,当现金股利溢价高时,公司倾向于支付现金股利;当现金股利溢价低时,公司倾向于不支付现金股利。从而得出股利迎合理论能很好的解释我国现金股利支付决策。最后第五章得出结论,并结合迎合理论,对我国上市公司制定现金股利支付决策提出对策和建议。(本文来源于《沈阳大学》期刊2014-12-23)
郑丹[6](2014)在《迎合理论视角下的股利政策研究——以五粮液股份公司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合理的股利政策有利于实现公司的长远发展与股东现期收益的双赢,有利于平衡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之间的利益,并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以五粮液股份公司为例,利用五粮液历年的股利分配方案以及各项财务数据,分析股利迎合理论是否能解释其低分红现象,并从加强政策约束、改变投资偏好、完善公司治理叁个方面提出几点建设性的意见。(本文来源于《绿色财会》期刊2014年07期)
饶道生[7](2014)在《迎合理论与股利政策成因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股利发放的动机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选取沪深两市的A股股票为样本对股利发放进行研究,并着重于检验在中国股票市场中的股利发放中是否存在迎合行为。本文将着重考虑两种股利发放形式,一种是现金股利方式,另一种是送转增股即股票股利。本文选取了5年作为样本期间,通过进行滚动回归来预测未来的股利支付概率,并用于进一步对迎合理论进行检验,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现金股利发放中并不存在迎合行为。本文在考虑股票股利发放动机时,从股利迎合和股价迎合两个角度进行考察,发现从股利发放角度出发时我国股票市场并不存在迎合行为,从投资者存在的非理性的低价股偏好出发,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公司一般倾向于迎合投资者这种低价股偏好。此外,本文在考察周期因子的同时,首次将风险因子引入中国股市股利发放的实证研究中,通过检验发现,加入了风险因子、周期因子特征变量之后,低股价迎合理论仍然可以成立。本文从理论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可能存在的原因是在中国独特的环境中,这两项指标的衡量不一定很精准,首先是风险因子的计算涉及到CAPM模型是否适用于中国股票市场;其次就是周期因子因为我国公司普遍成立较晚而存在一定的区分度不高的问题。本文通过迎合理论的检验,提出导致中国迎合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一是我国投资者普遍不具备长期投资意识,对股利重视程度不足,并热衷短期投资,具有非理性的价格幻觉偏好;二是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导致持有流通股的中小投资者的股利偏好没有得到合理满足。(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4-04-01)
支晓强,胡聪慧,童盼,马俊杰[8](2014)在《股权分置改革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基于迎合理论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2001~2010年的数据,基于迎合理论,考察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行为。研究发现,股权分置改革前,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与反映投资者偏好的现金股利溢价并不相关;股权分置改革后,现金股利溢价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解释力显着增强。这一结果表明,股改后,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更加注重中小投资者的偏好。股票股利溢价对上市公司的股票股利政策在股改前后均有显着影响,这表明上市公司股票股利政策与中小股东的偏好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管理世界》期刊2014年03期)
郭华军[9](2012)在《现金股利支付决策与迎合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一直是社会公众和学术界长期关注的焦点。对公司股利政策的行为解释和市场反映有着广泛的争论和探讨。股利政策是关于股份公司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等方面的政策,是现代公司理财活动的核心之一。Miller和Modigliani (1961)提出的股利无关理论认为:在完美市场上,公司的价值或股票价格完全取决于其投资决策的获利能力,和股利支付的水平没有关系。但是,MM理论所要求的一系列严格的假设前提,比如,不存在税收、信息完备、完全契约、交易成本为零等,显然与实际有很大距离。于是,通过放松MM理论某些前提假设下,研究人员尝试着提出更为接近现实的各种解释,并形成了一系列关于股利政策的现代理论。随后出现的顾客效应理论认为股利的税率要高于资本利得征收的税率,放宽了MM理论的“税收无差异”假设。信号传递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则分别放松了“信息完全对称”和“完备契约,没有代理成本”假设。四十多年过去了,MM理论中唯一没有被彻底审视和挑战的前提假设就是“市场的有效性”。Baker和Wurgler (2004)通过放宽MM理论中“市场有效性”的假设,首次提出了迎合理论并进行了实证检验。迎合理论认为现实当中只是有限套利;同时有限理性的存在,使得由投资者情绪(investor sentiment)导致的对股利的非理性需求能够影响股票的当前价格,产生股利溢价;理性的上市公司管理者会努力辨别并且制定相应的股利政策去迎合市场中投资者的这种随时间变化的需求。迎合理论突破了传统公司财务理论的约束,极大地丰富了对公司股利政策的研究;独辟蹊径,摒弃经典财务学中抽象掉人的情感、想象、行为的研究方法,从行为财务学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了市场参与者的情绪、认知的心理因素的作用,为解释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支付倾向提供了新的思路。近年来,开始出现为数不多的文献检验迎合理论对于中国证券市场的适用性。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和薄弱的法律保护,加上不同学者选择的样本及公司特征检验指标不尽相同,股利迎合理论的实证检验结果并不一致。因此,本文以股权分置改革为契机,采用2006—2010年所有沪深A股的年度分配方案,在控制股权结构的两个因素——股票流通性和股权集中度,以及一些关键公司特征指标,如盈利性、资产负债率、公司规模、现金流量、成长性的影响的基础上,从投资者需求的角度来出发,研究公司管理层发放现金股利的动机,检验股权分置改革后迎合理论对中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支付倾向现状的解释力度。研究结果表明,投资者给予的现金股利溢价越高,公司越倾向于支付现金股利。也就是说,迎合理论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支付倾向有较强的解释力。这意味着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在决定是否支付现金股利时,可能考虑到了市场中投资者对不同股利政策公司股票的随时间变化的投机性需求,并且在股利决策时会-定程度上去迎合市场中投资者的这种需求。研究结果还显示,股权越集中、盈利性越强、规模越大、现金流量越充沛的上市公司,越倾向于支付现金股利;而股票流通比例越高、投资机会(成长性)越多、债务负担越重的上市公司支付现金股利的可能性越小。这些结论均支持了已有的股利政策理论的实证研究结果。但是,迎合理论毕竟只是行为财务学的一个应用,并且在一定的相对严格的假设条件下才能成立,能否最终被普遍认可,成为解释股利政策最好的理论,还有待经受考验。其理论本身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第一,迎合理论从总体水平上解释了公司支付现金股利的倾向,而没有探讨支付现金股利的力度的问题,因为“股利溢价”无法体现股利支付水平的波动;第二,迎合理论假定管理者是理性,能够权衡当前股票被错误定价所带来的短期收益与长期运行成本之间的利弊,从而迎合投资者偏好制定现金股利政策。这一点似乎不尽合理,管理者也是非理性的人,一种情绪动物。不过,尽管迎合理论体系有诸多方面还不完善,检验模型也有待改进,所有观察到的现象不能完全从中得到合理解释,但它毕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股利分配现象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江西财经大学》期刊2012-06-01)
尹鲁晋[10](2012)在《基于股利迎合理论的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股利分配是公司金融的核心问题之一,我国上市公司回报股东的方式可谓花样繁多,总体来说分为叁类:现金股利、股票股利、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管理层历年来不断加强对上市公司分红的监管,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出现了一些好转的迹象,但是我国证券市场还是存在现金分红股息率低,轻分红、重送转的问题。考虑到我国的证券市场有效性较差,同时投资者存在大量的非理性行为,这些都符合股利迎合理论的假设前提,因此本文从股利迎合理论的视角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进行分析,重点关注上市公司是否会在某项股利政策上迎合投资者的需求。基于股利迎合理论的基本原理,即上市公司会在股利决策时考虑投资者的股利政策偏好,并结合我国当前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假设:投资者的分配政策溢价的顺序为股票股利、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现金股利,而上市公司会在前两者的支付上迎合投资者的需求,并且转增的积极性相对送股而言更高,采用2000—2010财年剔除ST、*ST、PT及金融行业后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的分配数据,利用各项分配政策的溢价来衡量投资者的需求,同时考虑传统的股利政策影响因素,通过Logit模型分别对叁种类型的分配行为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很好的支持了理论假设,上市公司并未在现金红利上迎合投资者,在送转的政策上选择了迎合投资者的需求,但是股票股利的发放积极性不高。接着利用实证结果,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的一些特征进行进一步阐述,并对改善我国目前股利政策现状提出政策建议,应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的监管,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引导投资者的股利政策偏好转变。(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2-04-10)
股利迎合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美国学者Baker和Wurgler在股利政策研究上放宽了关于市场有效性的假定,提出了着名的迎合理论(Catering Theory of Dividends)。他们认为管理层为了增加公司股价,会理性地迎合投资者对股利的需要。本文即是基于迎合理论来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股利政策进行实证分析,探讨迎合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股利迎合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林川,杨柏,代彬.基于迎合理论的中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变更性研究[J].财经论丛.2016
[2].李波.基于迎合理论的民营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5
[3].李波.基于迎合理论的民营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J].当代经济.2015
[4].刘灏.基于迎合理论的创业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
[5].杨宇.基于迎合理论的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支付决策研究[D].沈阳大学.2014
[6].郑丹.迎合理论视角下的股利政策研究——以五粮液股份公司为例[J].绿色财会.2014
[7].饶道生.迎合理论与股利政策成因的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14
[8].支晓强,胡聪慧,童盼,马俊杰.股权分置改革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基于迎合理论的证据[J].管理世界.2014
[9].郭华军.现金股利支付决策与迎合理论[D].江西财经大学.2012
[10].尹鲁晋.基于股利迎合理论的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