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适话语论文-姜艳,吴周文

闲适话语论文-姜艳,吴周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闲适话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汪曾祺,林语堂,散文美学,闲适话语

闲适话语论文文献综述

姜艳,吴周文[1](2019)在《回归“闲适话语”:汪曾祺的一种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读者是文学作品公正的检验者与最严正的法官。汪曾祺的文学创作,被广大读者所接受,是文坛的一件幸事。他本来是写过少量作品和样板戏《沙家浜》等的一位编剧,是命运坎坷的"小"作家。然而,他在新时期之后却华丽转身,先以《受戒》《异秉》《大淖记事》等,在文学理念尚未正本清源的时候,规避"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价值取向,以人性回归文学实践的先期(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9年07期)

吴周文,张王飞[2](2014)在《汪曾祺对林语堂闲适话语的认同与演绎》一文中研究指出汪曾祺认同与演绎林语堂闲适话语,是其自身性情的必然,更是新时期文学转型的必须与必然。他是新时期率先并大量践行"闲适"散文创作的始作俑者。其小品在闲适、性灵和幽默叁方面的演绎充分显示了其"通俗抒情诗人"的个性。"汪曾祺热"外延的正价值,是在大众审美思潮崛起的背景下,率先带动整个新时期以降的文学在理念上注重"闲适性"元素的重新建构,对闲适功能予以正名、认知与彰显,从而确认了美学思想的与时俱进。(本文来源于《江苏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02期)

匡霞[3](2009)在《30年代小品文论争中的“闲适”话语》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30年代小品文论争围绕"闲适话语"展开。对于与鲁迅论争的问题,以往的研究中大多做出了这样的结论:鲁迅的观点是正确的,30年代的小品文论争也大抵如此。文章就论争的焦点"闲适"话语进行客观地呈现,以期指出30年代的小品文论争中的"闲适话语"在中国现代文学建构中的地位和影响。(本文来源于《忻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匡霞[4](2009)在《30年代小品文论争中的“闲适”话语》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中心议题,是探讨“闲适”一词背后的意义及与之相关的小品文的发展。围绕20、30年代小品文的兴起和30年代小品文论争展开。论文首先梳理“闲适”一词在古代的意义及其思想的发展变化过程,理清“闲适”与中国道家文化和晚明文化的关系。第二部分切入到20、30年代,探讨“闲适”话语在此期间的生成语境。我们提到的“闲适”话语是呈现在小品散文这个特定的文学领域中,因此20年代小品散文的兴起及其取得的可喜的成绩为“闲适”话语的确立提供了可能;《语丝》时期,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构建的“闲话”氛围,为30年代闲话小品热奠定了基础;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也是周、林等论语派同仁选择“闲适”话语作为散文发展方向和人生态度的重要原因。第叁部分是论题的核心。把30年代小品文论争的焦点放在“闲适”话语之上,试图展现论争中“闲适”小品文的发展和在文学史上的意义。通过研究“闲适”话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西方小品文、自由主义、表现主义等的借鉴和吸收,展现“闲适”小品在思想、内容、形式、风格上的特点。通过论争的双方,论语派和太白派在论争中针对“闲适”话语的各自论调的整理,客观地呈现“闲适”话语在论争中的情况。结语指出30年代小品文之争历来给人的印象是两种不同政治立场、不同文学观念的分歧,而研究者们也惯于将这一史料作为评价周作人、林语堂在当时提倡小品文合不合时宜的依据。固然这些都是论争史料的重要价值,但就论争本身而论,这里面既是文艺思想、政治立场的交锋,更是观点的发展成熟过程。因此,在中国的革命文化中,“闲适”从来未被完全压抑,而是同样时常得以表现自身,虽然这样表现更其曲折和复杂罢了。(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9-03-20)

刘小平[5](2006)在《九十年代文学的闲适话语与道家人性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九十年代文学的闲适话语潜藏着消费主义的人性论基础,如果将它与道家“自然论”的人性论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它们在许多内涵上是契合的,都表现出对“自然人性”和“世俗生活”的重视和崇尚,对人的“情感性”和“个人性”的肯定和张扬。另一方面,由于消费主义许诺给人民大众的是欲望的全面满足,而且人性本身在各个时代也在丰富和发展,于是我们也要看到九十年代文学的闲适话语和道家在人性论内涵上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如何发掘和阐发道家人性论思想的合理内涵,使之现代化,这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时代课题。(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李琳[6](2002)在《论林语堂的“闲适”话语》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林语堂小品文理论的研究中,“幽默”、“性灵”和“闲适”是叁个重要的话语范畴。在这叁个话语范畴之中,“闲适”是可以涵容“幽默”和“性灵”的更高一级话语。基于此,本文以对“闲适”话语内涵的阐释为切入点来透视林语堂的小品文理论。 林语堂“闲适”话语的涵义在精神上主要指向一种人生境界,此种境界是对人的自由精神的诉求。在这一点上“闲适”融合了“性灵”文学张扬个性自由、表现自我的特色。而这种闲适的精神境界在现实人生中的具体表现则是生活艺术化。 林语堂“闲适”话语的涵义在形式上指向一种与其所表现的“闲适境界”相适应的语言风格和叙述特征,林语堂称之为“闲适笔调”,从根本上说,也是一种个人笔调。“娓语体”和“幽默”都因其追求自由精神的人文意蕴和轻松随意的形式特点而成为林语堂“个人笔调”的一部分。 林语堂的“闲适”话语在思想上主要受到东西方文化及文学的影响。道家文化与“闲适”话语在艺术精神上有许多相通之处,而西方基督教文化所播扬的自由、平等的人文精神则成为“闲适”话语的精神内核。在文学方面,林语堂在建构自己的“闲适”话语体系时,既借鉴了西方自由主义文学的创作原则和文学观念,又援引了中国传统文学中晚明文学的理论。 林语堂以“闲适”话语抵制急功近利的文学观,维护了文学的自由和独立,在30年代的特殊历史语境下,虽然不和时宜,但却有着积极的文学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02-04-01)

闲适话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汪曾祺认同与演绎林语堂闲适话语,是其自身性情的必然,更是新时期文学转型的必须与必然。他是新时期率先并大量践行"闲适"散文创作的始作俑者。其小品在闲适、性灵和幽默叁方面的演绎充分显示了其"通俗抒情诗人"的个性。"汪曾祺热"外延的正价值,是在大众审美思潮崛起的背景下,率先带动整个新时期以降的文学在理念上注重"闲适性"元素的重新建构,对闲适功能予以正名、认知与彰显,从而确认了美学思想的与时俱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闲适话语论文参考文献

[1].姜艳,吴周文.回归“闲适话语”:汪曾祺的一种解读[J].文艺争鸣.2019

[2].吴周文,张王飞.汪曾祺对林语堂闲适话语的认同与演绎[J].江苏社会科学.2014

[3].匡霞.30年代小品文论争中的“闲适”话语[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

[4].匡霞.30年代小品文论争中的“闲适”话语[D].西南大学.2009

[5].刘小平.九十年代文学的闲适话语与道家人性论[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

[6].李琳.论林语堂的“闲适”话语[D].河北师范大学.2002

标签:;  ;  ;  ;  

闲适话语论文-姜艳,吴周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