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罪意识论文-刘毕琼

负罪意识论文-刘毕琼

导读:本文包含了负罪意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群山回唱》,胡塞尼,负罪意识,升华

负罪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刘毕琼[1](2016)在《论胡塞尼《群山回唱》中的负罪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群山回唱》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新作,作品始终充斥着负罪意识。这种意识高频率出现,是受到伊斯兰教文化和阿富汗战乱的影响,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人性本身的复杂性。心系阿富汗的胡塞尼怀着对祖国和同胞的负罪意识,将探索个人命运延伸到探索民族命运,从而使其负罪意识得到了升华。(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6年02期)

王然[2](2008)在《“犹大”形象中的太宰治的负罪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太宰治是日本现代文学史上重要流派“无赖派”的代表作家,他在短短的一生中有过多次自杀企图,最终以投水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充满矛盾的人生。太宰治创作中有不少将自己内心的苦恼寄托于文学的作品,拙论所讨论的短篇小说《犹大的倾诉》1便是其中之一。《犹大的倾诉》以圣经《新约全书》为前文本,是太宰治中期代表作之一。这篇小说通过主人公犹大的心理变化深切地反映出太宰治本人内心的负罪意识,对于深入了解作家创作思想是一部重要的作品。拙论从文本入手,首先对犹大和基督两个人物形象的内涵进行了解析,剖析了犹大复杂矛盾的心理结构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阐明了犹大和作者太宰治作为“背叛者”在意识上的共通之处,论述了犹大形象中的作者太宰治的负罪意识。拙论首先对先行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阐明了从文本出发对人物形象内涵重新进行解析的必要性。作为先行研究中的有力成果,渡部芳纪的二元论(犹大对基督的“爱”,“恨”以及犹大和基督分别作为“生活者”和“精神家”的象征。)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但是依然无法对作品的高潮部分犹大内心的混乱作出合理的解释。因此,需要重新对犹大对基督的感情结构以及基督人物形象的意义进行考察,探究出犹大内心的动摇,以及造成他的思想混乱与心理破产的根本原因。其次,对《犹大的倾诉》中犹大和基督的人物形象进行具体分析,并以此为基础阐明犹大的深层心理。犹大深爱着基督。但这种爱是脆弱的,危险的。被凡庸的“生活者”的独占心、狭隘心、嫉妒心所缠绕的犹大,最终将“爱”转化为了“恨”。而且,犹大被“爱”和“恨”的矛盾所折磨,最终作为“生活者”的防卫心理占了上风,于是他出卖了自己的老师,自己的主人----基督。而且,他在出卖基督时给基督冠以各种恶名,借此使自己的背叛行为合理化、正当化。但是,经过恶战苦斗的犹大并不能心安理得。因为作品中的基督有两重形象:作为理想主义者即凡人的基督,和作为先知即神之代理的基督。因此这种在自我防卫的名义下出卖基督的行为,同时也意味着对基督所象征着的绝对理想的背叛。犹大无论怎样强调其作为“生活者”的立场,这种对绝对理想的背叛都是无法被正当化的。使犹大堕落为不可救赎之人的根本原因也正是这种由背叛理想而产生的负罪意识。本论的最后,在考察犹大与作者太宰治在心理上的相通之处后,论述了犹大人物形象中的太宰治的负罪意识。理想的憧憬——内心的矛盾——背叛行为——因背叛而产生负罪意识,犹大行为过程中的这四个关键点,也正是太宰治与其在心理结构上的相通之处。太宰治青年时代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并投身左翼运动,之后又屈服于外界的压力脱离了运动,背叛了自己的信仰。这种对信仰、对理想的背叛是太宰治思想中负罪意识的深层根源。太宰治因背叛自己曾热烈憧憬过的理想而产生深切的罪恶感、自我嫌恶,并将这种感受寄托于《犹大的倾诉》中的犹大,但太宰治并没有像犹大一样,将自己混乱的精神状态推诿于小鸟的尖叫,破罐破摔地抱怨不止,而是严肃地躬身自省,从罪恶感、自我嫌恶中提取出负罪意识,并使其成为自己文学创作的一个原动力。而且,太宰治在《犹大的倾诉》这部作品中,将自己影射于卑劣之极的背叛者犹大身上,其实是以过度给自己加以恶名的方式,来表达内心强烈的不安与自责。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太宰治负罪意识之深。在《犹大的倾诉》中,犹大形象中的太宰治的负罪意识正是支撑这篇小说的最根本的东西。如上所述,拙论以《犹大的倾诉》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犹大对基督爱恨交错的感情,基督形象的双重内涵以及犹大深层心理结构的特点,阐明了犹大形象与作者太宰治心理上的共通之处,论述了犹大形象中的作者太宰治的负罪意识。(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8-04-20)

李振中[3](2007)在《忏悔灵魂的救赎——谈《长生殿》中唐明皇的负罪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洪升一部《长生殿》①极写唐明皇与杨贵妃“感金石,回天地”的生死之情,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然而人们多关注唐明皇对杨贵妃死后的刻骨相思,而很少论及唐明皇对杨妃的思念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负罪意识的流露。马嵬事变后,由于深负钗钿之情和七夕之盟,在以后与杨妃(本文来源于《四川戏剧》期刊2007年04期)

孙亦平[4](2004)在《在罪与责中寻找精神突围——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负罪意识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都有明显而执着的负罪意识,他们都将个人的负罪感、痛苦感融入群体当中,进而承担起对整个民族和全人类的前途的忧患重任。但是,他们负罪意识产生的根源不同,鲁迅是因为他的理想与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之间发生了强烈冲突而产生了负罪意识;陀氏则是因为追求自由的天性与他虔诚的宗教信仰在内心形成了严重的冲突,从而产生严重的负罪意识。他们的释罪方式也不同,鲁迅的释罪方式是否定自我,以求得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陀氏释罪的方式是经过苦难的净化,肯定自我。(本文来源于《广东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4期)

彭江浩[5](2002)在《卡夫卡创作中的悲剧心态:恐惧、孤独与负罪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奥地利现代作家卡夫卡被誉为“弱的天才” ,在他的创作中 ,贯穿着孤独感、恐惧感和负罪意识。这与卡夫卡的生存环境和人生际遇密切相关 ,反映出资本主义异化世界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深刻危机。这种悲剧心态给予卡夫卡巨大影响 ,在他的作品中以不同形式得到表现。正是这种悲剧心态造就了永恒的独特的卡夫卡(本文来源于《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2年06期)

王志清[6](1999)在《向善灵魂的深重叹息——王维的负罪意识和忏悔精神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负罪意识是王维个性心理的深刻内容,因负疚而引发的向善的忏悔精神则是其生命状态的最重要特征。王维一生始终辗转于忏悔和救赎的精神跋涉中,而在灵魂的深重叹息中了此一生。他在对自身罪恶的自觉清算中,表现出对于旧我的奋力超越,而其人格人品也在这种超越的精神运动中得到自我完善的新生(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1999年04期)

负罪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太宰治是日本现代文学史上重要流派“无赖派”的代表作家,他在短短的一生中有过多次自杀企图,最终以投水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充满矛盾的人生。太宰治创作中有不少将自己内心的苦恼寄托于文学的作品,拙论所讨论的短篇小说《犹大的倾诉》1便是其中之一。《犹大的倾诉》以圣经《新约全书》为前文本,是太宰治中期代表作之一。这篇小说通过主人公犹大的心理变化深切地反映出太宰治本人内心的负罪意识,对于深入了解作家创作思想是一部重要的作品。拙论从文本入手,首先对犹大和基督两个人物形象的内涵进行了解析,剖析了犹大复杂矛盾的心理结构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阐明了犹大和作者太宰治作为“背叛者”在意识上的共通之处,论述了犹大形象中的作者太宰治的负罪意识。拙论首先对先行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阐明了从文本出发对人物形象内涵重新进行解析的必要性。作为先行研究中的有力成果,渡部芳纪的二元论(犹大对基督的“爱”,“恨”以及犹大和基督分别作为“生活者”和“精神家”的象征。)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但是依然无法对作品的高潮部分犹大内心的混乱作出合理的解释。因此,需要重新对犹大对基督的感情结构以及基督人物形象的意义进行考察,探究出犹大内心的动摇,以及造成他的思想混乱与心理破产的根本原因。其次,对《犹大的倾诉》中犹大和基督的人物形象进行具体分析,并以此为基础阐明犹大的深层心理。犹大深爱着基督。但这种爱是脆弱的,危险的。被凡庸的“生活者”的独占心、狭隘心、嫉妒心所缠绕的犹大,最终将“爱”转化为了“恨”。而且,犹大被“爱”和“恨”的矛盾所折磨,最终作为“生活者”的防卫心理占了上风,于是他出卖了自己的老师,自己的主人----基督。而且,他在出卖基督时给基督冠以各种恶名,借此使自己的背叛行为合理化、正当化。但是,经过恶战苦斗的犹大并不能心安理得。因为作品中的基督有两重形象:作为理想主义者即凡人的基督,和作为先知即神之代理的基督。因此这种在自我防卫的名义下出卖基督的行为,同时也意味着对基督所象征着的绝对理想的背叛。犹大无论怎样强调其作为“生活者”的立场,这种对绝对理想的背叛都是无法被正当化的。使犹大堕落为不可救赎之人的根本原因也正是这种由背叛理想而产生的负罪意识。本论的最后,在考察犹大与作者太宰治在心理上的相通之处后,论述了犹大人物形象中的太宰治的负罪意识。理想的憧憬——内心的矛盾——背叛行为——因背叛而产生负罪意识,犹大行为过程中的这四个关键点,也正是太宰治与其在心理结构上的相通之处。太宰治青年时代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并投身左翼运动,之后又屈服于外界的压力脱离了运动,背叛了自己的信仰。这种对信仰、对理想的背叛是太宰治思想中负罪意识的深层根源。太宰治因背叛自己曾热烈憧憬过的理想而产生深切的罪恶感、自我嫌恶,并将这种感受寄托于《犹大的倾诉》中的犹大,但太宰治并没有像犹大一样,将自己混乱的精神状态推诿于小鸟的尖叫,破罐破摔地抱怨不止,而是严肃地躬身自省,从罪恶感、自我嫌恶中提取出负罪意识,并使其成为自己文学创作的一个原动力。而且,太宰治在《犹大的倾诉》这部作品中,将自己影射于卑劣之极的背叛者犹大身上,其实是以过度给自己加以恶名的方式,来表达内心强烈的不安与自责。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太宰治负罪意识之深。在《犹大的倾诉》中,犹大形象中的太宰治的负罪意识正是支撑这篇小说的最根本的东西。如上所述,拙论以《犹大的倾诉》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犹大对基督爱恨交错的感情,基督形象的双重内涵以及犹大深层心理结构的特点,阐明了犹大形象与作者太宰治心理上的共通之处,论述了犹大形象中的作者太宰治的负罪意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负罪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1].刘毕琼.论胡塞尼《群山回唱》中的负罪意识[J].文学教育(上).2016

[2].王然.“犹大”形象中的太宰治的负罪意识[D].吉林大学.2008

[3].李振中.忏悔灵魂的救赎——谈《长生殿》中唐明皇的负罪意识[J].四川戏剧.2007

[4].孙亦平.在罪与责中寻找精神突围——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负罪意识比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

[5].彭江浩.卡夫卡创作中的悲剧心态:恐惧、孤独与负罪意识[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6].王志清.向善灵魂的深重叹息——王维的负罪意识和忏悔精神研究[J].东岳论丛.1999

标签:;  ;  ;  ;  

负罪意识论文-刘毕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