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海旭(乐清市天成中学,浙江乐清325600)
在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这四种基本技能中,听是获得语言信息和感受的最主要的途径。近几年来,加强学生听力训练,提高学生听力理解水平,已逐步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如何才能在初中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有效策略,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听力能力呢?
1.用英语组织教学,使英语听力经常化
课堂是实施英语听力训练的主阵地,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就必须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教师的言辞,学生都会效仿,甚至于教师的发音、语调以及表达方式,学生也会模仿得很真。因此,英语教师必须加强业务修养,用流利、标准的英语口语组织教学。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最基本、最简便、最高效的形式,它会使学生的听力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提高。
2.注重仿读,弱化语音障碍
调查显示,语音障碍是阻碍学生听力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许国璋老先生曾有一句话:把语音学好了就会尝到甜头的。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只有会正确读出口来才会听懂。学生在跟读时,仔细揣摩句子的重读、弱读、失爆规则,从而掌握一些朗读技巧。教师在课堂上应有意识传授诸如语音重音、节奏、音变、连读以及语调等知识。一旦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模仿起来就有声有色,有腔有调,再去听英美人讲英语,就会少几分“外语”的陌生感。同时,朗读对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觉,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创设轻松氛围,扫除情绪障碍
调查显示,中学生普遍对自己的听力能力不很自信,每逢听力活动都易产生焦虑心理。语言学家克拉申(StephenD.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设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还受着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入’。在语言输入到达大脑语言习得器官的过程中,过滤是输入的语言信息必须逾越的头一道障碍。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因此学生听力理解程度的好坏与学习者自身的情感因素有着直接的联系。学生毕竟是有自我意识和情感的人,在听力过程中不免会受到这方面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和教师创设轻松氛围,帮助学生调节。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消除学生因紧张、沮丧、反感而产生的心理障碍。要结合听力材料的内容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背景知识、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宗教、习俗、趣闻等,这不仅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排除跨文化引起的障碍。
4.强调预测,养成良好听力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语言交际中,“听”,不是被动的感知,不是单纯的声学事实,而是一个主动的解码的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认知构建。在它诸多微技能中,预测是听力理解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对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预测,就是听者在做听力理解之前,根据各种信息,如所给的答案选项、段落或对话标题等,对即将听到的材料内容进行预测;或者在听的过程中,根据已获得的有关信息线索,如标题、主题句、句子结构、词的运用、句子的语法关系、语言环境等,预测情节的下一步发展或说话人下一步要叙述的内容。
5.加强记忆训练,提高记忆效益
大量的研究发现,听的过程中,最难记忆的是一段信息的中间部分。其原因在于注意广度呈“升—降—升”模式,即听者对信息的开头和结尾两部分注意力最集中,记得准,记忆中间部分时注意力分散,很难形成准确的记忆。因此,教师应加强学生的记忆训练。如在听一段内容时,使学生有意识地集中其中中间部分,忽略开头和结尾部分,即用人为的“降—升—降”记忆模式代替本能的“升—降—升”模式。反复练习可使中间部分的记忆增大,而首尾部分的记忆却并不减少,因为对首尾的记忆是本能性的,而注意广度得到逐渐增大、延伸,记忆内容也因此逐步增多。教师坚持对学生做这样持久的记忆训练,可大大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益。
6.依靠口头训练,检验与促进语言的吸收与听力能力
口头训练看似是一个口语活动,与听力无关,其实不然。它是听力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Anderson)认为:听力理解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感知过程、解析过程和应用过程,这三个过程相互交迭、循环往复、不断修正。在应用过程中,输入到听者大脑中的话语意义和听者的现有知识相互联系起来,于是听者就对整个口头语篇产生丰富的先前知识,并能把先前的知识更好地组织起来,加以更策略地运用。应用过程既是对听力理解力的检测,又是对听力理解力的促进,为听力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因此,在听力教学中必须要有口头训练来检验与促进语言的吸收与思维能力(即听力能力)的发展。惟有听的语言输入活动之后,进行必要的语言输出活动,听力教学活动才算完整、有效。
每一次的课堂听力活动都是一次很好的听力能力与策略的培养、训练过程。认真研究听力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符合教学规律的听力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听力教学效果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