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始收益论文-胡蕾,李季鹏

初始收益论文-胡蕾,李季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初始收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初始收益率,IPO,信息不对称

初始收益论文文献综述

胡蕾,李季鹏[1](2016)在《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IPO初始收益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IPO初始收益率是各国资本市场中一个普遍现象,我国股票市场也不例外。这一现象也受到理论界广泛关注。按照有效市场假说,新股的价格反映公司内在价值的所有信息,如果公司层面在IPO前后不发生较大变化的话,就不存在超额初始收益率。而现实中,IPO企业超额收益率现象屡见不鲜,对此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众多,但尚未达成一致的共识。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角度探讨IPO初始收益率现象,并对此给予分析与建议。(本文来源于《福建质量管理》期刊2016年05期)

李昌明,徐钢[2](2014)在《创业者特征对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初始收益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创业者的年龄、教育水平、留学背景和政治关系来刻画创业者的特征,实证研究了创业者特征与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初始收益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创业者特征对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初始收益有一定的影响,其中留学背景对IPO初始收益影响最为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经贸导刊》期刊2014年17期)

张卿[3](2014)在《投资者情绪对A股IPO初始超额收益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我国A股市场,IPO初始超额收益率一直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人们有很多疑问,IPO初始超额收益率为什么可以长期存在,为什么中国石油上市首日市盈率高达80多倍仍然有那么多投资者争先涌入?投资者的行为一直让人们难以理解,但又是股票市场上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传统金融学理论却无法解释这-我们称之为金融异象的现象。因此本文将在行为金融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投资者情绪对IPO初始超额收益影响的情况。与传统金融理论不同,行为金融理论是建立在投资者非理性和有限套利的假设之上,这颠覆了传统金融学理性人和完全套利的假设前提。行为金融学研究重点是投资者行为对其投资决策的影响,以及由此而产生对市场的反应。它致力于研究人们的认知、情感和态度等各种复杂的心理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行为金融模型来研究市场上的异象。本文引入行为金融学中的DHS、DSSW模型,用以刻画狂热投资者和正反馈投资者对IPO交易价格的影响机制。投资者情绪的衡量是本文实证研究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正是因为投资者情绪是一个主观概念,所以无法直接衡量。鉴于此,本文另辟蹊径,选取能够间接表示投资者情绪的指标,称之为情绪代理变量。最终本文选取上市首日开盘价相对发行价的涨跌幅、中签率、市场换手率、发行当月A股平均市盈率、新增开户数、短期和中期好淡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等8个情绪代理变量,分别代表狂热投资者情绪和正反馈交易者情绪。并且引入发行规模、行业特征等控制变量和年份虚拟变量,以剔除其他可能对IPO初始超额收益产生影响的因素。由于2006年是股权分置改革元年,也是新股发行制度改革较大的一年,因此本文选取2006年6月1日到2012年10月31日在我国沪深两市首次公开发行并上市的1134只A股为实证研究的样本。采用手工和数据库下载的方法搜集了数万条相关数据,然后利用R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来研究投资者情绪对IPO初始超额收益的影响。并且对模型进行了稳健性检验,证实了模型的可靠性。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投资者情绪是引起A股IPO初始超额收益的主要因素,其中狂热投资者情绪是造成IPO初始超额收益率的主要原因,而正反馈交易者进一步提高了IPO初始超额收益率。同时笔者发现中小板和创业板的IPO初始超额收益率相比主板市场更高,说明投资者情绪对这两个市场的IPO初始收益影响更加严重。另外,虚拟变量的引入证实了制度改革能够降低IPO初始收益率。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建议监管机构应继续大力完善IPO发行和交易制度,推行注册制、降低上市门槛、提高上市效率,走市场化的改革之路,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逐渐降低狂热投资者对IPO的炒作热情。同时建议监管机构对市场参与者各方的行为进行规范和协调,加强教育引导,还要严格执法,对于欺诈造假、老鼠仓等违法事件从重处罚,这样才可以让市场各方参与者形成稳定预期,从而尽量减少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的狂热情绪。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证券市场稳定、均衡和健康的发展,充分体现股票市场在资源配置、信号传递、价格发现上的各项功能。(本文来源于《江西财经大学》期刊2014-06-01)

于子涵[4](2014)在《中小板股IPO的初始高收益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IPO初始高收益是资本市场存在的一种异常现象。这种现象不停的在发达国家和非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上上演,只不过发达国家股票市场超额收益率较低而发展中国家较高。目前的研究中主要有基于一级市场抑价的解释和基于二级市场溢价的解释。但由于每个国家的股票市场特色不同,没有一种解释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研究中国中小板IPO初始高收益的问题,也就必须基于中国特色的市场制度,再从一级市场股票发行价格定价的环节以及二级市场交易价格形成的环节来研究抑制我国中小板市场的IPO初始高收益才更加有价值。我国中小企业板块于2004年5月17日设立。由于其板块发展时间较短,虽然市场制度在不断的完善,但股票数据的年份和数量相对于主板市场较少;学术界针对中小企业板的争论大都停留在定性的范畴,目前很少有学者选取股改以后的数据作为年度观测值,对其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鉴于此,以中小企业板块自身特点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中小板IPO初始收益的存在问题,对一级市场抑价和二级市场溢价及现行的股票市场制度叁个方面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外一级市场抑价和二级市场溢价的相关理论,以2011年—2012年,在中小板上市的490家公司为样本,选取代表性的指标,进行实证分析,证实中小板市场确实存在IPO初始高收益现象,并且IPO首日超额收益不仅仅是一级市场定价效率的问题,同时也是二级市场交易效率的体现,以及提出使中小板IPO趋于合理化、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相互调节、完善中小板市场信息披露、投资者更加理性化的相关对策,促使我国形成完善的一、二级股票交易市场。(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商业大学》期刊2014-06-01)

毛兰萍,刘慧[5](2013)在《融资租赁中未实现融资收益初始确认与计量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中规定:与融资租赁相关的初始费用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这一规定引起了学术界及实务界对融资租赁未实现融资收益的质疑,因为会计分录中"未实现融资收益"的金额与按未实现融资收益计算公式计算出的金额不一致。随后财政部会计司在《会计准则讲解》中进行了修订:"在计算内含报酬率时已考虑了初始直接费用的因素,为了避免未实现融资收益高估,在初始确认时应对未实现融资收益进行调整。"此次修订虽然解决了未实现融资收益计量上的矛盾,但依然引来了众多讨论。这(本文来源于《河北企业》期刊2013年12期)

张兴[6](2013)在《我国创业板市场IPO初始收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创业板市场于2009年10月在深圳交易所开板,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创业板一直都是股民们关注的焦点。主板市场的异常现象在创业板市场更加凸显,高超募、高市盈率、高收盘价愈演愈烈,同时,我国股票市场一直以来就存在着较高的IPO初始收益,尤其是创业板市场更为严重,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目前,学者们对这些现象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主板市场,对创业板市场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以创业板为研究对象,重点对创业板IPO(新股首次公开募股发行)存在的高初始收益问题进行研究。影响IPO初始收益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两个:一是发行价过低,即从理性的角度解释为抑价(Underpricing);二是新股上市首日过度反应,即从非理性的角度解释为溢价(overpricing)。陇国证券市场历史较短,与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如我国股票发行实行审批制而国外大多是注册制,二级市场存在卖空限制等,这些因素的存在必然对IPO初始收益产生影响,进而从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层面产生叁点疑问。一级市场的发行定价能否充分反映新股的内在价值,是否存在IPO定价过低,并成为导致IPO高初始收益的主要因素?二级市场存在卖空限制,投资者的行为如何推高首日股价,使股票交易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是否导致二级市场的无效,成为IPO初始收益存在的根本原因?沿着这一思路,从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两个层面展开对IPO初始收益进行了分析研究。以创业板35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剩余收益估值模型计算股票的内在价值,并与新股发行价格进行比较检验IPO一级市场是否存在抑价。以新股IPO二级市场溢价形成机理的理论分析为出发点,实证分析和检验了IPO二级市场溢价的影响因素。本文的结论是,造成我国股市IPO初始收益的原因并不是来自于一级市场,也就是说,我国IPO高初始收益的原因主要是二级市场溢价造成的。并且新股IPO高初始收益主要来自于投资者自身,由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和情绪造成。无论是正反馈交易者,还是狂热投资者,又或者是意见分歧都对IPO溢价产生显着影响。上市首日市盈率和公司年龄与IPO溢价程度呈正相关,但公司成长性、中签率、公司规模、行业类别与IPO溢价程度不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新股IPO定价机制通过几次改革,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基本上实现了市场化。鉴于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对IPO溢价的显着影响,本文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尽快取消我国股票市场的卖空限制。第二,施行更加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第叁,建立严格的退市机制。第四,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鼓励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本文研究意义在于,在目前我国创业板市场不够完善的背景下,通过对创业板市场IPO初始收益的研究,.将行为金融与信息不对称理论相结合、抑价和溢价的不同角度以及噪声交易者的引人,为全面解释我国IPO初始收益提供新的视点,有助于丰富我国IPO领域的相关研究,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股票市场,制定更加合理的投资政策,维护中国证券市场及社会的稳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3-11-01)

范德胜[7](2013)在《碳排放权初始分配结构下企业的成本-收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市场体制下,祖父继承法、竞价法和产出标准法叁种普遍认同的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方式中,受控排放源企业的成本收益结构、产品最优价格、边际产出的碳损益以及企业净利润的波动比较。根据叁种初始分配方式的特点,竞价法无疑是对企业利益损害最大的初始分配方式,产出标准法则能最好地实现行业企业优化,祖父继承法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企业没有额外负担也没有明显的补贴。(本文来源于《南京社会科学》期刊2013年08期)

周璠[8](2013)在《创业板IPO高初始收益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IPO高初始收益是资本市场叁大异象之一,它抑制着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影响市场资源的配置。在相对新兴的中国股票市场上,IPO高初始收益程度长期处于高位,对于创业板市场而言,情况则更加严重。从2009年10月30日创业板首轮28家公司登陆,一直到今天,统共发行355只股票,收益率(抑价率)最高曾达到210%,平均值为34%,远远超过了成熟市场的收益率水平。而细分下来,不同阶段的创业板市场IPO高初始收益情况也不尽相同,开闸之初的2009年平均收益率高达93%,2010年降至38%,2011年和2012年降至22%左右,从时间角度来看,IPO高初始收益率呈下降趋势,但相比于成熟市场而言,中国创业板市场的抑价水平仍然较高。因此,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从多个角度深入研究中国创业板市场IPO高初始收益的内在关键影响因素。本文首先对于国外研究学者关于IPO高初始收益率的理论进行研究,主要分为非对称信息理论、制度原因理论和行为金融学理论叁个方向进行解释,并按照此思路方向对国内学者的研究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作者剔除了不符合中国创业板市场条件的理论依据和无法度量的理论依据,据此提出14个可能对IPO高初始收益问题造成影响的变量。本文对2009年10月30日至2012年10月9日期间正收益率的303只上市公司数据按照总样本和按时间分类的4个子样本进行统计性描述,后根据14个自变量对初始收益率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单因素回归确认自变量形式和各样本下自变量的偏相关系数,最后进行逐步回归确认不同样本下的影响因素和回归方程。通过研究发现各时间段影响因素稍有不同,主要的共同影响因素为首日换手率、网上中签率、上市前市场收益率,其他影响因素还有发行-上市时间间隔、营业收入增长率以及企业员工素质等。可以看到主要影响因素源于行为金融学范畴,来自投资者和承销商的不理性行为,同时伴有制度性原因和非对称信息带来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首日换手率、市场周期性趋势、网上中签率、上市当周市场收益率和发行价格为解释力度最强的5个变量,所以中国创业板市场的IPO高初始收益主要来自投资者的不理性行为,而投资者和发行商之间的非对称信息也对IPO高初始收益有一定影响。(本文来源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期刊2013-03-01)

文守逊,张泰松,黄文明[9](2012)在《创业投资声誉、创业板IPOs初始收益和长期业绩》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我国创业板市场IPOs为样本,引入创业投资声誉对IPO折抑价理论模型进行修正,采用多元回归和两阶段回归方法,实证检验创业投资声誉与创业板IPOs初始收益和长期业绩之间的关系后发现:我国创业板市场中创业投资核证监督作用微弱;创业投资声誉对IPOs初始收益无显着影响;创业投资声誉对IPO后企业长期业绩有显着正效应。本文的研究结论对创投声誉下的创业板发行制度建设有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审计与经济研究》期刊2012年04期)

傅强,胡林,李佩玻[10](2012)在《市场特征、投资者情绪与创业板IPO初始收益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二级市场中股票超额初始收益为切入点,选取创业板272只IPOs样本,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市场特征、投资者情绪和新股初始收益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市场特征、投资者情绪均与IPOs初始收益显着相关,即IPOs超额初始收益来源于二级市场中投资者躁动情绪和对市场狂热追逐。研究为我国特殊资本市场IPO初始收益高涨的形成机理提供了经验证据。(本文来源于《商业时代》期刊2012年14期)

初始收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创业者的年龄、教育水平、留学背景和政治关系来刻画创业者的特征,实证研究了创业者特征与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初始收益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创业者特征对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初始收益有一定的影响,其中留学背景对IPO初始收益影响最为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初始收益论文参考文献

[1].胡蕾,李季鹏.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IPO初始收益现象研究[J].福建质量管理.2016

[2].李昌明,徐钢.创业者特征对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初始收益的影响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4

[3].张卿.投资者情绪对A股IPO初始超额收益影响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4

[4].于子涵.中小板股IPO的初始高收益问题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4

[5].毛兰萍,刘慧.融资租赁中未实现融资收益初始确认与计量探析[J].河北企业.2013

[6].张兴.我国创业板市场IPO初始收益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

[7].范德胜.碳排放权初始分配结构下企业的成本-收益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3

[8].周璠.创业板IPO高初始收益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9].文守逊,张泰松,黄文明.创业投资声誉、创业板IPOs初始收益和长期业绩[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

[10].傅强,胡林,李佩玻.市场特征、投资者情绪与创业板IPO初始收益探讨[J].商业时代.2012

标签:;  ;  ;  

初始收益论文-胡蕾,李季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