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异土木香内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神经胶质瘤干细胞,土木香内酯,化疗敏感性,分子机制
异土木香内酯论文文献综述
赵勇,朱建国,单显民,王毅东,梁锋[1](2019)在《土木香内酯增强胶质瘤干细胞对化疗敏感性的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土木香内酯(ALT)增强胶质瘤干细胞(GSCs)对化疗敏感性的分子机制。方法胶质瘤细胞系U87培养后提取并鉴定GSCs;评价GSCs细胞球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及ALT对其自我更新能力的影响;检测ALT对GSCs中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分析ALT对GSCs干性维持产生的抑制作用与PI3K/Akt信号通路的关系。结果 U87细胞在DMEM培养基中生长方式为单层细胞贴壁生长,24~48 h后干细胞培养液分离培养可见细胞呈球形悬浮状态生长,均可见子细胞球形成;GSCs中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133~+、Nestin阳性。ALT对GSCs成球能力和表面标志物CD133~+随时间延长下降(P<0.05)。ALT作用24~48 h时,p-PI3K、p-Akt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IGF-1组GSCs细胞球个数、p-PI3K、p-Akt、CD13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LT组GSCs细胞球个数、p-PI3K、p-Akt、CD133~+均低于对照组(P<0.05);IGF-1组GSCs细胞球个数、p-PI3K、p-Akt、CD133~+均较ALT组显着回升(P<0.05)。结论 ALT对GSCs的干性维持,或与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值得临床重视。(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任怡静,岳备,于之伦,罗晓平,张靖[2](2019)在《土木香内酯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国内外文献,综述土木香内酯(alantolactone,ATL)的药理作用及相关机制。ATL是一种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是中药土木香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其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抗肿瘤、抗菌、抗炎、保肝等,其抗肿瘤活性显着,对结直肠癌、肺癌、乳腺癌、宫颈癌、骨髓瘤、胶质母细胞瘤等均具有抑制作用,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徐建飞,汪洋,胡旭军,王婳,许兆军[3](2019)在《AMPK/STAT1通路参与土木香内酯改善H_2O_2引起的神经细胞PC12凋亡》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土木香内酯(ALA)对H_2O_2诱导神经细胞PC12凋亡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1、5、10、20、50和100μmol/L)的ALA处理细胞后进行MTT检测细胞增殖;用不同浓度(1和5μmol/L)的ALA预先处理细胞后加入H_2O_2刺激细胞,进行流式和MTT检测细胞增殖情况;设立对照组、H_2O_2(100μmol/L)组、ALA(1和5μmol/L)组,ALA干预H_2O_2处理的细胞进行细胞流式检测细胞凋亡情况,MTT检测细胞增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AMPK和STAT1的磷酸化;利用siRNA沉默AMPK表达后再用ALA处理,Western blot检测STAT1的磷酸化的表达。结果:高浓度ALA抑制PC12细胞增殖;与对照组比,经H_2O_2刺激后PC12细胞凋亡增高;与H_2O_2组比较,ALA组细胞凋亡明显降低,并呈剂量依赖性;沉默AMPK表达不影响H_2O_2诱导PC12细胞STAT1的磷酸化表达;在沉默AMPK后再用ALA处理,与单沉默AMPK比较,STAT1的磷酸化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LA可通过AMPK的激活调控H_2O_2诱导PC12细胞的STAT1的磷酸化表达,从而影响细胞凋亡。(本文来源于《温州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王迅,任彤,郭天林[4](2019)在《土木香内酯增效替莫唑胺抑制胶质瘤干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土木香内酯(ALT)联合替莫唑胺(TMZ)对胶质瘤干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人胶质瘤细胞U87MG、U251MG进行培养,ALT、TMZ单独或联合干预。使用MTT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凋亡通路蛋白Cleaved-caspase-9、Caspase-9、Bcl-2和Bcl-xl等表达量。结果:ALT和TMZ联合使用后胶质瘤干细胞生存率明显低于单独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和TMZ联合使用后胶质瘤干细胞凋亡比例明显高于单独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独使用TMZ相比,ALT与TMZ联合使用后,促凋亡蛋白Cleaved-caspase-9明显增强,抑凋亡蛋白Bcl-2和Bcl-x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T可增加TMZ抑制胶质瘤干细胞增殖的效果,且其主要通过上调促凋亡蛋白,下调抑凋亡蛋白实现。(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9年31期)
焦国莲[5](2019)在《GC测定藏药六味能消丸中土木香内脂和异土木香内酯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藏药六味能消丸中土木香内脂和异土木香内酯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在HP-5毛细管色谱柱上以高纯氮为载气;程序升温:初始温度70℃,保持1min,以每分钟25℃的速率升温至170℃,保持10min,再以每分钟25℃的速率升温至240℃,保持8min;流量2.5mL/min;进样口温度260℃;检测器温度280℃,FID为检测器。土木香内脂在10.89~348.50μg/ml、异土木香内酯在10.71~342.8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1.4230x-1.0140(r=0.999 9)、y=1.3992x+3.0663(r=0.999 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42%(RSD=1.20%)、96.59%(RSD=1.34%)。本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藏药六味能消丸的质量控制。(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期刊2019年18期)
康星[6](2019)在《土木香内酯和丹参酮Ⅰ诱导肝癌HepG2细胞凋亡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肝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发病率每年超过100万例,其发生发展与细胞内多种分子机制密切相关。目前,肝癌的治疗方式主要为手术及放化疗,但由于发现多为进展期,只能采用药物治疗。随着对肝癌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化学药物和新型靶向药物针对于肝癌的治疗,但仍有部分患者对药物产生耐受性,预后效果不佳。因此,新型药物的开发有望成为肝癌治疗的另一种策略。随着天然植物单体化合物抗氧化、抗肿瘤等功能活性的发掘,已有多种天然药用植物的活性提取物被用于癌症治疗,并且展示出良好的抗肿瘤疗效。其中土木香内酯(Alantolactone,Ala)和丹参酮Ⅰ(Tanshinone Ⅰ,TanI)就在近年来的研究中表现出显着的抗癌作用,且毒副作用较低。然而,Ala和TanI在抗肝癌方面的作用还未曾研究和报道,因此,这两种天然化合物的抗癌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均有待进一步阐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体外细胞学及体内动物实验,系统阐述Ala和TanI两种天然化合物抑制肝癌细胞生长的相关分子机制,揭示Ala和TanI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的具体信号分子途径,为Ala和TanI作为新型的抗肿瘤药物进入临床应用提供前期理论和实验基础。[研究方法]1.利用倒置显微镜观测HepG2细胞形态学变化,通过使用CCK8和RTCA检测细胞活力变化,探究Ala和TanI对人肝癌细胞和正常人肝细胞增殖的影响;2.分别使用PI单染色法、DAPI染色及V-FITC/PI双染法观测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情况,通过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展示细胞周期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Ala和TanI对HepG2人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分子机制;3.采用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DCFH-DA将人肝癌细胞染色后,在流式细胞仪中检测细胞内ROS水平变化。在ROS淬灭剂N-乙酰-半胱酰胺(NAC)预处理的基础上,加药后分别检测细胞活力和细胞凋亡情况。同时,分别检测p-AKT,p-ERK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量,明确ROS水平的变化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分子机制;4.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分别利用JC-1,MitoTracker和LysoTracker对线粒体膜电位和线粒体自噬进行检测。利用WB检测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最后通过线粒体自噬抑制剂Mdivi-1探究本实验中线粒体自噬和凋亡的关系;5.分别构建PINK1和Parkin过表达载体,在HepG2细胞内,验证Ala或TanI药物介导的线粒体自噬抑制在细胞增殖中扮演的角色;6.收取加药处理后的HepG2细胞及对照组细胞进行miRNA测序,筛选差异表达miRNAs;利用miRDB等生物信息学软件,确定与PINK1基因作用的miRNAs及结合区;瞬时转染hsa-miR-2467-5p inhibitor,验证PINK1与hsa-miR-2467-5p相互作用;7.构建BALB-c裸鼠模型,阐明Ala和TanI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进一步明确Ala和TanI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1.Ala和TanI均可显着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并具有一定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在相同处理条件下,Ala和TanI对HL-7702人正常肝细胞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2.Ala和TanI分别使HepG2人肝癌细胞在G2/M和G0/G1期所占的细胞数目比例增高至22.7%和69.83%;并且相对应的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A1,cyclin B1和cyclin D1)表达量均明显下降,而p21蛋白表达量增加,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3.Ala和TanI均可使人肝癌细胞呈现细胞变圆、细胞核固缩、数量减少等典型的凋亡特征,并可通过增加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剪切体,PARP剪切体及caspase-8剪切体)表达量,减少Bcl-2蛋白表达量,激活细胞凋亡;4.Ala和TanI分别刺激人肝癌细胞后可显着诱发胞内ROS含量的增加;NAC预处理细胞后,细胞活力明显上升,细胞凋亡率则显着降低;同时Ala可诱导p-AKT蛋白量降低,而TanI介导p-ERK蛋白的表达量降低,进一步造成PARP,caspase-3和caspase-8蛋白剪切体表达量则上升;5.Ala和TanI均可造成线粒体膜电位减弱,抑制人肝癌细胞中线粒体自噬及相关特征性蛋白表达;Mdivi-1联合Ala或TanI可显着增强Ala或TanI对细胞活力的抑制,同时促进Ala或TanI介导的细胞凋亡;6.瞬时转染PINK1或Parkin过表达载体后,Ala或TanI抑制HepG2人肝癌细胞增殖效果显着减弱;7.通过miRNA测序,发现hsa-miR-2467-5p与线粒体自噬具有相关性,结合生物信息学发现hsa-miR-2467-5p靶向于PINK1基因3’-UTR的278-284位;发现细胞转染hsa-miR-2467-5p inhibitor后,PINK1 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增加;8.在移植瘤小鼠模型中,Ala和TanI均能有效减少瘤块大小,并促进小鼠肿瘤细胞凋亡;Ala诱导p-AKT蛋白表达量降低,而TanI抑制p-ERK蛋白表达;同时,Ala和TanI均可在移植瘤小鼠模型中抑制PINK1蛋白的表达,抑制线粒体自噬。[研究结论]1.本研究通过细胞、动物水平实验,证实Ala和TanI能够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的生长;2.Ala通过抑制cyclin A1和cyclin B1蛋白的表达诱导G2/M期停滞;而TanI抑制cyclin D1蛋白的表达介导细胞停滞于G0/G1期;3.Ala和TanI均可促进胞内ROS水平升高,同时Ala或TanI分别通过介导ROS/AKT或ROS/ERK信号通路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4.hsa-miR-2467-5p可作用于PINK1基因3’-UTR区,抑制其蛋白表达量,导致PINK1介导的线粒体自噬抑制;5.明确Ala或TanI可抑制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进而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肝癌细胞增殖。(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路正阳[7](2019)在《异土木香内酯通过ROS介导的DR5上调诱导食管癌细胞凋亡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食管癌(Esophageal carcinoma)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也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近些年,食管癌发病率逐年升高,每年新发病例超过45万人。尽管目前食管癌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内镜治疗,手术治疗,化疗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等多种方法,然而食管癌的五年生存率只有15%-25%。因此,为了提高食管癌治疗的有效率以及改善食管癌患者的预后,开发新的食管癌治疗药物变得尤为重要。程序性细胞死亡(PCD)是受调节的细胞死亡形式,可以在细胞存活和死亡的平衡中起到调节作用。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多种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被发现,包括凋亡(apoptosis),自噬性细胞死亡(autophagy),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和铁死亡(ferroptosis)等。诱导程序性细胞死亡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一直是肿瘤治疗的重要策略。细胞凋亡是最早发现的也是被研究最多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细胞凋亡的失调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包括癌症,自身免疫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的活化以及其对细胞内重要的蛋白的水解是凋亡发生的核心环节。根据功能不同,caspase分为启动型caspase包括caspase-2/8/9/10,和执行型caspase包括caspase-3/6/7。启动型caspase受到其上游信号分子的激活,并随后剪切活化执行型caspase,最终执行型caspase在细胞内起刽子手的作用水解底物诱发最终的凋亡反应。最常见的凋亡途径是外源性凋亡和内源性凋亡,两者都能将凋亡信号逐步向下传递直至caspase活化。内源性凋亡主要受bcl-2家族蛋白调节,bcl-2家族的抗凋亡蛋白和促凋亡蛋白之间动态变化及相互作用可以调节线粒体膜的通透性从而使线粒体内的凋亡介质释放到细胞质内激活凋亡发生。细胞色素c(Cyto-c)是线粒体释放到细胞质中最重要凋亡诱导因子,在细胞质中Cyto-c与caspase-9,Apaf-1结合形成凋亡复合小体剪切活化caspase-9,caspase-9再剪切活化caspase-3/7诱发最终凋亡反应。外源性凋亡由死亡配体与死亡受体结合触发,常见的死亡受体有TNFR1,Fas,和death receptor(DR)4/5等。死亡受体激活时引起其自身寡聚化,继而和衔接蛋白结合形成死亡诱导信号复合物(DISC),并进一步剪切活化caspase-8/10。活化的caspase-8/10既可以剪切促凋亡蛋白Bid使其活化片段tBid转位到线粒体外膜而诱发内源性凋亡,也可以直接剪切活化caspase-3/7而诱导凋亡。肿瘤细胞对凋亡抵抗是肿瘤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开发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化疗药物也一直都是肿瘤治疗的热点。异土木香内酯是从Inula helenium L中提取出来的倍半萜烯内酯类小分子化合物,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包括抗炎,抗菌和抗癌等。异土木香内酯的抗肿瘤作用一直是其最受关注的研究方向,很多研究也显示了其作为抗肿瘤药物具有良好的效果。但目前为至,关于其抗肿瘤具体的分子机制远为被阐明清楚。因此,我们探索了异土木香内酯对食管癌细胞的抗癌作用,并进一步深入研究异土木香内酯抗肿瘤的分子机制。目的:利用人类食管癌细胞和食管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研究异土木香内酯对食管癌细胞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1.CCK-8检测细胞生存率。2.平板克隆法检测增殖情况。3.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4.Hoechst33342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核变化。5.Annexin V-FITC和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6.SiRNA敲除DR5基因研究其在异土木香内酯对食管癌细胞影响中的作用。7.DCFH-DA探针染色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ROS含量。8.建立食管癌裸鼠移植瘤模型,测量记录肿瘤大小及裸鼠体重。9.HE染色观察小鼠脏器和肿瘤组织病理改变。10.免疫组化检测cleaved PARP在肿瘤组织中表达。11.TUNEL实验检测肿瘤组织内凋亡情况。12.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和肿瘤组织内蛋白的表达结果:1.异土木香内酯作用24h和48h能够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显着降低食管癌细胞(ECA109,EC9706,TE-1和TE-13)的生存率。同ECA109和EC9706细胞相比,异土木香内酯对人正常肝细胞L-O2的毒性较轻。平板克隆实验显示异土木香内酯显着影响了食管癌细胞长期增殖能力。光镜观察发现异土木香内酯处理后,食管癌细胞细胞变圆皱缩,并随着浓度增加,部分细胞漂浮在培养液中。2.细胞凋亡,细胞自噬,程序性坏死和铁死亡各自的抑制剂预处理食管癌细胞后,只有凋亡和铁死亡的抑制剂显着缓解异土木香内酯导致的食管癌细胞生存率下降。3.Hoechst33342染色发现异土木香内酯处理导致食管癌细胞细胞核出现染色质凝集的高亮染色和细胞核碎裂的现象。流式细胞仪检测异土木香内酯可以呈浓度依赖的方式诱导食管癌细胞发生凋亡,并且被凋亡抑制剂Z-VAD-FMK逆转。4.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异土木香内酯对bax,bcl-2,caspase-9,cleaved caspase-8,cleaved caspase-9,bid和t-bid等蛋白表达无显着影响,但可以下调caspase-3/7,caspase-10和PARP表达,同时上调cleaved caspase-7,cleaved PARP和DR5表达。5.qPCR检测发现DR5敲除组DR5mRNA表达显着低于阴性对照组。DR5敲除能够减轻异土木香内酯诱导的食管癌细胞生存率下降和凋亡。6.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异土木香内酯显着上调食管癌细胞内ROS含量,并且能被ROS抑制剂NAC逆转。NAC能够逆转异土木香内酯诱导的食管癌细胞生存率下降和凋亡。7.异土木香内酯能抑制食管癌移植瘤的生长,并且对小鼠体重无明显影响。HE染色显示异土木香内酯对小鼠心肝脾肺肾等脏器无明显影响,但可以显着破坏小鼠移植瘤组织结构。TUNEL实验显示异土木香内酯能诱导肿瘤组织凋亡。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异土木香内酯增加肿瘤组织内cleaved PARP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异土木香内酯上调肿瘤组织内DR5和cleaved caspase-7表达。结论:1.异土木香内酯能够显着降低食管癌细胞生存率和长期增殖能力,但对人正常肝细胞毒性较小。2.异土木香内酯可以通过上调DR5受体诱导食管癌细胞发生caspase依赖的外源性凋亡。3.异土木香内酯能够上调食管癌细胞内ROS含量,并且ROS含量的上调介导了异土木香内酯诱导的食管癌细胞凋亡和增殖抑制。4.异土木香内酯可以抑制食管癌移植瘤在裸鼠皮下的生长,并且诱导肿瘤组织凋亡,但对裸鼠没有明显毒副作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张冰[8](2019)在《ATR抑制剂VE821与土木香内酯在SW480结肠癌细胞中的协同抗癌作用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是细胞正常代谢过程的产物。如产生过多可对核酸、蛋白质和脂类等生物大分子造成氧化损伤,从而影响细胞的功能甚至存活。对于快速增殖的癌细胞,高速的增殖和活跃的代谢导致其细胞内ROS水平高于正常细胞。虽然生化和信号通路的改变及抗氧化系统的加强使癌细胞能耐受其高ROS含量,但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都证明癌细胞大都处于对进一步氧化打击高度敏感的状态。因此进一步升高癌细胞的ROS或削弱其抗氧化的能力被认为是有效的抗癌方式。研究表明,土木香内酯(Alantolactone,ATL)具有在癌细胞内迅速而显着地进一步升高ROS、导致DNA氧化损伤进而触发癌细胞凋亡的活性,但其单药使用时所需药物浓度较高,因此寻找联合用药方案对于ATL的开发具有积极意义。ATR是DNA损伤应答(DNA damage response,DDR)的关键蛋白激酶之一,主要由DNA复制压力或修复DNA双链断裂时引起的单链DNA(ssDNA)激活。激活的ATR通过Chk1激活细胞周期检验点,导致细胞周期减速以缓解复制压力、同时促进修复;如DNA损伤过于严重或不能修复,则触发细胞凋亡,使问题细胞得以清除。但在癌细胞中,由于p53、RB等突变失活或抗凋亡通路的阻滞等原因,ATR通常不能启动凋亡而主要起保护作用。因此,抑制ATR被证明是治疗癌症的有效手段。但是,单独抑制ATR通常不足以将癌细胞杀死,因此已进入临床试验的ATR抑制剂都与常规化疗药如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等联合使用。鉴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及抗药性等问题,有必要进一步筛选能与ATR抑制剂起更好协同作用的更理想的药物。为此,我们探讨了ATL与ATR抑制剂VE821在SW480结肠癌细胞中的协同作用效果及相关机理。首先,MTT实验确定ATL在SW480结肠癌细胞中作用48小时的半数有效剂量(IC50)为15.20?M,因此我们选择远低于IC50细胞毒性较低的10?M ATL进行实验。MTT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10?M ATL处理SW480细胞12至48小时后,细胞的存活和凋亡细胞的比例均没有明显变化,即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但S期和G_2/M期细胞比例有所上升,提示一定程度的S和G_2/M期周期阻滞。免疫荧光染色发现10?M ATL处理3小时后,SW480细胞内ROS含量显着升高;6小时后,γH2A.X阳性细胞数和Chk1的磷酸化(Chk1-pT14)明显上升,证明存在DNA损伤和ATR激活。以上结果表明亚致死剂量的ATL(10?M)虽然对细胞存活没有明显影响,但其诱发的ROS导致了明显的DNA损伤,继而激活ATR和S和G_2/M期细胞周期检验点。另一方面,由于ATR抑制剂单独使用时对癌细胞没有明显细胞毒性,我们根据文献报道选用25?M、12.5?M、6.25?M和3.125?M的VE821来检测其对SW480结肠癌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VE821单独使用时未引起明显的细胞凋亡或ROS水平和γH2A.X信号的变化,但Chk1-pT14信号明显减弱,显示ATR被抑制但对进行正常DNA复制和增殖的癌细胞影响不大。接下来,当以上几种浓度的VE821与10?M ATL一起使用时,SW480细胞的存活均受到显着抑制,CompuSyn软件计算得出的联合指数(CI)表明这两种药物间存在协同抗癌作用。由于12.5?M VE821与10?M ATL联合的CI值最低,因此这对组合被用于后续实验。MTT结果表明,12.5?M VE821与10?M ATL联合对SW620结肠癌、HT1080纤维肉瘤、HepG2肝癌、SiHa宫颈鳞癌、A549肺腺癌细胞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而BEAS2B人正常肺上皮细胞所受抑制不明显,证明ATL+VE821可能具有广谱抗癌活性,且对癌细胞的毒性远高于正常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联合用药组的γH2A.X阳性细胞数和RPA-pS4/8含量显着高于单独用药组,显示ATR被抑制后,S期检验点不能被DNA损伤激活,因此ATL诱发的DNA氧化损伤的修复不能正常进行且与继续进行的DNA复制产生冲突,从而形成显着升高的γH2A.X和RPA-pS4/8信号。碱性彗星实验(Comet assay)发现联合用药组的细胞中DNA断裂的数量(单链和双链断裂之和)显着高于两个单药组,证明在没有ATR的保护下,DNA损伤与DNA复制的冲突导致了复制叉坍塌和大量DNA断裂。流式细胞术检测证实S期阻滞消失,而G_2/M期阻滞加重且出现细胞凋亡,提示DNA断裂通过ATM-Chk2-p53通路激活G_2/M期检验点和诱导细胞凋亡。用NAC阻断ROS升高后,ATL+VE821的联合作用效果消失,证明ATL引起的ROS升高是ATL+VE821的协同作用的基础。综上所述,低剂量的ATL作用于癌细胞后,虽不至于导致细胞死亡,但能升高细胞中ROS水平并产生一定的DNA损伤;与VE821联合后,ATR和S期检验点被抑制,DNA氧化损伤转化为DNA链断裂,进而通过ATM-Chk2-p53通路触发G_2/M期阻滞和细胞凋亡。以上研究结果表明ATL与ATR抑制剂联合对癌细胞有良好的合成致死效果(synergistic anticancer effect),为ATL的开发和ATR抑制剂协同作用药物的筛选提供了较重要参考信息。(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胡又[9](2019)在《土木香总内酯致大鼠胃黏膜损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土木香总内酯是中药土木香的有效成分,具有抗菌、驱虫、保肝等药理作用,在中医临床中应用广泛。但目前缺乏对于土木香总内酯的系统毒理学评价资料。本研究通过观察土木香总内酯对胃黏膜有无损伤作用,探讨损伤作用的发生机制,并比较土木香总内酯停药前后胃黏膜损伤的变化,为土木香这一中药资源的合理应用提供毒理学依据。方法试验选取6周龄SPF级SD大鼠15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5组,分别以生理盐水、溶媒CMC-Na与20mg/kg、120mg/kg、600mg/kg的土木香总内酯灌胃。试验动物于灌胃后28天每组雌雄各处死10只,其余5只动物停止给药进入恢复期继续饲养28天,而后处死取出全胃进行大体观察、HE染色进行病理组织学诊断;利用TUNEL方法检测胃黏膜组织细胞凋亡情况;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TNF-α TNFR1、TRADD、CK14、caspase 8在前胃黏膜的表达情况。统计分析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大体解剖发现和组织学所见数据使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TUNEL使用方差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使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认为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土木香总内酯能诱导大鼠前胃病变。解剖可见给药期大鼠对照组、溶媒组、土木香总内酯20 mg/kg组前胃黏膜外观正常,120mg/kg、600mg/kg组出现前胃黏膜苍白、增厚、大小不等的结节。恢复期结束后所有胃黏膜恢复正常。镜下可见对照组、溶媒组、20 mg/kg组大鼠前胃黏膜未见异常,120 mg/kg组大鼠前胃可见过角化,鳞状上皮单纯性增生与乳头状增生,在黏膜层中观察到炎细胞浸润,在黏膜下层发生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及炎细胞浸润。600 mg/kg组除上述病变外,还可观察到鳞状上皮乳头瘤样增生。恢复期末各组大鼠胃黏膜基本正常。说明土木香总内酯对SD大鼠具有毒性作用,靶器官在前胃,能诱发前胃黏膜炎症与增生性病变。2.前胃黏膜病变与土木香总内酯给药剂量之间的关系:给药期结束后,120mg/kg.组大鼠前胃黏膜损伤中,70%的大鼠前胃黏膜层发生过度角化;60%的大鼠前胃黏膜.发生增生性病变;60%大鼠前胃黏膜发生充血,40%发生水肿。这些病变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溶媒组与20 mg/kg组(P<0.05)。600mg/kg组大鼠的前胃黏膜损伤中,100%的大鼠前胃黏膜发生了增生性病变,其中50%发生了鳞状上皮乳头瘤样增生,明显高于120mg/kg组;黏膜下层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与黏膜层充血、炎细胞浸润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120mg/kg组(P<0.05)。恢复期大鼠前胃黏膜均未见异常。说明本试验中土木香总内酯的未观察到毒作用剂量(NOAEL)为20mg/kg,此剂量不引起大鼠前胃黏膜病变,而最低观察到毒作用剂量(LOAEL)为120mg/kg。病变严重程度与土木香总内酯存在剂量依赖关系。停药后病变可恢复。3.土木香总内酯诱导的增生性病变中凋亡指数的变化:给药期大鼠正常前胃黏膜平均凋亡指数为23.61%;单纯性增生为20.99%;乳头状增生18.63%,乳头瘤样增生为11.77%,与正常前胃黏膜(23.61%)相比显着下降(P<0.01);说明土木香总内酯诱导的前胃增生性病变中凋亡指数随增生严重程度增加而降低。4.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SD大鼠正常前胃黏膜与各增生性病变中TNF-αTNFR1、TRADD、CK14与caspase 8的表达水平:TNF-α的高表达率随着病变严重程度从正常胃黏膜(0%)、鳞状上皮单纯性增生(18%)、鳞状上皮乳头状增生(45%)到鳞状上皮乳头瘤样增生(73%)发展而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R1的高表达率在正常胃黏膜(0%)、鳞状上皮单纯性增生(9%)、鳞状上皮乳头状增生(36%)、鳞状上皮乳头瘤样增生(73%),随着增生发展而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ADD的高表达率在正常胃黏膜(0%)、鳞状上皮单纯性增生(1 8%)、鳞状上皮乳头状增生(36%)、鳞状上皮乳头瘤样增生(64%),随着增生程度发展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14的高表达率在正常胃黏膜(0%)、鳞状上皮单纯性增生(55%)、鳞状上皮乳头状增生(82%)、鳞状上皮乳头瘤样增生(91%),随着增生程度发展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aspase 8的阳性表达率在正常胃黏膜(100%)、鳞状上皮单纯性增生(55%)、鳞状上皮乳头状增生(36%)、鳞状上皮乳头瘤样增生(9%),随着增生程度发展而下降,趋势与TUNEL结果相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通过观察正常组织与鳞状上皮乳头瘤样增生中TRADD、CK14的表达定位的差异,发现土木香总内酯诱发的鳞状上皮乳头瘤样增生中TRADD与CK14呈共表达。结论土木香总内酯对SD大鼠具有毒性作用,毒性作用的靶器官在前胃,可诱发前胃的炎症及增生性病变。本试验中土木香总内酯一般毒性效应的未观察到毒作用剂量(NOAEL)为20mg/kg,超过临床最高用药剂量6倍。而最低观察到毒作用剂量(LOAEL)为120mg/kg。其对前胃的毒性损伤作用具有可逆性,停药后病变可恢复。土木香总内酯对于前胃鳞状上皮增生性病变的诱导可能与TNFa-TNFRl-TRADD-FADD-caspase 8途径介导的细胞凋亡通路有关,其机制可能是使CK14与TRADD的解离减少,从而竞争性抑制TNF-α-TNFR1与TRADD形成复合体,阻止凋亡信号向下传导,减少下游蛋白caspase8的激活,介导细胞凋亡,导致鳞状上皮乳头瘤样增生的发生。(本文来源于《沈阳医学院》期刊2019-03-01)
钟淇滨[10](2018)在《异土木香内酯通过AMPK信号通路抗肝癌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肝癌是全世界最常见六大癌症,也是癌症中导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我国肝癌的发病率在世界水平上相对较高,对还在处于发展中的中国的医疗和社会保障产生了严重的经济负担。肝癌有着发现难,进展快的特点,目前还没有标志物能够准确检测出早期肝癌,通常患者确诊的时候已经到达晚期,错过了最佳手术治疗时机。目前治疗肝癌的靶向性药物的特异性都不高,并且针对单一靶点的靶向药物连续用药后容易产生耐药性,仍然需要找到针对更多靶点的药物增加肝癌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AMPK是一种与能量代谢相关的蛋白,当细胞中ATP低于阈值后会激活AMPK,抑制ATP消耗,包括脂质、RNA和蛋白质的合成。肿瘤细胞是一种高增殖的细胞,会消耗大量的ATP用于合成各种物质,肿瘤组织中AMPK的表达会比肿瘤周围组织明显减低,提示AMPK是一种潜在的抗肿瘤靶点。中医中药是我国传统智慧的产物,有将近几千年的历史证明其有效性,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中药的有效成分是一种重要的新药来源,最新发现异土木香内酯除了有抗菌杀虫作用以外,还有抗肿瘤作用。因此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异土木香内酯体内外抗肝癌作用,是否通过AMPK信号通路产生作用,并且初步探索相关机制。本课题研究内容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异土木香内酯的体外抗肝癌作用采用MTT检测方法研究异土木香内酯的体外抗肝癌效果,明确了其抗肿瘤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并求出其IC_(50)。异土木香内酯对Bel-7402 24 h、48 h和72 h的IC_(50)分别为37.4、25.46、22.36μM。HepG2则是34.82、26.32、20.22μM。第二部分:异土木香内酯的体内抗肝癌作用建立肝癌细胞Bel-7402的BALB/c荷瘤裸鼠模型。将异土木香内酯制备脂质体,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用药14天,隔天测量肿瘤体积和裸鼠重量,第15天处死动物后取肿瘤组织称重。90 mg·kg~(-1)异土木香内酯的体积抑制率有67.32%,重量抑制率有70.15%,并且其体内抗肿瘤作用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第叁部分:异土木香内酯抗肿瘤机制研究利用Hoechst 33258观察异土木香内酯对肝癌细胞的形态改变。使用Annexin V-FITC、PI、DCFH-DA染色配合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周期抑制、ROS生成情况。结果显示40μM异土木香内酯能够诱导肝癌凋亡,将肝癌细胞增殖阻滞在G2/M期,同时可以显着升高ROS水平。使用Western bolt和免疫组化检测关键信号分子。结果发现,40μM异土木香内酯可以诱导p-AMPK、p53、Bax和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9的表达水平升高,同时可以抑制CyclinB1、CDK1和Bcl-2蛋白质表达水平的表达。免疫组化的结果显示,肿瘤组织中的p-AMPK、p53和Caspase3蛋白质表达也均会上调。综上所述,异土木香内酯在体内外均有抗肝癌作用。机制是通过产生ROS,激活AMPK通路,上调p53调控因子而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同时还能将肝癌细胞的生长周期阻滞于G2/M期,通过多靶点的方式抑制肝癌增殖。本研究将为异土木香内酯作为抗肝癌新药的研发和临床精准化使用奠定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广东药科大学》期刊2018-05-25)
异土木香内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总结国内外文献,综述土木香内酯(alantolactone,ATL)的药理作用及相关机制。ATL是一种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是中药土木香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其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抗肿瘤、抗菌、抗炎、保肝等,其抗肿瘤活性显着,对结直肠癌、肺癌、乳腺癌、宫颈癌、骨髓瘤、胶质母细胞瘤等均具有抑制作用,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异土木香内酯论文参考文献
[1].赵勇,朱建国,单显民,王毅东,梁锋.土木香内酯增强胶质瘤干细胞对化疗敏感性的分子机制研究[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9
[2].任怡静,岳备,于之伦,罗晓平,张靖.土木香内酯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3].徐建飞,汪洋,胡旭军,王婳,许兆军.AMPK/STAT1通路参与土木香内酯改善H_2O_2引起的神经细胞PC12凋亡[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9
[4].王迅,任彤,郭天林.土木香内酯增效替莫唑胺抑制胶质瘤干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J].中国医学创新.2019
[5].焦国莲.GC测定藏药六味能消丸中土木香内脂和异土木香内酯的含量[J].甘肃科技.2019
[6].康星.土木香内酯和丹参酮Ⅰ诱导肝癌HepG2细胞凋亡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9
[7].路正阳.异土木香内酯通过ROS介导的DR5上调诱导食管癌细胞凋亡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9
[8].张冰.ATR抑制剂VE821与土木香内酯在SW480结肠癌细胞中的协同抗癌作用及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9
[9].胡又.土木香总内酯致大鼠胃黏膜损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沈阳医学院.2019
[10].钟淇滨.异土木香内酯通过AMPK信号通路抗肝癌作用研究[D].广东药科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