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话论文-王旗

中国诗话论文-王旗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诗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诗话,特点,类型,六一诗话

中国诗话论文文献综述

王旗[1](2019)在《中国诗话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诗话"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学批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诗话的产生既有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又有文学自身发展的原因。文体上,诗话具有漫谈、随笔的性质,类型也很多,在文学史上曾多次起到纠偏救弊、匡正诗风的作用,促进了诗歌的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王佳[2](2017)在《从日本对中国诗话受容看跨文化交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国为文化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包含着中国、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区和国家。这一区域中的各文化体具有一定的文化同相性,如汉字、儒学、汉传佛教等等。汉文化作为其中的中心文化,对这些地区和国家的文学与文化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许多中国的文化与文学形式都被广泛学习和模仿,诗话便是其中之一。诗话,是一种论诗之体,是中国诗歌鉴赏、批评的传统形式。它肇始于钟嵘的《诗品》,成熟于北宋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从宋到清,中国诗话历经叁次发展高潮,至今留存着述近一千四百部,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批评文体。同时,又借助“东亚文化圈”里中国文学与文化的核心辐射作用,传入周边地区和国家。日本便是成功接受了中国诗话的国家之一。日本五山时期诞生了第一部诗话《济北诗话》,在江户时期,日本诗话发展步入繁盛。此时,日本诗话不仅创作数量可观,而且也开始了诗话的本土化进程。日本在接受、模仿中国诗话的基础上,逐步根据自身的需求对诗话进行了选择和改变,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诗话。日本的文学与文化自古以来便深受中国的影响。在日本文学史上汉文文学与和文文学一样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是日本民族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诗话便是日本从中国接受并吸收采用的重要文学形式之一。日本对中国诗话的学习一开始完全是模仿式的,如日本第一部诗话《济北诗话》。其采用的体制、评述对象、书写语言、论诗观点等等都取自中国诗话。之后,诗话在日本逐渐本土化,开始出现了不同于中国诗话的一些特点,像是内容上更注重诗歌声律、体制上也有了创新尝试、论诗观点上也不再完全跟随中国、论述对象也转向日本文人。这些方面的转变和成熟,让诗话在日本真正扎根,形成了优秀的日本诗话。日本借助长期与中国文化、文学的交往,具备了较好的汉文学、汉文化基础,再加上对异域文化与文学的积极主动地接受态度,抱着“为我所用”的学习目的,接受融合了大量域外先进的文化和文学形态,进而丰富了自身的文学和文化。日本诗话正是日本受容异域文学的一个成功实例。作为中国诗话发展到域外形成的一大支脉,日本诗话的形成、发展体现出了异质文化与文学交流融合的一些重要特点。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探索,可以了解到如何更好地接受、融合域外文学和文化,以便使自身的文化和文学更具活力。本文望借助对中国诗话和日本诗话发展历程、本质特点的考察对比,具体探讨日本诗话从模仿到自立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受容中国诗话的重要影响因素。从而试图找出影响异域文化间受容的一些规律。(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7-07-01)

卞东波[3](2016)在《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日本汉籍和刻本中国诗话叙录》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是北美着名的汉学图书馆,收藏有大量的日本珍稀汉籍。本文对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日本汉籍中的和刻本中国诗话进行了详细研究,除了揭示其版本特色,与中国刻本之间的关系外,更注意考证这些中国诗话在日本江户时代被刊刻的背景,特别是这些诗话与日本江户思想史及汉诗学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孙立[4](2016)在《中国诗话之输入与日本早期自撰诗话》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国诗话输入日本的过程为背景,研讨了中日诗话各自的缘起及特征,分析了从平安到江户早期日本诗话作者的自撰诗话及对诗话体制的选择,并通过日本诗话作者对诗话的认识进一步探讨了日本诗话的体制特征及原因。江户以前日本诗话经历了从辑钞中国诗话、编着中国诗话、自撰日本诗话的叁个过程,体现了异域文化传播由输入到仿制,再到自创的叁步曲规律。江户时期日本人自撰诗话则集中体现了对汉诗格律、体势、声病等技法问题的专注,说明异域学者一方面严守来自母体文化的形式,一方面也表现出为适应本土汉诗初学者的需要而对诗话体制及内容的主动性选择。(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曾平[5](2013)在《郭沫若对中国诗话传统的继承与超越——评郭沫若《读随园诗话札记》》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郭沫若的《札记》于1961年12月12日在广东从化温泉脱稿,《人民日报》从1962年2月28日起陆续刊登,相关学术讨论一直持续到1962年夏。这段时间对中国知识分子而言,是一段平静美好的时光。钱伯城在《1961——1962年:知识分子的短暂春天》一文中回忆说:"1961年的春夏之交,相对前两年绷得紧紧的气氛,上海知识界普遍感到政治空气有了松动,透出了点春意,虽然浓浓淡淡,捉摸不定。……松动的迹象之一:从这时开始到次年夏天,没有搞什么新的政治运动,政治学习也不像前两年那样没完没了,夜以继日了。……(本文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3-08-04)

李春强[6](2013)在《重建中国诗话解读方略———伽达默尔现代诠释学应用举隅》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人们在诗词作品鉴赏与评论方面缺乏"为什么做如是诠释"的学理依据。本文针对这一现实状况,提出运用伽达默尔现代诠释学原理,还原中国诗话的本然存在,通过对一个具体"诗—评"关系审美经验个案的深入解读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并期望将过去的"诗一评"以一种经验的形式带入当代人的心灵,使其构成我们当下的诗意经验。(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3年11期)

曾平[7](2012)在《郭沫若《读随园诗话札记》对中国诗话传统的继承与突破(提纲)》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读随园诗话札记》中,郭沫若和传统诗话的作者一样,文史哲不分家,考证功夫与文学鉴赏融为一体,史学眼光与文学趣味打成一片。这一点和钱钟书的《谈艺录》很类似,都旨在打破僵化的学科疆界,以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文学问题。当然,钱氏主要是力图寻求中西古今共有的文心、诗心,而郭沫若则是回归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学术视野。从个人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看,郭沫若比钱钟书、王国维更接近于传统士大夫:他既是政治家,也是文学家;既热衷于考据,又痴迷于论诗研文。郭氏对学术研究、文学创作及社会政治异乎寻常的热情,与中国传统士大夫"铁肩担道义,妙手绣(本文来源于《郭沫若与文化中国——纪念郭沫若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卷)》期刊2012-11-01)

欧海龙[8](2007)在《论中国诗话之生命化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论题从生命哲学的角度探讨诗话的批评方式,认为诗话作家对于生存的体悟与生命价值的执着追求,使诗话批评方式本身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形成种种生命化的诗话批评:对生命本体的瞬间顿悟和直觉把握的点悟式批评;以艺术形式和生命形式为异质同构的象喻式批评;诗品出于人品的人格化批评;诗歌得江山之助的自然诗化批评。(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6期)

谭雯[9](2005)在《日本诗话及其对中国诗话的继承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诗话在中国以外的诗话家族中堪称大宗,是诗学领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去挖掘和探索。本论文在继承前人为数不多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具体的文献材料出发,采用综合比较研究的方法,以日本诗话及其对中国诗话的继承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系统地分析日本诗话各类作品的前提下,探索其繁荣发展的学术渊源和诗学基础所在,从而发掘其在汉诗批评领域中的学术价值及汉字文化圈中的社会价值。 论文引言部分对日本诗话的概况,儒家文化对日本诗话的影响以及选题的意义和前人相关的成就作了总体的论述。 正文部分分为六章,讨论了日本诗话所探讨的不同类型的问题,并总结了日本诗话对中国诗话的继承之处,以及其本土化的特色。 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日本诗话中诗史类诗话的总体特色和风貌,及其对中日诗歌的渊源、诗歌的发展情况和规律等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第二章是日本诗话对于用韵、平仄、对仗、用事等诗歌格法问题的探讨,并阐述了日本诗话中有关声律论争的情况。 第叁章是日本诗话对于诗歌本质问题的探讨,其中涉及到“诗歌”与“学问”的关系,以及“诗”与“文”、“和歌”等文学体裁的比较。 第四章是日本诗话对于诗歌批评标准、批评方法和态度的探讨,其中涉及到对中日诗话本身的批评情况。 第五章是日本诗话对于日本诗人、中国诗人、中日诗人的比较研究,以及对唐宋诗之争的讨论。 第六章总结了日本诗话在诗话体例和诗话内容两方面对中国诗话继承和发展的情况,重新肯定了日本诗话的学术价值。 本论文的附录为日本诗话书目提要。(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5-04-18)

胡蓉[10](2004)在《论《滹南诗话》》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意为主”的文艺思想包含了诗歌的本体意义,是一个重要的创作原则,也是诗歌批评和鉴赏的立足点。“以意为主”由儒家“诗言志”演化而来,在中国诗话史上,随儒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消长而兴衰,它的理论内核随着儒释道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想的不断发展相互渗透而不断丰富发展。在中国诗话史上,金代王若虚《滹南诗话》将“以意为主”理论全面应用于诗歌创作、批评和鉴赏等各个环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成为金代诗论的有力总结。《滹南诗话》上承宋下启元明清,在中国诗话史上写下重重一笔。 在中国古代诗论中,“以意为主”作为一种文艺思想源远流长,从萌芽到蔚为大观再到形成一种规定性的界说、一种稳定的话语模式,经历了一个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在中国诗话史上,诗话家们不断地建设性地对其进行了丰富发展和理论开拓。对于诗话史上的这一演进过程,目前学术界尚无人涉足。 本文试图立足于《滹南诗话》,对“以意为主”思想在中国诗话史上的演进过程进行描述和说明。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 引言大体描述王若虚《滹南诗话》及“以意为主”思想的研究现状。 正文部分分四章。 第一章:主要论述“以意为主”思想的哲学基础及其在金代之前的衍变和《滹南诗话》的创作背景。 第二章:论述《滹南诗话》中“以意为主”思想在本体论、创作论、批评论、鉴赏论中的体现。 第叁章:主要论述王若虚文艺思想的哲学基础及北方地域特色。 第四章:主要论述《滹南诗话》的影响和“以意为主”在明清诗话中的发展。(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4-03-01)

中国诗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中国为文化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包含着中国、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区和国家。这一区域中的各文化体具有一定的文化同相性,如汉字、儒学、汉传佛教等等。汉文化作为其中的中心文化,对这些地区和国家的文学与文化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许多中国的文化与文学形式都被广泛学习和模仿,诗话便是其中之一。诗话,是一种论诗之体,是中国诗歌鉴赏、批评的传统形式。它肇始于钟嵘的《诗品》,成熟于北宋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从宋到清,中国诗话历经叁次发展高潮,至今留存着述近一千四百部,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批评文体。同时,又借助“东亚文化圈”里中国文学与文化的核心辐射作用,传入周边地区和国家。日本便是成功接受了中国诗话的国家之一。日本五山时期诞生了第一部诗话《济北诗话》,在江户时期,日本诗话发展步入繁盛。此时,日本诗话不仅创作数量可观,而且也开始了诗话的本土化进程。日本在接受、模仿中国诗话的基础上,逐步根据自身的需求对诗话进行了选择和改变,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诗话。日本的文学与文化自古以来便深受中国的影响。在日本文学史上汉文文学与和文文学一样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是日本民族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诗话便是日本从中国接受并吸收采用的重要文学形式之一。日本对中国诗话的学习一开始完全是模仿式的,如日本第一部诗话《济北诗话》。其采用的体制、评述对象、书写语言、论诗观点等等都取自中国诗话。之后,诗话在日本逐渐本土化,开始出现了不同于中国诗话的一些特点,像是内容上更注重诗歌声律、体制上也有了创新尝试、论诗观点上也不再完全跟随中国、论述对象也转向日本文人。这些方面的转变和成熟,让诗话在日本真正扎根,形成了优秀的日本诗话。日本借助长期与中国文化、文学的交往,具备了较好的汉文学、汉文化基础,再加上对异域文化与文学的积极主动地接受态度,抱着“为我所用”的学习目的,接受融合了大量域外先进的文化和文学形态,进而丰富了自身的文学和文化。日本诗话正是日本受容异域文学的一个成功实例。作为中国诗话发展到域外形成的一大支脉,日本诗话的形成、发展体现出了异质文化与文学交流融合的一些重要特点。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探索,可以了解到如何更好地接受、融合域外文学和文化,以便使自身的文化和文学更具活力。本文望借助对中国诗话和日本诗话发展历程、本质特点的考察对比,具体探讨日本诗话从模仿到自立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受容中国诗话的重要影响因素。从而试图找出影响异域文化间受容的一些规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诗话论文参考文献

[1].王旗.中国诗话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

[2].王佳.从日本对中国诗话受容看跨文化交流[D].山西大学.2017

[3].卞东波.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日本汉籍和刻本中国诗话叙录[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4].孙立.中国诗话之输入与日本早期自撰诗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5].曾平.郭沫若对中国诗话传统的继承与超越——评郭沫若《读随园诗话札记》[C].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

[6].李春强.重建中国诗话解读方略———伽达默尔现代诠释学应用举隅[J].名作欣赏.2013

[7].曾平.郭沫若《读随园诗话札记》对中国诗话传统的继承与突破(提纲)[C].郭沫若与文化中国——纪念郭沫若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卷).2012

[8].欧海龙.论中国诗话之生命化批评[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9].谭雯.日本诗话及其对中国诗话的继承与发展[D].复旦大学.2005

[10].胡蓉.论《滹南诗话》[D].湖南师范大学.2004

标签:;  ;  ;  ;  

中国诗话论文-王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