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热岛演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气温变化,特征,城市热岛,地表温度反演
城市热岛演变论文文献综述
刘樱,何月,宋超辉,马浩,杨明[1](2019)在《瑞安市气温历史演变特征及城市热岛强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瑞安市近40a气温变化特征及城市热岛效应,首先对1980—2017年瑞安气象站年平均气温、年高温日数等物理量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然后分别采用气象站实测资料与LANDSAT-TM遥感资料对瑞安城市热岛效应进行分析验证,研究结果表明:①瑞安站近38a来气温整体呈明显上升趋势,以2000年为界,近18a较前20a平均气温上升0.7℃,极端最高温度、最高平均温度上升1.2℃,年高温日数增幅达160%;近10a城区代表站年平均气温也呈上升趋势;②利用气象站实测资料直接计算,近10a瑞安市热岛强度有所增强,以2017年为例,热岛强度在6—8月有明显的增强现象;③利用LANDSAT-TM遥感资料反演得到城市地表温度的连续变化后,获得的城市热岛强度与气象站直接计算空间分布趋势一致;④遥感监测结果表明,近40a来瑞安市主城区热岛强度明显增强,强热岛区主要集中在人口较为聚集、建筑较多的中心街道、工业园区等地,山区、水体、绿地呈现冷岛。可见,人类活动及工业生产与城市气温升高密切相关,而水体和山区植被可以有效地降低其附近地温和缓解热岛,是城市气候的调节器。(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导刊》期刊2019年05期)
孙黎明,施冬,孟飞[2](2019)在《基于LandsatTM数据的城市热岛效应演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所伴生的城市热岛效应、土地利用变化、生态安全等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进步的关键性因素。本文以天津市为例,以2000~2010年间的陆地卫星(Landsat)TM数据为主要信息源,以遥感定量反演和GIS的空间分析手段,对不同年份的天津市地表温度状况进行分析,引入景观生态学理论,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对天津市热环境格局动态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天津市热岛效应出现"由分化总,由总化分"的发展趋势,该结论以期为天津建设成新型现代化大都市提供决策支持。(本文来源于《电脑知识与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邓玉娇,王捷纯,何全军,陈蝶聪[3](2018)在《基于MODIS资料分析近15年广州城市热岛特征及演变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MODIS地表温度数据,计算城市热岛强度指数,分析近15年广州市城市热岛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并结合气象观测数据、社会统计数据定性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广州市城市热岛的空间分布受地形地貌影响明显,负热岛区主要分布于森林密集的北部山区,无热岛区主要分布于中部低山丘陵区域,热岛区主要分布于高度城市化的中南部平原区。关于城市热岛的日变化规律,白天热岛区、负热岛区面积均小于夜间,但白天热岛区强度、负热岛区强度大于夜间。关于城市热岛的季节变化规律,冬季热岛区面积最大,热岛强度最小,夏季热岛区面积最小,热岛强度最大;冬季负热岛区面积最小,负热岛强度最小,夏季负热岛区面积最大,负热岛强度最大。对于城市热岛的年际变化规律,近15年来广州市的热岛区、负热岛区占全市总面积的百分比呈上升趋势,无热岛区所占百分比呈下降趋势,人为热排放在城市中心区域的持续增长,加上区内建筑物密度大、植被覆盖度低,导致了热岛区的增加,而北部山区至中部丘陵山区的植被的持续好转,加上地理特征限制了该区域的城市化发展,导致了负热岛区的增加。(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吴慧凤,陈志强[4](2018)在《福州市城市热岛效应时空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福州市1989年、2000年和2016年的TM遥感影像,采用遥感与GIS相结合的方法提取城市核心区,划分热岛效应区,研究福州市热岛效应区的热岛强度以及空间结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989年、2000年和2016年,福州市城市核心区与非城市核心区的平均温差分别为3.67℃、3.70℃和5.38℃,热岛效应显着增强;1989年福州市热岛效应区呈现双中心结构,2000年呈现多中心结构,而2016年则呈现连片分布结构。随时间的推移,等级较低的热岛效应区不断向等级较高的热岛效应区转化,热岛强度较强的地区面积不断增大。缓冲距离越远,热岛效应综合指标趋于降低,热岛效应减弱;在缓冲距离相同的地方,随时间的推移,热岛效应综合指标趋于增大,热岛效应增强。(本文来源于《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王媛媛[5](2018)在《中国城市热岛与空气质量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热岛效应和大气污染成为当前城市地区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由于两者能够影响当地、区域以及国家尺度的气候和生态进程,并且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及社会的发展。因此近年来关于城市热岛与空气质量的问题,正成为科学家、政府决策者和普通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基于2004-2016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数据、地表温度(LST)数据、植被覆盖数据、地面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及其他辅助数据(如地表高程数据、夜间灯光数据、气象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区域统计、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全局和区域空间自相关Moran’s I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普通最小二乘(OLS)、空间滞后模型(SAR)、空间误差模型(SEM)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等方法。定量化研究中国全局、区域和城市尺度的四季昼夜地表城市热岛强度UHII(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空气质量及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城市热岛和空气质量的时空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主要研究结论有以下几个方面:(1)2016年中国昼夜UHII的时空分布格局显示,在白天,我国东南部地区(包括东北、华东及华南)的UHII高于北部地区(包括华北和西北地区),但是夜间却相反,北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并且昼夜UHII存在明显的季节性特征。2016年全国以颗粒物污染为主要污染物,中国南方地区城市的空气质量好于北方城市,华北平原空气质量最差,大城市NO_2和O_3浓度较高。SO_2超标现象多以煤炭消耗高的省份(如山西,山东和辽宁等地)为主。(2)城市热岛和空气质量数据均具有显着的空间自相关性,利用不同空间回归模型分析了城市热岛和空气质量两者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GWR模型的拟合度高于其他空间模型。城市形态与城市热岛和空气质量之间密切相关,城市地区平均斑块的面积越大,连接度越高,城市形状越复杂,城市地区的UHII越强,平均大气污染物浓度越低。城市化各指标与NO_2浓度之间的关系最密切,其中经济发达程度与NO_2浓度呈现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颗粒物污染较严重。(3)2004-2016年间,我国31个主要城市的昼夜UHII均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地表温度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大城市的植被覆盖度有所提高。城市地区白天地表温度以0.06℃/年的速度增长,夜间地表温度的上升速度快于白天,为0.09℃/年。总体上城市LST的上升与城市面积、人口规模及相应的能源消耗增加有关。(4)2004-2016年间,31个主要城市空气质量呈现“较好—恶化—转好”的趋势,得益于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与植被覆盖度的提高,大城市呈现明显的好转迹象,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的空气质量有明显的改善。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国家尺度分析了我国城市热岛与空气质量的时空分布格局以及两者的影响因素及时空变化关系;利用多源数据集及GWR模型从地域的角度对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关系进行挖掘。目前该研究属于一种新的理念,为后续对两者之间关系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环境遥感和地面观测等数据,使用空间回归模型的方法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下城市热岛和空气质量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城市地区是城市形态和城市人口、物质和能量交汇的综合体,对城市热岛效应和空气质量有显着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结构的调整、植被覆盖度的提高和先进技术的实施,城市化能够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大气污染提供技术和经济保障。本研究结果能够为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及相关科研人员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11-01)
张凡,白婷,王山海[6](2018)在《郑州城市热岛时空演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07—2016年的MODIS地表温度数据,运用3S技术分析郑州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郑州地表温度高值区和中等热岛区位于市区和郊区行政中心,下垫面山体和水体对地表温度的增长有一定的缓解作用;(2)郑州夜间的热岛强度强于白天,白天仅存在中等热岛区和弱热岛区,夜晚有极强热岛区和强热岛区存在;(3)郑州春季的热岛强度最强、夏季次之、秋冬最低,白天的热岛强度按照春、夏、秋、冬依次降低,夜间的热岛强度春夏强、秋冬弱;(4)近10年郑州的热岛强度呈现增长趋势,极强热岛区范围明显扩大.(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吴筱桐,谷风云[7](2018)在《枣庄市城市热岛效应时空演变及缓解措施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热岛效应是快速城市化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严重影响城市环境.采用2016—2017年枣庄市4幅Landsat OLI影像数据,运用分裂窗算法反演枣庄市地区地表温度热场变异指数,分析枣庄市热岛效应的季节变化特征,并揭示出热岛效应与NDVI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枣庄市地区地表相对高温区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枣庄市四季均存在着明显的热岛效应,其中夏季和秋季为强热岛,春季次之,冬季为弱热岛;地表温度与NDVI均呈负相关且在春季更显着,即提高城市植被覆盖度是降低地表温度、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措施.(本文来源于《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叶骏菲,文秀,林奕桐,廖国莲[8](2018)在《基于遥感的南宁城市热岛效应时空演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MODIS、TIRS等遥感数据对南宁市2013年四季及昼夜的地表温度、热场强度和热岛强度分别进行计算,研究南宁城市热岛的水平空间分布、四季演变及昼夜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宁市的热岛中心主要集中在西乡塘区及江南区,有大面积植被覆盖的兴宁区、良庆区及青秀区热岛相对较弱;白天高温区域分散于城市的南北两侧,夜晚集中于市中心,白天热岛强度明显大于晚上;夏季热岛强度最强,冬季热岛强度最弱。(本文来源于《气象研究与应用》期刊2018年01期)
刘航,申格,黄青[9](2017)在《近10 a武汉市城市热岛效应演变及其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布局及局部气候改变等因素使得城市热岛效应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当前城市环境研究热点之一。以武汉市为例,应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选取2004~2015年5个时相Landsat系列影像数据,利用单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热岛强度分级,获取了近10 a武汉市城市热岛效应变化结果,并分析了武汉市11个辖区城市热岛效应动态变化特征及热岛效应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自2007年后,武汉市老城区热岛面积持续减少,而新城区热岛面积则持续增加,呈现出以老城区为中心向新城区扩张的趋势,至2015年,新老城区热岛面积仅相差20.74 km~2;(2)东西湖区、蔡甸区、江夏区与洪山区是近些年城市热岛面积增长较为显着的辖区,其中江夏区的热岛面积年际变化最大,最高值达95.42 km~2;(3)城市热岛效应与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年际平均值拟合关系显示,2004~2015年,城市热岛效应与建筑用地的R2值最大,为0.681 2,建筑用地面积的增加是城市热岛强度面积扩张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7年09期)
庄元,薛东前,王剑[10](2017)在《半干旱区典型工业城市热岛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以包头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0年、2008年和2015年landsat5 TM影像和Landsat8 OLI影像,以单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研究包头市区近15 a的城市热岛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并对下垫面土地利用/覆盖类型、NDVI与城市热岛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包头城市热岛15 a来呈逐步扩展趋势,且主要集中于裸地区、工矿区、商业和人口密集区叁类区域,空间演变趋势与城市扩张格局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增强,但2008-2015年以来,市中心区高温区面积比重大大降低;下垫面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是影响城市热岛空间分布的重要因子,地表温度呈现出裸地>工矿用地>建设用地>城市绿地>农用地>水体的规律;地表温度与NDVI呈现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即植被指数越高,城市的地表温度越低。(本文来源于《干旱区地理》期刊2017年02期)
城市热岛演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化所伴生的城市热岛效应、土地利用变化、生态安全等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进步的关键性因素。本文以天津市为例,以2000~2010年间的陆地卫星(Landsat)TM数据为主要信息源,以遥感定量反演和GIS的空间分析手段,对不同年份的天津市地表温度状况进行分析,引入景观生态学理论,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对天津市热环境格局动态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天津市热岛效应出现"由分化总,由总化分"的发展趋势,该结论以期为天津建设成新型现代化大都市提供决策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热岛演变论文参考文献
[1].刘樱,何月,宋超辉,马浩,杨明.瑞安市气温历史演变特征及城市热岛强度研究[J].环境科学导刊.2019
[2].孙黎明,施冬,孟飞.基于LandsatTM数据的城市热岛效应演变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
[3].邓玉娇,王捷纯,何全军,陈蝶聪.基于MODIS资料分析近15年广州城市热岛特征及演变规律[J].热带气象学报.2018
[4].吴慧凤,陈志强.福州市城市热岛效应时空演变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
[5].王媛媛.中国城市热岛与空气质量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6].张凡,白婷,王山海.郑州城市热岛时空演变特征[J].河南科学.2018
[7].吴筱桐,谷风云.枣庄市城市热岛效应时空演变及缓解措施初探[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8].叶骏菲,文秀,林奕桐,廖国莲.基于遥感的南宁城市热岛效应时空演变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8
[9].刘航,申格,黄青.近10a武汉市城市热岛效应演变及其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
[10].庄元,薛东前,王剑.半干旱区典型工业城市热岛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以包头市为例[J].干旱区地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