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甘肃省嘉峪关市教育局教研室王大建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文本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作者的灵性之作,都反映着作者独特的人文情怀,都体现着作者的“闲情逸致”,在感受作品意境的同时,使心灵得到陶冶。语文课承担着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主要是想象力,创造力和鉴赏能力,这种审美能力可以让人在休闲生活中的获得不再是物质上增加、富足,而是精神上的收获和愉悦。

〔关键词〕审美能力培养阅读教学语文

1审美观的培养

语文课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的运用都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着其审美倾向,反映了作者的审美观。因此,对课文的理解应超越语言学的条分缕析,进入到文字背后去体会作者的用心,一种高尚的审美观总是具有感人心魄的力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引导人形成科学的审美观。

但这种作用的发挥是以学生对高尚的审美观的感知为前提的,而审美观的接受和形成是一个自主的、内在的过程,不能由外部硬塞进去。由教师将课文的审美特色或是作者的审美观展示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方法,没有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学生在感情上是冷漠的,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审美观,无法受到其感染,也就起不到应有的指引作用。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主观体验,对文章进行个性化的自由解读,自觉地受到作者的审美观的吸引。

充分利用朗诵这一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加强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中国的语言文字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不仅表情达意,在形式上还走向心灵的自由———让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休闲教育具有韵律美,读来朗朗上口,体现着作者的匠心独运。朗诵不同于一般的读,它要读出语句的节奏感,使其具有抑扬顿挫之美,同时也要读出作者的感情,进入作者创设的情境。这就必须要深入体验作品情感,抓住文章的基调,才能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课文中的文字不管是人物对话,还是叙述语言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足以表达创作时的情感。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诵,不仅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态度,还可以进而体会到作者创作时的心态,想象作者是如何选择一个恰当的词来准确地表达出他的情感。如著名的贾岛的“推敲”的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精益求精,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创作时的专注,精神上的平等和自由,成功时所得到的成就感,及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感。正是作者的旁若无人的精神自由,专心致志的闲适心态,才能进行自由创造,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在这样的阅读体验中,不仅能获得审美体验,也感受到了休闲心态的吸引。

2审美情感的培养

情是文章的主宰,只不过课文中有的情感直接奔放,而有的含蕴,需要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审美情感作为一种主观感受,具有直接性、直觉性,必须亲自去感受、品味,才能获得。教师的越俎代庖非但不能培养起学生的审美情感,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丧失了情感体验的动力和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审美体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而不是揣摩教师的意图。让学生在思考、感悟中,丰富精神世界,提升对情感的理解和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感染。只有当一个人摆脱“单纯的占有”,用一种超越功利的审美态度去对待一个对象时,才能指向对象所含的意蕴,才能获得审美的愉快,精神上的满足。一个专注于世俗功利的人,其审美力必然是迟钝的,当他面对一幅美丽的画,一片优美的风景,想到的是值多少钱,以金钱作为衡量和评价的标准,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就无从谈起。

当然,虽然审美体验主要是一种主观性的活动,教师也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学生要能有效地体验作者的情感,少不了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从文章作者的情感,到学生对情感的体验,不可缺少的“中介”是教师情感的“投入”和“外射”。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就要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运用恰当的上课语言和语调,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审美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审美对象,把握对象的整体面貌。以自己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波澜,进入审美体验的境界。如果教师只是作医生式的解剖,无动于衷地分析作者的情感是多么的强烈、诚挚,即使讲的条理清晰,头头是道,学生也难以动情,只能茫然地接受教师的说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与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和主体地位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对话,获得审美体验,培养起丰富的审美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所体验到的丰富的审美情感,就能使学生在休闲活动中更自觉主动地去发现美,感受美,获得情感上的愉悦和满足,得到心灵的自由,而不是只有物质感官上的刺激。

3审美感受力的培养

审美感受力极为重要,这种能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要在后天的学习中获得的,这从人对美的事物具有天然的敏感性,但更深层次的理解却很少有人能达到就可以看的出来。审美感受力就是要学会如何去发现美、欣赏美,如何鉴赏一个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观。这通过教师有意识地“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鉴赏的方法可以培养起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要让学生感受到求知的快乐,激发出学生对生命的热情和喜悦,创造的活力。教师不能用自己的理解来取代学生的理解,用自己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解读,这样学生所得到的只是背诵的条文而己。教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就是不仅使之知其然,更要使之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知道如何去解读作品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将注意力从记忆性的知识向学生的学习能力转移,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允许学生提出各自的理解,并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并要学会聆听他人的观点,明了各自的思路和思考的角度。通过交流和比较,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特别是当学生感到“无路可走”时,教师把握住“愤”“悱”的时机,往往能使学生的思维达到豁然开朗,使能力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在这样的自我解读中,学生不仅会获得特别深刻的知识,而且知道了该如何去阅读、欣赏一篇文章,通过举一反三,学生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会得到极大的提高,感受美、欣赏美的审美感受力也就培养起来了。这种能力的提高又会给学生以极大的信心,使他们乐于去阅读,乐于去发现和欣赏美,从中会得到更大的乐趣。这样的良性循环,将休闲生活引向充满乐趣和健康的审美活动。

4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审美创造力作为审美能力的一部分,对于学生有价值地度过休闲生活,对学生创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陶冶学生的情操。语文课文中本就包含着丰富多彩的人物故事,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接触的信息量不断增大,想象力和表演欲望更为强烈,采取让学生表演课文中的故事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学生要想生动地表演出故事情节,体现出人物的性格,他们就必须深入到课文中去,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中去,甚至要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中去,对作品做出自己个性化的解读,这也促进了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中小学生的注意很容易被丰富多彩的活动所吸引,语文活动可以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因而会自愿、积极主动地参加,而正因为是自愿的行为,他们能发挥出更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身心都能得到自由的发展。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能培养起对阅读的兴趣,不再把阅读看作是一件痛苦的事,而将之与游戏、快乐联系在一起,这会影响到学生在课外的休闲选择,将休闲活动引向快乐的阅读。

标签:;  ;  ;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