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斑点跟踪成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冠心病,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后适应,药物后适应
斑点跟踪成像论文文献综述
刘宇杰,任敏,赵会亚,张禄桐,曲绍辉[1](2018)在《超声斑点跟踪成像评估依达拉奉药物后适应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依达拉奉是一种高效的自由基清除剂,能防止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斑点跟踪成像(STI)技术能定量评价心肌整体和局部的形变特征。但应用STI技术评价依达拉奉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应用STI技术,类比缺血后适应,综合评价依达拉奉药物后适应不同给药方式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4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适应组、依达拉奉主动脉根部注射组和依达拉奉耳缘静脉注射组。剔除4例死亡及造模失败病例,每组9只。各实验组兔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45 min后,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2 h;缺血后适应组反复4次结扎30s(再灌注30 s后再持续灌注2 h;依达拉奉药物后适应组分别于再灌注前5 min内经主动脉根部或耳缘静脉给药后再灌注儿5 min。使用STI技术检测各组兔左心室长轴整体和局部共648个心肌节段的收缩期应变(Ssys)及达峰时间(T-Ssys)、峰值应变(Sp)及达峰时间(T-Sp)、收缩期应变率(SRsys)及达峰时间(T-SRsys)和舒张期应变率(SRd)及达峰时间(T-SRd)变化情况。采用试剂盒检测各组兔血浆中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K)、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等心肌酶学水平,TUNEL染色检测各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RT-PCR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和Bcl-2的表达变化。结果①阻断前与阻断后STI比较:与阻断前比较,阻断后45分钟左室心肌应变及应变率曲线波形杂乱,多数应变参数峰值明显减低,达峰时间延迟;②应变和应变率: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2h后,左心室长轴应变曲线波形紊乱,部分室壁应变曲线反向,达峰时间延迟,四腔心、两腔心、叁腔心切面整体和各节段Ssys、Ssp、SRsys、SRd均降低,与再灌注前比较无明显恢复;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后适应组和依达拉奉药物后适应组长轴整体和局部各指标明显恢复,T-Sp缩短。缺血后适应、依达拉奉不同给药方式各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③ST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LSp、LSRsys检测兔心肌梗死模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9.2%和72.5%、86.1%和75%;④观察者间重复性及差异性:计算两位观察者两次测量两腔心左室前壁心尖段的LSsp、LSRsys,观察者之间以及观察者内各个参数的测量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且评估观察者间检测指标的差异度<20%,在统计学接受范围内;⑤心肌酶学检查: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后LDH、CK、AST、CK-MB水平较再灌注前均上升,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后适应组、依达拉奉不同给药方式各指标显着降低,但叁者之间无明显差异;⑥病理学检查;单纯缺血再灌注会导致心肌细胞大量凋亡,经缺血后适应和药物处理后心肌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减少,同时Bax基因表达下降,Bcl-2基因表达上升。结论应用STI技术评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药物后适应的心肌保护效应准确度较高、可重复性强,与病理检测结果吻合,可用于临床评估心肌运动功能药物疗效和预后的有力工具。依达拉奉药物后适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肌功能损伤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且该效果与缺血后适应的效果接近,且能避免缺血后适应对冠状动脉造成的机械损伤,因此,依达拉奉用于药物后适应对缺血再灌注心肌保护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而且本研究结果显示,静脉及动脉给药方式的不同未影响心肌功能的恢复,进一步说明依达拉奉用于药物后适应的广泛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2-07)
原志强,郭智宇[2](2016)在《应用超声斑点跟踪成像技术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声斑点跟踪成像技术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心肌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采集对照组28例和心力衰竭患者24例的动态二维灰阶图像,将图像导入Echo PAC-BT12工作站测量和计算左心室18节段长轴峰值应变;同时应用Simpson法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LVEF为(66.38±6.54),心力衰竭组为(36.67±3.92),心力衰竭组LVEF小于对照组(P<0.01);两组间左心室心尖段6个节段(前间隔、前壁、侧壁、后壁、下壁、后间隔)峰值ε比较,心力衰竭组均小于对照组(P<0.05),心力衰竭组中间段的前间隔、后间隔及前壁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超声斑点跟踪成像技术是一种能快速、准确地检测心力衰竭患者心肌病变的新工具。(本文来源于《包头医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刘昕,李月明[3](2012)在《二维斑点跟踪成像技术评价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STI)技术评价不同病理状态下左室整体收缩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扩张性心肌病患者(DCM组)和高血压病左室肥厚患者(LVH组)各20例,另选同期健康志愿者25例(对照组)。应用STI技术测定各组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径向应变(GRs)、圆周应变(GCs)及左室扭转角度(LVtw);同时实时叁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心肌应变和扭转参数与LVEF之间的关系。结果各检测参数,对照组与DCM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LV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M组与LV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GLs、GRs、GCs及LVtw与LVEF相关性较好,r值分别为-0.73、0.49、-0.52及0.60),GLs、GCs为LVEF的独立预测因子,回归系数beta值分别为-0.67、-0.34(P<0.01);DCM组GLs、GRs、GCs及LVtw与LVEF相关性较好,r值分别为-0.78、0.66、-0.74、0.75。GLs、GCs为LVEF的独立预测因子,beta值分别为-0.52、-0.43(P<0.01);LVH组GLs、GRs、GCs及LVtw与LVEF相关性较好,r值分别为-0.75、0.40、-0.65、0.64,GCs、LVtw为LVEF的独立预测因子,beta值分别为-0.42、0.49(P<0.01)。结论 STI技术能全面了解心脏不同病理状态下心功能的变化情况,为评价左室整体运动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检测手段。(本文来源于《临床超声医学杂志》期刊2012年02期)
尹立雪[4](2009)在《超声叁维斑点跟踪成像与心肌力学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超声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应用于临床以来,大量的心脏病学基础和临床研究已经前所未有的揭示了各种疾病导致的心脏房室壁心肌病理生理力学机制。本世纪初,早先被应用于血流标测的超声斑点跟踪成像技术被应用于心肌力学状态的评价,该项技术克服了超声组织(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期刊2009年05期)
杜丽娟,王建华,巩晓红,梁晓麓,丁桂春[5](2008)在《二维斑点跟踪成像技术评价正常人左心室心肌收缩期扭转及其相关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正常人左心室心肌扭转特点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对65例健康志愿者先行常规及多普勒超声检查,应用Simpson法获取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射血分数(EF);左心室长轴切面M型超声测量左心搏出量(SV)、左心室小轴缩短率(FS);频谱多普勒超声检测二尖瓣血流频谱,获得舒张早期E波加速度(E-acc)、E波减速时间(EDT)、E/A及E峰加速时间(E-AT)等。随后应用二维斑点跟踪成像(STI)技术定量分析胸骨旁心尖水平和心底水平的左心室扭转,观察左心室心肌扭转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左心室扭转角度峰值与常规超声心动图测值参数的关系。结果正常人心尖水平心肌运动表现为逆时针旋转,基底部表现为顺时针旋转,左心室整体表现为逆时针旋转。常规超声测值中SV与左心室收缩末扭转峰值呈正相关(r=0.618,P=0.002),多普勒测值中E-acc和扭转角度呈显着正相关(r=0.953,P=0.004),EDT和扭转角度呈负相关(r=-0.950,P=0.003)。结论STI技术可以无创评估左心室心肌扭转运动,SV、E-acc和EDT与左心室扭转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期刊2008年03期)
郭睿[6](2008)在《心腔内超声斑点跟踪成像评价犬梗死心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心腔内超声(Intracardiac echocardiography, ICE)能够提供清晰的图像序列,斑点跟踪成像(Speckle tracking imaging, STI)技术对组织运动评估无角度依赖性,两者的结合尚无相关报道。本研究假设ICE与STI的联合运用能够更好地评估梗死心肌,为经心内膜基因靶向注射提供依据。方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支撑下,本课题组委托汕头超声仪器研究所研制开发出多功能32晶阵相控阵心腔内超声探头(7F,6.5-10MHz),并配备M超与B超显像及经心内膜注射功能,在获取心腔内超声图像序列的同时采集经胸超声图像比较成像质量。为了检验STI与ICE联合运用的可行性,本研究通过开胸结扎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LAD) 2小时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同时将该探头从心尖插入左心室,以0min,120min为时间点分别采集前壁心肌运动的超声图像序列并将其作为自身对照组和梗死组,以自行编制的斑点跟踪成像软件分析二维灰度图像,同时以自行设计的M超数据定量提取软件导出连续心肌搏幅信息,比较对照组和梗死组前壁心肌径向应变及搏幅的变化,行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心肌径向应变峰值和最大搏幅的关系。结果:1、自主设计研发的多功能32晶阵相控阵心腔内超声探头直径较同类探头更细(约2.3mm),同时获取的图像较经胸探头更加清晰2、随着心肌梗死时间的延长,心肌径向应变显着降低,其径向应变峰值由对照时刻的33.2±4.3%,降为9.2±2.1%,两者相比差异着(P<0.01)3、随着心肌梗死时间的延长,心肌搏幅显着降低,其最大搏幅由对照时刻的0.58±0.08cm降为0.13±0.03cm,两者相比差异显着(P<0.01)4、心肌径向应变峰值与心肌最大搏幅相关性高(r=0.9968)结论:1、自主设计研发的多功能32晶阵相控阵心腔内超声探头直径约2.3mm,较现有同类探头更小,达到了介入心导管严格的尺寸要求,减小了介入风险及操控难度。同时国产多功能心腔内超声的问世,将会大大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有望在临床上为更多的患者服务。2、心腔内超声探头较经胸探头能够获取更为清晰的超声图像,为斑点跟踪成像准确评估组织运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3、以心腔内超声探头获取的二维灰度图像序列为基础,通过自行编制的斑点跟踪成像软件行心肌径向应变分析能够较好地识别梗死心肌,其中径向应变峰值与心肌最大搏幅相关性高,证实了心腔内超声与斑点跟踪成像技术联合运用的可行性,为后续实验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08-05-01)
文利,郑嘉荣,高云华,谭开彬,钱频[7](2008)在《超声斑点跟踪成像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短轴二维应变的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超声斑点跟踪成像技术(STI)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心室短轴各节段心肌的二维应变进行定量研究,探讨其变化情况。方法对26例经临床证实的DCM患者,获取胸骨旁左室短轴二尖瓣环、乳头肌、心尖平面连续叁个心动周期图像(叁个平面显示左室18节段)。应用GE EchoPAC软件分析各短轴平面的整体应变峰值和各节段的收缩期应变峰值。对照组为30例健康体检者,以相同方式获取图像。结果对照组各平面间及同一平面内节段间收缩期应变峰值具有一定规律,DCM组失去这种规律。与对照组比较,DCM组左室整体应变峰值,所有节段径向应变峰值及左室18节段中16节段环向应变峰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CM患者左室短轴各节段收缩期径向应变峰值及多数节段环向应变峰值明显低于正常人,提示其左室短轴收缩功能明显受损。(本文来源于《临床超声医学杂志》期刊2008年02期)
罗安果,尹立雪[8](2007)在《二维灰阶斑点跟踪功能成像在心脏电生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二维灰阶斑点跟踪成像(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是一种观测组织运动的起声新技术,其将追踪组织声像图中的斑点信号以色彩、曲线方式选择性地成像.本文就目前该技术在心脏电生理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识别激动起源点,现测心肌激动传导方向和顺序,观测房颤的心脏电生理状态,观测心脏运动的同步性,测量电-机械偶联时间.(本文来源于《2007’促进西部发展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07-09-01)
文利,高云华,郑嘉荣,谭开彬[9](2007)在《超声斑点跟踪成像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二维应变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超声斑点跟踪成像技术对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患者左心室各节段心肌的二维应变进行研究,探讨其变化情况。方法:对16例经临床诊断证实的 DCM 患者,获取胸骨旁左室短轴及心尖左室长轴连续叁个心动周期图像。应用 GE Echo PAC 软件分析图像的收缩期应变峰值及其达峰时间。对照组为20例健康体检者。应用 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常人径向应变的曲线在各切面均为向上的正向波形,纵向应变在各切面均为向上的正向波形,各节段波形较一致,达峰时间在收缩末期或其稍前后处。圆周应变在心尖、乳头肌平面为向下的波形,在二尖瓣平面主要为向下的波形,但侧壁、后壁可为向上波形,各节段达峰时间较一致。对照组内纵向应变值在各室壁表现不一,前间壁、后壁、后间壁心尖段最高;前壁、侧壁和下壁基底段最高,心尖段最低;径向应变以乳头肌水平最大,心尖部最小,不同节段间无明显差异;达峰时间无明显差异。圆周应变在所有节段均表现为自前间壁、间壁至侧壁逐渐减低,而后自后壁、下壁至后间壁逐渐增高。径向应变明显高于纵向应变,差异显着。DCM 组组内比较应变值差异不如正常人显着。与对照组比较,DCM 组各节段纵向、径向、圆周应变及整体应变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纵向达峰时间提前,基底段、部分心尖段及中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圆周应变达峰时间明显提前,除侧壁外,其余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各节段收缩期二维应变峰值均明显低于正常人.提示其左室收缩功能明显受损。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可反映左室的二维应变在各方向上的变化,为研究左室应变提供更多指标。(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7-08-01)
斑点跟踪成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超声斑点跟踪成像技术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心肌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采集对照组28例和心力衰竭患者24例的动态二维灰阶图像,将图像导入Echo PAC-BT12工作站测量和计算左心室18节段长轴峰值应变;同时应用Simpson法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LVEF为(66.38±6.54),心力衰竭组为(36.67±3.92),心力衰竭组LVEF小于对照组(P<0.01);两组间左心室心尖段6个节段(前间隔、前壁、侧壁、后壁、下壁、后间隔)峰值ε比较,心力衰竭组均小于对照组(P<0.05),心力衰竭组中间段的前间隔、后间隔及前壁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超声斑点跟踪成像技术是一种能快速、准确地检测心力衰竭患者心肌病变的新工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斑点跟踪成像论文参考文献
[1].刘宇杰,任敏,赵会亚,张禄桐,曲绍辉.超声斑点跟踪成像评估依达拉奉药物后适应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2].原志强,郭智宇.应用超声斑点跟踪成像技术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功能[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
[3].刘昕,李月明.二维斑点跟踪成像技术评价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的临床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2
[4].尹立雪.超声叁维斑点跟踪成像与心肌力学评价[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09
[5].杜丽娟,王建华,巩晓红,梁晓麓,丁桂春.二维斑点跟踪成像技术评价正常人左心室心肌收缩期扭转及其相关因素[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08
[6].郭睿.心腔内超声斑点跟踪成像评价犬梗死心肌[D].重庆医科大学.2008
[7].文利,郑嘉荣,高云华,谭开彬,钱频.超声斑点跟踪成像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短轴二维应变的定量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8
[8].罗安果,尹立雪.二维灰阶斑点跟踪功能成像在心脏电生理中的应用[C].2007’促进西部发展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7
[9].文利,高云华,郑嘉荣,谭开彬.超声斑点跟踪成像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二维应变的初步研究[C].第九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