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成词语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不成词语素,本体,偏误,教学
成词语素论文文献综述
付静姝[1](2018)在《《新汉语水平考试(HSK)词汇》不成词语素及其偏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前人对不成词语素以及语素教学研究的基础上,以《新汉语水平考试(HSK)词汇》(2012年版)6级5000词为基础,对构成5000词的1964个不成词语素展开本体研究,分析了其构词能力、构词位置、语法功能叁方面的特点,探讨了这些特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不成词语素数据库的基本框架。为了研究留学生不成词语素的偏误,本文通过暨南大学中介语语料库逐条检索每个不成词语素的偏误例句,并根据偏误产生的阶段将其分为构词偏误和成词偏误,其中构词偏误又分为遗漏偏误、误加偏误、误代偏误、顺序偏误、分化组合偏误等五种。成词偏误可分成不成词语素当成词用的偏误和当成词组用的偏误两种。然后,本文考察了不同类型偏误的成因。本文从语素的显义程度、关联语素、结构关系混淆等叁个方面分析了不成词语素的偏误成因。研究发现:显义程度对误加偏误和遗漏偏误影响较大;关联语素易造成误代偏误,关联语素中的同义关联对顺序偏误有一定的影响,同义关联也容易造成成词偏误;结构关系混淆会导致顺序偏误,词法和句法的一致性导致学习者对不成词语素的功能认识不够,出现成词偏误。最后,本文对不成词语素偏误的研究也对对外汉语不成词语素教学有所启示。本文从加强语素意识培养和注重学习者特点两个方面着手探讨了如何提高不成词语素教学质量。(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邵霭吉[2](2014)在《关于“永远成词语素”》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读于思湘《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五版)汉语知识指瑕》一文,受益颇多。作为受邀参加"增订五版"书稿修订工作的我,非常感谢于先生的指正。于先生的这些研究,对于《现代汉语》教材的编写、修订和教学是十分有益的。本文想对于先生文中"永远成词语素"发表一点看法。所谓"永远成词语素",于先生说:"是指该语素本身能单独成词,但是不能充当词的一个成分的语素。"[1]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只成词(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4年03期)
郭沐[3](2013)在《“可”作为不成词语素构词原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指出不成词语素"可"具有主观性和被动意味;接着从"可"常处于修饰位置、类推机制、词汇化机制、语法化机制四个方面分析了不成词语素"可"的构词原因。从这些构词原因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汉语中许多不成的词语素都是在汉语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成词定位语素转化而来的。(本文来源于《语文建设》期刊2013年14期)
王生龙[4](2010)在《不成词语素语法性类问题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不成词语素是语素的一个重要分支,从语言的历时性角度观察,现代汉语中的不成词语素多为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其本身大多都保留着明确的意义,但在语言的嬗变过程中逐渐丧失了独立性,其功能只限于专职构词。不成词语素和成词语素是相对的,区分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由于是着重语素功能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杨丽华[5](2008)在《现代汉语成词语素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素组是在词的内部存在着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按照一定的语法关系组合而成的一种构词、造词的单位。根据语素组能否独立成词,可以将语素组分为成词语素组和非词语素组。成词语素组是语言中已有的合成词职能转变为合成词的构造成分时所生成的一种构词材料。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汉语词汇及词汇语义学相关知识对成词语素组进行研究,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所收叁个及叁个以上语素构成的合成词加以分析,建立成词语素组数据库,进而对1671个成词语素组的语法性质、构词位置、构词能力、意义等进行全方位的计量统计与理论分析。首先,论文从成词语素组的语素数量、构词位置、语法性质、意义及内部结构方面对成词语素组作了多种分类并分别进行了计量统计。其次,论文对名词性、动词性和形容词性这叁类成词语素组的构词能力作了计量的考察。同时,对《现汉》自1978年至2005年共五版中的叁语素及叁个以上语素的合成词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历时的比较,考察近30年来成词语素组及其构词能力的发展及变化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趋向。此外,论文还对成词语素组所构造的2752个合成词从音节、结构、词性、意义这四方面进行了特征分析与描写。最后,本文尝试运用现代语义学原理对成词语素组的语义特点、成词语素组在新词构造过程中的表义作用以及成词语素组所构之词的语义范畴加以描写,讨论成词语素组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将计量研究引入到成词语素组研究当中,根据计量结果,较为系统地对成词语素组进行了定性分析。(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08-05-01)
李长庆[6](2008)在《现代汉语不成词语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成词语素是语素的一个重要分支,从语言的历时性角度观察,现代汉语中的不成词语素多为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其本身大多都保留着明确的意义,但在语言的嬗变过程中逐渐丧失了独立性,其功能只限于专职构词。本文认为,不成词语素的界定要建立在对语素的界定基础之上。我们首先认定了“儿化”的“-儿”以及剩余成分的语素地位,接着据此认为,必须儿化才能单用的语素和剩余语素是两类较特殊的不成词语素。在不成词语素的确定上,我们既要考虑语素的整体性,又要考虑语素在不同义项上的功能差异。如果从语素的整体性来讲,严格意义上的不成词语素应该指的是在所有义项下都不能独立成词的语素。不成词语素的语法分类一直是学者们争议的焦点。本文认为,语素的组合不是随意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组合结构关系的,这种结构关系就是语法关系。不成词语素在组合中体现的语法功能可以作为判断不成词语素语法分类的依据。在实际的判定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参考意义的作用,或根据相应的古汉语单音词的词性来确定不成词语素的语法类别。本文在完成了对不成词语素的定性和定类之后,对常用2500字中的1007个常用不成词语素进行了语法类别和构词能力的统计,得出了常用不成词语素的一些数量特征:名、动、形叁类语素是主体部分;不成词实素的构词力小于成词语素的构词力;不成词实素的功能越丰富,构词能力越强;不定位语素的构词力远大于定位语素的构词力。文章最后讨论了不成词语素条件单用的原因和表现。(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孙淑娟,黄国华[7](2007)在《“可”是不成词语素吗?——兼谈“可”的意义与用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里的语素根据活动能力,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具有独立活动的能力,也就是在一切场合都不成词的,它们只是非成词语素;另一种是同一语素在一种组合里是词,在另一组合里则是语素。现代汉语语素更多的是第二种现象,如"可"就是其中的一例。本文试图从意义与用法出发探讨"可"的语素类别。(本文来源于《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期刊2007-12-01)
资中勇[8](2000)在《常用字中成词语素分类标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成词语素有多个义项时 ,有时是词 ,可按照句法功能标准定性 ,语素的类别可参照词的类别 ;但当语素只是合成词中的构成成分时 ,它的类别只能是义类。分析常用字中的 2 0 85个成词语素 ,可得出结论 :句法结构中的类与词结构中的类一致的约占 4 9.2 % ,不一致的约占 50 .8% ,参照句法功能标准给语素分类是无法贯彻始终的 ,它的分类只能是意义的分类(本文来源于《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0年04期)
金立[9](1999)在《汉语常用字中的不成词语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八十年代以来,语素的研究有了长足进展,但对于不成词语素的研究仍有欠深入。本文对不成词语素的义类、不成词语素的构词力以及不成词语素的单用条件,作了定量分析和统计,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叁方面的问题:一、不成词语素不存在形类,而只有义类;二、不成词语素的构词力小于成词语素的构词力,不成词语素中的不定位语素是不成词语素的主体;叁、不成词语素“单用”,受到语法、语义、语用的制约,这种制约是不成词语素有限单用的具体条件。(本文来源于《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9年03期)
成词语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日读于思湘《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五版)汉语知识指瑕》一文,受益颇多。作为受邀参加"增订五版"书稿修订工作的我,非常感谢于先生的指正。于先生的这些研究,对于《现代汉语》教材的编写、修订和教学是十分有益的。本文想对于先生文中"永远成词语素"发表一点看法。所谓"永远成词语素",于先生说:"是指该语素本身能单独成词,但是不能充当词的一个成分的语素。"[1]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只成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成词语素论文参考文献
[1].付静姝.《新汉语水平考试(HSK)词汇》不成词语素及其偏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2].邵霭吉.关于“永远成词语素”[J].汉字文化.2014
[3].郭沐.“可”作为不成词语素构词原因探析[J].语文建设.2013
[4].王生龙.不成词语素语法性类问题探微[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5].杨丽华.现代汉语成词语素组研究[D].河北大学.2008
[6].李长庆.现代汉语不成词语素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
[7].孙淑娟,黄国华.“可”是不成词语素吗?——兼谈“可”的意义与用法[C].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2007
[8].资中勇.常用字中成词语素分类标准研究[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9].金立.汉语常用字中的不成词语素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