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场所论文-柳林,纪佳楷,宋广文,廖薇薇,余洪杰

空间场所论文-柳林,纪佳楷,宋广文,廖薇薇,余洪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场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犯罪热点预测,公共场所侵财犯罪,随机森林,建成环境

空间场所论文文献综述

柳林,纪佳楷,宋广文,廖薇薇,余洪杰[1](2019)在《基于犯罪空间分异和建成环境的公共场所侵财犯罪热点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机器学习是当前犯罪热点预测的主流方法,随机森林算法因需要的数据量较小、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和预测精确度、且有较高的可理解度,更是被广泛应用,代表地理环境和建成环境的多源数据也被广泛用于模型改进的尝试实践中,但这些实践都只考虑研究区整体的预测精度变化情况,并未区分不同区域犯罪热点预测结果的差异及其原因。因此,本文以公共场所侵财犯罪为例,根据历史犯罪分布情况及过往犯罪热点分布规律,将研究区分为稳定高发热点网格、较高发热点网格、偶发热点网格及非热点网格这4类,并依据社会失序理论、日常活动理论和犯罪模式理论,选取城中村范围、路网密度及POI(餐饮、娱乐、商场3类设施)密度这3个具有代表性的协变量加入到随机森林预测模型中,探讨预测结果精度的变化情况。根据2017年26个双周的犯罪热点预测实验的预测结果,得到以下结论:加入协变量后,研究区整体、稳定高发热点网格及较高发热点网格的预测精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区模型的精度显着高于整体模型的精度,说明考虑空间分异对提高模型精度起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高星博[2](2019)在《基于场所精神的城市景观空间体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景观是城市的动脉,是城市的重要组成。市民是城市景观的使用者,是城市性格和景观特征的营造者和体验者。本文以城市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市景观的建设和空间的营造,力求在人和场所之间创造丰富空间体验和场景记忆。突出城市的性格特征,提升城市的形象认同和精神归属。在钢筋水泥的森林城市之中,构筑人性化的、具有丰富空间体验和场所精神的城市景观空间。(本文来源于《工业设计》期刊2019年11期)

杨静,王圣音,高勇,张晶[3](2019)在《场所视角下的城市空间交互态势特征分析——以北京市六环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中场所在空间区位用地功能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场所中的交互模式具有特定的规律性。该文从场所视角,利用大众点评POI数据及出租车上下车点对(OD)数据,构建"场所(O)-场所(D)-时间(T)"时空立方体,运用非负张量分解方法对时空立方体进行分解,从一阶静态维度与二阶动态维度综合提取城市场所间交互模式,并分析其态势特征。结果表明:静态特征侧重展现上下车活动的强度变化特点,工作日与休息日分别呈现6种模式,工作日交互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休息日无明显模式特征的场所较多;动态特征重点展示空间交互流时空分布特点,工作日与休息日分别呈现3种模式,工作日场所间交互流量大,呈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休息日交互流夜间分布比重较大,呈现出深夜娱乐的特点。研究结果对于理解城市空间异质性以及辅助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等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顾杰,侍佳妮[4](2019)在《“商场是购物场所,更是交往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五角场的五个角一直在变,变化本身,折射了城市商业空间之变。“商业综合体的活力来自于动态平衡,一成不变必然是死路一条。”多年研究城市商业空间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陈胜馨表示。在她看来,商业的集聚和竞争共同存在,不仅激发了商业活力,优化了城(本文来源于《解放日报》期刊2019-11-01)

刘雅芳,王莉[5](2019)在《基于场所理论对城市运动休闲空间建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运动休闲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类型,对现阶段人们休闲娱乐、健身康体活动的开展起着重要作用。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在《京津冀健身休闲运动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提出,要以运动休闲城市、体育强县和运动休闲小镇作为促进全民健身的抓手,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推动全民健身的发展。显然,政府及有关部门深谙运动休闲成为生活方式是全民健身发展的主要路径,这也是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关键环节。然而,在有限的城市空间范围内,如何把运动休闲发展理念与运动休闲活动普遍开展联系起来,是城市运动休闲空间规划亟需调整的问题。新常态下,作为城市居民休憩娱乐的重要空间类型之一,城市运动休闲空间展示着运动休闲在人居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上的重要性。换言之,就是从空间的角度认知人与环境的关系。这也是场所理论所要探究的问题。因此,应用场所理论对城市运动休闲空间的建设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逻辑分析和数理分析等方法,并以场所理论作为思维工具对城市运动休闲空间建设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分析。研究结果:1场所理论与运动休闲空间内涵的解读对城市空间内涵的解读,场所理论一直是其思考的理论来源。场所理论源于舒尔茨(Schulz),他将海德格尔(Heidegger)关于人与世界"境域"式的存在方式的理论运用于建筑设计之中,同时场所理论也是对胡塞尔(Husserl)现象学的拓展,即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由单纯的现象关系转变为共同参与、相入相处的关系。按照场所理论所强调的内容,实体形态(场所)、活动内容和含义(场所精神)叁者共同组成场所理论。场所理论对思考城市运动休闲空间建设的意义提供了逻辑角度,并以其独特的视角最终使之达到人与生活环境的和谐统一,与此同时提示未来在积极创建客观环境的同时要介入场所精神。运动休闲空间建设,强调运动休闲空间的最终呈现方式,即城市运动休闲空间与城市的其他空间功能间的相互协调,而满足不同居民健身活动的需要。运动休闲空间作为人与环境的微系统,它是城市运动休闲活动开展的重要场所。一定程度上讲,它的建设一方面解构着人居环境的意义,另一方面又建构着人居环境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它还捕捉了城市运动休闲空间的样态以及未来城市的发展走向。2应用场所理论对运动休闲空间价值趋向的思考丰富城市单元构成: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价值导向塑造城市形象认知: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传播途径提升城市文化生态: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人本回归3应用场所理论对城市运动休闲空间建设的现实依据按照场所理论的实践逻辑,运动休闲空间在与城市其他单元构成相互合作、渗透甚至融合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有利于拓展运动休闲方式的种类,发展成为以运动休闲为核心的,与旅游、健康、教育、文化等产业相互融合的"运动休闲综合体"式的空间局面。应用灰色关联对现阶段运动休闲与相关产业融合度的测评,经过测算,我国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灰色关联的大小顺序为X4>X1>X3>X2>X5,即金融业>旅游业>文化产业>健康医疗>地产业。其中,对体育产业影响最大的是金融业,而地产业则排在最后,关联度低至0.7010,且并未达到0.7616的平均值。另外,从几大相关产业的融合排名来看,虽然金融业比旅游业的排名靠前,但是从未来几年体育产业的发展来看,体育旅游将成为体育产业的发展蓝海。据此,对未来城市运动休闲空间的建设得到众多启示。研究结论:现阶段运动休闲空间建设发展的思路:1以城市形象塑造为基础的运动休闲空间建设——营造"场所精神"和"场所依附"2以城市地理引领为辅助的运动休闲空间建设——打造城市体育旅游3以地产业融合发展为支持的运动休闲空间建设——建设运动休闲综合体和运动休闲小镇(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王坚[6](2019)在《大空间办公场所照明控制系统的改造》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某大空间办公场所改造实例,指出目前电气设计常用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缺陷,即无法精确控制工位和检测能耗的问题。通过对工位照明控制进一步开发,增加其工位照明控制系统并建立起相应的数据库后,产生系统主动节能的新运用,取得更加合理的节能效果。同时,照明控制数据库也促进工作效率的科学统计。(本文来源于《建筑电气》期刊2019年10期)

邵珍[7](2019)在《徜徉千米“鲁迅小道”感悟先生人格魅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邵珍)穿过街巷、走过闹市,一条千米长的小道可以让人们重温历史,感悟鲁迅的人格魅力。在前天启动的第二届鲁迅文化周上,“鲁迅小道”正式亮相。前天上午,鲁迅纪念日公众祭扫活动在鲁迅公园举行。来自浙江绍兴、杭州等地的代表,上海各界群众以及海外(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9-10-21)

董诺[8](2019)在《场所理论下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更新研究——以大连东关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场所理论自提出后被广泛地应用于规划领域,其重在分析城市环境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把握空间的内在特征,使环境满足人们深层次的需求,形成"场所精神"。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更新目前大多停留在建筑更新的物质层面上,却忽视了具有可识别性与归属感的场所营造。本文将以场所理论为视角,以大连东关街这个具有代表性的街区为例,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街区肌理特色,院落围合形式,建筑风格特点,历史文化脉络等信息,将空间更新的重点放在空间归属感塑造与街区活力提升上。根据场所理论内容,分别提出街区改造中交通组织,院落重构,功能分区,开放空间布局的具体策略,使其能够成为大众接受的既保留历史记忆又具有现代活力的场所。(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期刊2019-10-19)

唐寄翁,李漱洋,徐建刚[9](2019)在《从空间生产到场所营造:对我国当代城市空间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由于资本主导下的空间生产方式,我国城市景观空间发生了变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试图将城市空间引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中,探讨了城市空间与场所的辩证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层面揭示了空间生产到场所营造的必然性,针对场所空间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场所营造的相关策略,最后对我国当代城市空间进行了思考。(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期刊2019-10-19)

郭颖萍[10](2019)在《电影空间的场所性和非场所性研究——以《菊次郎的夏天》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国人类学家奥吉在《非场所:超现代人类学入门》中提出了"非场所"的概念,"非场所"和传统意义上"场所"的概念是紧密相连的。一般说来,场所被定义为有历史的、有身份的、有关联的,反之则为非场所。从时间维度上看,场所意味着历史和永恒,非场所意味着现时与短暂。本文首先归纳"场所"和"非场所"的特征,再以《菊次郎的夏天》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两类具有不同特质的空间对电影叙事及主题表达所起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空间场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景观是城市的动脉,是城市的重要组成。市民是城市景观的使用者,是城市性格和景观特征的营造者和体验者。本文以城市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市景观的建设和空间的营造,力求在人和场所之间创造丰富空间体验和场景记忆。突出城市的性格特征,提升城市的形象认同和精神归属。在钢筋水泥的森林城市之中,构筑人性化的、具有丰富空间体验和场所精神的城市景观空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场所论文参考文献

[1].柳林,纪佳楷,宋广文,廖薇薇,余洪杰.基于犯罪空间分异和建成环境的公共场所侵财犯罪热点预测[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9

[2].高星博.基于场所精神的城市景观空间体验研究[J].工业设计.2019

[3].杨静,王圣音,高勇,张晶.场所视角下的城市空间交互态势特征分析——以北京市六环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9

[4].顾杰,侍佳妮.“商场是购物场所,更是交往空间”[N].解放日报.2019

[5].刘雅芳,王莉.基于场所理论对城市运动休闲空间建设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6].王坚.大空间办公场所照明控制系统的改造[J].建筑电气.2019

[7].邵珍.徜徉千米“鲁迅小道”感悟先生人格魅力[N].文汇报.2019

[8].董诺.场所理论下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更新研究——以大连东关街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2019

[9].唐寄翁,李漱洋,徐建刚.从空间生产到场所营造:对我国当代城市空间的思考[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2019

[10].郭颖萍.电影空间的场所性和非场所性研究——以《菊次郎的夏天》为例[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

标签:;  ;  ;  ;  

空间场所论文-柳林,纪佳楷,宋广文,廖薇薇,余洪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