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移动银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移动银行,市场营销,普惠金融,发展策略
移动银行论文文献综述
郑泽[1](2019)在《移动银行中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04年到2018年,党中央连续15年重点关注“叁农”问题,突出了中国政府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视。因此,国务院联合叁农、金融相关部门,于2014年对《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惠普规划》)进行了印发,这是我国第一个针对普惠金融领域印发国家级战略规划。《普惠规划》指出,相关部门以及相关机构要发挥网络贷款对象广泛,融资便捷的特点,推动普惠金融业务的正向发展,对缓解小微企业农民和低收入群体的融资困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结合普惠金融、移动银行、金融发展相关理论,以Z银行W分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Z银行W分行移动银行中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最后归结到Z银行W分行普惠金融发展的实践,并对其所处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其次,对Z银行W分行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对W分行金融消费者和金融服务供给者之间的矛盾进行了深究,剖析矛盾存在的根本。最后,通过对国内外惠普金融经验的借鉴,结合相关理论,针对移动银行中普惠金融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从改善外部环境、改进信贷支持、扩大网点覆盖面以及强化内部管理四个方面提出了W分行移动银行中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创新性建议。目前国内银行业对于移动银行研究仍处于理论探索阶段,移动银行业务仅仅作为电子银行的一个组成部分,服务于广大客户的日常查询、结算、交易等简单需求,未能将客户的融资需求纳入到移动银行上来,更不用说将普惠金融等大众迫切需求的金融服务纳入移动银行上。因此,本文研究过程中,以Z银行W分行为例,有针对性的对移动银行和普惠金融业务发展数据进行研究,通过详细而全面的阐述,分析两项业务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以及针对此类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此来丰富对移动银行的研究成果,并为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新的出路,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Owolabi,Justine,Abayomi(贾斯汀)[2](2019)在《制度压力和行为意图如何影响移动银行的采用—感知风险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银行业务也有了长足进步。通过智能手机平台使用电子银行进行交易的数量,在近年来已经有了显着增长,移动银行允许人们随时随地访问银行服务,从而使业务的展开更加高效。这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每个拥有移动设备的客户都可以连接到互联网。然而,大多数文献认为移动银行仅仅是一个新兴的平台,其技术水平较低,尚未成为交易的主要渠道。虽然已有一些文献提出了“选择理论”来解释移动银行的使用率,但都没有考虑机构方面的压力。鉴于移动交易的吸引力,自2014年以来,在线支付每年的增长率超过33.8%。因此,有必要研究影响移动银行业务的使用率的机构压力和行为意图,以及感知风险对其的调节作用。本文基于行为意向与制度理论,提出了一种解释制度压力的叁个变量(强制性,规范性和模仿性)的模型,(其中包括这叁个因素如何影响移动银行业务使用率,并讨论了如何通过感知风险来调节这些影响。为此,本文使用结构化问卷,通过互联网收集数据。本文使用自管理的在线调查方法,通过微信和QQ从被调查者处收集数据。这些数据经过两位具有移动银行相关专业背景的博士研究员审核。众所周知,中国人对移动技术日益依赖。尤其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它的使用,使其前景更为广阔。我们在经验丰富的移动银行用户组之间对问卷进行了预研究。我们通过微信和QQ向500名潜在用户的手机银行发送了URL调查链接。共有425名受访者有效返回问卷。使用李克特量表问卷,每项的取值范围从1(非常不同意)到7(非常同意)。接着,使用LISREL8.5和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问卷。本文使用425名有效被调查者的反馈数据测试了文中提出的模型。结果表明,制度压力与移动银行使用率相关;而规范性压力对移动银行业的采用产生了负面影响。此外,行为意图缓解了机构压力对移动银行业务使用率的影响。这些发现能够为管理移动银行服务的银行经理提供宝贵的见解。它主要使用制度理论探讨制度压力,分析行为意图和感知风险对移动银行业务使用率的影响。根据分析,两种类型的制度压力,强制性以及模仿性,对于移动银行使用率具有重要意义,而规范性的影响则显得微不足道。与之前研究在组织层面使用移动银行业务不同,本文研究在个人层面上对应用制度理论进行了扩展。而且,本文通过将感知风险的整体作用纳入技术采用模型中,得到新的模型。尽管本文的贡献不容忽视,但其仍有一定的局限性。调查结果主要基于从中国大陆收集的数据,这可能会对模型的普适性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4-25)
曹汉霖,刘璐[3](2018)在《银行客户对移动银行认可度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银行(Mobile Banking)的发展如火如荼,使用移动银行服务的用户数量呈迅速增长态势。哪些因素决定了用户是否接受移动银行服务?如何让更多的用户认可并使用移动银行服务?目前这些越来越成为学者研究和业界探讨的热点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金融电脑》期刊2018年12期)
马文莉[4](2018)在《行走在田间地头的“移动银行”》一文中研究指出县乡村基层党组织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信用社基层党支部发挥积极推动作用,机制融合、措施结合,一方面做群众的代言、一方面做保障的平台,两个基层党组织的“双基联动”,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成为破解农村信贷市场供需矛盾的新拐点。近年来,尖扎县信用联(本文来源于《黄南报》期刊2018-06-24)
刘洋[5](2018)在《建设银行吉林市分行移动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发展、科技水平提高,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互联网时代。在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的推动下,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这一新兴金融业态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提升了客户体验,缩短了客户服务半径,同时用较低的成本来维护和发展客户群体,通过量的积累来实现业务发展。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壮大,同业间竞争日益激烈,建设银行吉林市分行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面临着诸多挑战。通过对吉林市分行的调研发现,建设银行吉林市分行拥有庞大的个人客户群体,但是高资产客户占比较少,说明建设银行吉林市分行存在明显的客户流失现象。通过相关数据对比,进一步说明吉林市分行不仅客户流失,而且客户离柜现象严重。手机银行账务性交易量的暴增进一步证实了客户已经更倾向于像手机银行等自助渠道办理业务,对物理网点的依赖正在减弱。面对诸多问题,建设银行吉林市分行应研究新的业务发展战略,以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本文以建设银行吉林市分行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体系和思维,尝试总结建设银行吉林市分行发展移动银行业务的可行性和方式方法,解决建设银行吉林市分行当前客户流失、弥补网点和客户经理客户服务能力不足以及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等问题。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当前互联网金融进行理论基础研究,通过国内外研究成果,总结和掌握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体系和服务模式,梳理互联网金融创新思维。其次,利用实证分析法,对建设银行吉林市分行当前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梳理,通过近几年业务发展的数据对比,对当前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仔细剖析,从而得出结论建设银行吉林市分行应顺应外部环境变化和客户对于银行的多样性、便捷性、灵活性的服务需求,认真研究互联网金融体系和服务模式,积极发展移动银行业务。第叁使用运用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对建设银行吉林市分行外部环境如政策的导向、社会的接受程度因素进行分析,从宏观的外部角度,看其是否有利于建设银行吉林市分行移动银行业务的发展。第四对建设银行吉林市分行内部资源进行分析,通过对现有可发展移动银行业务的产品进行梳理,构建可供移动银行发展的产品组合方案,同时查找自身优势和不足,扬长而避短。第五运用SWOT分析法生成可执行的战略选择,并对每种战略组合加以分析,结合建设银行吉林市分行的自身情况选择最优战略并制定实施方案和战略保障措施。本文通过研究认为,互联网金融以客户为中心,快捷高效的客户服务体验值得商业银行学习和借鉴。建设银行吉林市分行发展移动银行业务完全符合当代客户对于金融服务的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可以提升客户体验,进而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因此,建设银行吉林市分行应认真研究互联网金融体系和服务模式,以创新的建设银行移动金融产品为突破,构筑移动银行应用场景,打造移动金融生态圈,提高客户持有建设银行产品的覆盖度和使用率,从而升建设银行吉林市分行的综合竞争能力。本文以互联网金融的思维探索建设银行吉林市分行移动银行业务发展之路,以期能够为传统银行业务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些许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本刊讯[6](2018)在《交通银行推出可移动银行“柜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刊讯)近日,交通银行在全国营业网点配置近6000台手持终端,为客户提供全天候、全流程、全功能的"一站式"移动金融服务,扩展了超过3000家传统营业网点的服务空间与时间,可助力营销人员与客户进行全方位、零距离地交流;可开展开卡、签约(本文来源于《中国信用卡》期刊2018年05期)
高程,袁顺波,任艳馨,项阳,周若柳[7](2018)在《嘉兴市民移动银行使用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银行是现阶段经济交易中线上交易的重要渠道之一,本项旨在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根据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通过问卷对嘉兴市民关于移动银行使用进行数据研究和数据分析,并从市民对移动银行的了解程度、移动银行的利弊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嘉兴市民对移动银行的使用较为习惯并觉得使用方便,对其提供的功能也较为满意。(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8年07期)
王峰,路伟[8](2017)在《睢宁:移动银行车走村入户》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江苏睢宁农商行根扎“叁农”热土,聚焦精准服务,注重丰富金融服务内涵,着力打造普惠农金新品牌。今年7月,该行首辆移动银行车投入运行,实现了将“柜台”搬进村组,将“贴心”送到地头,将“服务”送到身边,让百姓真正享受到“零距离”的温暖,促进了营业网点银(本文来源于《金融时报》期刊2017-08-31)
易寰,季铁[9](2017)在《移动银行服务的情境感知模型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机银行作为个人金融服务及相关消费行为的新兴热点平台,需要满足用户更多情境化、定制化的需求。本文根据情境认知理论,对国内外多个学者提出的情境因素模型进行了综述和比较研究,并结合手机银行操作的强目的性、市场信息的重要性、情境信息的联动性等特点,提出了包含六种因素的移动银行服务情境感知模型。该模型对其他学者提出的情景因子进行了重新划分归纳,并引入市场情境作为新的情境感知因素之一。考虑到银行业务的强目的性,模型中情境认知的相关信息流都通过综合数据处理对任务情境提供指导,并通过手机银行的任务情境实现面向客户的定制化服务设计。此模型为手机银行情境感知相关的服务提供了基本创新思路,也可作为具体银行业务场景下实证研究的情境整合框架。(本文来源于《企业经济》期刊2017年08期)
Mthuli,Ncube,刘梦叶,肖柏高[10](2017)在《移动银行的未来模型对市场增长至关重要的兼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成功的移动银行系统,至关重要的是,所有使用它们的人——客户、零售商、移动网络运营商和金融机构——都感受到他们的利益。因为参与各方目标不同,所以找出让各方都满意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很具挑战性。。客户希望有便捷的访问和公平的定价,而零售商希望通过提供更多的支付渠道来改善客户服务和吸引新业务。金融机构和移动网络运营商也旨在提供更多的支付方式来提高客户满意度。(本文来源于《《IMI研究动态》2017年上半年合辑》期刊2017-06-26)
移动银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银行业务也有了长足进步。通过智能手机平台使用电子银行进行交易的数量,在近年来已经有了显着增长,移动银行允许人们随时随地访问银行服务,从而使业务的展开更加高效。这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每个拥有移动设备的客户都可以连接到互联网。然而,大多数文献认为移动银行仅仅是一个新兴的平台,其技术水平较低,尚未成为交易的主要渠道。虽然已有一些文献提出了“选择理论”来解释移动银行的使用率,但都没有考虑机构方面的压力。鉴于移动交易的吸引力,自2014年以来,在线支付每年的增长率超过33.8%。因此,有必要研究影响移动银行业务的使用率的机构压力和行为意图,以及感知风险对其的调节作用。本文基于行为意向与制度理论,提出了一种解释制度压力的叁个变量(强制性,规范性和模仿性)的模型,(其中包括这叁个因素如何影响移动银行业务使用率,并讨论了如何通过感知风险来调节这些影响。为此,本文使用结构化问卷,通过互联网收集数据。本文使用自管理的在线调查方法,通过微信和QQ从被调查者处收集数据。这些数据经过两位具有移动银行相关专业背景的博士研究员审核。众所周知,中国人对移动技术日益依赖。尤其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它的使用,使其前景更为广阔。我们在经验丰富的移动银行用户组之间对问卷进行了预研究。我们通过微信和QQ向500名潜在用户的手机银行发送了URL调查链接。共有425名受访者有效返回问卷。使用李克特量表问卷,每项的取值范围从1(非常不同意)到7(非常同意)。接着,使用LISREL8.5和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问卷。本文使用425名有效被调查者的反馈数据测试了文中提出的模型。结果表明,制度压力与移动银行使用率相关;而规范性压力对移动银行业的采用产生了负面影响。此外,行为意图缓解了机构压力对移动银行业务使用率的影响。这些发现能够为管理移动银行服务的银行经理提供宝贵的见解。它主要使用制度理论探讨制度压力,分析行为意图和感知风险对移动银行业务使用率的影响。根据分析,两种类型的制度压力,强制性以及模仿性,对于移动银行使用率具有重要意义,而规范性的影响则显得微不足道。与之前研究在组织层面使用移动银行业务不同,本文研究在个人层面上对应用制度理论进行了扩展。而且,本文通过将感知风险的整体作用纳入技术采用模型中,得到新的模型。尽管本文的贡献不容忽视,但其仍有一定的局限性。调查结果主要基于从中国大陆收集的数据,这可能会对模型的普适性有一定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移动银行论文参考文献
[1].郑泽.移动银行中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
[2].Owolabi,Justine,Abayomi(贾斯汀).制度压力和行为意图如何影响移动银行的采用—感知风险的调节作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3].曹汉霖,刘璐.银行客户对移动银行认可度的实证研究[J].中国金融电脑.2018
[4].马文莉.行走在田间地头的“移动银行”[N].黄南报.2018
[5].刘洋.建设银行吉林市分行移动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8
[6].本刊讯.交通银行推出可移动银行“柜台”[J].中国信用卡.2018
[7].高程,袁顺波,任艳馨,项阳,周若柳.嘉兴市民移动银行使用行为研究[J].科技视界.2018
[8].王峰,路伟.睢宁:移动银行车走村入户[N].金融时报.2017
[9].易寰,季铁.移动银行服务的情境感知模型构建[J].企业经济.2017
[10].Mthuli,Ncube,刘梦叶,肖柏高.移动银行的未来模型对市场增长至关重要的兼容性[C].《IMI研究动态》2017年上半年合辑.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