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审美教学;产生爱情;理性升华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深刻地揭示了悲剧的实质和意义。就拿悲剧作品来说,“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是那些美好的形象、理想、感情;“毁灭给人看”则触及了悲剧的审美特征,用那些美好的形象、理想、感情因毁灭而导致的“悲”来打动读者的心,进而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伤仲永》《伟大的悲剧》《班羚飞渡》等作品,都程度不同地带有悲剧色彩,或悲怆、或悲壮,能给人以悲剧美的感受,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悲剧美的审美教学,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给学生以感染、刺激,产生爱憎的共鸣,致使理性的升华。因此,笔者认为悲剧作品的审美教学,宜于抓住三个环节进行:
一、充分揭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去感染学生灵魂
悲剧人物往往具有伟大、正义或者正面的素质,可以用“真”“善”“美”来概括,这是悲剧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生的价值所在。比如《伟大的悲剧》主要讲述斯科特一行五人精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己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先是被认为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在一天夜里死去。接着是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伴而独自走向暴风雪——像一个英雄似的走向了死神。最后,三个“疲惫、羸弱”之人爬进各自的睡袋,等待着死亡的到来,“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这里所表现人物的真善美是:一是友谊,那一个个悲壮的画面,让人看到了他们共同抗拒死亡的坚强和彼此兄弟的情谊;二是事业心,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正是有了这种伟大的事业心,他们才给世人留下了对南极考察的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指引一批又一批探险者去拥抱南极这块神秘的土地;三是爱国心,斯科特多么渴望袓国的国旗第一个插在南极点上,多么渴望成为祖国的骄傲。
再如《斑羚飞渡》中的镰刀头羊,所表现的智慧、果敢从容和那份身先垂范使它无愧为这斑羚群种的首领。最后,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老斑羚为了年轻一代的生命,毅然决定牺牲自己。这些悲剧形象都充分展现了人生的真善美,教学时充分挖掘人物的内心,才能感染学生的灵魂。
在七年级名著阅读中也有一部悲剧性的著作——《骆驼祥子》。《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性格木讷、沉默寡言,但是学生一开始都觉得他是个可爱的人,因为他正直有担当,他在曹府拉车的时候,因为心不在焉不小心翻车了,车碰坏了,把主人也给摔伤了,他心里非常内疚,最后引咎辞职,并且没有听从高妈的建议,把钱拿去投机取巧而是更努力的拉车赚钱把他仅有的工钱拿去赔偿给主人,可以让学生去感受他对工作的责任心和正直的美。他还是勤劳能吃苦的人,能够为了买一部三轮车省吃俭用三年时间,并且他拉起车来一点都不含糊,为了多赚钱就经常往危险地带拉,经常来回跑着却仿佛一点都不觉得疲惫,让学生感受他虽然身为底层劳动人民,却具有勤劳的美。最后更要让学生看到在他身上不同于其他人的那颗为追求梦想的赤诚之心,曾经他对人生充满追求,虽然他处在社会最底层,但是他不像二强子那样好吃懒做,他决定要靠自己的努力,自己个人的奋斗去争取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即使他的第一辆车被警察拉走了,他还是没有放弃,他为了买第二辆车继续在风里雨里挨苦受饿,后来他被迫娶了虎妞,虎妞想让他陪着自己吃吃喝喝,过舒舒服服的日子,但是祥子却不干了,他还是希望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干出一番成就,于是继续拉上了车。让学生感受祥子即使身处黑暗的社会,即使遇到重重阻碍,在一开始依然保持着一股充满着追求和干劲的精神。
发掘悲剧的根源,引导学生认清事物的本质特征
二、悲剧人物的不幸、痛苦和灭亡,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斗争形势下,受到了与之相对立社会力量的影响、打击、摧残和迫害所造成的,这是悲剧的根源,发现这一根源,可以使学生提本质认识。比如《斑羚飞渡》的写作意义也正在此,文中的“狩猎队”也正是作者所要揭示的人性耻辱;文明的发展,物欲的膨胀,使得人类越来越成为其他生命的主宰。
《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命运也让学生叹息,曾经善良可爱,热爱追求的祥子一步步走向万劫不复,成为好逸恶劳,学生很快就能找出令祥子走向堕落的是那仿佛一直跟他开玩笑的命运,每一次努力的重头再来到头来都是一场空,那么为什么无论他如何努力都无法摆脱底层人民的痛苦呢?此时,教师要带着学生去探讨其中的悲剧根源,一开始勤劳勇于担当有想法有作为的祥子,在当时众人都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时显得格格不入,但到后来他开始自甘堕落,他像其他底层人民一样得过且过地混日子的时候,反而融入了当时的社会,可见当时迂腐黑暗的封建社会,对可爱的劳动人民的摧残,只会榨干他们身上的每一滴血,就如鲁迅形容的那般“这是一个会吃人的社会”,同时因为他个人的原因,他不是敢于作斗争去改变的人,在面对别人的欺负和失败时,只会隐忍躲避,并不会去想究其原因,去改变,这也决定了他的悲剧结局,最终只能被同化。
三、通过鲜明对比,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爱憎共鸣
由于悲剧揭示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表现了它们被毁灭的过程,歌颂了真、善、美,批判了假、恶、丑,所以能够引起他们的美感和正义感,进而鼓舞人们去为美的、崇高的、正义的事业而斗争。教师教学带有悲剧色彩的作品,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悲剧美,理解悲剧美,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大致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是反复美读,仔细体味。比如《天净沙·秋思》表达了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抽象的凄苦之情,用有形表现无形,方能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理解诗词的基础上反复吟咏,便会自然地感受小令中所再现出来的悲凉色彩。
《骆驼祥子》的语言有老北京那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方言,比如说虎妞在骂骆驼的时候说“不喝就滚出去;好心好意,不领情是怎着?你个傻骆驼!辣不死你!连我还能喝四两呢。不信,你看看!”“她把酒盅端起来,灌了多半盅,一闭眼,哈了一声。举着盅儿:‘你喝!要不我揪耳朵灌你!’”让学生可以学虎妞的语气反复阅读,感受老舍先生那种略带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美,在学习简洁幽默语言的同时也可以更真切地理解书中的人物形象。
二是填补空白,加深理解。如《伤仲永》中的神童仲永五岁时,“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然而因为父亲的利欲熏心不让他学习,自己也不去学习,再加之邻里间对方仲永的过分称赞,造就了他的悲剧,对于长大后的仲永又会如何想呢?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假如我是方仲永,我有话想对大家说”发挥想象,使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到如果目光短浅,只为了眼前之利,荒废学业,将会才智枯竭,一无所成。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三是通过比较,悲中发愤。比如《伤仲永》中的仲永曾经是个神童,却最终落得“泯然众人矣”,像这样渴望学习又有天分的人,如果生在健康社会的今天,将会怎么?肯定会得到人们的关爱,得到社会的关注。一经比较,旧社会的人们思想的局限性就更加清楚的显现。
如果曾经能吃苦耐劳的祥子生活在今天,或许他的能干可以得到同事和上司的喜爱,从而实现他职业的追求;如果林黛玉和贾宝玉生活在开明的社会或许他们就能有情人终成眷属;如果贾府有一个人能够早点从梦中醒来,觉悟到荒淫的生活就是走向死亡的开始,或许就能挽救贾府的没落……通过不停的对比假设,一遍遍地冲击学生的心,让他们为当时黑暗的社会、麻木的人心而感觉到疼痛。
总之,初中语文悲剧性作品是能够陶冶、净化学生心灵的文学形式,在完善学生审美心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紧抓文本的特色,对这些悲剧性作品进行透彻分析,不断地完善学生阅读悲剧性作品的审美心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第四中学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