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维氏气单胞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假交替单胞菌,哈维氏弧菌,拮抗,最小抑菌密度
维氏气单胞菌论文文献综述
杨行,章翔,龙昊,李莹,冯永勤[1](2019)在《假交替单胞菌对哈维氏弧菌拮抗作用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216E作为培养基,通过补加氮源和碳源,可使假交替单胞菌WCPW15003的菌悬液中菌体密度由2.31×10~8 cfu/mL升至3.36×10~9 cfu/mL。在pH 7.6、温度30℃、盐度30条件下,当哈维氏弧菌PBVH3311分别为10~3、10~4、10~5、10~6、10~7、10~8 cfu/mL时,假交替单胞菌WCPW15003最小抑菌密度分别为10~3、10~5、10~5、10~7、10~8、10~8 cfu/mL,对应抑菌圈直径分别为(8.40±0.16)、(9.64±0.07)、(8.24±0.22)、(18.15±0.09)、(18.53±1.34)、(11.68±2.58) mm。当哈维氏弧菌PBVH3311密度为10~3~10~5 cfu/mL时,实现100%拮抗作用的方程为:6.06=9.09-0.3339x+0.02325y+0.00267x~2-0.0002273xy+0.0002477y~2;当哈维氏弧菌PBVH3311密度为10~6~10~8 cfu/mL时,实现100%拮抗作用的方程为:6.25=8.395-0.1682x+0.1161y+0.00106x~2-0.00000675xy-0.0001026y~2。本研究结果将为今后开发防治热带海水养殖哈维氏弧菌病原的益生菌制剂及其施用技术奠定良好基础。(本文来源于《水产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林煜,樊海平,陈斌,薛凌展,钟全福[2](2019)在《大刺鳅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有腹腔积液、肠道发炎、肛门红肿、体表溃烂等症状的大刺鳅的肝、肾等组织分离纯化得到优势菌株MaG170114NA。该菌株人工感染健康大刺鳅试验出现与自然发病相似症状,并产生死亡现象。从人工感染鱼体分离纯化得到菌株MaG170808NA,再次人工感染健康大刺鳅后显示具有比MaG170114NA更强的致病力,证实分离菌株为大刺鳅致病菌。对分离进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鉴定分离菌株为维氏气单胞菌。用药敏纸片扩散法测定分离菌株MaG170114NA对药物敏感性,分离菌株对头孢他啶、庆大霉素、红霉素等8种药物高度敏感;对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及复方新诺明4种药物中度敏感;对氟苯尼考、恩诺沙星多粘菌素B等12种表现耐药。(本文来源于《农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李梦梦,李莉,朱永肖,罗晓雯,赵贤亮[3](2019)在《3种抗菌药物对维氏气单胞菌的体外抑菌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常用抗菌药物对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的体外抑菌效果,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和复方磺胺二甲嘧啶(SM_2∶TMP=5∶1)对维氏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3种抗菌药物对维氏气单胞菌的杀菌动力学与抗菌后效应(PAE)。结果显示,3种抗菌药物对维氏气单胞菌的MIC值分别为0.02μg/mL(恩诺沙星)、1.60μg/mL(氟苯尼考)和62.50μg/mL(复方磺胺二甲嘧啶)。1×MIC~8×MIC范围内,恩诺沙星对维氏气单胞菌发挥杀菌作用,氟苯尼考和复方磺胺二甲嘧啶发挥抑菌作用。3种抗菌药物对维氏气单胞菌均可产生明显的PAE,氟苯尼考和复方磺胺二甲嘧啶在1×MIC~8×MIC时对维氏气单胞菌(A.veronii)的PAE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但恩诺沙星对维氏气单胞菌的PAE在1×MIC~2×MIC时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4×MIC时减小。研究结果为气单胞菌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动物医学进展》期刊2019年10期)
李槿年,马彤彤,房慧,韩雨希,刘心媛[4](2019)在《草鱼源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的鉴定及其黏附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表型鉴定与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从患病草鱼体内分离的病原菌株16-1进行分类鉴定,综合该菌株的表型特征与16S rRNA基因序列,确定其为维氏气单胞菌。随后,对该菌株的细胞黏附特性及其携带的黏附素基因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株能以聚集性方式黏附于鲤鱼上皮瘤细胞(EPC)周围,平均黏附菌数随共孵育时间延长而增加,90min达到峰值,说明该分离株具有良好的细胞黏附性。黏附因子检测表明,该菌株同时携带omp AI、omp AII和ahl13种黏附素基因,这些黏附素基因在分离菌株与不同来源参考株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介于95.8%~99.5%和95.0%~100%(omp AI),96.3%~99.1%和97.9%~100.0%(omp AII),78.6%~99.6%和75.5%~99.4%(aha1),说明所携带的omp AI和omp AII黏附素基因在不同来源的维氏气单胞菌之间具有较高的保守性。(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方振华,曾玉梅,洪美玲,丁利[5](2019)在《中华条颈龟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一起致中华条颈龟发病死亡的病原,本研究从患病的中华条颈龟体内分离出一株优势菌株,通过对分离菌的培养、革兰氏染色观察、生化试验、16S rRNA序列比对分析、动物攻毒试验和药物敏感试验对其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菌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呈灰白色、不透明、圆形、边缘整齐、表面湿润且光滑、中间凸起的菌落;在SS琼脂培养基上形成浅橘红色、圆形、光滑的菌落;革兰氏染色结果显示,分离菌为革兰氏阴性菌,短杆状,菌体两端钝圆,单个或成对排列,并将该分离菌命名为HNJ002;生化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具有运动性,且葡萄糖、蔗糖、半乳糖、麦芽糖、果糖、精氨酸双水解酶、鸟氨酸脱羧酶、D-葡萄糖产酸、D-葡萄糖产气、明胶水解、氧化酶、吲哚、V-P试验反应为阳性;进化树分析显示,其与GenBank中登录的维氏气单胞菌聚为一簇,且同源性达99%以上;动物攻毒试验显示,该菌对中华条颈龟有较强的致病性;药物敏感试验显示,其对多数抗菌药较为敏感,对罗红霉素、妥布霉素、新霉素中度敏感,仅对少数抗菌药物如氨苄西林、青霉素及克林霉素耐药。研究结果可为防治中华条颈龟维氏气单胞菌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09期)
刘明珠,余庆,肖贺贺,黎思巧,柯珂[6](2019)在《维氏气单胞菌对草鱼背鳍细胞的毒性及凋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在我国是一种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但是由于近些年的集约化高密度养殖导致各种水产疫病暴发,不仅对养殖行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对人类生命安全也存在着巨大威胁,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就是其中一种人畜共患的条件致病菌。本研究旨在探索维氏气单胞菌导致宿主细胞死亡的致死机制,为今后进一步针对维氏气单胞菌开发抗菌渔用功能产品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本文首先测定维氏气单胞菌胞外分泌物(Extracellular products,ECPs)的蛋白浓度,然后以不同浓度的ECPs为基准,根据细胞光镜观察结果及细胞活力检测结果确定维氏气单胞菌胞外ECPs的细胞毒性;再利用Hoechst 33342及TdT-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TUNEL)检测细胞核的变化情况,最终确定草鱼源维氏气单胞菌对宿主细胞的毒性致死机制。从毒性实验中可以看出高浓度的维氏气单胞菌ECPs对草鱼背鳍(Grass carp pectoral fin,GCPF)细胞具有明显的毒性,且从Hoechst 33342结果可以看到凋亡小体的出现,而TUNEL也出现了阳性结果,实验组出现了绿色荧光,而对照组没有出现荧光。说明维氏气单胞菌胞外分泌物对宿主细胞具有明显的毒性,而且会导致宿主细胞发生细胞凋亡。(本文来源于《广西科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轶凡,孙敬锋,吕爱军,胡秀彩,邢克智[7](2019)在《一例兰寿金鱼维氏气单胞菌肠炎病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鱼类肠炎病是由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的一类常见传染病。气单胞菌属的多种细菌均可导致多种水产动物发病,常感染鲤鱼(Cyprinus carpio)、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等。兰寿金鱼为鲤科鱼类,其作为观赏鱼的一种备受青睐。由于观赏鱼养殖环境较好,发病情况并不严重,相关疾病报道较少。笔者报道一列兰寿金鱼肠炎病例,发病地区为天津市西青区某观赏鱼市场。(本文来源于《水产养殖》期刊2019年09期)
赵泽林,单晓枫,田磊,康元环,张冬星[8](2019)在《维氏气单胞菌TH0426株ompW基因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原核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ompW基因的生物信息学特性及相关功能,试验克隆了维氏气单胞菌ompW基因片段,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疏水性、信号肽、跨膜区、二级及叁级结构,并对其进行原核表达及反应原性检测。结果显示,ompW基因全长594 bp,编码197个氨基酸,TH0426株ompW基因与A.veronii B5B6株属于同一分支;该蛋白属于外膜蛋白,在19~29位氨基酸之间有一个典型的疏水区域,不存在跨膜区、信号肽,二级结构以β折叠与无规则卷曲为主。Western blot结果显示OmpW重组蛋白能与鼠抗维氏气单胞菌(A.veronii)TH0426株血清发生特异性结合。综上,OmpW重组蛋白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为进一步研究A.veronii疫苗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周慧华,黄晓东,安健,曹海鹏,杨先乐[9](2019)在《中华绒螯蟹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药敏特性及其组织病理学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查明引起江苏省连云港市某养殖场中华绒螯蟹死亡的病原菌及其药敏特性与组织病理特征,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药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传统方法从患病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组织中分离病原菌,通过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确定其致病性,利用API ID32E细菌生化鉴定试剂条和16S rRNA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以纸片扩散法测定病原菌的药敏特性,并通过常规石蜡切片观察患病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和肠道等病灶组织的病理特征。【结果】从患病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分离获得1株具有致病性的病原菌株(HXH1),经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和16S rRNA序列分析确定其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HXH1菌株对健康中华绒螯蟹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6.92×104CFU/mL,对复方新诺明、杆菌肽、奈替米星、氟苯尼考、多粘菌素B、新霉素、庆大霉素、氧氟沙星、诺氟沙星、恩诺沙星、卡那霉素、磺胺异恶唑、链霉素和甲氧嘧啶等14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罗红霉素中度敏感,对多西环素、萘啶酸、阿莫西林、四环素和吡哌酸等5种抗生素已产生耐药性(不敏感)。与健康中华绒螯蟹相比,患病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腺和肠道存在明显病理变化,具体表现为:肝胰腺细胞排列极其紊乱,局部可见坏死细胞,细胞核固缩深染;局部肠黏膜上皮组织溶解脱落至肠腔内。【结论】维氏气单胞菌对中华绒螯蟹具有较强的致病性,通过引起肝胰腺和肠道等器官组织的病理变化而造成机体损伤甚至死亡,养殖生产上可选用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和酰胺醇类渔用抗生素进行防治。(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任燕,时云朵,曾伟伟,王英英,李莹莹[10](2019)在《维氏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对草鱼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保护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Av)灭活疫苗对草鱼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及保护效果。方法采用GZ09007菌株制备Av灭活疫苗,分别通过浸泡和注射两种途径免疫草鱼,同时设对照组(未免疫),于免疫后2、4、7、11、14和21 d,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草鱼脾脏、头肾、鳃组织中IgM、IL-1β、C3、C-凝集素及溶菌酶的m RNA表达量;于免疫30 d后用同源菌株进行攻毒,连续观察14 d,计算各免疫组的相对保护率(relative percent survival,RPS)。结果 2个免疫组的5个免疫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 <0. 001),且注射组表达量普遍高于浸泡组,注射组IgM基因较浸泡组更早表达,C3、C-凝集素及溶菌酶基因表达量更高或表达持续时间更长。脾脏中IL-1β和溶菌酶基因表达量达最高值为免疫后14~21 d,头肾和鳃组织中5个基因表达量达最高值均为免疫后2~4 d,各基因表达量最高值为对照组的1. 81~37. 52倍。腹腔注射攻毒14 d后,注射组及浸泡组的RPS分别为66. 7%和36. 7%。结论 Av灭活疫苗免疫草鱼后,可增强脾脏、头肾和鳃组织中IgM、IL-1β、C3、C-凝集素及溶菌酶基因mRNA表达,提高草鱼抗Av感染的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维氏气单胞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有腹腔积液、肠道发炎、肛门红肿、体表溃烂等症状的大刺鳅的肝、肾等组织分离纯化得到优势菌株MaG170114NA。该菌株人工感染健康大刺鳅试验出现与自然发病相似症状,并产生死亡现象。从人工感染鱼体分离纯化得到菌株MaG170808NA,再次人工感染健康大刺鳅后显示具有比MaG170114NA更强的致病力,证实分离菌株为大刺鳅致病菌。对分离进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鉴定分离菌株为维氏气单胞菌。用药敏纸片扩散法测定分离菌株MaG170114NA对药物敏感性,分离菌株对头孢他啶、庆大霉素、红霉素等8种药物高度敏感;对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及复方新诺明4种药物中度敏感;对氟苯尼考、恩诺沙星多粘菌素B等12种表现耐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维氏气单胞菌论文参考文献
[1].杨行,章翔,龙昊,李莹,冯永勤.假交替单胞菌对哈维氏弧菌拮抗作用初探[J].水产科学.2019
[2].林煜,樊海平,陈斌,薛凌展,钟全福.大刺鳅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研究[J].农学学报.2019
[3].李梦梦,李莉,朱永肖,罗晓雯,赵贤亮.3种抗菌药物对维氏气单胞菌的体外抑菌效果[J].动物医学进展.2019
[4].李槿年,马彤彤,房慧,韩雨希,刘心媛.草鱼源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的鉴定及其黏附特性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9
[5].方振华,曾玉梅,洪美玲,丁利.中华条颈龟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J].中国畜牧兽医.2019
[6].刘明珠,余庆,肖贺贺,黎思巧,柯珂.维氏气单胞菌对草鱼背鳍细胞的毒性及凋亡研究[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9
[7].王轶凡,孙敬锋,吕爱军,胡秀彩,邢克智.一例兰寿金鱼维氏气单胞菌肠炎病例报告[J].水产养殖.2019
[8].赵泽林,单晓枫,田磊,康元环,张冬星.维氏气单胞菌TH0426株ompW基因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原核表达[J].中国兽医学报.2019
[9].周慧华,黄晓东,安健,曹海鹏,杨先乐.中华绒螯蟹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药敏特性及其组织病理学观察[J].南方农业学报.2019
[10].任燕,时云朵,曾伟伟,王英英,李莹莹.维氏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对草鱼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保护效果[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