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特征论文-张千,吴青,叶青,童兴红

互文性特征论文-张千,吴青,叶青,童兴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互文性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话语分析,屠呦呦,引语,互文性

互文性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张千,吴青,叶青,童兴红[1](2019)在《中美报纸“屠呦呦获奖话语”的互文性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美报纸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报道为语料,基于互文性现象对比分析其中的76条直接引语。研究发现中方突出屠呦呦获奖的意义、获奖引起的积极反响以及对中医药的肯定,美方着眼获奖给中国科研带来的启示,鲜见报道屠呦呦获奖与中医药成就的关系。对互文修辞特征的分析揭示了中美报道语篇中蕴含的不同信息舆论倾向。(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导报》期刊2019年17期)

李姣姣[2](2019)在《严歌苓小说互文性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严歌苓的小说创作可谓兼顾市场和文学性的成功范例,其作品不仅数次获得文学奖项,还通过影视改编获得了市场热度。通过文本分析我们发现,严歌苓在其创作中通常刻意沿用某些经典主题、化用某些常见事典并在自己的几部小说之间形成互相解读,不仅实现了对原文本的批评,还通过增添新的阐释以表达一种逆反、欣赏或超越的主体意识,因此,“互文性”理论提供了更为理性的视角来看待这些模型范式的重复现象。严歌苓在接受中西方文学的多重影响后,其作品主题的表达呈现出一种诗性特质,她通过世俗常人甚至是底层群体的行为活动,来完成“西绪福斯”悲剧、“地母”神性、“追寻”寓言、“重生”仪式等意义崇高的神话主题表达,构建起体察人类文化命运的宏观高度。同时,严歌苓借用某些流传已久的民间传说的情礼斗争内核,以此来体现与当下主流意识、社会权威、政治话语的抵牾,突出作者独立思考的主体意识。除此之外,经典小说和戏剧文本为严歌苓提供了情节模式的参考,它们与神话传说原型有着相似的特点,那便是趋于稳定的故事结构。同样,这种在长久发展中足够完善的经典模式背后,也透露出大众的文化审美倾向,而严歌苓在保留这些经典模式的文化、社会含义时,更多的是以一种戏拟姿态嵌入了当下事实情境的书写,不仅由此置换了原文本的古典意蕴与艺术氛围,还进行关于性别与政治、东西方文化、两性之间隔膜的反思。由于严歌苓的小说创作多是取自于文字资料或自身经验,因此关于人生体验的叙事是不可避免的。在关于作者的成长叙事和青春叙事中,严歌苓通过某些人物与情节的重复书写,体现了她对原文本叙事的改进与提升,不仅人物与故事在多次的塑造中更加立体、完善,关于人性的探讨也愈见深入,最终严歌苓构建起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工团”、“作家大院”,加强了作品之间的系列性。严歌苓的小说创作体现了“互文性”的独特艺术功能,它解释了作家“重复性”或“模式化”的意图所在,不但能以神话传说形式提升作品的诗性品格,还能够借鉴经典文本的影响力增加小说的关注度与畅销度,对严歌苓而言,其创作中大量互文性手法的运用是出于主体能动的选择和有把握的技法使用。由此可见,“互文性”理论所强调的重复性与模式化的不可避免是有一定价值的,当然,也由于不断重复的人道主义高歌、对市民文化的暧昧迎合等,严歌苓的创作也面临着难以自我超越的难题。(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6-01)

王树福[3](2018)在《合成与互文:巴别尔戏剧的跨界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920—1930年代俄国戏剧的复兴浪潮中,巴别尔的戏剧创作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对苏维埃早期戏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戏剧创作主要以俄国犹太族裔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为对象,描写革命洪流和建设浪潮中的犹太族裔和普通小人物,在体裁上介乎话剧剧本与电影脚本之间,在内容上杂糅犹太族裔命运与革命建设书写,具有比较明显的合成倾向;在情节上多为自我小说改写与他人作品改编,在主题上多涉及革命与暴力、犹太主题,在修辞上表现为简洁与奇喻、浪漫与自然,在诗学上呈现出戏剧的散文化与抒情性,具有比较典型的互文倾向。巴别尔的戏剧在荒诞的情节中表现嘲讽幽默,在幽默的嘲讽中透出对荒诞的讽刺,既体现出鲜明的跨界性审美特征,又有着不同于时代话语的思想诉求。(本文来源于《华中学术》期刊2018年02期)

祖木来提汗·阿里木[4](2018)在《新疆少数民族当代诗歌创作中的“互文性”特征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的发展不能分离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本交流和改动。这里所说的"文本交流"与"文本改动"是互文性理论不同的两个层面。任何一个文本不受其他文本的影响单独存在是不可能的。可以说,文学、作家与文学作品一定会受到以前的文学思潮,创作方法或者某一个作家的创作观念和创作意图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新疆的每一个少数民族都可以说是诗歌民族。在西域怀抱里生活与生产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回族、塔吉克族、新疆卫拉特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都有着书面诗歌创作的悠久历史。果然,新中国成立以后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本文来源于《民族文学》期刊2018年02期)

金华[5](2017)在《《岁寒堂诗话》的“类互文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戒的《岁寒堂诗话》作为宋代诗话经典,在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岁寒堂诗话》在文本层次上呈现一种"类互文性"特征。这一特征包括大量诗歌作品的引用、诗话诗论的指涉以及宋代诗歌接受批评状况的链接等。《岁寒堂诗话》的这一特征反映了中国宋代诗论、文学争鸣的风貌,为今人了解古代文学、文化、名人事迹提供了文献材料。但这一特征并不具有西方诗论意义的消解性,只是一种"类互文性"。(本文来源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张丽君,陈琳[6](2016)在《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茶经》互文性特征与英译》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国茶文化核心典籍,陆羽所撰《茶经》的英译对中国茶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极具价值。本文从互文性特征及英译两个方面出发,探讨了《茶经》强大的生命力及其纵向和横向互文传承,并且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中,基于原文与译文表达含义的差异、人际意义、概念意义叁个角度,对比分析了中美两国译者的《茶经》英译本。为了更好的宣扬和译介中国茶文化理念,积累经验供未来茶文化领域翻译典籍时学习和参考,本文也全方位评析了《茶经》国内外不同译本的翻译成果。(本文来源于《福建茶叶》期刊2016年12期)

张继东,尚晋[7](2016)在《英语新闻语篇的互文性特征分析——以《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辛斌提出的"具体的"互文和"体裁的"互文分类标准,选取《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的报道作为语料进行互文性特征分析。"具体的"互文层面上,研究发现《中国日报》的报道呈现叁类明显特征:偏向引用权威机构的话语,擅长进行正面报道,善于使用间接引语表达报道者的观点。相对来说,《华盛顿邮报》的报道具有以下叁类特征:消息来源更加宽泛,在报道中倾向于选择情感强烈的词汇,偏向使用直接引语还原新闻场景。《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的报道在"体裁的互文"层面上具有高度一致性。文本的分析对揭示新闻报道语篇的互文性特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吴长青[8](2016)在《论以“个体”为中心的网络魔幻小说互文性特征——以跳舞的《恶魔法则》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网络文学超文本的互文性特征研究在网络文学评论界已不鲜见。但是具体到某一种类型的文本研究,笔者认为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前者的研究立足互联网技术特征和媒介传播的视角成分居多,关涉到文学主体的研究仍需拓展和延伸。本文将以青年网络文学作家跳舞的八卷本《恶魔法则》和《恶魔法则》(续集)为例,选取其中的主体人物杜维作为阐释视角,全面观照网络魔幻小说的互文性特征,并探索修辞之外的文本价值及其意义。(本文来源于《雨花》期刊2016年06期)

杨文静[9](2015)在《《茶谱》中的互文性特征与英译解决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译典籍是较为系统的翻译活动,是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尽管中外译者对我国茶典籍作品的零星翻译工作已经持续较长时间,但英译茶文化典籍依旧方兴未艾。特别是对《茶谱》的翻译工作,会因为其文化理念和文化地位为茶典籍未来翻译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英译中互文关联是较大障碍,必须以互文理论为切入点,根据典籍多次出现继承与总结文本的互文性特点,分析《茶谱》中互文关系,并按照《茶经》翻译成果来翻译《茶谱》。(本文来源于《福建茶叶》期刊2015年06期)

刘永良[10](2015)在《对话:互文性视角下的文本意义生成过程——兼论艾略特诗学的互文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文本的意义生成过程,就是作者、读者、历史以及现实等因子参与的对话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话语主体(作者)与先前文本的对话;第二阶段是读者阅读和接受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互文性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严歌苓的小说创作可谓兼顾市场和文学性的成功范例,其作品不仅数次获得文学奖项,还通过影视改编获得了市场热度。通过文本分析我们发现,严歌苓在其创作中通常刻意沿用某些经典主题、化用某些常见事典并在自己的几部小说之间形成互相解读,不仅实现了对原文本的批评,还通过增添新的阐释以表达一种逆反、欣赏或超越的主体意识,因此,“互文性”理论提供了更为理性的视角来看待这些模型范式的重复现象。严歌苓在接受中西方文学的多重影响后,其作品主题的表达呈现出一种诗性特质,她通过世俗常人甚至是底层群体的行为活动,来完成“西绪福斯”悲剧、“地母”神性、“追寻”寓言、“重生”仪式等意义崇高的神话主题表达,构建起体察人类文化命运的宏观高度。同时,严歌苓借用某些流传已久的民间传说的情礼斗争内核,以此来体现与当下主流意识、社会权威、政治话语的抵牾,突出作者独立思考的主体意识。除此之外,经典小说和戏剧文本为严歌苓提供了情节模式的参考,它们与神话传说原型有着相似的特点,那便是趋于稳定的故事结构。同样,这种在长久发展中足够完善的经典模式背后,也透露出大众的文化审美倾向,而严歌苓在保留这些经典模式的文化、社会含义时,更多的是以一种戏拟姿态嵌入了当下事实情境的书写,不仅由此置换了原文本的古典意蕴与艺术氛围,还进行关于性别与政治、东西方文化、两性之间隔膜的反思。由于严歌苓的小说创作多是取自于文字资料或自身经验,因此关于人生体验的叙事是不可避免的。在关于作者的成长叙事和青春叙事中,严歌苓通过某些人物与情节的重复书写,体现了她对原文本叙事的改进与提升,不仅人物与故事在多次的塑造中更加立体、完善,关于人性的探讨也愈见深入,最终严歌苓构建起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工团”、“作家大院”,加强了作品之间的系列性。严歌苓的小说创作体现了“互文性”的独特艺术功能,它解释了作家“重复性”或“模式化”的意图所在,不但能以神话传说形式提升作品的诗性品格,还能够借鉴经典文本的影响力增加小说的关注度与畅销度,对严歌苓而言,其创作中大量互文性手法的运用是出于主体能动的选择和有把握的技法使用。由此可见,“互文性”理论所强调的重复性与模式化的不可避免是有一定价值的,当然,也由于不断重复的人道主义高歌、对市民文化的暧昧迎合等,严歌苓的创作也面临着难以自我超越的难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互文性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张千,吴青,叶青,童兴红.中美报纸“屠呦呦获奖话语”的互文性特征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9

[2].李姣姣.严歌苓小说互文性特征研究[D].河北大学.2019

[3].王树福.合成与互文:巴别尔戏剧的跨界性特征[J].华中学术.2018

[4].祖木来提汗·阿里木.新疆少数民族当代诗歌创作中的“互文性”特征评析[J].民族文学.2018

[5].金华.《岁寒堂诗话》的“类互文性”特征[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

[6].张丽君,陈琳.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茶经》互文性特征与英译[J].福建茶叶.2016

[7].张继东,尚晋.英语新闻语篇的互文性特征分析——以《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为例[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8].吴长青.论以“个体”为中心的网络魔幻小说互文性特征——以跳舞的《恶魔法则》为例[J].雨花.2016

[9].杨文静.《茶谱》中的互文性特征与英译解决方案[J].福建茶叶.2015

[10].刘永良.对话:互文性视角下的文本意义生成过程——兼论艾略特诗学的互文性特征[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标签:;  ;  ;  ;  

互文性特征论文-张千,吴青,叶青,童兴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