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可注射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流控,微纤维,可注射型,血管化
可注射型论文文献综述
胡璇[1](2019)在《微流控技术制备可注射型海藻酸/明胶微纤维及其应用于组织工程血管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创伤和坏死性疾病等造成的组织大规模缺损对组织工程提出了持续的挑战。组织工程化体外构建方法是将细胞接种到具有一定结构、可降解的多孔支架中,通过培养以实现活性组织的构建。然而,由于传质的限制,构建物内细胞的生长、增殖与迁移受到阻碍,甚至出现空化区或坏死区,血管化问题已成为组织工程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水凝胶是具有高度水合微环境的聚合物网络,可容易地输送营养物、氧气和代谢废物,且与细胞外基质具有化学相似性,从而广泛的应用于组织工程。可注射型微纤维由于体积小,可直接注射到体内,避免了手术过程。因此,本论文采用微流控技术以海藻酸(Sodium alginate,SA)和明胶(Gelatin,Gel)为原料,制备了SA/Gel复合水凝胶微纤维支架,并通过外负载和内包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对其进行生物学研究,将可注射型微纤维注射到小鼠体内,观察血管化情况,以期为解决组织工程血管化问题提供一个可行的方案。首先,制备与表征SA/Gel复合微纤维。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作为模板材料,设计出了主轴通道内径为400μm、进样口为200μm的双T型结构串联的微通道,用PMMA模板通过注模法制备了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芯片,用十八烷基叁氯硅烷(Octadecyltrichlorosilane,OTS)改善芯片的疏水性。利用PDMS芯片制备了SA/Gel复合微纤维支架。通过Minitab实验优化制备,实验结果表明以5%的氯化钙(Calcium chloride,CaCl_2)为交联剂,在SA浓度为1.75%,Gel浓度为4%,SA钠Gel比例为3:1,连续相、分散相流速比为3.5:1条件下,制得的微纤维长度在750μm左右,宽度在250μm左右,长径比约为3,粒径均一,形貌较好。其次,制备外负载HUVECs微纤维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研究,实现了纤维外负载HUVECs的二维纤维支架的建立。对HUVECs的生长情况进行研究,确定了HUVECs的群体倍增时间为71 h,最适宜接种密度为5×10~4个/mL。红外光谱结果表明成功制备无细胞毒性的Gel交联剂氧化海藻酸钠(Oxidized sodium alginate,OSA)且OSA与Gel发生交联。细胞粘附实验表明,以OSA交联后的微纤维具有更好的细胞粘附性,细胞粘附效率由7.5%提高到了25.6%,且细胞在纤维外部的增殖作用也明显提高。同时,细胞在经固定Gel后的纤维支架上分泌的蛋白含量最高。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结果观察HUVECs在微纤维上可以实现黏附生长。体外降解实验支架在2个月的时候降解效率达80%,说明支架具有良好的体外降解性。接着,制备内包裹HUVECs微纤维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研究,实现了纤维内包裹HUVECs的叁维纤维支架的建立。用京尼平分别对支架进行不同时间0 min、10 min和30 min的固定,实现了微纤维内外成分的差异,利于细胞迁移。Gel释放实验和体外降解实验证明了可以通过控制京尼平的交联时间,达到不同交联的程度,并且降解实验说明叁组微纤维具有良好的降解性。红外结果表明10 min组和30 min组京尼平成功与Gel交联。细胞计数试剂盒法(Cell Counting Kit-8,CCK-8)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化学法均显示了10 min组和30 min组细胞在微纤维中显示出了较高活性。用细胞膜红色荧光探针标记HUVECs,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观察细胞在微纤维内的生长,结果显示10 min组微纤维培养到15 d时,细胞发生从内向外的迁移,生成血管状结构。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和免疫组化表明细胞在微纤维中发生了从内向外的迁移。免疫荧光实验显示10 min组细胞在微纤维中大量表达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CD31)。随着培养时间增加,细胞表达血管生成基因的含量也增加。最后,研究可注射型微纤维的生物相容性和体内血管化。细胞毒性实验、急性毒性实验、溶血实验结果说明可注射型微纤维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将内包裹HUVECs可注射型微纤维注射到小鼠体内,观察血管化情况,切片结果表明,注射的微纤维处周围有大量炎性肉芽组织聚集,炎性肉芽组织中有毛细血管的生成,说明微纤维可增加注射部位周围组织血管化的趋势。综上所述,运用微流控技术可成功制备短棒状SA/Gel微纤维;外负载HUVECs微纤维具有很好的细胞粘附性;内包裹HUVECs微纤维体外培养可形成血管状微组织;可注射型微纤维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增加注射部位周围组织血管化的趋势。可注射型微纤维可以为解决组织工程血管化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9-05-20)
贺港[2](2019)在《可注射型水凝胶用于肿瘤热化疗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边界术中精确界定是目前临床中的挑战性难题,患者的肿瘤病灶部位往往因为未完全清除肿瘤细胞而导致复发和转移。另一方面,术后的创口组织非常脆弱,往往容易堆积大量的组织液,从而滋生细菌,引起更为严重的炎症反应。针对癌症临床手术风险大,易出血,易感染,易复发,手术创口不规则难以粘附和包埋等缺陷,本论文提出了利用可注射型高粘附性水凝胶进行术后热化疗防止肿瘤再生的创新性思路。受贻贝启发,本论文选择了具有类儿茶酚结构的没食子酸以及表面带正电荷的天然抗菌止血材料壳聚糖为原料,通过没食子酸对壳聚糖进行可溶性改性制备出壳聚糖交联没食子酸(CSG)前驱体。利用CSG前驱体负载DOX后再与Fe~(3+)鳌合,从而得到具有粘附、抗菌、消炎、止血、抗肿瘤特性的可注射型CSG/Fe~(3+)水凝胶。此外,实体肿瘤组织内不规则的血管系统、组织间液高压成为目前化疗药物进入肿瘤的主要障碍。通过将可注射型水凝胶直接注入肿瘤部位,能够在提高化疗效率的同时降低全身的毒副反应。由亲水性高分子通过一定的化学或物理交联形成的水凝胶,被认为是此类治疗药物的有效载体。然而,目前分子型水凝胶材料仍存在控制药物释放能力不强,药物低浓度缓慢释放易引起肿瘤耐药性等弱点,限制了其临床应用。针对目前分子型水凝胶材料存在合成复杂、引入交联剂及可控性有待提高的难题,本论文制备了一种基于由溶液pH诱导的纳米粒子电荷反转而形成的均相可注射水凝胶。该方法适用于不同位置的恶性肿瘤治疗,且其所采用的构建材料均为生物相容可降解材料,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及结论分为以下两部分:1)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酰胺反应制备CSG前驱体,该CSG前驱体不仅具有良好的水溶性,而且具有抗肿瘤、抗炎症、抗菌等功能性作用。进一步的,我们合成了CSG/Fe~(3+)水凝胶,该水凝胶可注射,自愈合性能良好,同时兼具优异的细胞相容性,其在pH为6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具有高达200%的吸水溶胀率。通过组织粘附剂的剪切搭接测试,其润湿状态下的组织粘附力达7.2 Kpa。通过大鼠肝脏止血模型证明了CSG/Fe~(3+)水凝胶超强的止血性能。将CSG前驱体于溶解于DOX水溶液,再与Fe~(3+)鳌合便可以得到一种具有强组织粘附剂与止血功能的抗肿瘤缓释植入剂,我们通过小鼠4T1肿瘤模型验证了其通过热化疗联合治疗治愈肿瘤的能力。2)明胶蛋白粒子表面带电性质具有pH依赖性,我们通过引入D-葡萄糖酸-δ-内酯水解调控溶液的pH值,使得明胶蛋白粒子(Gela NPs)在其等电点附近发生电荷的反转,与带负电的类黑色素聚多巴胺粒子(PDA NPs)构建均一的Gela/PDA胶体凝胶。该水凝胶生物可降解,且具有良好的粘弹性、生物相容性和自愈合能力,能够成功包载化疗药物阿霉素,实现肿瘤微环境(酸性及高浓度基质金属蛋白酶2/9)及近红外激光响应的药物控制释放,实现肿瘤的局部热化疗联合治疗。(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4-01)
陶春杰,余铃,郭良煜,陈敬腾,方硕[3](2019)在《可注射型磷酸镁骨水泥生物相容性及体外模型中性能表现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体内外实验评价可注射型磷酸镁骨水泥(MPC)的生物相容性及其强化体外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模型的能力,探讨MPC作为PKP骨替代物的潜能。方法采用酸碱反应原理合成MPC。分别在MPC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材料表面接种SD大鼠成骨细胞,经电镜扫描了解不同材料的细胞相容性。使用万能试验机测定MPC固化试样的抗压强度,采用称重法测定MPC膏体的可注射性。将36个羊L4~6椎骨均分为3组:A组椎骨不予处理(阳性对照组),B组和C组椎体行PKP造模,C组椎骨注入MPC填充缺损,B组作为空白对照组,于MPC注入后2、24、48、72h测定3组椎体的轴向最大载荷。使用新西兰兔行双侧股骨髁缺损造模,分别以PMMA骨水泥和MPC填充双侧缺损,术后1、3、6、12周取材,经微CT扫描观察2种材料的生物体内相容性。结果 MPC在细胞接种后4、24h时表面均有细胞黏附,24h时表面黏附细胞伸展,形态学良好;PMMA材料表面黏附细胞数目少,黏附细胞的形态学较差。MPC抗压强度为(30.16±1.22)MPa,可注射性为99.69%±0.32%。体外PKP模型实验结果显示,MPC注入2、24、48、72h时C组椎体轴向最大载荷均显着高于B组椎体[分别为(4.360±0.036)kN对(3.480±0.085)kN、(4.640±0.106)kN对(3.480±0.040)kN、(4.740±0.026)kN对(3.477±0.093)kN、(4.740±0.040)kN对(3.480±0.026)kN,P均<0.05]。新西兰兔体内试验微CT扫描结果显示,MPC与PMMA未引发明显的排异反应、炎症和感染征象,在第12周MPC出现一定程度降解,而PMMA无降解征象。结论 MPC表现出良好的力学强度和可注射性,细胞相容性和动物体内相容性良好,体外PKP模型中MPC的机械性能表现良好,具有成为PKP骨替代物的潜能。(本文来源于《国际骨科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张爱玲,吕辉照,赵枫,曹杰,李萍[4](2018)在《可注射型人工骨与异体松质骨治疗骨质疏松性胫骨平台Schatzker Ⅱ型骨折的植骨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可注射型人工骨与异体松质骨治疗骨质疏松性胫骨平台Schatzker Ⅱ型骨折的植骨效果。方法2015年8月至2017年3月解放军第180医院骨科共收治43例骨质疏松性胫骨平台Schatzker Ⅱ型骨折患者。所有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17例,应用Genex-S慢凝型可注射型人工骨进行胫骨平台关节面下注射植骨;对照组26例,应用异体松质骨关节面下填压植骨。分别在术后1周内、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进行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及植骨区域骨密度检查,记录胫骨外髁关节面塌陷高度、膝关节外侧间隙高度、外侧间隙角、植骨区域骨密度。结果治疗组术后12个月胫骨外髁关节面总体塌陷高度(1.8 mm±0.7 mm)、外侧间隙总体丢失高度(0.20 mm±0.10 mm)与外侧间隙角总体增加角度(4.62°±0.41°)均小于对照组(8.4 mm±1.7 mm,0.20 mm±0.10 mm,4.62°±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各时间点植骨区域骨密度T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骨质疏松性胫骨平台Schatkzer Ⅱ型骨折的治疗中,可注射型人工骨的植骨强度与稳定性优于异体松质骨,可能是一种适用于骨质疏松性骨折支撑植骨的良好生物填充材料。(本文来源于《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朱宇航[5](2018)在《可注射型微/纳米混合PGA纤维增强HA/PLGA复合支架材料修复骨缺损》一文中研究指出治疗由创伤、感染、肿瘤及其他因素所导致的临界大小的骨缺损往往是困扰患者和骨科医生的一个重大的难题,通常必须进行手术治疗。目前的外科干预措施主要依靠自体或异体骨移植,但都有一定的风险。自体移植需要额外的手术,并有术后感染和供区并发症的风险,而同种异体移植具有传播疾病和免疫排斥的危险。可生物降解的合成高分子材料的不断发展,如聚乳酸(PLA)、聚乙醇酸(PGA)及其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特别是它们与羟基磷灰石(HA)组成的复合材料,为骨组织工程的研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较好的机械性能和易加工性,可以替代和修复病态或受损的骨组织。近年来,HA/PLGA复合材料由于良好的生物降解性、骨传导性和非致炎性吸引了大量研究的关注。尤其是PLGA的生物降解速率可通过调节已交酯与丙交酯的比例以及聚合物的分子量进行控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性质,因为复合材料的降解速率应与骨重建的速度相匹配。然而,多孔HA/PLGA材料较差的机械性能和已塑型的特点限制了其在负重骨及微创治疗中的应用。近年来,为了提高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备受关注。PGA作为一种可生物降解的脂肪族聚酯,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合适的机械性能,目前已应用到一系列的医疗活动中。研究证实,添加PGA纤维可显着提高纤维蛋白海绵和胶原海绵的力学性能,PGA纤维的机械性能适用于松质骨的修复。然而,以往研究使用的PGA纤维多是单尺寸的长纤维,并且这些纤维制成的复合材料均是非可注射的。可注射的原位形成植入物(ISI)基于溶剂交换相分离的原理,具有替代传统的预成型植入物的潜力。该复合物可以通过微创方式注入体内形成固化的植入物,能很好地填补不规则的骨缺损,大大缩短手术时间,降低病人风险,促进快速恢复。然而,目前许多可注射的复合材料都是基于水凝胶或纳米颗粒,这些材料通常不具有应用于承重部位的力学性能。本研究利用熔融离心纺丝法制备了棉花样、纤维直径微/纳米混合的PGA纤维,并采用纤维增强的原理,用不同质量分数的机械粉碎后的PGA短纤维(0,30,50和70%)增强HA/PLGA复合基质,使用N-甲基吡咯烷酮(NMP)为溶剂,成功制备了可注射型PGA/HA/PLGA叁元复合材料。首先,对可注射型复合材料的可注射性、固化速率及细胞毒性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固态复合支架的微观结构、热学及力学性质也进行了表征;然后,研究了复合材料的体外降解行为,对其降解过程中的大体变化、吸水率、质量损失、分子量、p H变化、孔隙率、形貌和微观结构、热学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了评估;最后,将单纯复合支架及搭载DOPA-IGF1的复合支架应用到长骨修复,通过兔桡骨缺损修复实验验证了PGA纤维增强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以及DOPA-IGF1在体内促进成骨修复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上述研究,PGA/HA/PLGA叁元复合材料早期强度高,降解速率快,成骨活性好,为负重骨修复材料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第一部分:可注射型PGA纤维增强HA/PLGA复合支架的制备以及表征。熔融纺丝得到PGA纤维,纤维直径分布为70-191μm。对复合材料的可注射性、机械强度、固化速度及细胞毒性等特点进行了研究。在100N注射力下,所有复合材料的可注射性均合格。通过提高PGA纤维含量,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逐渐增强。含70%PGA纤维的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达到31.1MPa,比无纤维组高出四倍。在固化时间分析中,仅浸泡45min的50和70%PGA纤维含量的支架的压缩强度已达到浸泡4-5h的无纤维支架的强度。MTT结果显示,超过70%的细胞可以在4倍稀释的材料浸提液中存活,其细胞毒性主要集中在浸泡的前4小时。第二部分:PGA纤维增强的HA/PLGA复合支架的体外降解研究。随着降解的进展,吸水率显着增加,含70%PGA纤维的复合材料的最终吸水率是初始值的3.89倍。含70%PGA纤维复合材料的质量损失在16周时达到79.3±6.47%,是所有材料组中最高的。PLGA基质的分子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特别是在70%PGA纤维组。含70%PGA纤维的复合材料的缓冲溶液p H值也是最低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显微CT结果表明,随着降解时间的延长,复合材料的孔隙率和孔径均逐渐增大。含70%PGA纤维的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变化最为显着,从初始的20MPa减少到16周时约1MPa。以上结果表明,提高PGA纤维含量可以加速复合材料的体外降解。第叁部分:PGA纤维增强的HA/PLGA复合支架的体内成骨研究。本章通过兔桡骨缺损修复实验,对PGA纤维增强支架以及搭载DOPA-IGF1的支架的体内成骨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纯材料组中,支架的早期力学强度和降解速率决定了骨修复的效果。而搭载DOPA-IGF1的支架材料的骨诱导性较纯材料组明显增强。材料搭载DOPA-IGF1的含量受支架孔隙率的影响。综合来看,搭载生长因子且含30或50%PGA纤维含量的支架材料的骨缺损修复效果最好。研究结果证实了复合材料的生物降解速率与骨重建速度相匹配,进一步验证了复合支架的生物相容性、体内成骨性和生长因子搭载性,以及DOPA-IGF1在体内促进成骨修复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张建[6](2018)在《可注射型人工骨粉及补肾壮筋汤在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应用可注射型人工骨粉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并配合术后口服补肾壮筋汤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湖北省中医院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并配合术后口服补肾壮筋汤治疗的40例单一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病例。分别采用可注射型人工骨粉(Injectable artificial bone powder)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作椎体填充物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术后根据患者意愿予中药汤剂补肾壮筋汤口服。根据两种治疗方法,分为椎体填充物为可注射型人工骨粉配合内服中药组(观察组):共21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7例,年龄59-85岁,平均73.95±10.29岁;椎体填充物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配合内服中药组(对照组):共19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16例,年龄61-84岁,平均72.37±7.85岁。予以中药汤剂补肾壮筋汤口服疗程1个月。在术前、术后第2天、3个月、6个月根据VAS疼痛评分,伤椎后凸畸形角度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进行测量统计,从而评价两种椎体填充物的治疗效果及补肾壮筋汤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的近中期疗效。结果:40例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所有患者达到临床痊愈标准,术后两组患者疼痛均有较明显缓解。患者无可注射型人工骨粉或骨水泥渗漏及神经根性症状,随访无再发椎体骨折。两组患者术后第2天的VAS指标均较术前有显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2天、3个月、6个月两组各时间点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两组患者伤椎后凸畸形角度Cobb角在PKP手术前及术后第2天、3个月、6个月的差异,经过统计学分析,两组在PKP手术前的椎体后凸畸形角度Cobb角与术后第2天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天、3个月、6个月各时间点比较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比较,术后第2天较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明显减小,这说明两种椎体填充物均可较好地改善脊柱功能。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各时间点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两种治疗方式对于脊柱功能的改善疗效相当。术后第2天两组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和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PKP术可以较好的恢复塌陷的椎体高度,两种治疗方式对于椎体高度的恢复差异性不大。结论:PKP术填充可注射型人工骨粉及术后辅助补肾壮筋汤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可具有与PKP术填充骨水泥及术后辅助补肾壮筋汤相当的疗效,均可较好地改善伤椎后凸畸形角度及椎体前缘高度,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无明显并发症。(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5-18)
王旭竹[7](2018)在《可注射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组织再生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血小板浓缩制品因其富含各种生长因子已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再生的领域中。目前,已证实第一代血小板浓缩制品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对骨组织及软组织有明显的修复作用,但是加入其中的抗凝剂能够抑制组织再生。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是第二代血小板浓缩制品,不含抗凝剂,呈纤维凝胶状,能包裹丰富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使其持续释放,加速骨组织及软组织的愈合,同时PRF中的白细胞还具有抗炎作用,在组织再生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PRF呈纤维凝胶状,不利于与其他生物材料结合,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因此本课题通过改变离心速度和时间,研制出一种不含抗凝剂的可注射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injectable platelet-rich fibrin,i-PRF),制备15分钟内为具有流动性的液体,与传统的PRF相似,含有大量生长因子与白细胞。通过研究i-PRF对不同钛片上牙龈成纤维细胞的影响、对成骨细胞的影响以及对软骨损伤修复的能力,探究其在种植体周围软组织、骨组织以及软骨组织再生中的作用。第一部分:i-PRF对种植体周围软组合愈合的影响[实验目的]研究比较PRP及i-PRF对光滑和粗糙钛片上牙龈成纤维细胞的影响。[材料与方法]1.PRP及i-PRF的制备:PRP通过取人来源血液加入抗凝剂EDTA,900 g离心5分钟取上清后,2000 g离心15分钟取沉淀获得。i-PRF通过取人来源血液后立即700 rpm离心3分钟后取上清获得。2.将牙龈成纤维细胞培养在空白对照孔、光滑钛片及粗糙钛片上,分别给予不加刺激、PRP及i-PRF培养。细胞活死染色检测细胞活性。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能力。CCK8检测第1、3、5天细胞增殖程度的变化。细胞骨架染色(鬼笔环肽)检测细胞形态。RT-PCR检测第7天再生相关基因PDGF及TGF-β,细胞外基质相关基因COL1A1及FN1的mRNA表达变化。免疫荧光检测第7天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1.本实验成功制备出不含抗凝剂的可注射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2.粗糙钛片明显抑制牙龈成纤维细胞的贴附、增殖。3.与PRP相比,i-PRF无论在空白对照孔、光滑还是粗糙钛片上都能够更好地促进细胞迁移、增殖以及再生相关基因以及细胞外基质生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促进Ⅰ型胶原蛋白的合成。[结论]与PRP相比,i-PRF对于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再生有更明显的优势,能够促进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愈合。第二部分:i-PRF对骨再生的影响[实验目的]研究比较PRP与i-PRF对人成骨细胞行为及骨再生的影响。[材料与方法]1.PRP及i-PRF的制备。2.体外实验培养人成骨细胞,分别给予不加刺激、PRP及i-PRF。细胞活死染色检测细胞活性。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能力。CCK8检测第1、3、5天细胞增殖程度的变化。对成骨细胞进行矿化诱导,通过ALP染色、ALP活性、茜素红染色检测对成骨细胞矿化能力的影响。RT-PCR检测第3和14天成骨基因ALP,OCN,Runx2及COL1的mRNA表达变化。免疫荧光检测第14天OCN的表达。[结果]PRP及i-PRF均表现出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均能促进人成骨细胞迁移、增殖,但是与PRP相比,i-PRF能够明显促进人成骨细胞的迁移、增殖。对人成骨细胞进行矿化诱导后,PRP及i-PRF均能促进人成骨细胞的矿化,ALP染色、ALP活性、茜素红染色以及成骨相关指标表达变化均增加,但是i-PRF增加更为显着。[结论]与PRP相比,i-PRF对于成骨细胞迁移、增殖以及矿化能力有更明显的优势。第叁部分:i-PRF对软骨再生的影响[实验目的]体外研究比较PRP与i-PRF对兔软骨细胞的作用。[材料与方法]1.PRP及i-PRF的制备。2.体外实验培养兔软骨细胞,分别给予不加刺激、PRP及i-PRF。CCK8检测第1、3、5、7天细胞增殖程度的变化。RT-PCR检测第7天软骨向分化相关基因SOX9,COL2A1及ACAN的mRNA表达变化。[结果]PRP及i-PRF均能促进兔软骨细胞的增殖,而在第5和7天,i-PRF的促进作用更为显着。PRP及i-PRF促进软骨向分化相关基因SOX9,COL2A1及ACAN表达,i-PRF组促进作用更为显着。[结论]与PRP相比,i-PRF对于软骨细胞增殖、分化有更明显的优势。(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8-05-01)
陈鹤,王少琛,张文阳,蔡卓奇,林凯风[8](2018)在《可注射型酶促高分子水凝胶的制备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聚乙二醇(PEG,相对分子质量2 000)与对羟基苯丙酸(DAT)的酯化反应得到凝胶因子,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过氧化氢催化体系的作用下,制备了一种新型的能快速固化的可注射型水凝胶。研究了HRP、凝胶因子和过氧化氢浓度对凝胶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凝胶因子浓度高、HRP浓度高、过氧化氢浓度较低时,凝胶时间较短,最短可在3s内凝胶。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凝胶因子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提出了HRP/H2O2酶促催化下凝胶因子的自由基聚合机理。(本文来源于《化学教育(中英文)》期刊2018年05期)
吕贵鹏[9](2018)在《可注射型脱钙骨基质人工骨联合自体髂骨治疗四肢长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可注射型脱钙骨基质(DBM)人工骨(Allomatrix)联合自体髂骨治疗四肢长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31例骨折术后确诊为四肢长骨骨不连的患者,根据有无应用可注射型脱钙骨基质(DBM)人工骨分为Allomatrix治疗组(使用可注射型脱钙骨基质(DBM)人工骨联合自体髂骨治疗骨不连)16例和髂骨治疗组(使用单纯自体髂骨治疗骨不连)15例。二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手术间隔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比较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定期随访患者及骨折部位X线检查,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骨折愈合时间,根据Tohner-Wrnch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Allomatrix治疗组和髂骨治疗组的骨不连接患者共31例,均进入结果分析,都获得了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手术间隔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Allomatrix治疗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显着低于髂骨治疗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Tohner-Wrnch标准评定结果显示Allomatrix治疗组获优9例,良7例,差0例,优良率为100%。髂骨治疗组获优5例,良8例,差2例,优良率为86.67%。Allomatrix治疗组术后临床疗效优良率显着高于髂骨治疗组。二组患者切口均为一级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其中Allomatrix治疗组术后所有病人未出现任何过敏反应及毒性反应以及其它异常反应。结论:可注射型脱钙骨基质人工骨联合自体髂骨治疗骨不连可以促进骨折愈合、缩短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肢体功能恢复,为治疗骨不连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8-02-01)
郑威,杨海波[10](2017)在《二氧化碳响应的可注射型水凝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金属超分子组装体为交联点的超分子凝胶,其将有机金属组装体(有机金属大环、有机金属笼以及有机金属多面体)的动态可逆性与传统的聚合物的黏弹性结合,构筑了一类新颖的超分子软物质材料。本论文创新性地将具有二氧化碳响应的聚合物通过逐步后聚合的策略引入到有机金属大环骨架中,成功构筑了以有机金属大环为核的星状超分子嵌段共聚物。该嵌段共聚物在通入二氧化碳加热的条件下可形成注射型超分子水凝胶,且成胶温度接近人体的体温。进一步向该水凝胶中通入氮气,实现了凝胶-溶液相转变。通过模型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以及模型实验的构建,对成胶机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该水凝胶还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且可以在小鼠体内原位的形成凝胶,展现出很好的生物学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J:高分子组装与超分子体系》期刊2017-10-10)
可注射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肿瘤边界术中精确界定是目前临床中的挑战性难题,患者的肿瘤病灶部位往往因为未完全清除肿瘤细胞而导致复发和转移。另一方面,术后的创口组织非常脆弱,往往容易堆积大量的组织液,从而滋生细菌,引起更为严重的炎症反应。针对癌症临床手术风险大,易出血,易感染,易复发,手术创口不规则难以粘附和包埋等缺陷,本论文提出了利用可注射型高粘附性水凝胶进行术后热化疗防止肿瘤再生的创新性思路。受贻贝启发,本论文选择了具有类儿茶酚结构的没食子酸以及表面带正电荷的天然抗菌止血材料壳聚糖为原料,通过没食子酸对壳聚糖进行可溶性改性制备出壳聚糖交联没食子酸(CSG)前驱体。利用CSG前驱体负载DOX后再与Fe~(3+)鳌合,从而得到具有粘附、抗菌、消炎、止血、抗肿瘤特性的可注射型CSG/Fe~(3+)水凝胶。此外,实体肿瘤组织内不规则的血管系统、组织间液高压成为目前化疗药物进入肿瘤的主要障碍。通过将可注射型水凝胶直接注入肿瘤部位,能够在提高化疗效率的同时降低全身的毒副反应。由亲水性高分子通过一定的化学或物理交联形成的水凝胶,被认为是此类治疗药物的有效载体。然而,目前分子型水凝胶材料仍存在控制药物释放能力不强,药物低浓度缓慢释放易引起肿瘤耐药性等弱点,限制了其临床应用。针对目前分子型水凝胶材料存在合成复杂、引入交联剂及可控性有待提高的难题,本论文制备了一种基于由溶液pH诱导的纳米粒子电荷反转而形成的均相可注射水凝胶。该方法适用于不同位置的恶性肿瘤治疗,且其所采用的构建材料均为生物相容可降解材料,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及结论分为以下两部分:1)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酰胺反应制备CSG前驱体,该CSG前驱体不仅具有良好的水溶性,而且具有抗肿瘤、抗炎症、抗菌等功能性作用。进一步的,我们合成了CSG/Fe~(3+)水凝胶,该水凝胶可注射,自愈合性能良好,同时兼具优异的细胞相容性,其在pH为6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具有高达200%的吸水溶胀率。通过组织粘附剂的剪切搭接测试,其润湿状态下的组织粘附力达7.2 Kpa。通过大鼠肝脏止血模型证明了CSG/Fe~(3+)水凝胶超强的止血性能。将CSG前驱体于溶解于DOX水溶液,再与Fe~(3+)鳌合便可以得到一种具有强组织粘附剂与止血功能的抗肿瘤缓释植入剂,我们通过小鼠4T1肿瘤模型验证了其通过热化疗联合治疗治愈肿瘤的能力。2)明胶蛋白粒子表面带电性质具有pH依赖性,我们通过引入D-葡萄糖酸-δ-内酯水解调控溶液的pH值,使得明胶蛋白粒子(Gela NPs)在其等电点附近发生电荷的反转,与带负电的类黑色素聚多巴胺粒子(PDA NPs)构建均一的Gela/PDA胶体凝胶。该水凝胶生物可降解,且具有良好的粘弹性、生物相容性和自愈合能力,能够成功包载化疗药物阿霉素,实现肿瘤微环境(酸性及高浓度基质金属蛋白酶2/9)及近红外激光响应的药物控制释放,实现肿瘤的局部热化疗联合治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注射型论文参考文献
[1].胡璇.微流控技术制备可注射型海藻酸/明胶微纤维及其应用于组织工程血管化的研究[D].华侨大学.2019
[2].贺港.可注射型水凝胶用于肿瘤热化疗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
[3].陶春杰,余铃,郭良煜,陈敬腾,方硕.可注射型磷酸镁骨水泥生物相容性及体外模型中性能表现的评价[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9
[4].张爱玲,吕辉照,赵枫,曹杰,李萍.可注射型人工骨与异体松质骨治疗骨质疏松性胫骨平台SchatzkerⅡ型骨折的植骨效果比较[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8
[5].朱宇航.可注射型微/纳米混合PGA纤维增强HA/PLGA复合支架材料修复骨缺损[D].吉林大学.2018
[6].张建.可注射型人工骨粉及补肾壮筋汤在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的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8
[7].王旭竹.可注射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组织再生中的作用[D].武汉大学.2018
[8].陈鹤,王少琛,张文阳,蔡卓奇,林凯风.可注射型酶促高分子水凝胶的制备及表征[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8
[9].吕贵鹏.可注射型脱钙骨基质人工骨联合自体髂骨治疗四肢长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D].中国医科大学.2018
[10].郑威,杨海波.二氧化碳响应的可注射型水凝胶[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J:高分子组装与超分子体系.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