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等师范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郑小凤[1](2021)在《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影响了整个区域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展高等教育,当以人才为本。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理应重视体育人才。以往对于高校体育人才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体育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如今转换一下视角,研究国家和学校能为西部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激励体育教师潜心教学、科学研究,激发教师主动性和敬业精神,真正实现“以教师为本”。而制度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高度相关,制度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标”,引导教师价值和行为选择。正是基于此,从制度视角研究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以体育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工作性质,制定有利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职称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以期为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更新和改进提供借鉴。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建国后国家及各省颁布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根据制度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结合建国后我国政治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战略调整等,将制度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了解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制度,掌握当下的政策热点,预测未来的制度走向,为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2)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呈现的主要特点以及与职业发展有关的潜在联系。具体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3)通过访谈法获得西部地区13所高校的学校制度以及专家观点,具体详细了解每所学校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制度实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如下:(1)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重视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以运动项目为主,大学体育教师的培养注重“运动专项化”。制度高度统一化,初步建立了对所有教师一视同仁的培训进修、任职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薪酬制度等。文革结束以后,各体育院系、师范院校采取各种手段,培养体育人才;考核制度进入量化考核阶段;职称晋升制度得到恢复;薪酬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20世纪90年代,高校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薪酬制度不断完善;考核制度进入分类探索时期;职称评审权下放,制度改革进入新的时期。(2)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描述性统计结果。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人口特征变量性别、年龄、学历、年收入、执教时间,以及学校特征变量学校地理位置、省份、招生体育专业研究生、分类考核、分类职称评定在职业发展某个或某些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某些变量和维度对教学发展、科研发展、职称职务提升、薪资增长产生正向直接影响。探索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学校制度对职业发展的解释力度达到0.346,并探索建立调节效应模型。(3)通过微观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存在评职称难的问题,各高校职称晋升制度有差别,评定方式也各有特色。通过对13所高校的对比分析发现,职称评审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定评定职称必备条件和任选条件;另一类是量化打分。在职称评定中,多数高校已经进行分类评定,有的高校将学历作为限制条件,影响体育教师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是否将比赛成绩纳入其中,而各高校的规定各不相同,没有突出体育教师的特殊性。绩效考核突出量化标准,每所学校的年度考核制度不太一样,但都是侧重教学、科研的考核,教学占的比重更大。学校进修与培训制度明确,考核制度不太全面,教学、竞赛训练方面的奖励不足,薪酬制度满意度较低。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高校制度是促进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张鑫[2](2021)在《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对吉林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2017年10月26日,按照“十三五”规划要求,推进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决定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2018年1月30日,教育部介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相关情况,要求各高校根据《国家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未来体育教师的摇篮,因此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教师的质量。体育教师的质量要想提高,归根结底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问题,体育教育专业首先要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其次又要满足《专业认证》的要求;但这两个标准之间是否存在异同,目前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符合两个标准,为了吉林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因此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要考虑周全。基于此,本论文以《体育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和吉林省所有开设体育教育专业高校的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北华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大学、白城师范学院、通化师范学院、吉林体育学院),运用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得出以下结论:1.《国家标准》与《专业认证》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在具体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毕业要求、专业教育课程和教育实践时间方面存在共性,在基本目标、目标定位、目标评价、实践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之间存在个性。2.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白城师范学院和通化师范学院的培养方案是2020版,倾向于《专业认证》的要求。东北师范大学、白城师范学院和通化师范学院在教师教育课程上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但不符合《专业认证》;白城师范学院、东北师范大学、通化师范学院开设课程不符合《国家标准》“7+3”课程要求。3.北华大学、延边大学、长春师范学院和吉林体育学院的培养方案是2016版或2018版,倾向于《国家标准》的要求。吉林体育学院未开设教师教育课程;北华大学教育实践时间不符合两个标准的要求;长春师范大学、延边大学教师实践时间不符合《专业认证》的要求;北华大学、长春师范大学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7+3”课程。
蔡玉丹[3](2020)在《江西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健美操课程设置研究》文中提出健美操是一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健美操课程也受到许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热爱,学前教育专业健美操课程的开展是幼儿健美操开展及发展的重要条件,本文以江西省8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健美操课程设置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调查江西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健美操课程的开展、课程设置的现状、课程教师、影响课程设置的因素、课程存在的问题,对江西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健美操课程设置进行研究分析。本文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健美操课程设置情况的研究,以求学前教育学生更好的掌握健美操,与此同时通过对幼师的健美操技能的培养发展幼儿健美操,以及推广健美操在学前教育专业及幼儿阶段的发展。本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江西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健美操课程开课率为50%。2、江西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健美操开设形式以公共体育课为主,健美操课程设置内容不规范、课程安排比较合理、课程考核与评价的方式单一。3、江西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健美操教学目标专业针对性不强。教师在健美操课的所有任务中最为重视学生自学能力;教师传统教学模式在实践内容上的固定、缺乏创新;教师们的思维模式较为固定;对学生教学能力、编创能力方面的考察较少。4、江西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健美操课程设置根据人才培养计划是需要着重安排课程课时和内容,师资力量基本满足教学安排,50%的学校教学场地标准;学生对于健美操这项专业技能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是健美操基本知识及基本技术动作。5、江西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健美操课程存在的问题: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知识技能,教师受到完成教学任务的压力,课程中主要照顾大多数学生进度,致使学生教学能力、编创能力有待加强。针对以上情况,本文提出的发展建议:1、江西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健美操课程的开设和设置需要明确制度的规范化,加强健美操宣传,使高职院校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健美操课。2、江西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健美操课程设置应注重学前教育专业在就业时所需要掌握的能力。3、江西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健美操课程的教学模式需要创新,教学进度应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调整,教学内容需要考虑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能力以及创编能力。
郭峰[4](2020)在《慕课在上海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中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科技和教育领域的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慕课作为互联网+教育的产物,重新定义了教师和学生角色,MOOC术语2008年提出后,该课程模式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盛行,MOOC在中国同样受到了很大关注。上海师范大学2018级本科生公共体育慕课改革,以实现公体慕课现代化教学为目的,采用学校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模式,将公共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作为公共体育慕课的教学内容,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和实验法对该研究进行分析,将2018级本科生作为实验组,2107级本科生采用常规教学,作为对照组,慕课实施后,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慕课在上海师范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结果:1.慕课教学模式的特点,给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工作者带来全新的教学视角和思考,同时也对公共体育教师的自身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就学生慕课满意度而言,整体呈现较好的评价。3.公共体育慕课课程学习的学生有4846人,总学习时长达678.44小时,平均课件完成度为92.8%。4.慕课实验后学生在课后对体育内容讨论的差异性进行卡方检验,卡方值为19.781,P=0.003<0.05,数据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教师是慕课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公共体育课的任课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更新理念。2.慕课短视频的教学模式是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的,但课程内容和服务器的反映速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内容的清晰易懂和授课内容是否有帮助是影响满意度两个最重要的因素。3.通过慕课的碎片化学习,学生碎片化观看和阅读的学习行为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共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可以节约体育资源,在课堂中留有更多的时间给老师指导学生练习。4.通过慕课的学习,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习兴趣存在差异,慕课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苏君靓[5](2020)在《河南省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游泳课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游泳是一项深受大众喜爱的体育运动,在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健康中国2030计划纲要》中被列为大众健身重点推广项目,也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被指定为高校普及体育项目,大学生学习游泳的需求日益高涨,游泳进高校成为一种趋势。近年来,学生溺亡事故和大学生涉水救人反遇险事件频发,游泳运动的风险性使高校全面开设游泳课难度增大,但游泳是一项重要的生存技能,必须在学生群体中普及游泳技术和正确的自救、他救方法。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主要阵地,河南省本科院校迅速响应国家政策,引进师资、修缮场地、充实器材、开展体育教学改革,游泳运动也被众多高校广泛开展。本文通过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对河南省8所已开设公共体育游泳课的本科院校进行调研。分析目前河南省公共体育游泳课教学的现状并找出问题的所在,为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游泳课的发展提供发展对策和可行性建议,也为游泳运动在河南省高校的普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河南省高校学生普遍对游泳有着较高兴趣和学习倾向,但省内仅有8所高校开设公共体育游泳课,开课率约14%。(2)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不够完善,教学目标不够清晰,教学内容多以简单水性和蛙泳为主。(3)大多高校公共体育游泳课缺乏配套教材支撑,场馆不足导致班级容量大、课堂密度高。(4)课时安排频率低,每周仅一次课不利于学生巩固学习,且班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5)教学方法较为传统,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高学历但数量依然存在缺口。(6)考核形式多以技术为主,辅以考勤、教师评价等指标,重视理论考核的高校极少。针对研究结果提出如下建议:(1)高校应当更加重视公共体育游泳课,加强资金投入和场地建设,适量增加课时,引导更多学生参与游泳运动。(2)完善、制定本校的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丰富游泳技术和理论双层次教学内容。(3)为学生配备公共体育游泳课教材或视频讲解材料,合理安排场馆使用率,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练习场馆。(4)重视学生水平差异,不能仅以性别进行分班,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每周课时。(5)通过人才政策引进高质量的游泳专业教师,对现有教师进行业务能力培训,不断创新、提升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质量。(6)开展多样化考核形式,加入适量的游泳理论考核,使学生真正了解游泳运动。
杨露露[6](2020)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田径选修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部分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田径运动是其它运动项目的基础,素有“运动之母”的称号,它在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培养学生优良意志品质、提升学生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因此田径教学一直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但随着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进,田径选修课的发展之路并不顺利,多数高校田径选修课开展比较困难,部分高校甚至选择取消田径选修课,这些现象的发生引人深思。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安徽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田径选修课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旨在探求当前高校田径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提出发展对策。经过调查发现,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田径选修课面临着以下问题:田径选修课的重要性逐渐被淡化;田径选修课教学内容存在滞后性;田径选修课基础资源配置不足;教师对田径选修课教学的信心降低;学生对田径选修课的兴趣和认同感缺失;田径选修课发展的大环境有待完善。而问题产生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内容:1.学校对田径选修课的重视不够,田径教学硬件设施配备不完善,使教学开展受到一定局限,同时课后田径学习氛围不浓厚,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田径课程目标明确,但执行力不够,教学内容出现“模板化”教学的现象,创新性不足,考核方式单一量化,易降低学生的自信心,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初高中学习阶段的田径课程经历也影响了大学生对田径选修课的兴趣。3.教师对于田径选修课的认识不够深刻,田径专业教师比例较低,教师脱离预期方案进行教学工作,不仅影响了田径选修课的开展情况,也影响了田径选修课的教学效果。4.大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需求取向的变化,看待田径运动的眼光缺乏辩证性,大学生已有田径运动技能的水平,以及大学生性别差异均影响了参与田径选修课的积极性。5.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环境、物质文化环境、田径赛事转播环境的改变对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学习的方式与观念产生了影响。研究发现要提高普通高校田径选修课质量,需要构建多元化活动体系,营造浓厚的田径运动氛围;改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强化田径选修课重要性;突破“模板化”教学,构建开放式课堂;关注学生运动需求,提升学生田径学习兴趣;倡导田径资源共享,优化田径运动发展大环境。
于征征[7](2020)在《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及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要求越来越高。为培养社会所需的综合型人才,国家对教育体系进行了多次优化改革,使整体教育水平有了突破性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不例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重点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体育教学就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由于校内、外两方面环境因素的影响,当前的高职体育教学特别是公共体育教学现状并不尽人意。郑州市作为河南省会,共有高职院校27所,其中公办19所,民办8所。本研究试图通过随机抽样方法对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目前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议,为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本研究以郑州市8所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体系、体育教师教学现状、学生学习现状三个主要模块。研究结果显示:影响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因素主要有师资队伍、场地器材、管理制度、学校领导的观念与重视程度、经费的投入五个方面。具体结论如下:1、郑州市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体系没有显示出职业性的特点,教学内容传统,课程种类少;2、教学模式传统,创新性不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较为单一,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发展;3、学生参与体育课目的多样,学生评价方式不能与时俱进;4、教师队伍偏年轻,师资力量短缺,教师课时任务重,场地器材不能满足学生运动以及教师上课要求。针对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试行)》的指导思想,提出以下建议和优化策略:1、结合高职院校发展的定位、办学特点,明确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2、探索改进体育教学模式,建立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3、丰富教学内容,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未来的工作性质与职业特点要求,将职业体能训练加入到教学中来;4、加强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训,有计划地引进和培养新兴项目的体育人才;5、改善学校领导对于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完善体育场馆和器械的建设。
马依阳[8](2020)在《黑龙江省东南部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育保健课是专门为不能参与学校正常设置的体育课程及体育锻炼的高校特殊学生所开设的一门体育课程。体育保健课的开设有利于改善此类学生的身心健康,弥补他们不能参与正常体育锻炼的缺憾与不足。为改善黑龙江省东南部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情况,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黑龙江省东南部九所高校进行实地调研,从当前这些高校体育保健课的开展现状入手,找到差距,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如下:(1)各高校体育保健课开课率有待提高,仅有1/3的高校开设该门课程。(2)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保健课需求尚未得到满足。现有参加保健课学生由于残疾伤病等原因导致的“体弱型体质”占比最大为71.22%;他们有强烈的身体健康改善需求(56.12%),对体育保健课开设都表示“非常喜欢”(42.45%)或“喜欢”(46.76%),对体育保健课表现出强烈的需求意愿(69.78%)。(3)体育保健课程师资配备较弱。在已开课学校保健课师资配备上“助教”“讲师”比例为66.7%,职称相对较低;超过83.33%的教师任教后未获得专业的保健相关知识培训。(4)主客观条件共同影响下保健课程质量有较大提高空间。有79.86%的保健课教师以“健康第一,促进身心发展”教学指导思想;有过半(59.69%)教师认为理论课教学不重要,而主要安排小球类、健身气功等实践教学内容;在大纲、教材、学时等方面也有待规范;客观条件受限(场地设施不足)成为限制体育保健课程顺利开展的主要因素。(5)提出以下建议:(1)积极正确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加入保健课程,合理使用课程资源;(2)解放教师思想,保障教师权益,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科学考核监督,提高其积极性;(3)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在学生、师资、教学、保障等方面全盘统筹,综合提高教学质量;(4)优化资源配置,保障教学顺利实施,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课程开设单位层面协调促进,共同为弱势群体体育权利保障保驾护航。
秦新[9](2020)在《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改善,以前对于温饱的追求逐渐转变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思想观念在时间的长河中经历着不断地变化,体育强国政策带动了全国人民对体育的重视,全民健身高潮逐渐兴起,使得体育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社会化,学校体育教育也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关键环节也是最后环节,承担着为国家输送健康人才的重任。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非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系统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主要途径,课程体系和结构的科学性及合理性,直接决定了学生体育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决定着其培养出的人才是否能够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本文从啦啦操选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考核评价四个维度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与学的主体、教学方法、教学场地设备、考核评价方法及内容标准六个方面对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的实施现状展开了调查,查找啦啦操课程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为促进高校啦啦操课程的科学健康开展及深化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的四个维度六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完善措施。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1)当前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开设时间偏短,属于新融入的课程,特色和价值不突出,受传统类似项目的影响开设不稳定。(2)课程目标的表述较为笼统,领域划分不清晰,标准也不够明确。注重身体素质目标和运动技术学习,对于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能力目标的重视度不够。(3)课程内容的编制上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传统模式,对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关注不够。在教学中“重技术轻理论”现象严重。(4)云南省高校啦啦操教师队伍呈现高学历、年轻化的优势,但啦啦操教师总人数太少,供给与需求不对称,在教学中教师兼任教学项目的现象严重,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得不到保障。(5)啦啦操课程的教学方法趋于保守主要以讲解、示范、练习等方法为主,教师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多媒辅助教学法以及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不足,趋同于传统运动项目。(6)当前各校啦啦操教学场地设施还有较大的优化空间,该项目受到学生的喜爱选课率高,生师比例普遍偏高。场地设施不能够满足教学需求,课后场馆不开放,不仅给教师的教学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也影响了学生的课后的自主学习。(7)啦啦操课程的考核内容及标准均有待进一度的完善。实践中注重对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的考核。部分学校没有将理论知识纳入考核中,直接影响到理论课程在教学中的落实情况。(8)啦啦操课程考核评价主体及方式太单一。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用总结性评价,对诊断性评价及形成性评价运用很少,不能对学生学习啦啦操课程的过程进行考核。并且给出了相应的建议:(1)各校提高对新项目的认识和了解,重视其融入体育课程,稳定其开展。(2)立足于自身办学特色结合《纲要》的指导,制定具体、细化的课程目标,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啦啦操课程。(3)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内容纳入其中,保证其体育知识体系的完整性。(4)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聘请高资历的教师入校,改善教师队伍。(5)鼓励教师尝试新教法,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6)合理设置开可时间,和场馆开放时间,充分利用场馆资源,改善教学环境。(7)优化设置课程考核内容板块及比例,关注理论学习,注重过程考核。(8)优化可程考核评价方式及主体多元化,将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纳入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胡培培[10](2020)在《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10月8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体育课程考核,不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者不能够毕业;同时要求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早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教体艺[2002]13号)(以下简称《纲要》)中,也明确要求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应该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因素,并且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评价中要淡化甄别和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和发展功能,把学生的学习成绩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当中。在《纲要》的指导下,昆明市普通高校对体育学习评价作出了改进,但仍不够全面和系统。健美操选项课作为大学体育课,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但在课程学习评价上还受传统评价思想的影响,评价内容不够全面,评价主体单一,所以,构建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对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价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情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构建。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调查发现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现状存在以下问题:评价内容过于强调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考核,忽略了学生情感、交往合作和意志因素的考查;评价方法简单,评价主体单一,以教师评价为主,忽略学生自评和互评,过于强调学习结果,缺乏对学习过程的有效评价。2.结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及昆明市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的实际情况,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问卷咨询后,对昆明市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最终构建出6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52个三级指标。6个一级指标包括:学生体能(0.216)、运动知识(0.132)、运动技能(0.216)、学习态度(0.175)、情意表现(0.132)和交往合作(0.129)。3.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的6个维度由15个二级指标构成,分别为:身体形态(0.0598)、身体机能(0.0585)、身体素质(0.0976)、健美操理论知识(0.0457)、体育保健知识(0.0421)、科学健身知识(0.0442)、基本技能(0.0821)、成套技能(0.1339)、课堂纪律(0.0656)、课中参与(0.0576)、课外体育锻炼(0.0518)、情感(0.0689)、意志品质(0.0631)、生生合作(0.07)、师生合作(0.059)。4.三级评价指标包含52项观测点,分别为身体形态2项、身体机能2项、身体素质6项、健美操理论知识4项、体育保健知识2项、科学健身知识3项、基本技能3项、成套技能5项、课堂纪律4项、课中参与3项、课外体育锻炼2项、情感6项、意志品质4项、生生合作4项、师生合作2项。5.根据三级评价指标的加权系数,最终构建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评价量表,量表中每个观测点都给出了参考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和参考权重值,根据评价标准对评价内容进行评分。
二、高等师范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等师范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宏观制度相继出台 |
1.1.2 西部大开发重新受到重视 |
1.1.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不可或缺 |
1.1.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成长 |
1.1.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新旧问题叠加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1.7 论文的局限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
2.1.1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划分 |
2.1.2 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
2.2 国内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
2.2.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2.2.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
2.3 职业发展及其相关变量测量的研究综述 |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调查法 |
3.2.3 比较研究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3 基本理论与研究假设 |
3.3.1 基本概念 |
3.3.2 基本理论 |
3.3.3 研究假设 |
3.4 相关量表的修订与测量 |
3.4.1 量表修订 |
3.4.2 变量测量 |
3.4.3 量表评价 |
4 建国后基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梳理 |
4.1 初创与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7 年) |
4.1.1 初创阶段 |
4.1.2 曲折发展阶段 |
4.2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1) |
4.2.1 进修培训制度 |
4.2.2 考核制度 |
4.2.3 职称晋升制度 |
4.2.4 薪酬制度 |
4.2.5 聘任制度 |
4.3 探索改革阶段(1992—2019) |
4.3.1 宏观制度分析 |
4.3.2 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3.3 有关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4 结果分析 |
4.4.1 前两个阶段制度呈现的特点 |
4.4.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4.3 影响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模型构建 |
5.1 数据质量评价 |
5.1.1 正式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 |
5.1.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 人口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
5.4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分析 |
5.5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模型构建 |
5.6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假设验证 |
5.7 调节效应模型构建 |
5.8 分析讨论 |
5.8.1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
5.8.2 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执行情况分析 |
5.8.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分析 |
5.8.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分析 |
5.8.5 人口特征变量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评价 |
5.8.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关系验证 |
5.8.7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微观探析 |
6.1 职称晋升制度比较 |
6.1.1 职称情况 |
6.1.2 学术成果 |
6.1.3 职称晋升人数比较 |
6.1.4 职称晋升方式比较 |
6.2 绩效考核制度比较 |
6.3 培训与进修制度比较 |
6.4 奖励制度比较 |
6.5 薪酬制度比较 |
6.6 结果分析 |
6.6.1 职称晋升制度各不相同 |
6.6.2 职称晋升受限 |
6.6.3 绩效考核方式多样化 |
6.6.4 体育教师工作量量化不足 |
6.6.5 高校支持进修与培训 |
6.6.6 明确的奖励制度 |
6.6.7 奖励“一刀切” |
6.6.8 薪酬偏低 |
7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
7.1.1 国家给与西部地区政策支持 |
7.1.2 国家制度突出“以教师为本” |
7.1.3 国家进行有效的监督 |
7.2 学校制度是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
7.2.1 激励高校制度创新 |
7.2.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
7.2.3 制定合理的晋升制度 |
7.2.4 合理运用激励制度 |
7.2.5 完善薪酬制度 |
7.2.6 突出体育学科的学科差异 |
7.2.7 注重制度公平 |
7.3 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
7.3.1 正视体育教学与科研的问题 |
7.3.2 积极引导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初始量表 |
附录2:调查问卷 |
附录3:正式量表 |
附录4:访谈提纲 |
附录5:项目分析 |
附录6:H大学职称评审分值表 |
附录7: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2)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对吉林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体育教师质量提高的迫切需要 |
1.1.2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要求 |
1.1.3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 |
2.2 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的相关研究 |
2.2.1 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究现状 |
2.2.2 体育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究现状 |
2.2.3 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综述评价 |
2.3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相关研究 |
2.3.1 国外教师教育专业认证的研究现状 |
2.3.2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认证的研究现状 |
2.3.3 国外体育类专业认证的研究现状 |
2.3.4 我国体育类专业认证的研究现状 |
2.3.5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综述评价 |
2.4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研究 |
2.4.1 各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现状 |
2.4.2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现状 |
2.4.3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综述评价 |
2.5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文本分析法 |
3.2.3 个案研究法 |
3.2.4 比较分析法 |
3.2.5 归纳总结法 |
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体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与《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对比分析 |
4.2 吉林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标准对比分析 |
4.2.1 白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标准对比分析 |
4.2.2 北华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标准对比分析 |
4.2.3 长春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标准对比分析 |
4.2.4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标准对比分析 |
4.2.5 吉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标准对比分析 |
4.2.6 吉林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标准对比分析 |
4.2.7 通化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标准对比分析 |
4.2.8 延边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标准对比分析 |
4.3 吉林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综合对比分析 |
4.3.1 师范类院校对比 |
4.3.2 综合类大学对比 |
4.3.3 体育类院校分析 |
4.4 吉林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标准出入及可能的原因 |
4.5 对吉林省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建议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江西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健美操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学前教育专业、健美操、课程设置的定义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学前教育专业相关的研究 |
2.2.2 健美操课程相关的研究 |
2.2.3 学前教育专业健美操课程相关的研究 |
2.2.4 健美操教学相关的研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江西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健美操课程开展现状调查分析 |
4.1.1 江西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健美操课程开展情况 |
4.2 江西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健美操课程设置现状及分析 |
4.2.1 江西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健美操课程类型的定位 |
4.2.2 江西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健美操课程的结构合理性设置分析 |
4.2.3 江西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健美操课程的内容合理性设置分析 |
4.3 江西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健美操课程教师调查结果 |
4.3.1 教师对学前教育专业健美操课程的目标定位 |
4.3.2 教师对健美操课的设计过程 |
4.3.3 教师对健美操课的教学设计 |
4.3.4 教学反思和评价状况 |
4.3.5 教师对健美操课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认识 |
4.4 影响江西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健美操课程设置的因素 |
4.4.1 江西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计划中健美操课程与学前教育关系的研究及分析 |
4.4.2 江西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健美操课程教学环境及教师师资力量的现状 |
4.4.3 江西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实践中对健美操课程内容的需求 |
4.5 江西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健美操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4.5.1 传统教学模式中过于重视知识技能 |
4.5.2 教师受到完成教学任务的压力 |
4.5.3 课程中主要照顾大多数学生进度 |
4.5.4 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有待加强 |
4.5.5 学生编创能力的培养有待加强 |
4.5.6 对江西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健美操课程存在问题提出的对策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访问所调查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负责人或健美操教师提纲 |
附录 B 江西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 |
附录 C 江西省高职院校任学前教育专业健美操课教师调查问卷 |
致谢 |
(4)慕课在上海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中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
1.1.2 慕课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应用的意义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慕课的起源 |
2.2 在线教育的发展 |
2.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3.1 慕课的概念 |
2.3.2 公共体育课程的概念 |
2.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4.1 国外研究综述 |
2.4.2 国内研究综述 |
2.5 公共体育慕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
2.5.1 慕课的内涵和基本特点 |
2.5.2 公共体育慕课教学模式的优势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访谈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慕课的实验设计 |
4.1 慕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开发 |
4.1.1 教学内容的开发 |
4.1.2 慕课内容的选择 |
4.2 公共体育慕课的制作流程 |
4.2.1 慕课定位 |
4.2.2 视频策划 |
4.2.3 影像摄制 |
4.2.4 视频剪辑 |
4.2.5 平台上线 |
4.3 实验对象、时间 |
4.3.1 实验对象 |
4.3.2 实验时间 |
4.4 教学过程的控制与组织实施 |
4.4.1 教学的实验控制 |
4.4.2 教学的组织实施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公共体育教师慕课素养水平的分析 |
5.1.1 公共体育教师文化素养水平的分析 |
5.1.2 公共体育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水平的分析 |
5.1.3 公共体育教师教学理念的分析 |
5.2 公共体育慕课授课效果分析 |
5.2.1 实验后学生学习效果分析 |
5.2.2 实验后学生文本反馈分析 |
5.2.3 授课效果及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 |
5.3 学生碎片化学习行为的分析 |
5.3.1 学生移动终端使用情况分析 |
5.3.2 学生碎片化学习结果分析 |
5.4 慕课教学模式学习兴趣的分析 |
5.4.1 在线教育对学生体育理论学习兴趣的分析 |
5.4.2 学生公共体育慕课理论课学习兴趣的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河南省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游泳课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游泳运动作用的相关研究 |
1.3.2 游泳课开设的相关研究 |
1.3.3 游泳课教学的相关研究 |
1.3.4 游泳课师资的相关研究 |
1.3.5 游泳课开展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1.3.6 国外高校游泳课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河南省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游泳课教学现状 |
3.1.1 河南省本科院校已开设公共体育游泳课高校 |
3.1.2 河南省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游泳课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 |
3.1.3 河南省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游泳课教材选用与编制 |
3.1.4 河南省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游泳课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
3.1.5 河南省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游泳课课时安排与班级设置 |
3.1.6 河南省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游泳课教学方法与手段 |
3.1.7 河南省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游泳课师资力量 |
3.1.8 河南省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游泳课教学条件 |
3.1.9 河南省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游泳课学习现状 |
3.1.10 河南省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游泳课考核形式 |
3.2 河南省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游泳课教学存在问题 |
3.2.1 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不完善,重视力度不够 |
3.2.2 缺少配套教材,学生课余练习受限 |
3.2.3 场馆缺口较大,教学条件不足 |
3.2.4 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单一 |
3.2.5 课时安排不合理,未按照学生水平分班教学 |
3.2.6 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手段相对滞后 |
3.2.7 存在师资缺口,师资力量薄弱 |
3.2.8 学生学习游泳需求高,但对游泳风险认知不足 |
3.2.9 游泳课考核形式单一 |
3.3 河南省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游泳课教学提升对策 |
3.3.1 制定符合本校情况的教学大纲与计划,加强重视 |
3.3.2 准备配套教材,增加校内游泳场馆开放频率 |
3.3.3 改善场馆设施等硬件条件 |
3.3.4 优化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 |
3.3.5 适量增加课时,根据学生水平划分班级层次 |
3.3.6 改善教学方法及手段 |
3.3.7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3.3.8 引导学生增强对游泳运动的风险认知 |
3.3.9 开展多样化考核形式 |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河南省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游泳课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教师问卷 |
附录 B 河南省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游泳课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学生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田径选修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部分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研究意义与现状 |
2.1 研究意义 |
2.2 研究现状 |
2.2.1 高校公共体育发展现状 |
2.2.2 高校田径教学发展现状 |
2.2.3 高校田径选修课发展现状 |
2.2.4 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安徽省高校田径选修课开展情况分析 |
4.1.1 公共体育课程开设形式 |
4.1.2 田径选修课开设情况 |
4.1.3 田径选修课课程内容 |
4.1.4 田径选修课资源配置 |
4.1.5 高校师生对于田径选修课的态度 |
4.1.6 田径选修课发展的大环境 |
4.2 田径选修课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
4.2.1 田径选修课的重要性逐渐被淡化 |
4.2.2 田径选修课教学内容存在滞后性 |
4.2.3 田径选修课基础资源配置不足 |
4.2.4 教师对田径选修课教学的信心降低 |
4.2.5 学生对田径选修课的兴趣和认同感缺失 |
4.2.6 田径选修课发展的大环境有待完善 |
4.3 安徽省高校田径选修课出现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学校影响因素 |
4.3.2 课程影响因素 |
4.3.3 教师影响因素 |
4.3.4 学生影响因素 |
4.3.5 环境影响因素 |
4.4 安徽省高校田径选修课的发展对策分析 |
4.4.1 构建多元化活动体系,营造浓厚的田径运动氛围 |
4.4.2 改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强化田径选修课重要性 |
4.4.3 突破“模板化”教学,构建开放式课堂 |
4.4.4 关注学生运动需求,提升学生田径学习兴趣 |
4.4.5 倡导田径资源共享,优化田径运动发展大环境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致谢 |
(7)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高职院校 |
2.1.2 公共体育课教学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关于体育教学目标的研究 |
2.2.2 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 |
2.2.3 关于体育课程内容的研究 |
2.2.4 关于体育教学方式的研究 |
2.2.5 关于体育评价的研究 |
2.2.6 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
2.2.7 关于学生学习的研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章 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开展现状及分析 |
3.1 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课程设置体系 |
3.1.1 教学目标 |
3.1.2 教学内容 |
3.1.3 课程设置 |
3.2 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教师的“教” |
3.2.1 教学模式 |
3.2.2 教学方法 |
3.2.3 教师评价 |
3.3 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学生的“学” |
3.3.1 学习效果 |
3.3.2 学习兴趣 |
3.3.3 学习评价 |
第四章 影响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因素分析 |
4.1 教学条件 |
4.1.1 师资水平 |
4.1.2 场地器材 |
4.2 管理制度 |
4.3 领导的重视程度 |
4.4 经费保障 |
第五章 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现存问题优化策略 |
5.1 加强体育课程建设 |
5.1.1 加强对公共体育课的重视 |
5.1.2 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
5.2 强化体育师资建设 |
5.3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
5.3.1 改进教学方法 |
5.3.2 完善教学评价 |
5.4 注重职业体能训练在教学中的应用 |
5.4.1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专业体能训练计划 |
5.4.2 合理构建多元化的职业体能训练模式 |
5.4.3 合理调整职业体能训练结构 |
5.5 加强体育场馆建设与经费投入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附录2 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
附录3 |
附录4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8)黑龙江省东南部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课程的概念 |
2.1.2 体育保健课的概念 |
2.1.3 体质弱势群体的概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有关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研究 |
2.2.2 有关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必要性研究 |
2.2.3 有关高校体育保健课改革的研究 |
2.2.4 有关体育保健课存在问题的研究 |
2.2.5 有关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建议的研究 |
2.2.6 国内研究小结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综述 |
2.3.2 国外研究小结 |
第3章 研究方案 |
3.1 研究目标与研究对象 |
3.1.1 研究目标 |
3.1.2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黑龙江省东南部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现状 |
4.1.1 黑龙江省东南部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选课学生情况分析 |
4.1.2 黑龙江省东南部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师资队伍现状 |
4.1.3 黑龙江省东南部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主观因素分析 |
4.1.4 黑龙江省东南部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客观因素分析 |
4.2 黑龙江省东南部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
4.2.1 学生方面 |
4.2.2 师资方面 |
4.2.3 教学方面 |
4.2.4 教学条件等方面 |
4.3 黑龙江省东南部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对策分析 |
4.3.1 积极引导,严格把关选课学生,促进教学规范运行 |
4.3.2 解放教师思想,保障教师权益,深化培训 |
4.3.3 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促进提高 |
4.3.4 优化资源配置,保障教学顺利实施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是课程改革的时代需求 |
1.1.2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存在一定问题 |
1.1.3 研究啦啦操选修课程对于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
1.1.4 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关于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相关研究 |
1.3.3 关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相关研究 |
1.3.4 关于高校啦啦操课程的相关研究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基本思路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资料法 |
2.3.2 问卷调查法 |
2.3.3 实地考察法 |
2.3.4 数理统计法 |
2.3.5 逻辑分析法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修课程开设基本情况分析 |
3.1.1 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修课程开设的现状 |
3.1.2 云南省普通高校啦啦操课程教学文件配备现状 |
3.2 云南省普通高校啦啦操选修课程编制的解读 |
3.2.1 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目标设定分析 |
3.2.2 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内容分析 |
3.2.3 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教学实施情况分析 |
3.2.4 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教学考核评价分析 |
3.3 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实践反思 |
3.3.1 啦啦操课程进入云南省高校的时间普遍偏短,课程开设不稳定 |
3.3.2 啦啦操课程目标表述过于笼统,领域划分不清晰 |
3.3.3 啦啦操课程内容相对空泛,教材的理论指导性不足 |
3.3.4 啦啦操课程实施方法相对保守 |
3.3.5 啦啦操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单一,评价内容和标准不够合理 |
3.4 云南省普通高校啦啦操课程实践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
3.4.1 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开设和定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3.4.2 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目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3.4.3 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内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3.4.4 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教学主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3.4.5 云南省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教学法方法存在问题与对策 |
3.4.6 当前啦啦操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3.4.7 部分高校啦啦操课程教学场地设施的存在问题及对策 |
3.4.8 高校啦啦操课程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10)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有关部门对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的重视 |
1.1.2 高等学校体育学习评价改革发展的需要 |
1.1.3 促进高校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评价 |
2.1.2 学习评价 |
2.1.3 体育学习评价 |
2.1.4 健美操 |
2.1.5 公共体育选项课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国外学习评价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假设与任务 |
3.1.1 研究假设 |
3.1.2 研究任务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资料法 |
3.3.2 问卷调查法 |
3.3.3 德尔菲法 |
3.3.4 模糊综合评价法 |
3.3.5 数理统计法 |
3.3.6 逻辑分析法 |
第4章 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现状分析 |
4.1 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开课基本情况调查 |
4.2 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现状 |
4.2.1 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教师和学生对学习评价的认识 |
4.2.2 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教师和学生对学习评价体系的满意度 |
4.2.3 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内容 |
4.2.4 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方法 |
4.2.5 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主体 |
第5章 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 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
5.1.1 加德纳(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 |
5.1.2 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 |
5.1.3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
5.1.4 《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 |
5.2 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5.2.1 全面性原则 |
5.2.2 科学性原则 |
5.2.3 针对性原则 |
5.2.4 方向性原则 |
5.2.5 客观性原则 |
5.2.6 可行性原则 |
5.3 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确立 |
5.3.1 形成学习评价指标的初始框架 |
5.3.2 评价指标的含义 |
5.3.3 咨询专家的遴选 |
5.3.4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过程 |
5.3.5 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5.4 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及量表建立 |
5.4.1 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系数的建立 |
5.4.2 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各评价指标合成权重值 |
5.4.3 昆明市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量表建立 |
5.4.4 评价指标体系初步验证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高等师范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 郑小凤.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对吉林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影响研究[D]. 张鑫. 吉林体育学院, 2021(02)
- [3]江西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健美操课程设置研究[D]. 蔡玉丹.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4)
- [4]慕课在上海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中的实证研究[D]. 郭峰.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河南省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游泳课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D]. 苏君靓. 河南大学, 2020(02)
- [6]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田径选修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部分高校为例[D]. 杨露露.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及优化研究[D]. 于征征.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4)
- [8]黑龙江省东南部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马依阳.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0(02)
- [9]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啦啦操选项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D]. 秦新.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10]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胡培培.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