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虫剂对长尾鲵幼虫、蛹和卵的毒性

杀虫剂对长尾鲵幼虫、蛹和卵的毒性

一、杀虫剂对潜蝇姬小蜂幼虫、蛹和卵的毒性(论文文献综述)

伍一军[1](2020)在《近二十年我国杀虫剂毒理学研究进展(Ⅰ)——杀虫剂的毒性与环境安全性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介绍了中国昆虫学家、杀虫剂毒理学研究者与植物保护专家及害虫防治工作者最近20年来在杀虫剂的毒性,尤其是杀虫剂对靶标害虫及非靶标昆虫的毒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就杀虫剂对害虫的防控效果、杀虫剂对天敌昆虫的影响以及杀虫剂的环境安全性方面的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性综述。

金磊[2](2020)在《稻田常用六种杀菌剂对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的毒性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利用天敌控制害虫是我国当下以及未来生物防治的重要课题。赤眼蜂是目前应用面积最广最成功的寄生性天敌种类,是多种农业鳞翅目害虫的重要卵寄生蜂。杀菌剂的大量使用是否对寄生性天敌如赤眼蜂的存活、发育和繁殖等产生不利影响?本文在室内评估了目前稻田常用的六种杀菌剂丙硫菌唑、苯醚甲环唑、噻呋酰胺、嘧菌酯、咪鲜胺和戊唑醇对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的影响,以期为生产上合理使用杀菌剂,协调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首先通过药膜法测定了六种杀菌剂对螟黄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和寿命的影响,并测定了杀菌剂混剂对螟黄赤眼蜂的毒力作用;其次以浸渍法和药膜法测定了六种杀菌剂对螟黄赤眼蜂的生长发育及后代的影响;最后以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s)和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r E)两种解毒酶为指标,研究了六种杀菌剂对其活性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咪鲜胺的毒性最高,LC50为116.25 mg/L,戊唑醇次之,LC50为225.90mg/L,均为中等风险药剂;丙硫菌唑、苯醚甲环唑、噻呋酰胺和嘧菌酯对螟黄赤眼蜂的LC50值均大于2000mg/L,为低风险性药剂。咪鲜胺和戊唑醇致死中时间LT50为0.27d和0.35d,均显着降低螟黄赤眼蜂寿命;丙硫菌唑、苯醚甲环唑、噻呋酰胺、嘧菌酯处理的螟黄赤眼蜂寿命均与对照无显着差异。2.六种杀菌剂对螟黄赤眼蜂生长发育指标及子代影响具有显着差异,咪鲜胺和戊唑醇处理发育期螟黄赤眼蜂均不同程度显着降低其羽化率并显着升高羽化蜂畸形率,且咪鲜胺对F0和F1代螟黄赤眼蜂寄生力具显着降低作用;噻呋酰胺和嘧菌酯显着升高发育期各虫态螟黄赤眼蜂的畸形率,且蛹期处理均降低其羽化蜂寄生力;苯醚甲环唑和丙硫菌唑不同处理方式对螟黄赤眼蜂无生长发育毒性,各指标与对照无显着差异;在性比上,六种杀菌剂对螟黄赤眼蜂无显着影响。3.咪鲜胺分别与丙硫菌唑和噻呋酰胺混合后对螟黄赤眼蜂8-24h存活影响与对照无显着差异;戊唑醇分别与丙硫菌唑、嘧菌酯和噻呋酰胺混合在特定时间阶段存活表现与对照差异不显着;表明相应杀菌剂混剂毒性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程度的下降。4.进一步试验表明,丙硫菌唑、嘧菌酯和噻呋酰胺诱导螟黄赤眼蜂GSTs或Car E解毒酶的活性显着升高;戊唑醇和咪鲜胺对螟黄赤眼蜂GSTs和Car E活性影响主要表现在处理24h的抑制作用;苯醚甲环唑对螟黄赤眼蜂体内两种解毒酶活性影响与对照差异不显着。综上所述,本文较为系统的分析了丙硫菌唑等六种杀菌剂对螟黄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发育及对子代的雌雄比、致畸以及解毒酶等影响,为合理使用杀菌剂提供了科学依据。基于此提出实际生产建议,咪鲜胺和戊唑醇对螟黄赤眼蜂致死效应和生长发育毒性较大,应避免在放蜂期使用;嘧菌酯和噻呋酰胺应当谨慎使用,虽无致死效应但对生长发育造成影响;丙硫菌唑和苯醚甲环唑与螟黄赤眼蜂具较好的相容性,可以推广使用。

时敏,唐璞,王知知,黄健华,陈学新[3](2020)在《中国寄生蜂研究及其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寄生蜂是一类重要的寄生性天敌昆虫,种类繁多、习性复杂,在害虫生物防治和综合治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产卵时,寄生蜂携带的毒液、多DNA病毒等寄生因子就会随之进入寄主体内,发挥调控寄主生长、发育、免疫、代谢、行为的作用,从而保障了寄生蜂后代的发育。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寄生蜂的系统分类、资源普查、生物学、生态学、寄主调控、人工繁殖、释放应用、田间保护和助增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进行了概述和整理。

刘潇[4](2019)在《新烟碱类杀虫剂对三种赤眼蜂毒性效应研究及风险评估》文中研究表明在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方面,天敌昆虫是一种重要的天然资源。在天敌昆虫的种类中,赤眼蜂Trichogramma spp作为一种卵寄生蜂,是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的害虫天敌。近十几年来,新烟碱类杀虫剂一直在我国杀虫剂市场占有重要位置,而新烟碱类杀虫剂与天敌昆虫的环境相容性一直备受争议,并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七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啶虫脒、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噻虫啉、呋虫胺、烯啶虫胺)对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和拟澳洲赤眼蜂(T.confusum)的急性毒性效应和亚致死毒性效应的研究,来阐述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赤眼蜂的安全风险性,为保护天敌昆虫,指导田间科学合理用药,协调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关系,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赤眼蜂急性毒性及风险性。用管测药膜法测定七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赤眼蜂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对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具有最高毒性的新烟碱杀虫剂为烯啶虫胺,LC50值分别为0.060和0.066 mg a.i./L,而对拟澳洲赤眼蜂急性毒性最高的新烟碱类杀虫剂为呋虫胺,LC50值为0.07 mg a.i./L。对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急性毒性最低的新烟碱类杀虫剂分别为啶虫脒、噻虫啉和噻虫啉,LC50值分别为1.20、1.19和1.73 mg a.i./L。此外,从风险系数结果得知,新烟碱类杀虫剂对此三种赤眼蜂均有风险。其中,啶虫脒是最安全的新烟碱类杀虫剂,属于低风险药剂。风险系数分别为松毛虫赤眼蜂25.0,玉米螟赤眼蜂29.4,拟澳洲赤眼蜂25.4,而其余六种杀虫剂对赤眼蜂的风险等级均为中等风险。2、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赤眼蜂寄生力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七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均在低致死浓度下对三种赤眼蜂具有显着影响。根据EC50结果,对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力毒性最小的新烟碱类杀虫剂是啶虫脒,EC50值分别为3.72、1.102 mg a.i./L,对拟澳洲赤眼蜂的毒性最小的是噻虫啉,EC50值为1.225 mg a.i./L。另外,呋虫胺对三种赤眼蜂寄生力的影响最大,EC50值分别为0.033、0.038、0.0079 mg a.i./L。3、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赤眼蜂羽化率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赤眼蜂羽化率产生显着影响。其中,啶虫脒对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羽化率影响最小,EC50分别是8.79、2.91 mg a.i./L。而噻虫啉对拟澳洲赤眼蜂影响最小,EC50值为5.142 mg a.i./L。对这三种赤眼蜂羽化率影响最大的均为烯啶虫胺,EC50分别是0.359、0.239、0.205 mg a.i./L。通过对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赤眼蜂急性毒性和亚致死毒性研究可知,七种杀虫剂对赤眼蜂均具有较高的毒性且对赤眼蜂成蜂的寄生力和羽化率均有不同程度影响。在新烟碱类杀虫剂中,仅啶虫脒和噻虫啉与赤眼蜂的环境相容性相对较好,而呋虫胺和烯啶虫胺相对较差。因此,在室外大田或者室内蔬菜大棚使用时,应当注意杀虫剂对赤眼蜂的影响,同时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更好地保护天敌种群,使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更好地相结合,以达到农业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的最大化。

沈顺章,牛黎明,张方平,付皖钰,章娅芳,符悦冠,朱俊洪[5](2018)在《几种常用杀虫剂对日本食蚧蚜小蜂的毒性》文中认为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 nigra Nietner)和六点始叶螨(Eotetranychus sexmaculatus Riley)是橡胶树的重要害虫,为协调其药剂防治与天敌(日本食蚧蚜小蜂)利用,在室内采用药膜法和喷雾法测定了6种常用杀虫(杀螨)剂对日本食蚧蚜小蜂的毒力。结果表明:噻嗪酮、三氟氯氰菊酯、阿维菌素等3种药剂喷药后24 h成蜂死亡率均为100%,而螺虫乙酯、氟啶虫酰胺药后24 h成蜂死亡率为2.61%17.39%;6种药剂处理日本食蚧蚜小蜂的蛹后,其羽化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氟啶虫酰胺>螺虫乙酯>噻嗪酮>阿维菌素>三氟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羽化后成虫寿命最长为螺虫乙酯1 500倍液处理(23.89 d),最短为溴氰菊酯1 500倍液处理(0 d);用6种药剂处理日本食蚧蚜小蜂的高龄幼虫后,其羽化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螺虫乙酯>氟啶虫酰胺>溴氰菊酯>阿维菌素>三氟氯氰菊酯=噻嗪酮,羽化后成虫寿命以氟啶虫酰胺2 500倍液处理最长,为18.80 d;药剂处理后日本食蚧蚜小蜂的寄生率及产卵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噻嗪酮>阿维菌素>三氟氯氰菊酯>氟啶虫酰胺>螺虫乙酯>溴氰菊酯。因此,以成蜂死亡率、蛹羽化率、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等生物参数为评判,推荐使用氟啶虫酰胺螺虫乙酯防治橡副珠蜡蚧。

康育光[6](2015)在《6种杀虫剂防治南美斑潜蝇的效果试验》文中提出对6种杀虫剂防治南美斑潜蝇的药效进行了对比试验。结过表明,6种农药在室内防治南美斑潜蝇低龄幼虫和成虫的效果明显高于对3龄幼虫的防治效果,其中斑蛾清药效发挥快,持续时间长;阿维菌素、灭蝇胺虽然药效比较迟缓,但持续时间较长,防效都能达到90%以上,总的防治效果较好;毒死蜱、杀虫双速效性好,药后1 d的死亡率就达到80%以上,但防效期不长,总的防治效果不如前3种药剂。

陈德锟[7](2014)在《杀虫剂对烟蚜茧蜂的毒性及对其行为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选用4种烟田常用杀虫剂5%阿维菌素、5%啶虫脒、10%顺式氯氰菊酯和10%吡虫啉,研究其对烟蚜茧蜂的毒性及对烟蚜茧蜂的寄生、发育和行为的影响。在室内用试管药膜法和饲喂法测定对烟蚜茧蜂成蜂的毒性,并在烟蚜茧蜂各虫期使用亚致死浓度处理,研究这些杀虫剂对其羽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阿维菌素的触杀毒性和胃毒毒性最强,24h死亡率分别为87.78%和94.44%;吡虫啉的触杀毒性和胃毒毒性最弱,24h死亡率分别为41.11%和61.11%;啶虫脒和顺式氯氰菊酯的触杀和胃毒毒性居中,24h死亡率分别为37.78%、54.44%和67.78%、86.66%。在寄生蜂卵期用药,阿维菌素和啶虫脒可显着降低当代成蜂羽化率;在幼虫期用药,4种杀虫剂均显着降低了成蜂的羽化率;在蛹期处理,4种杀虫剂对成蜂的羽化率均没有显着影响。除了在寄生蜂幼虫期使用阿维菌素会使雌蜂比例显着高于对照外,其余3种杀虫剂对雌蜂比例均无显着影响。这些杀虫剂在烟蚜茧蜂成虫期使用,死亡率均较高。杀虫剂对烟蚜茧蜂的寄生、寿命,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4种杀虫剂在烟蚜茧蜂的成蜂期施药能显着降低烟蚜茧蜂寄生率。在寄生蜂卵、幼虫、蛹期施药对成蜂寿命及成蜂寄生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在寄生蜂的卵和幼虫期用烟蚜亚致死浓度处理后对形成的蛹重和对照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杀虫剂的残留毒性测定中,阿维菌素的残留毒性最强,在施药后10d死亡率仍达到34.44%,显着高于其它处理。吡虫啉和顺式氯氰菊酯残留毒性均较低。利用“Y”型嗅觉仪测得烟蚜茧蜂对不同气味源的选择反应,表明4种杀虫剂喷施在有蚜烟叶上烟蚜茧蜂对阿维菌素、啶虫脒、吡虫啉和顺式氯氰菊酯处理的选择率分别为:55.33%、53.33%、51.33%、63.33%,这和烟蚜茧蜂对无药剂有蚜烟叶68.00%的选择率相比均有所下降。烟蚜茧蜂触角电位反应:各处理的烟蚜茧蜂雌雄蜂对反-2-己烯醛、正己醛的相对值较大。对水杨酸甲酯反应中,阿维菌素处理的雌蜂EAG相对值为0.725,显着高于其它药剂处理。对芳樟醇的反应,对雌蜂处理中,除顺式氯氰菊酯处理外,其它3种药剂处理显着低于对照,雌雄蜂之间除阿维菌素和对照外,其它3组处理均没有达到显着差异。4种杀虫剂处理的雌雄蜂对p-石竹烯、α-蒎烯的EAG相对值均较小。经各杀虫剂烟蚜茧蜂亚致死浓度处理的烟蚜茧蜂对移动路程、速度和刺探频率均低于对照。其中经亚致死浓度啶虫脒处理的烟蚜茧蜂的路程、速度和刺探频率均最低,表明啶虫脒对烟蚜茧蜂的行为影响较大。

秦卓,赵飞,孔维娜[8](2014)在《几种杀虫剂对美洲斑潜蝇的防治效果》文中研究说明对8种杀虫剂防治美洲斑潜蝇的药效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8种药剂在室内防治美洲斑潜蝇低龄幼虫和成虫的效果明显高于3龄幼虫,其中,斑蛾清不仅速效性强,而且持续时间长;阿维菌素、灭蝇胺虽然药效比较迟缓,但持续时间较长,防效都能达到90%以上,总的防治效果较好;毒死蜱、杀虫双速效性好,药后1 d的死亡率均达到80%以上,但防效期不长,总的防治效果不如前3种药剂;速灭杀丁的防效一般,效果最差的是乐果。

王伟,王文霞,刘万学,程立生,万方浩[9](2012)在《芙新姬小蜂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芙新姬小蜂Neochrysocharis formosa(Westwood)是一种卵育型抑性单内寄生蜂,可以通过产卵寄生和寄主取食两种方式致死寄主,该蜂在我国分布广泛,是多种斑潜蝇类害虫的优势寄生性天敌。本文综述了国际上其分类地位、分布、寄主种类、寄主取食、繁殖、寿命、性比(尤其是孤雌产雌现象及机理)、控害效果等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展,并讨论了雌蜂寄主取食行为的营养生理及其面临寄主的产卵行为和寄生行为的"权衡",以及成虫期的非寄主营养的补充及营养缺失对其生防效应的影响。

王伟[10](2012)在《两种卵育型寄生蜂的寄主取食对其寿命和繁殖力的影响以及营养生理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卵育型(synovigenic)寄生蜂指雌蜂在羽化时卵巢中无成熟卵子或成熟卵子很少,雌蜂需要取食寄主获取满足其卵成熟及持续产卵和存活的营养需求。寄生蜂卵育型程度常以卵子发生指数(Ovigey Index,OI)来表示,即雌蜂羽化时体内所含的成熟卵数量占雌蜂一生潜在生殖力的比例。鉴于卵育型雌蜂以寄主为食的资源利用方式和寄主取食行为(host-feeding)在生态学上的进化意义以及对生物防治应用的启示,本研究以斑潜蝇类害虫的两种优势寄生蜂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为对象,采用实验生态学、昆虫生理学、昆虫行为学等相结合方法,首先研究了两种雌蜂内生殖系统结构及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动态;接下来,从单种角度,分别研究2种雌蜂取食寄主(斑潜蝇幼虫)对其寿命和卵子发生/繁殖力等生活史特征随优势效应;雌蜂取食寄主的营养物质吸收和发生动态;然后,进一步研究了自然界中常见五种糖对2种雌蜂寿命和繁殖力等生活史的影响及其对雌蜂体内营养物质的影响动态;最后研究了2种雌蜂耐营养协迫能力。在此基础上,同时对两种寄生蜂生活史特征比较,建立寄生蜂卵育型程度与其生活史特征差异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两种雌蜂内生殖系统结构、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动态采用解剖的方法观察了两种雌蜂内生殖系统结构和雌蜂的卵巢发育模式及卵子发生动态,结果显示,1)潜蝇姬小蜂雌蜂和芙新姬小蜂雌蜂的内生殖系统主要由1对卵巢、2条侧输卵管、1条中输卵管、1个受精囊、1个粘液腺、1个毒腺和1条杜氏腺组成;此外,潜蝇姬小蜂还有1对中输卵管附腺。两种雌蜂的卵巢基本由6根卵巢管组成,个体间偶有差别。2)两种雌蜂的卵巢均在化蛹第1d形成;化蛹第3天,芙新姬小蜂形成卵巢管和卵室并出现卵黄沉淀,均比潜蝇姬小蜂早1d;潜蝇姬小蜂初羽化时无成熟卵子,为强卵育型寄生蜂;而芙新姬小蜂羽化时有部分成熟卵子,卵育型程度稍弱;与取食清水(对照)相比,取食寄主能够促进卵子的快速形成。2、两种雌蜂取食寄主食物相对于非寄主食物对其寿命和卵子发生的优势分别比较了两种雌蜂取食寄主食物(美洲斑潜蝇幼虫)、葡萄糖、寄主+葡萄糖、蒸馏水的寿命和卵子发生动态,结果显示,1)潜蝇姬小蜂取食寄主幼虫、葡萄糖、寄主+葡萄糖以及蒸馏水的寿命分别为20.2±1.6d、34.6±1.9d、23.9±2.1d和3.3±0.2d,羽化后10d内成熟卵子累积量分别为139.2±1.5粒、36.8±0.4粒、134.9±1.6粒和5.2±0.3粒;雌蜂卵子重吸收后,重新取食寄主幼虫可以在24h形成新的成熟卵子,而取食葡萄糖不能形成新的卵子;2)芙新姬小蜂取食寄主幼虫、葡萄糖、寄主+葡萄糖以及蒸馏水的寿命分别为11.4±0.7d、24.2±1.6d、16.1±1.4d和2.7±0.2d,羽化后10d内成熟卵子累积量分别为99.6±1.1粒、64.4±0.8粒、102.2±1.0粒和28.7±1.0;雌蜂卵子重吸收后,取食寄主可以在12h形成新的成熟卵子,取食葡萄糖不能形成新的卵子;3)寄主取食和非寄主食物均能显着延长2种雌蜂的寿命,寄主取食促进形成更多成熟卵子,而非寄主食物不能促进卵子的形成,但能延缓卵子的重吸收;在提供寄主的情况下,补充营养葡萄糖对两种雌蜂的寿命和卵子发生促进作用存在差异,总体表现均可以延长寿命,但对总卵子数没有显着影响。3、两种雌蜂取食寄主相对于非寄主食物对其自身体内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分别比较测定2种雌蜂取食寄主幼虫、葡萄糖、寄主+葡萄糖、蒸馏水的体内营养指标的发生动态,结果显示,1)取食寄主的潜蝇姬小蜂体内的体糖和肝糖含量明显低于取食非寄主食物的雌蜂,脂类物质的含量高于取食非寄主食物的雌蜂;2)取食寄主的芙新姬小蜂体内果糖和肝糖的含量明显低于取食寄主的雌蜂,脂在物质高于取食非寄主的雌蜂;3)潜蝇姬小蜂脂类物质下降趋势不明显,而芙新姬小蜂体内的脂类物质呈快速下降趋势,说明潜蝇姬小蜂具有一定合能脂类物质的能力,而芙新姬小蜂则不能合成脂类物质。4、自然界常见5种糖对于两种雌蜂寿命和卵子发生的影响分别比较测定了2种雌蜂取食自然界中常见的五种糖(葡萄糖、果糖、蔗糖、海藻糖、松三糖)的寿命和卵子发生动态,结果显示,1)取食果糖的潜蝇姬小蜂寿命最长,40.3±1.6d,取食松三糖的寿命最短,为24.5±1.8d;2)对于芙新姬小蜂而言,取食葡萄糖的个体寿命最长,取食松三糖的雌蜂寿命最短;3)单糖在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的寿命中均起着最重要作用,但对雌蜂的最佳适应则存在种间差异。5、两种雌蜂的耐营养胁迫能力比较测定了2种雌蜂在不同的营养胁迫处理下,雌蜂的寿命及资本营养(capital)和摄取(income)营养的含量动态,结果显示,1)寄生蜂羽化初期个体的大小与初始资本营养成正相关,初羽化的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体内以体糖和肝糖含量最高;2)短期的营养胁迫对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寿命影响不大,随着营养胁迫时间的加深,两种寄生蜂的寿命急剧缩短;3)发生营养协迫时,通过补充营养后,雌蜂体内糖类物质保持在一定的水平,说明这两种蜂能合成糖类物质,但脂类物质含量逐渐减少,由于潜蝇姬小蜂下降程度远低于芙新姬小蜂,进一步证明潜蝇姬小蜂具有一定合能脂类物质的能力,而芙新姬小蜂不能合成脂类物质。综合分析,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均为典型的卵育型寄生蜂,但潜蝇姬小蜂的卵育型程度更强;两种雌蜂取食寄主幼虫和非寄主食物均能延长其寿命,但寄主食物能促进形成新的成熟卵子,而非寄主食物不能促进形成新的成熟卵子,但可以延缓卵子的重吸收,这是因为这2种雌蜂成虫期均不具备脂肪生成能力,因此,雌蜂的卵子形成依赖于寄主食物中的脂肪营养,而寿命则依赖于获得的碳水化合物。研究结果/结论将最终在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寄主取食行为在寄生蜂行为生态学上的进化意义,并在实践上为该类寄生蜂生物防治应用提供指导。

二、杀虫剂对潜蝇姬小蜂幼虫、蛹和卵的毒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杀虫剂对潜蝇姬小蜂幼虫、蛹和卵的毒性(论文提纲范文)

(1)近二十年我国杀虫剂毒理学研究进展(Ⅰ)——杀虫剂的毒性与环境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杀虫剂毒性
    1.1 杀虫剂对害虫的毒性
        1.1.1有机磷与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1.1.2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1.1.3 烟碱类类杀虫剂
        1.1.4 大环内酯类杀虫剂
        1.1.5 酰胺类杀虫剂
        1.1.6 生物毒素类杀虫剂
        1.1.7 其他杀虫剂
        1.1.8 杀虫剂与其他化学物对害虫的联合毒性
        1.1.9 手性杀虫剂对害虫的毒性作用问题
    1.2 杀虫剂对非靶标昆虫的毒性
        1.2.1 杀虫剂对家蚕的毒性
        1.2.2 杀虫剂对蜜蜂的毒性
        1.2.3 杀虫剂联合使用及施用方式对非靶标昆虫毒性的影响
2 杀虫剂的生态环境安全性
    2.1 杀虫剂对害虫天敌的影响
    2.2 杀虫剂在环境中的残留
    2.3 杀虫剂对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威胁
3 总结与展望

(2)稻田常用六种杀菌剂对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的毒性和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1.1 寄生蜂在生物防治中的现状
        1.1.1 寄生蜂在害虫综合防治的作用与应用
        1.1.2 影响寄生蜂个体发育的因素
        1.1.2.1 环境因子
        1.1.2.2 营养源
        1.1.2.3 转基因作物
        1.1.2.4 竞争
        1.1.2.5 化学农药
    1.2 天敌赤眼蜂的研究与应用
        1.2.1 生物学特性
        1.2.2 应用概况
        1.2.3 农药对赤眼蜂的安全性评价方法
    1.3 杀菌剂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1.3.1 三唑类杀菌剂
        1.3.2 呼吸抑制类杀菌剂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六种杀菌剂对螟黄赤眼蜂成蜂的毒力测定
    2.1 材料和方法
        2.1.1 供试蜂种及寄主昆虫
        2.1.2 供试药剂
        2.1.3 对螟黄赤眼蜂成蜂的毒力测定
        2.1.4 对螟黄赤眼蜂成蜂存活及寿命的影响
        2.1.5 混剂对螟黄赤眼蜂成蜂存活的影响
        2.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杀菌剂对螟黄赤眼蜂的毒力测定结果
        2.2.2 杀菌剂对螟黄赤眼蜂存活及寿命的影响
        2.2.3 螟黄赤眼蜂的致死中时间
        2.2.4 混剂对螟黄赤眼蜂成蜂存活的影响
    2.3 小结与讨论
3 六种杀菌剂对螟黄赤眼蜂发育及后代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供试蜂种及寄主昆虫
        3.1.2 供试药剂
        3.1.3 对螟黄赤眼蜂各虫态毒性的测定
        3.1.4 蛹期浸药对其寄生及子代的影响测定
        3.1.5 处理成蜂对其寄生及子代的影响测定
        3.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杀菌剂对螟黄赤眼蜂各虫态的毒性
        3.2.2 蛹期浸药对其寄生及子代的影响
        3.2.3 处理成蜂对其寄生及子代的影响
    3.3 小结与讨论
4 六种杀菌剂对螟黄赤眼蜂两种解毒酶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蜂种及寄主昆虫
        4.1.2 供试药剂
        4.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4.1.4 总蛋白浓度测定
        4.1.5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测定
        4.1.6 羧酸酯酶(CarE)活性测定
        4.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杀菌剂对螟黄赤眼蜂谷胱甘肽 S-转移酶(GSTs)的影响
        4.2.2 杀菌剂对螟黄赤眼蜂羧酸酯酶(CarE)的影响
    4.3 小结与讨论
5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3)中国寄生蜂研究及其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寄生蜂的分类和资源发掘
    1.1 寄生蜂的分类研究
    1.2 寄生蜂的资源发掘
2 寄生蜂的生物学
    2.1 幼蜂发育
    2.2 寄主选择
    2.3 寄主适合度
    2.4 寄生效率
    2.5 行为学特性
        2.5.1 母代雌蜂的照料行为
        2.5.2母蜂的学习经历
        2.5.3 雄性蜂的争斗行为
        2.5.4 寄生蜂的视觉和嗅觉
    2.6 飞行和扩散
3 寄生蜂的生态学
    3.1 生物因素
        3.1.1 种间竞争
        3.1.2植物次生代谢物质与挥发物
        3.1.3 微生物
        3.1.4中性昆虫
        3.1.5转Bt基因抗虫作物
    3.2 非生物因素
        3.2.1 温湿度
        3.2.2 光照和颜色
        3.2.3 化学农药
        3.2.4 其他因素
4 寄生蜂对寄主生理、发育、生殖、行为的调控
    4.1 寄生因子及功能
        4.1.1 毒液
        4.1.2 多DNA病毒
        4.1.3 畸形细胞
        4.1.4 其他因子
    4.2 寄生蜂对寄主免疫、代谢、发育、生殖、行为的影响
        4.2.1 对寄主免疫的影响
        4.2.2 对寄主营养代谢的影响
        4.2.3 对寄主内分泌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4.2.4 对寄主生殖的影响
        4.2.5 对寄主抗逆性的影响
        4.2.6 对寄主行为的影响
5 寄生蜂的人工繁殖
    5.1 替代寄主
    5.2 补充营养
    5.3 低温贮藏
    5.4 滞育调控
    5.5 其他因素
6 生物防治技术与策略
    6.1 寄生蜂的人工释放
        6.1.1 单种天敌释放
        6.1.2 多种天敌联合释放
    6.2 寄生蜂的保护和助增
        6.2.1 作物间作
        6.2.2 种植蜜源植物
        6.2.3 植物支持系统和生态调控
7 总结和展望

(4)新烟碱类杀虫剂对三种赤眼蜂毒性效应研究及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寄生蜂在害虫防治中的作用与应用
    1.2 赤眼蜂的研究与应用
    1.3 赤眼蜂的种类与分布
        1.3.1 松毛虫赤眼蜂
        1.3.2 玉米螟赤眼蜂
        1.3.3 拟澳洲赤眼蜂
    1.4 新烟碱类杀虫剂作用机理与市场前景
    1.5 新烟碱杀虫剂
        1.5.1 氯代烟碱类-吡虫啉、啶虫脒、烯啶虫胺
        1.5.2 硫代烟碱类-噻虫嗪、噻虫胺、噻虫啉
        1.5.3 呋喃烟碱类-呋虫胺
    1.6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赤眼蜂的影响
        1.6.1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赤眼蜂急性毒性
        1.6.2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赤眼蜂亚致死效应
    1.7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登记情况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杀虫剂
    2.2 赤眼蜂蜂种来源
    2.3 赤眼蜂的扩繁
        2.3.1 寄主卵的选择
        2.3.2 赤眼蜂的饲养
    2.4 试剂及仪器设备
        2.4.1 试剂
        2.4.2 仪器设备
        2.4.3 分析统计软件
    2.5 试验方法
        2.5.1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赤眼蜂急性毒性测定方法
        2.5.2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赤眼蜂亚致死毒性试验方法
    2.6 风险评估
    2.7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3.1.1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松毛虫赤眼蜂的急性毒性
        3.1.2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玉米螟赤眼蜂的急性毒性
        3.1.3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拟澳洲赤眼蜂的急性毒性
        3.1.4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三种赤眼蜂急性毒性LC50结果比较
        3.1.5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三种赤眼蜂的风险性
    3.2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三种赤眼蜂寄生力的影响
        3.2.1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松毛虫赤眼蜂寄生力影响
        3.2.2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力影响
        3.2.3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拟澳洲赤眼蜂寄生力影响
        3.2.4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三种赤眼蜂寄生力影响试验结果
    3.3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三种赤眼蜂羽化率的影响
        3.3.1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松毛虫赤眼蜂羽化率的影响
        3.3.2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玉米螟赤眼蜂羽化率的影响
        3.3.3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拟澳洲赤眼蜂羽化率的影响
        3.3.4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三种赤眼蜂羽化率影响试验结果
4 讨论
    4.1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赤眼蜂的急性毒性
    4.2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赤眼蜂寄生力影响
    4.3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赤眼蜂羽化率影响
    4.4 辛醇水分配系数与毒力的关系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8 致谢

(5)几种常用杀虫剂对日本食蚧蚜小蜂的毒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昆虫
        1.1.2 供试药剂
    1.2 方法
        1.2.1 常用杀虫 (杀螨) 剂对日本食蚧蚜小蜂成蜂存活的影响
        1.2.2 常用杀虫 (杀螨) 剂对日本食蚧蚜小蜂蛹的影响
        1.2.3 常用杀虫 (杀螨) 剂对日本食蚧蚜小蜂高龄幼虫的影响
        1.2.4 常用杀虫 (杀螨) 剂对日本食蚧蚜小蜂产卵的影响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常用杀虫 (杀螨) 剂对日本食蚧蚜小蜂成蜂存活的影响
    2.2常用杀虫 (杀螨) 剂对日本食蚧蚜小蜂蛹的影响
        2.2.1常用杀虫 (杀螨) 剂对日本食蚧蚜小蜂蛹存活的影响
        2.2.2 常用杀虫 (杀螨) 剂处理蛹后的成虫寿命
    2.3 常用杀虫 (杀螨) 剂对日本食蚧蚜小蜂高龄幼虫的影响
        2.3.1 常用杀虫 (杀螨) 剂对日本食蚧蚜小蜂高龄幼虫存活的影响
        2.3.2 常用杀虫 (杀螨) 剂处理日本食蚧蚜小蜂高龄幼虫后的成虫寿命
    2.4 常用杀虫 (杀螨) 剂对日本食蚧蚜小蜂产卵的影响
        2.4.1 常用杀虫 (杀螨) 剂对日本食蚧蚜小蜂寄生率的影响
        2.4.2 常用杀虫 (杀螨) 剂对日本食蚧蚜小蜂产卵量影响
3 讨论

(6)6种杀虫剂防治南美斑潜蝇的效果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药剂
    1.2 供试虫源
    1.3 试验设计
        1.3.1 幼虫的室内药效测定
        1.3.2 成虫的室内药效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6种药剂室内防治南美斑潜蝇幼虫的结果
    2.2 6种药剂室内防治南美斑潜蝇成虫的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7)杀虫剂对烟蚜茧蜂的毒性及对其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烟蚜茧蜂的生物学特性
        1.1 烟蚜茧蜂的发育
        1.2 烟蚜茧蜂的交配
        1.3 寿命
        1.4 生殖与性比
        1.5 羽化
    2 烟蚜茧蜂的运用
    3 杀虫剂对天敌不同虫期的毒性
    4 杀虫剂对天敌昆虫亚致死效应研究
    5 昆虫触角电位的研究
    6 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杀虫剂对烟蚜茧蜂的致死与亚致死效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寄主植物
        1.1.2 供试虫源
        1.1.3 供试试剂
        1.2 试验方法
        1.2.1 杀虫剂对烟蚜及烟蚜茧蜂成蜂的毒性测定
        1.2.2 杀虫剂对烟蚜茧蜂羽化率及雌蜂比例的影响
        1.2.3 杀虫剂对烟蚜茧蜂成蜂寄生、寿命和蛹重的影响
        1.2.4 杀虫剂残留对烟蚜茧蜂成蜂毒性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杀虫剂对烟蚜的毒力测定
        2.2 杀虫剂对烟蚜茧蜂成蜂的毒性测定
        2.3 杀虫剂对烟蚜茧蜂羽化率、雌蜂比例的影响
        2.4 杀虫剂对烟蚜茧蜂成蜂寄生、寿命和蛹重的影响
        2.5 杀虫剂残留对烟蚜茧蜂成蜂毒性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杀虫剂对烟蚜茧蜂行为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寄主植物
        1.1.2 供试虫源
        1.1.3 仪器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烟蚜茧蜂嗅觉生测
        1.2.2 烟蚜茧蜂触角电位试验
        1.2.3 杀虫剂对烟蚜茧蜂行为的影响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蚜茧蜂嗅觉生测
        2.2 烟蚜茧蜂触角电位试验
        2.3 杀虫剂对烟蚜茧蜂行为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几种杀虫剂对美洲斑潜蝇的防治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和方法
    1.1供试药剂
    1.2虫源
    1.3试验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讨论

(9)芙新姬小蜂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芙新姬小蜂科属分类地位及分布
2 主要生物生态学特性
    2.1 寄主范围及田间优势度
        2.1.1 寄主范围该蜂寄主范围广泛。目前已知其可寄生4目16科50多个物种。不仅寄生潜蝇科的
        2.1.2 田间优势度
    2.2 主要生物生态学特性
        2.2.1 羽化、交配、寄生、取食等行为特性
        2.2.2 寄主龄期及寄主取食的偏好性
        2.2.3 寿命及繁殖能力
    2.3 性比及孤雌产雌现象
        2.3.1 产雄孤雌生殖
        2.3.2 产雌孤雌生殖最早是Arakaki等[8]发现田间采集的芙新姬小蜂性比偏雌, 并推测其在田间同时存在孤雌产雄和孤雌产雌 (thelytoky) 两种生殖方式, 随后, Maryana[11]也在日本九州报道了相同的结果。
    2.4 生长发育特性
3 规模化生产、田间释放及应用技术
    3.1 规模化生产及田间释放
    3.2 与农药的协同应用技术
4 结论与展望

(10)两种卵育型寄生蜂的寄主取食对其寿命和繁殖力的影响以及营养生理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序言
    1.1 寄主取食
    1.2 斑潜蝇及其寄生蜂的种类
        1.2.1 我国斑潜蝇的种类
        1.2.2 国外斑潜蝇寄生蜂的种类
        1.2.3 我国斑潜蝇寄生蜂种类
    1.3 潜蝇姬小蜂
        1.3.1 形态特征
        1.3.2 生物学特性
    1.4 芙新姬小蜂
        1.4.1 形态特征
        1.4.2 生物学特性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虫源
    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2.2.1 主要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卵子等级分类法
        2.3.2 蒽酮溶液配制
        2.3.3 香草醛-磷酸溶液配制
        2.3.4 标准曲线的制作
        2.3.4.1 果糖标准曲线
        2.3.4.2 体糖标准曲线
        2.3.4.3 肝糖标准曲线
        2.3.4.4 脂类物质标准曲线
        2.3.5 两种雌蜂内生殖系统结构、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动态
        2.3.5.1 雌蜂内生殖系统结构
        2.3.5.2 雌蜂蛹期卵巢发育动态
        2.3.5.3 成虫期卵子发生动态
        2.3.6 寄主取食相对于非寄主食物对两种雌蜂寿命和卵子发生的优势
        2.3.6.1 取食寄主和非寄主食物对两种雌蜂寿命的影响
        2.3.6.2 取食寄主和非寄主食物对两种雌蜂卵子发生动态的影响
        2.3.6.3 Ⅲ级卵子的重吸收与形成
        2.3.7 自然界常见5种糖对两种雌蜂寿命和卵子发生的影响
        2.3.7.1 5种糖对两种雌蜂寿命的影响
        2.3.7.2 5种糖对两种雌蜂卵子发生的影响
        2.3.8 两种雌蜂耐营养胁迫能力
        2.3.8.1 寄生蜂羽化初期的资本营养(capital)与个体大小的关系
        2.3.8.2 寄生蜂羽化后不同营养胁迫下两种雌蜂寿命
        2.3.8.3 寄生蜂羽化后不同营养胁迫下两种雌蜂的营养物质含量
        2.3.8.4 寄生蜂羽化后不同营养胁迫下的两种雌蜂卵子发生动态
        2.3.9 不同食物对两种雌蜂体内营养指标的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两种雌蜂内生殖系统结构、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动态
        3.1.1 两种雌蜂内生殖系统结构
        3.1.2 两种雌蜂蛹期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
        3.1.3 两种雌蜂成虫期卵子发生动态
        3.1.4 两种雌蜂成虫期Ⅲ级卵子的体积变化
    3.2 取食寄主食物相对于非寄主食物对两种雌蜂寿命和卵子发生的优势
        3.2.1 取食寄主和非寄主食物对两种雌蜂寿命的影响
        3.2.1.1 取食寄主和非寄主食物对潜蝇姬小蜂寿命的影响
        3.2.1.2 取食寄主和非寄主食物对芙新姬小蜂寿命的影响
        3.2.2 取食寄主和非寄主食物对两种雌蜂卵子发生动态的影响
        3.2.2.1 取食寄主和非寄主食物对潜蝇姬小蜂卵子发生动态的影响
        3.2.2.2 取食寄主和非寄主食物对芙新姬小蜂卵子发生动态的影响
        3.2.3 两种雌蜂Ⅲ级卵子的重吸收及形成
        3.2.3.1 潜蝇姬小蜂Ⅲ级卵子的重吸收及形成
        3.2.3.2 芙新姬小蜂Ⅲ级卵子的重吸收及形成
    3.3 寄主取食相对于非寄主食物对两种雌蜂体内营养指标的影响
        3.3.1 斑潜蝇幼虫体内营养物质含量变化
        3.3.2 取食寄主和非寄主食物对潜蝇姬小蜂体内营养指标的影响
        3.3.3 取食寄主和非寄主食物对芙新姬小蜂体内营养指标的影响
    3.4 自然界5种常见糖对于两种雌蜂寿命和卵子发生的影响
        3.4.1 取食自然界5种常见糖对两种雌蜂寿命的影响
        3.4.1.1 取食自然界5种常见糖对潜蝇姬小蜂寿命的影响
        3.4.1.2 取食自然界5种常见糖对芙新姬小蜂寿命的影响
        3.4.2 取食自然界5种常见糖对两种雌蜂卵子发生的影响
        3.4.2.1 取食自然界5种常见糖对潜蝇姬小蜂卵子发生的影响
        3.4.2.2 取食自然界5种常见糖对芙新姬小蜂卵子发生的影响
    3.5 两种雌蜂耐营养胁迫能力
        3.5.1 寄生蜂羽化初期的资本营养(capital)与个体大小的关系
        3.5.1.1 潜蝇姬小蜂羽化初期的资本营养与个体大小的关系
        3.5.1.2 芙新姬小蜂羽化初期的资本营养与个体大小的关系
        3.5.2 寄生蜂羽化后不同营养胁迫下的成虫寿命
        3.5.2.1 潜蝇姬小蜂羽化后不同营养胁迫下成虫寿命
        3.5.2.2 芙新姬小蜂羽化后不同营养胁迫下成虫寿命
        3.5.3 不同营养胁迫下两雌蜂的营养物质含量
        3.5.3.1 不同营养胁迫下潜蝇姬小蜂的营养物质含量
        3.5.3.2 不同营养胁迫下芙新姬小蜂的营养物质含量
        3.5.4 不同营养胁迫下两雌蜂的卵子发生动态
        3.5.4.1 不同营养胁迫下潜蝇姬小蜂雌蜂羽化72h的卵子发生
        3.5.4.2 不同营养胁迫下芙新姬小蜂雌蜂羽化72h的卵子发生
4 结论与讨论
    4.1 两种寄生蜂内生殖系统结构、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动态
    4.2 寄主取食相对于非寄主食物对两种雌蜂寿命和卵子发生的优势
    4.3 自然界5种常见糖对于两种雌蜂寿命和卵子发生的影响
    4.4 两种雌蜂耐营养协迫能力
    4.5 寄主取食相对于非寄主食物对两种雌蜂体内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我国斑潜蝇的种类
附录2. 国外斑潜蝇寄生蜂种类
附录3 我国斑潜蝇寄生蜂种类
附录4 芙新姬小蜂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附件5 作者简介

四、杀虫剂对潜蝇姬小蜂幼虫、蛹和卵的毒性(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二十年我国杀虫剂毒理学研究进展(Ⅰ)——杀虫剂的毒性与环境安全性研究[J]. 伍一军. 应用昆虫学报, 2020(04)
  • [2]稻田常用六种杀菌剂对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的毒性和生长发育的影响[D]. 金磊.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3]中国寄生蜂研究及其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J]. 时敏,唐璞,王知知,黄健华,陈学新. 应用昆虫学报, 2020(03)
  • [4]新烟碱类杀虫剂对三种赤眼蜂毒性效应研究及风险评估[D]. 刘潇.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5]几种常用杀虫剂对日本食蚧蚜小蜂的毒性[J]. 沈顺章,牛黎明,张方平,付皖钰,章娅芳,符悦冠,朱俊洪. 热带作物学报, 2018(03)
  • [6]6种杀虫剂防治南美斑潜蝇的效果试验[J]. 康育光. 天津农业科学, 2015(07)
  • [7]杀虫剂对烟蚜茧蜂的毒性及对其行为的影响[D]. 陈德锟. 福建农林大学, 2014(10)
  • [8]几种杀虫剂对美洲斑潜蝇的防治效果[J]. 秦卓,赵飞,孔维娜. 山西农业科学, 2014(01)
  • [9]芙新姬小蜂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王伟,王文霞,刘万学,程立生,万方浩.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2(04)
  • [10]两种卵育型寄生蜂的寄主取食对其寿命和繁殖力的影响以及营养生理机制的研究[D]. 王伟. 海南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杀虫剂对长尾鲵幼虫、蛹和卵的毒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