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扰偏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光纤通信,扰偏器,随机信号
扰偏器论文文献综述
王尚淳[1](2016)在《基于PZT的高速扰偏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偏振效应是光纤通信系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扰偏器是测试光纤系统偏振效应的一种重要设备,其原理是通过指定或者随机的方式使输出光的偏振态遍历整个邦加球,得到高度随机的偏振态,以供测试各种偏振相关的效应。研究高速扰偏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编写MATLAB和单片机程序,实现计算机和单片机的串口通信,研制可编程随机信号发生器,每秒可发送5000个以上的随机数据;2.利用PZT挤压光纤模块制作高速偏振控制器,进行偏振态调节与控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邦加球上,叁组偏振控制单元的偏振态变化曲线两两正交.输入电压小于4V,满足随机偏振态发生器要求;3.以可编程随机信号发生器与高速偏振控制器为基础,搭建高速扰偏器系统,产生高速随机偏振态,数据分析表明,所产生的偏振态在邦加球上均匀分布,每秒可产生5000个以上的随机偏振态。本文研究结论对高速偏振态分析与高速光纤通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6-06-04)
魏祥淦[2](2010)在《基于FPGA的高速扰偏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随着单通道光传输速率的不断提高,偏振特性引起的偏振相关损耗阻碍光传输系统速率和容量的提升凸显而出。抑制偏振相关损耗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使用偏振扰偏器,偏振扰偏器的主要性能指标有:扰偏速率、扰偏均匀性、插入损耗、工作波长及体积等。随着光通信系统速率的提高,对扰偏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偏振光的相关理论及偏振态控制为基础,结合项目组承担的863研究课题——"160Gbit/s一泵多纤光传输技术的研究(2007AA01Z258)”,基于FPGA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可用于单波160Gb/s光时分复用系统的高速扰偏器,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偏振光的相关理论及偏振态控制原理,分析对比了多种偏振控制器的实现方法、主要性能及优缺点,最后选择电控铌酸锂偏振控制器来实现应用于160Gb/s光传输系统的高速偏振扰偏器。(2)分析了160Gbit/s系统对扰偏器性能的要求,主要研究在160Gbit/s传输系统中扰偏速度对于扰偏效果的影响。按照系统的要求进行器件选型,完成偏振扰偏器原理图设计和PCB板的绘制。(3)研究基于FPGA的伪随机数产生算法,主要研究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LFSR)算法和元胞自动机(CA)算法。用verilog编码实现LFSR算法、CA90算法和CA150算法,并对各种算法进行仿真,对各自的统计特性和随机特性进行比较,选择统计特性和随机特性较好的CA算法为扰偏器产生随机数。(4)研究Maxwell分布函数,并用Matlab编写能产生符合Maxwell分布数据的函数。量化符合Maxwell分布的数据,并将量化后的结果与Maxwell分布函数进行比较。用verilog编码实现扰偏器的控制器部分的功能,主要是迅速产生符合Maxwell分布的随机数,并利用Modelsim进行仿真验证。最终用Quartus综合verilog代码并下载到FPGA,上板调试实现高速扰偏的功能。(5)实验研究了自制扰偏器的扰偏效果和对10GHz超短脉冲时间抖动的影响,并与国外某商用挤压光纤型偏振扰偏器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采用自行设计扰偏器的系统中没有观测到相位噪声及残余幅度调制,并且降低了非线性相位扰动,符合高速光通信系统要求。最后总结本文的主要工作及不足点和今后拟进一步研究的工作。(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0-11-22)
史嫄嫄[3](2009)在《基于扰偏器和保偏光纤的微波毫米波产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宽带化和宽带移动化已经成为未来通信的发展方向,光纤承载射频RoF(Radio over Fiber)通信技术,利用光纤实现毫米波副载波的传输,可实现大容量传输、高速率接入的通信需求,是国际研究热点之一。毫米波发生器作为RoF系统中的本振源和发射源,对RoF通信系统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光学生成毫米波技术进行了研究与仿真分析,主要完成工作如下:1、着重对光学外差生成毫米波技术进行分析。从根本原理出发,搭建案例模型,对比各模型的优缺点,指出了每种模型存在的优势和需要考虑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2、分析了光纤的色散效应和扰偏器的工作原理。建立了高斯啁啾脉冲受色散影响的研究模型,探讨了啁啾因子和光纤的色散系数以及脉冲初始宽度对脉冲展宽的影响。3、提出了RoF系统中基于扰偏器和保偏光纤的微波毫米波产生方案,并通过理论分析,建立较为准确的计算模型并推导得出产生的微波毫米波的频率表达式。通过耦合模理论分析得出经过充分扰偏的光脉冲进入保偏光纤后,由于受到光纤色散的作用,两个偏振态的光场相互耦合、相互作用后,会产生不同的频率偏移。具有频率差的两个偏振分量经过起偏器相干迭加,在高速光电探测器中拍频能够产生微波毫米波。4、通过仿真试验,讨论了在基于扰偏器和保偏光纤的微波毫米波产生方案中各个参数是如何影响系统所产生的微波毫米波的。由此得出只要适当调整光纤的色散参数、群时延、光纤长度、初始脉冲宽度以及高斯脉冲的啁啾因子就能选择性得到所需要的微波频率,并且该系统能够产生0~120GHz的微波毫米波,其频率范围基本涵盖当前微波无线通信所使用的电磁波波段,解决了电学方法和其他光学方法无法实现的高频段微波产生。5、总结基于扰偏器和保偏光纤的微波毫米波产生方案的优点。方案采用扰偏器,降低了对激光源的偏振要求,减小了因为光源的偏振不稳定以及光纤和光器件的偏振特性造成的偏振损耗;采用保偏光纤,使得基模场在光纤输出端具有稳定的偏振态,可以得到最大的相干效率。系统结构简单,稳定性好,频率可调、输出效率高。(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09-05-22)
原桂龙[4](2008)在《前向纠错编码和偏振扰偏器在160Gb/s高速光通信系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飞速发展的光通信技术促使人们对通信带宽的需求不断提高,骨干网的单信道传输速率已不再满足于2.5Gb/s和10Gb/s,未来将会有40Gb/s,甚至是160Gb/s的需求。本论文从偏振理论的研究着手,系统的分析并研究了160Gb/s高速光通信系统的各种限制因素。重点研究前向纠错编码(FEC)和偏振扰偏器在160Gb/s高速光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技术。通过仿真和实验相结合的手段,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1)对160Gb/s高速光通信系统中的偏振模色散补偿技术进行了研究,在对偏振模色散(PMD)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多种PMD补偿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发现现有PMD补偿方法存在结构过于复杂、成本高和补偿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提出在160Gb/s光通信系统中采用FEC和偏振扰偏器相结合的方法补偿PMD,改善系统的性能。2)深入研究了带内、带外和超强前向纠错编码的编码理论、码型特点和译码方法,分析了ITU-T建议的各种FEC的性能指标和适用范围。对9.95328Gb/s—10.66423Gb/s FEC模块的纠错能力进行了实验研究,在10Gb/s光通信系统中,通过PMD仿真器加入少量PMD,测试有无FEC时系统传输误码率和功率代价,发现采用FEC对PMD致功率代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3)采用可调时延线进行了光时分多路复用实验,并对该复用器进行了时延精度分析,结果表明,可调时延线适用于160Gb/s时分复用系统和带有FEC模块的170Gb/s系统。4)分析比较了偏振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完成扰偏器的性能测试工作。在2.5Gb/s光纤通信系统中,采用低速偏振扰偏器进行了传输实验,发现扰偏器可以显着改善系统性能。研究了扰偏器在40Gb/s系统中的应用,以及扰偏器对160Gb/s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扰偏器的速率是其对系统性能产生负面影响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08-05-01)
张益昕,王顺,路元刚,张旭苹[5](2007)在《扰偏器驱动电路的新型程控放大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发布里渊散射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中的扰偏器需要高速驱动电路来驱动。讨论了现有程控放大器的特点,在指出其不足之处的同时,提出了一种使用模拟乘法器和数模转换器实现程控放大器的新设计方案。这种新放大器拥有高转换速率和带宽,其增益由单片机输出的数字量控制,不仅可以用来驱动扰偏器,还适用于其它智能仪表和自动控制系统。(本文来源于《自动化仪表》期刊2007年11期)
蔡立波,赵晶,李唐军[6](2005)在《扰偏器在4×10Gb/s光时分复用信号产生系统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阐述了扰偏器的工作原理,对实验中所用的扰偏器的工作特性做了测试,给出了测量结果;搭建了4×10Gb/s光时分复用信号产生系统,将扰偏器加在系统中,测试了扰偏器工作前后系统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扰偏器明显消除了偏振效应给系统性能带来的不良影响。(本文来源于《光通信技术》期刊2005年12期)
扰偏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摘要:随着单通道光传输速率的不断提高,偏振特性引起的偏振相关损耗阻碍光传输系统速率和容量的提升凸显而出。抑制偏振相关损耗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使用偏振扰偏器,偏振扰偏器的主要性能指标有:扰偏速率、扰偏均匀性、插入损耗、工作波长及体积等。随着光通信系统速率的提高,对扰偏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偏振光的相关理论及偏振态控制为基础,结合项目组承担的863研究课题——"160Gbit/s一泵多纤光传输技术的研究(2007AA01Z258)”,基于FPGA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可用于单波160Gb/s光时分复用系统的高速扰偏器,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偏振光的相关理论及偏振态控制原理,分析对比了多种偏振控制器的实现方法、主要性能及优缺点,最后选择电控铌酸锂偏振控制器来实现应用于160Gb/s光传输系统的高速偏振扰偏器。(2)分析了160Gbit/s系统对扰偏器性能的要求,主要研究在160Gbit/s传输系统中扰偏速度对于扰偏效果的影响。按照系统的要求进行器件选型,完成偏振扰偏器原理图设计和PCB板的绘制。(3)研究基于FPGA的伪随机数产生算法,主要研究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LFSR)算法和元胞自动机(CA)算法。用verilog编码实现LFSR算法、CA90算法和CA150算法,并对各种算法进行仿真,对各自的统计特性和随机特性进行比较,选择统计特性和随机特性较好的CA算法为扰偏器产生随机数。(4)研究Maxwell分布函数,并用Matlab编写能产生符合Maxwell分布数据的函数。量化符合Maxwell分布的数据,并将量化后的结果与Maxwell分布函数进行比较。用verilog编码实现扰偏器的控制器部分的功能,主要是迅速产生符合Maxwell分布的随机数,并利用Modelsim进行仿真验证。最终用Quartus综合verilog代码并下载到FPGA,上板调试实现高速扰偏的功能。(5)实验研究了自制扰偏器的扰偏效果和对10GHz超短脉冲时间抖动的影响,并与国外某商用挤压光纤型偏振扰偏器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采用自行设计扰偏器的系统中没有观测到相位噪声及残余幅度调制,并且降低了非线性相位扰动,符合高速光通信系统要求。最后总结本文的主要工作及不足点和今后拟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扰偏器论文参考文献
[1].王尚淳.基于PZT的高速扰偏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
[2].魏祥淦.基于FPGA的高速扰偏器设计[D].北京交通大学.2010
[3].史嫄嫄.基于扰偏器和保偏光纤的微波毫米波产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
[4].原桂龙.前向纠错编码和偏振扰偏器在160Gb/s高速光通信系统中的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08
[5].张益昕,王顺,路元刚,张旭苹.扰偏器驱动电路的新型程控放大器设计[J].自动化仪表.2007
[6].蔡立波,赵晶,李唐军.扰偏器在4×10Gb/s光时分复用信号产生系统中的作用[J].光通信技术.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