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乳腺外佩吉特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佩吉特病,乳腺外,超声检查
乳腺外佩吉特病论文文献综述
汪健,陈琴,罗俊[1](2019)在《乳腺外佩吉特病的超声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乳腺外佩吉特病(EMPD)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1例EMPD患者的超声资料及声像图特征。结果 41例中,病灶位于外阴33例,腹股沟2例,肛周2例,上胸壁1例,下腹壁1例,额部1例,拇指1例。超声检出病变36例,根据形态可分为弥漫型和肿块型。弥漫型31例,均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的弥漫性病变,超声显示皮肤增厚30例,无增厚1例;病灶呈低回声8例,稍低回声23例;CDFI血流分级0级2例,1级6例,2级11例,3级12例;腹股沟淋巴结异常9例。肿块型5例,均表现为边缘清晰的肿块样病变,超声显示皮肤增厚1例,无增厚4例;肿块内部呈低回声3例,稍低回声2例;形态规则4例,不规则1例;CDFI血流分级0级1例,1级2例,2级1例,3级1例;腹股沟淋巴结异常3例。5例(5/41,12.20%)超声未见明显异常。结论超声可敏感识别EMPD病变区回声异常及血流异常,诊断EMPD需结合临床表现。(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朱婷婷,史军华,汤子建,冉春艳,张体江[2](2018)在《乳腺佩吉特病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乳腺佩吉特病(MPD)钼靶X线乳腺摄影(MTM)及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22例MPD的MTM及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MTM发现22例乳腺实质内异常,14例伴乳头、乳晕区异常。3例单纯MPD均呈粗大钙化,其中2例钙化位于乳头乳晕。8例MPD伴导管原位癌(DCIS)表现为单纯区域性或段样分布的细小多形性、粗糙不均质钙化;9例MPD伴浸润性导管癌(IDC)表现为肿块或局限性致密影伴区域性或线样分布的多形性、粗糙不均质及线样钙化;2例MPD伴微浸润癌表现为肿块或局灶性致密影伴多形性、粗糙不均质的线样或段样钙化。6例接受MR扫描,表现为乳头、乳晕区不对称性异常强化区,时间-信号曲线3例呈速升-平台型、3例呈廓清型;MPD伴DCIS表现为段样分布不均匀强化,MPD伴IDC表现为区域性分布集簇状强化。结论重视乳头乳晕区观察对正确诊断MPD至关重要;分析MTM钙化形态、分布特征和MRI特点有助于诊断MPD。(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2018年08期)
许益[3](2010)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佩吉特病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女,57岁,因左乳溢液3个月来我院就诊。患者近3个月发现左乳不规则溢液伴脱屑,呈淡黄色,无血性溢液,双乳无胀痛、瘙痒,无胸闷胸痛、畏寒发热等明显不适。查体:左乳乳头皮肤表面可见黄豆大小局限性溃烂,其内可见多个肉红色乳头状凸起(图1),双乳及腋窝未扪及(本文来源于《临床超声医学杂志》期刊2010年08期)
孙红灵[4](2009)在《5例乳腺外佩吉特病患者行整形修复治疗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了5例乳腺外佩吉特病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前准备、合并症的护理。术后做好切口及皮瓣的护理、引流管及尿管的护理、体位的管理、饮食指导,其中避免皮瓣受压、预防皮瓣感染是确保皮瓣成活的关键。本组皮瓣全部成活,其中4例切口甲级愈合,1例皮瓣远端边缘有2.0cm×2.5cm的创面,经换药愈合。(本文来源于《中华护理杂志》期刊2009年01期)
陈旭[5](2008)在《黏蛋白在乳腺外佩吉特病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回顾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皮肤科门诊病理室病历资料,了解非良性皮肤肿瘤的发病情况。收集、统计和分析1980年1月至2007年9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皮肤科经病理诊断的非良性皮肤肿瘤的临床资料。共纳入非良性皮肤肿瘤患者531例,男302例,女229例;表皮来源的非良性肿瘤共计414例,占全部的77.97%;主要6种肿瘤的性别构成存在显着差异,皮肤佩吉特病两性患者数量差别最为显着;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年龄数据离散程度(四分位数间距32.25)最高,年龄最小患者13岁。非良性皮肤肿瘤和恶性皮肤肿瘤的年诊断例数呈增加的趋势。表皮来源肿瘤是主要的非良性皮肤肿瘤。乳腺外佩吉特病(Extramammary Paget's disease,EMPD)的好发性别,在国人与白色人种之间存在明显差别。警惕恶性黑色素瘤在青少年患者中的发生。通过检测粘蛋白的表达水平,探索EMPD的肿瘤生物学特性。包括探讨该肿瘤可能的来源;粘蛋白在该肿瘤中的异常表达是否具有特异性,黏蛋白的表达与EMPD淋巴转移的关系。分析E-钙黏蛋白在EMPD中的表达情况,探讨该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机制。检测端粒酶在该肿瘤中的活性。采用常规组织病理技术、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原位杂交技术。实验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发现MUC5AC和E—钙黏蛋白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表达存在明显差异。32例患者中有25例表达MUC5AC;E—钙黏蛋白在对照组中全部11例表皮弥漫性表达,但着色强度存在一定差异。而病例组中该蛋白相较对照组存在明显的表达下降,主要表现为染色强度降低,部分病例出现巢状的E—钙黏蛋白表达缺失。本研究中黏蛋白、E—钙黏蛋白的表达、Tert活性与淋巴转移的出现与否、MUC1表达与E—钙黏蛋白表达之间、黏蛋白、E—钙黏蛋白的表达与Tert活性之间没有发现存在关联性。推测MUC5AC在EMPD是一种具有较高特异性的肿瘤标志蛋白。EMPD的肿瘤细胞可能来源于基底细胞层的表皮干细胞。E—钙黏蛋白的在EMPD肿瘤细胞的生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这种蛋白的表达下调可能导致了肿瘤的逐渐弥漫性生长。黏蛋白、E—钙黏蛋白的表达、Tert活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淋巴转移的出现与否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有待于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08-05-01)
邵牧民,何沁[6](2006)在《GCDFP-15、Muc-1及CK8在乳腺内外佩吉特病中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GCDFP-15、Muc-1、及CK8在乳腺内外佩吉特病(Paget′sdisease)细胞中的表达特点。方法:利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12例乳腺外佩吉特病(EMPD)、51例乳腺佩吉特病(MPD)及其伴发的乳腺癌细胞(BC)中GCDFP-15、Muc-1及CK8的表达。结果:GCDFP-15在EMPD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MPD(P<0.05),Muc-1在MPD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EMPD(P<0.05),CK8在MPD与EMPD中均呈高表达(P>0.05),叁项指标在MPD及BC中的表达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结论:MPD与EMPD表达不同的免疫表型,提示二者具有不同的组织分化特征。(本文来源于《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廖勇彬,金杰,孔祥田[7](2001)在《乳腺外佩吉特病七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对乳腺外佩吉特 (Paget)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其预后进行分析。方法 对收治的 7例乳腺外Paget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3例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均在 5年内死亡 ,无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者均存活。结论 乳腺外Paget病首选手术切除。一旦有淋巴结转移 ,其 5年生存率极低。(本文来源于《临床外科杂志》期刊2001年05期)
乳腺外佩吉特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乳腺佩吉特病(MPD)钼靶X线乳腺摄影(MTM)及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22例MPD的MTM及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MTM发现22例乳腺实质内异常,14例伴乳头、乳晕区异常。3例单纯MPD均呈粗大钙化,其中2例钙化位于乳头乳晕。8例MPD伴导管原位癌(DCIS)表现为单纯区域性或段样分布的细小多形性、粗糙不均质钙化;9例MPD伴浸润性导管癌(IDC)表现为肿块或局限性致密影伴区域性或线样分布的多形性、粗糙不均质及线样钙化;2例MPD伴微浸润癌表现为肿块或局灶性致密影伴多形性、粗糙不均质的线样或段样钙化。6例接受MR扫描,表现为乳头、乳晕区不对称性异常强化区,时间-信号曲线3例呈速升-平台型、3例呈廓清型;MPD伴DCIS表现为段样分布不均匀强化,MPD伴IDC表现为区域性分布集簇状强化。结论重视乳头乳晕区观察对正确诊断MPD至关重要;分析MTM钙化形态、分布特征和MRI特点有助于诊断MPD。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乳腺外佩吉特病论文参考文献
[1].汪健,陈琴,罗俊.乳腺外佩吉特病的超声特征[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9
[2].朱婷婷,史军华,汤子建,冉春艳,张体江.乳腺佩吉特病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8
[3].许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佩吉特病1例[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0
[4].孙红灵.5例乳腺外佩吉特病患者行整形修复治疗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9
[5].陈旭.黏蛋白在乳腺外佩吉特病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D].天津医科大学.2008
[6].邵牧民,何沁.GCDFP-15、Muc-1及CK8在乳腺内外佩吉特病中的表达及意义[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7].廖勇彬,金杰,孔祥田.乳腺外佩吉特病七例报告[J].临床外科杂志.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