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间冷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间冷却,跨临界,CO_2双级,试验研究
中间冷却论文文献综述
梁志礼,牛国庆,张鹏,安红恩[1](2017)在《带中间冷却的跨临界CO_2双级压缩机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CO_2压缩机使用的冷冻油是PAG醇类油,当工作环境温度超过120℃时,其黏度下降很大,应用于热泵系统的是CO_2跨临界循环,其排气温低最高可达到130℃。在如此高的温度下,对压缩机冷冻油的性能(黏度,使用寿命)均有不利的影响,而采用双级压缩中减冷却的方案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来源于《科技经济导刊》期刊2017年14期)
李硕怡,苗劲蓬[2](2016)在《SIMATIC TDC在八钢中厚板轧线中间冷却装置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介绍了SIMATIC TDC控制器在八钢中厚板轧线中的应用,阐述了TDC控制器的特点及其在轧机控制系统中的不同控制功能。生产实践表明,利用TDC控制器编程的灵活性实现了中间冷却装置的自动控制,提高了轧制节奏。(本文来源于《新疆钢铁》期刊2016年03期)
颜建新,樊立峰,仇圣桃,齐渊洪[3](2014)在《低温高磁感取向硅钢常化工艺中间冷却制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电子背散射(EBSD)技术对AlN为主抑制剂的Hi-B取向硅钢常化工艺的中间冷却制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常化后试样均发生了完全再结晶,在60℃/s冷速下组织最均匀;在合适的冷却制度下常化板表层保留了强的Goss织构,它深入到1/4厚度处,并且形成对Goss织构有利的强{554}<225>织构。(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4年11期)
何天仁[4](2013)在《中厚板中间冷却工艺的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厚板生产过程中采用中间冷却(IC)工艺可以增加待温过程的冷却速率,提高轧制效率。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中间坯待温过程的温度场变化,结果表明:通过中间冷却结合40~60s的空冷返红时间,冷却效果与完全空冷基本相同;通过热模拟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中间冷却过程中的晶粒尺寸的变化规律,分析了中厚板冷却过程中晶粒长大的控制方法,将中间冷却工艺应用于国内某中板生产线,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表面质量并能降低合金成分的添加量。(本文来源于《钢铁》期刊2013年12期)
余伟,陈涛,焦多田,蔡庆伍[5](2011)在《含Nb低碳钢的中间冷却及回火工艺对MA组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热膨胀仪对低碳含铌钢(0.028%C-0.25%Si-1.82%Mn-0.085%Nb)进行热处理模拟,即950℃正火后快速冷却到中间温度350~550℃,随后进行不同加热速率、保温温度及保温时间的回火处理.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图像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回火条件下组织中的马氏体--奥氏体(MA)形貌、尺寸及分布.结果表明:回火前的终冷温度在贝氏体相变温度区间及提高回火升温速率,会增加回火组织中MA的体积分数,MA体积分数最高达到7.9%.提高回火温度和延长回火时间,MA的体积分数会出现峰值.回火后,MA平均尺寸在0.77~1.48μm.提高终冷温度、升温速率、回火温度和延长回火时间,会使回火后的MA粗大,并呈多边形化.MA的体积分数和平均尺寸主要受中间冷却过程结束时未转变奥氏体量、回火过程中铁素体向残余奥氏体碳扩散程度以及回火后残余奥氏体稳定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霍文丰,王丙兴,胡贤磊,刘相华[6](2011)在《中厚板轧制中间冷却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厚板控制轧制工艺中需对中间坯进行待温控制,由于待温时间长,因而轧制效率低。为此,本文研究了控轧待温水冷过程,并建立了摆动冷却模型,进行了冷却过程参数预计算,建立了微跟踪模型,准确跟踪冷却过程的中间坯位置,保证了冷却过程的顺利执行。实验表明,中间冷却过程可有效缩短待温时间,提高轧制效率。(本文来源于《轧钢》期刊2011年02期)
马强,范晓伟,张仙平,王凤坤[7](2010)在《中间冷却温差对两级压缩二氧化碳热泵循环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两级压缩中间冷却过程对二氧化碳热泵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热力学分析,讨论了冷却温差对系统制热性能系数和排气温度的影响.在计算参数范围内,随着冷却温差的增加,相比单级压缩循环,两级压缩中间冷却循环制热性能系数的改善小于7.39%,排气温度降低幅度在7~17℃.(本文来源于《中原工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谢英柏,孙刚磊,刘春涛,论立勇[8](2009)在《双级压缩跨临界CO_2热泵中间冷却型式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双级压缩跨临界CO_2热泵适合于低温地板辐射采暖。以北京市某建筑为对象,进行了双级压缩跨临界CO_2热泵中间冷却型式的优化分析。结果表明:与单级压缩循环相比,双级压缩循环提高了系统供热的性能系数(COP),并且双级压缩循环中间完全冷却的COP高于中间不完全冷却型式。同时在保持最佳中间冷却压力下,双级压缩中间不完全冷却型式的COP随着高压级压缩机入口CO_2蒸气过热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因此在实际系统设计中,双级压缩跨临界CO_2采暖热泵宜采用中间完全冷却型式。(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09年11期)
霍文丰[9](2009)在《中厚板轧制中间冷却过程控制模型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厚板生产中,控制轧制与控制冷却是提高产品质量性能重要技术,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控制轧制的应用通常会因待温而降低轧制效率。研究表明中间冷却技术可以在不影响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待温的中间坯进行喷水冷却,缩短控制轧制待温时间,提高生产效率。本文研究了中间冷却控制过程和主要影响因素,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给出计算中间坯温度场的二维有限差分模型,确定了冷却计算参数的取值。特别对中间冷却换热过程进行了的介绍,说明高温中间冷却换热以膜沸腾换热为主,在高温区换热系数随温度变化较小。应用现场实测数据验证了模型和参数的选取是合理的。(2)基于冷却原理建立了中间冷却控制过程计算模型,根据已知参数实现冷却过程参数,水流密度、开启集管数量、集管排布、摆动冷却次数等冷却过程参数的计算和设定。确定了中间坯的摆动范围,并对中间坯的摆动过程进行位置跟踪,以顺利实现冷却过程。(3)对厚板坯的冷却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空冷时随板坯厚度的增加冷却速率减小,冷却结束时表面与中心的温差增大。水冷时随着水流密度增加,冷却结束时表面温度降低,厚度方向温度均匀性变差。在水流密度变化较小时水流密度对返红时间影响较小,水流密度为60~120l/(m~2·min)时返红时间为31~33s。返红时间随着厚度的增大而增加,厚度从30mm增加到60mm,返红时间从10s增加到32s。(4)分析了不同冷却方式对中间冷却过程温度场的影响。得出通过集管的间隔开启和分段冷却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表面与心部的温差,提高厚度方向温度的均匀性。经过分析得出中间冷却时水冷温降比的选择范围为0.8~0.9。(5)中间冷却过程的模拟和热轧实验结果表明:中间冷却可以在不降低产品综合性能基础上,缩短待温时间30%左右,提高生产效率。(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09-06-01)
吉桂明[10](2007)在《燃气轮机回热、中间冷却和再热循环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ASM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Gas Turbines and Power》2004年7月号讨论了改进燃气轮机装置性能的一种新方法。在该方法中,分析研究了以简单循环或先进循环工作的现有燃气轮机,把它们转换到回热、中间冷(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07年01期)
中间冷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介绍了SIMATIC TDC控制器在八钢中厚板轧线中的应用,阐述了TDC控制器的特点及其在轧机控制系统中的不同控制功能。生产实践表明,利用TDC控制器编程的灵活性实现了中间冷却装置的自动控制,提高了轧制节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间冷却论文参考文献
[1].梁志礼,牛国庆,张鹏,安红恩.带中间冷却的跨临界CO_2双级压缩机性能试验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
[2].李硕怡,苗劲蓬.SIMATICTDC在八钢中厚板轧线中间冷却装置中的应用[J].新疆钢铁.2016
[3].颜建新,樊立峰,仇圣桃,齐渊洪.低温高磁感取向硅钢常化工艺中间冷却制度的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4
[4].何天仁.中厚板中间冷却工艺的研究及应用[J].钢铁.2013
[5].余伟,陈涛,焦多田,蔡庆伍.含Nb低碳钢的中间冷却及回火工艺对MA组织的影响[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1
[6].霍文丰,王丙兴,胡贤磊,刘相华.中厚板轧制中间冷却过程研究[J].轧钢.2011
[7].马强,范晓伟,张仙平,王凤坤.中间冷却温差对两级压缩二氧化碳热泵循环性能的影响[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0
[8].谢英柏,孙刚磊,刘春涛,论立勇.双级压缩跨临界CO_2热泵中间冷却型式优化[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
[9].霍文丰.中厚板轧制中间冷却过程控制模型研究与应用[D].东北大学.2009
[10].吉桂明.燃气轮机回热、中间冷却和再热循环的可行性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