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空时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到达角,到达时间,信道脉冲响应,概率密度函数
空时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岳壮,周杰[1](2019)在《降雨环境下的蜂窝系统信号空时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OFDM系统需要正确理解传播信道的时间特性,从而自适应地固定循环前缀(CP)。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几何的单反射模型。推导了多径效应和小尺度衰落影响下的信号到达角(AOA)与到达时间(TOA)的概率密度函数(PDF),通过仿真验证了这些表达式,与文献中的参考数据进行了比较。仿真结果表明降雨强度的变化将直接影响信号直达波的TOA,而对AOA没有直接影响。仿真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功率延迟分布和相关时间色散参数。(本文来源于《信息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王华柯,廖桂生,许京伟,朱圣棋,曾操[2](2019)在《空时编码阵列时移误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空时编码阵雷达通过在相邻阵元间引入时间延迟,在发射单一波形的条件下可实现全向空域有效覆盖,工程上易于实现。但实际应用中,器件变化会造成时移误差,难以得到准确的时移量。本文研究了时移误差对空时编码阵方向图的影响,定量分析了确定时移误差下的方向图误差并得到闭式表达式,推导了随机时移误差下方向图误差的上限。此外,进一步研究发射方向图响应和多维模糊函数,并结合仿真实验分析时移误差对空间探测范围,距离、角度维分辨率和副瓣电平等特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韩晓东,舒汀,郁文贤[3](2018)在《通道失配对空时自适应处理性能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道失配严重影响着空时自适应处理(STAP)的性能,定量地分析通道失配对STAP性能的影响对于STAP算法的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文中根据通道失配是否依赖于到达角、信号带宽是否为窄带等方面,从理论上推导了存在通道失配时的杂波协方差矩阵,并仿真分析了通道失配对STAP性能的影响,为STAP算法理论建模、STAP系统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雷达》期刊2018年11期)
耿健,程永生,闫新峰,孙涛[4](2018)在《基于空时块编码的飞行器全向无线通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空时块编码引入飞行器全向无线传输中,用于抑制传统飞行器全向通信中不同天线发送信号在空间中发生干涉的问题。从等效合成天线增益和适合的应用场景两方面对基于空时块编码的传输方案的性能进行分析和讨论。针对不同的传输场景进行了仿真评估。仿真结果表明:使用空时块编码的方案性能与天线数量和天线方向图有关;相比传统方案,采用空时块编码能够有效抑制信号在空间中的深衰减,降低通信链路中断概率,从而大幅改善飞行器全向通信能力。(本文来源于《测控技术》期刊2018年08期)
汪玲波,李光球,钱辉[5](2018)在《信道预测和天线选择的空时码DE-QPSK误码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克服因反馈时延引起的无线通信系统误码性能恶化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是采用最小均方误差(MMSE)维纳滤波信道预测器,并推导了瑞利块衰落信道上采用信道预测发射天线选择(TASP)/正交空时分组码(OSTBC)的相干检测差分编码四相相移键控(DE-QPSK)的平均误符号率(ASER)精确和近似解析表达式。仿真结果验证了上述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近似计算的准确性,DE-QPSK的ASER解析表达式可以用于快速评估收发天线数、信道预测器长度等参数对TASP/OSTBC无线通信系统ASER性能的影响,为TASP/OSTBC系统设计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通信技术》期刊2018年08期)
王琦[6](2018)在《空时非平稳无线信道特性分析与建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向2020年及以后移动数据流量爆炸式的增长、海量物联网设备的连接以及垂直行业各类新业务与新场景的需求,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The 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5G)应运而生,并用于解决多样化场景中不同性能指标所带来的挑战。5G中的增强移动宽带场景致力于解决蜂窝架构下信号的广域覆盖和局部热点区域的极高数据速率需求,高可靠低时延通信场景则主要面向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等对时延要求极其敏感的场景。这两类5G新型场景的建设离不开大规模多天线及车对车无线通信系统的支撑。无线信道的电波传播特性直接影响了无线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和传输质量,因此被认为是无线通信系统设计的基础,而针对大规模多天线及车对车无线信道传播特性的准确认知也成为了二者无线通信系统设计的前提条件。尽管人们分别对大规模多天线及车对车无线信道的传播特性与建模方法开展了大量研究,但是现有研究仍然存在下述局限:从研究场景上看,现阶段针对大规模多天线与车对车无线信道的研究所涵盖的场景还不足以为通信系统的网络规划和系统设计提供完善的传播模型库;从对传播特性的认识上看,现阶段针对大规模多天线与车对车无线信道中非平稳特性的研究较为薄弱;从建模理论和方法上看,现阶段针对大规模多天线与车对车无线信道建模的研究无法满足通信系统上层设计对于模型复杂度和通用性的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围绕大规模多天线与车对车通信场景的空时非平稳无线信道开展了电波传播特性分析与建模方法研究。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大规模多天线信道的空间非平稳特性,于室内大型报告厅场景开展了不同频段基于虚拟天线阵列的大规模多天线信道测量。提出了大规模多天线信道参数联合萃取算法的改进方案,提升了多径参数萃取的准确度。基于共线性矩阵理论提出了大规模多天线信道空间准平稳区间的估计方法,并基于电波传播多径分量的分簇方法以及多径簇的功率贡献,提出了空间非平稳特性的表征方法,揭示了大规模多天线信道空间非平稳特性的本质。2)针对大规模多天线信道空间非平稳建模研究的不足,于地铁车站场景开展了不同收发天线距离条件下的大规模多天线信道测量,通过统计性的方法建模了宽带信道参数的空间非平稳特性。基于射线跟踪仿真和大规模多天线信道测量,揭示了点对点通信场景与大规模多天线通信场景中不同参数的统计特性随收发天线距离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大规模多天线信道基于通信链路距离的空间非平稳模型。3)针对车对车通信信道中车辆遮挡场景研究的不足,于城区和高速公路场景提出了无线信道测量的方案。探讨了不同场景、不同遮挡车辆以及不同车辆相对行驶位置对于车辆遮挡损耗与信道时延色散特性的影响。提出了不同条件下车对车信道时间非平稳特性的表征方法以及平稳距离的估计方法,构建了平稳距离与车辆遮挡损耗、信道时延色散之间的联系。4)针对车对车场景时间非平稳信道建模研究的不足,于郊区场景开展了车对车的多天线信道测量。提出了一种针对时变信道多径分量的分簇与跟踪算法,描述了车对车信道中多径簇的动态变化过程,并基于射线跟踪仿真器与现有信道模型验证了算法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车对车通信场景基于多径簇的时间非平稳信道模型,促进了动态信道建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综上所述,本文围绕大规模多天线与车对车通信场景的无线信道开展研究,弥补了典型场景中信道特性分析与建模的研究不足,揭示了大规模多天线空间非平稳信道与车对车时间非平稳信道的本质,为5G不同场景中的无线信道建模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理论方法。(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8-06-01)
李娜,郝程鹏,施博,陈栋[7](2018)在《水下修正空时自适应检测的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修正空时自适应检测(STAD)是以空时联合处理为框架、以水下目标检测为目的的声呐信号处理方法,能有效解决混响背景下的目标检测问题。为了明确修正STAD的适用条件,首先从点目标回波入手,阐明其空时导向矢量中空时交叉项不可忽略的原因,进一步推导出空域导向矢量失配程度与阵元数目和目标方位角的数学关系式,为定量分析修正STAD性能提供数学依据。最后采用蒙特卡洛仿真方法对修正STAD的检测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修正STAD适用于阵元数目足够多(超过32个阵元)、阵列法向未对准目标的情况,此时相对于传统STAD,修正STAD可以表现出更好的检测性能和更优的稳健性。(本文来源于《水下无人系统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李娜,施博,郝程鹏[8](2018)在《运动声呐空时自适应处理中的多普勒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将空时自适应处理(STAP)理论更好地应用于水下环境,提高运动声呐对混响的抑制性能,研究了多普勒对运动声呐STAP的影响。具体分析了由多普勒造成的回波脉宽伸缩变换以及目标空时导向向量失配带来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回波包络脉宽变化对于匹配滤波输出信噪比影响较小,而对空时导向向量修正可以有效提高目标方位估计精度以及混响抑制能力。(本文来源于《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谌诗娃,周青松,张剑云,毛云祥[9](2018)在《对空时自适应处理雷达的投散射式伪杂波干扰方法信号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宽带噪声干扰在空时自适应处理(Space-Time Adaptive Processing,STAP)雷达功率凝聚工作模式下无法有效掩护被保护目标方位信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投散射式伪杂波干扰方法,分析了干扰信号在雷达接收端的空时特性.该方法通过向地面特定区域投射经过调制转发的雷达信号产生类杂波干扰信号.该信号多普勒频率与方位耦合、具有空间连续性与时间连续性,空时功率频谱轨迹可控.推导了干扰信号空时矢量模型,从雷达接收机的角度分析了干扰给目标检测带来的影响;在研究干扰信号多普勒轨迹分布特性与等值多普勒曲线分布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干扰空时协方差矩阵特征值数目估计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产生的干扰空时功率谱呈背脊线分布,使STAP处理器出现多个凹口,有效保护了目标信息.(本文来源于《电子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李正周,曹雷,邵万兴,陈文豪,刘冰[10](2018)在《基于空时混沌分析的海面小弱目标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升海杂波中小弱目标检测能力,通过研究海杂波在空域和时域上的动态特性,提出基于空时混沌分析的海面小弱目标检测方法。首先,在海杂波混沌动力系统相空间重构的基础上提取海浪序列图像的空域混沌参数和时域混沌参数,验证海杂波在空域与时域具备混沌性;然后,采用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学习海杂波的空域混沌重构函数、时域混沌重构函数和空时耦合系数,联合空域和时域混沌特性综合重构海杂波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传播规律。多种复杂度海面目标检测试验结果表明,与空域混沌和时域混沌方法相比,预测误差可降低10%,检测概率可提高20%,基于空时混沌重构的海杂波抑制能力与小目标检测性都得以显着提升。(本文来源于《光学精密工程》期刊2018年01期)
空时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空时编码阵雷达通过在相邻阵元间引入时间延迟,在发射单一波形的条件下可实现全向空域有效覆盖,工程上易于实现。但实际应用中,器件变化会造成时移误差,难以得到准确的时移量。本文研究了时移误差对空时编码阵方向图的影响,定量分析了确定时移误差下的方向图误差并得到闭式表达式,推导了随机时移误差下方向图误差的上限。此外,进一步研究发射方向图响应和多维模糊函数,并结合仿真实验分析时移误差对空间探测范围,距离、角度维分辨率和副瓣电平等特性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时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岳壮,周杰.降雨环境下的蜂窝系统信号空时特性分析[J].信息技术.2019
[2].王华柯,廖桂生,许京伟,朱圣棋,曾操.空时编码阵列时移误差分析[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9
[3].韩晓东,舒汀,郁文贤.通道失配对空时自适应处理性能的影响分析[J].现代雷达.2018
[4].耿健,程永生,闫新峰,孙涛.基于空时块编码的飞行器全向无线通信分析[J].测控技术.2018
[5].汪玲波,李光球,钱辉.信道预测和天线选择的空时码DE-QPSK误码性能分析[J].通信技术.2018
[6].王琦.空时非平稳无线信道特性分析与建模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
[7].李娜,郝程鹏,施博,陈栋.水下修正空时自适应检测的性能分析[J].水下无人系统学报.2018
[8].李娜,施博,郝程鹏.运动声呐空时自适应处理中的多普勒影响分析[J].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2018
[9].谌诗娃,周青松,张剑云,毛云祥.对空时自适应处理雷达的投散射式伪杂波干扰方法信号特性分析[J].电子学报.2018
[10].李正周,曹雷,邵万兴,陈文豪,刘冰.基于空时混沌分析的海面小弱目标检测[J].光学精密工程.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