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凯尔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认同性,媒体文本,“一带一路”
凯尔纳论文文献综述
王薪岩[1](2019)在《走向重构的认同性——基于凯尔纳的媒体文化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认同性的构建问题是贯穿凯尔纳媒体文化理论的一条主线。认同性具有可构建性,媒体文本为主体构建认同性提供材料;主体在构建认同性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危机,焦虑不安、虚假认同以及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状态是认同性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重构认同性是化解危机的根本方式。分析凯尔纳媒体文化理论中认同性的构建问题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有借鉴意义,对形成中国特色的媒体文化理论有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陈美灵[2](2018)在《定位·质疑·重建后现代——凯尔纳的批判社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凯尔纳通过"叁部曲"重建了批判社会理论。首先,凯尔纳从后现代的术语发展、出场场域、理论界限进行了分析,对后现代有了明确的定位。其次,凯尔纳对后现代理论的分析范畴、分析方法、政治后果等进行了批判性的质疑。最后,凯尔纳重建了批判社会理论,认为这种理论应该包括辩证分析的方法论,多视角、多向度的批判维度,积极介入现实社会的实践指向。凯尔纳对批判社会理论的重建对于中国新时代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相关问题的理解与处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云南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蔡玲玉[3](2018)在《凯尔纳“媒体奇观”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体奇观理论是美国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凯尔纳在吸收和借鉴诸多先贤思想精华基础上,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特征的独特描绘。在凯尔纳看来,当前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已进入到新的阶段——技术资本主义。媒体奇观已然成为当代政治、经济活动及日常生活领域的重要原则之一,日常生活细节情境几乎都已经被媒体奇观化,资本主义控制形式也正以一种势在必得的姿态试图凭借媒体奇观取得更持久、更深刻的社会震荡效应。论文从当代技术资本主义的信息娱乐社会的现实出发,以更深入理解和阐释媒体奇观为主线,对凯尔纳的“媒体奇观”理论进行比较完整的梳理,试图回答出“什么是媒体奇观、媒体奇观是如何运作以及它在那些方面发生影响”,这是论文的研究对象,也是文章的目标。论文主要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主要阐述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对媒体奇观进行理论研究和凯尔纳“媒体奇观”理论生成的社会语境和理论来源。第二部分是第二章:具体展现凯尔纳“媒体奇观”理论的全貌,包括阐释“媒体奇观”概念、探讨“媒体奇观”的内在运行机制以及社会群体在“媒体奇观”的包围中是否有突围的可能、实现突围的途径有哪些。第叁章:总结凯尔纳在“媒体奇观”的批评与研究中开创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如何形成和展开。第一章主要从现实语境和思想渊源两方面考察媒体奇观理论的生成背景。媒体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娱乐日渐融合、传播媒体高度饱是当代发达社会的重要指征,媒体奇观也在新的空间和领域被大量炮制、滥用,在技术的支持下,这些奇观越来越华丽、多样、精致,也更为主动和强势。这也成为凯尔纳关注媒体文化的现实基础。不论是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鲍德里亚的媒介与超现实概念,或是德波的景观社会,都对凯尔纳的媒体奇观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文化理论则为凯尔纳提供了意识形态、受众研究的基本范式。第二章在厘清了媒体奇观的基本概念之后,揭示了媒体奇观的本质和基本特征,并对它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细致的解剖。文章指出,媒体奇观是一个关系复杂的场域,既有霸权同一化侵略性的一面,也有受众抵制和反抗的可能。第叁章具体展示了凯尔纳是如何进行媒体奇观批判的过程,即诊断式批评和多学科视角的综合运用。论文的结语部分把凯尔纳媒体奇观理论的一些特征进行了归纳,尝试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某些不足,并就其对于我们国内现状的启示意义作了简要分析。(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8-05-01)
蒋晓丽,郭旭东[4](2017)在《被遮蔽的表征——“第叁学派”视域下的凯尔纳媒介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道格拉斯·凯尔纳及其媒介文化思想的研究,历来是我国媒介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然而,国内学者对凯尔纳媒介文化思想的研究一贯是从批判理论和文化研究的视角展开,而忽略其思想在其他理论维度的表征。因此尝试在批判学派之外,从媒介环境学的路径出发,借助其理论资源对凯尔纳媒介观进行探析,并通过将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和莱文森的"人性化趋势"理论中的部分观点与凯尔纳的媒介批评文本相观照,解读出凯尔纳媒介观在情境与受众两个维度的表征,即情境偏向与受众中心。同时指出,对凯尔纳媒介文化思想的研究应该是一个立足于多元理论视角并以文本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的动态过程。(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王伟[5](2016)在《媒体文化与传媒教育——凯尔纳的文化批判思想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凯尔纳认为,由于媒体文化深刻形塑了男男女女的思想与言行,所以传媒教育势在必行。对普通男女来说,要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对文化研究者而言,则需进行批判性的媒体文化研究。我们在借鉴凯尔纳文化批判思想的同时,需要注意两点:其一,他过于强调批判性而在事实上把知识分子扮演的角色狭隘化了;其二,他以美国为焦点的媒体文化偏于负面,世界各地的媒介文化繁复多样,必须在具体语境中考察传媒与社会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王静仪[6](2016)在《关于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哲学核心术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七十、八十代以来,后现代主义的研究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是从20世纪六十年代后现代主义兴起至今,其理论在各个领域都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这使得人们对后现代主义这一本来就模糊的词更加困惑。道格拉斯·凯尔纳,作为西方着名的后现代理论家之一,为我们疏理了庞杂纷繁的后现代理论。他将后现代理论、媒体文化理论和批判理论结合在一起,致力于发展一种重建的社会批判理论。其独特的多视角主义和诊断式分析都对我们批判分析西方后现代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凯尔纳后现代哲学核心术语,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凯尔纳的生平与着作,以及其术语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第二章介绍了“后现代话语”、“媒体奇观”、“后女性主义”和“后综合症”等一系列哲学核心术语。第叁章总结了凯尔纳的后现代哲学核心术语所具有的叁个理论特征,即多视角主义、诊断式分析以及反唯美化主体主义。第四章则从建设性、局限性和启示性叁个方面,对凯尔纳的后现代哲学核心术语进行了简要评价。(本文来源于《天津外国语大学》期刊2016-01-01)
王静仪[7](2015)在《浅析凯尔纳的后现代理论与媒体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道格拉斯·凯尔纳是着名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批判家。近年来,凯尔纳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了文化传媒和后现代主义上,试图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传媒、批判理论相结合,并提出了后现代转向和媒体奇观等一系列概念,致力于创造一种全面而又独树一帜的后现代理论。(本文来源于《鸭绿江(下半月版)》期刊2015年11期)
闵建平[8](2015)在《反鲍德里亚:走向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政治经济学——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介文化思想的一种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下中国,媒介文化占据了日常生活和休闲的中心,如何正确认识和有效回应这种新的历史情境,进而建构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媒介文化理论,成为一个重要课题。道格拉斯·凯尔纳的文化政治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他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立场,从技术与资本、技术形式与内容、技术与受众叁组关系出发,对鲍德里亚的后现代媒介理论展开深刻批判,详细论述了鲍德里亚是如何因技术决定论而拒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陷入形式主义泥淖并最终走上虚无主义的穷途。在此基础上凯尔纳指出,媒介文化作为一种技术文化,根本上是由资本决定的,所以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加以批判,而且要将其置于具体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历史语境中详细考察,同时把握好媒介形式与内容、媒介编码与受众解码之间的辩证关系,既要承认媒介工业在事实层面对编码和解码有客观制约性,同时也要看到受众在编码过程中拥有一定的自主权。(本文来源于《中外文化与文论》期刊2015年02期)
王蔚[9](2014)在《媒体文化研究的进路——道格拉斯·凯尔纳访谈录》一文中研究指出道格拉斯·凯尔纳(Douglas Kellner),1943年生,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教授,乔治·奈勒教育哲学讲座教授,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凯尔纳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提出"媒体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他试图整合德国与法国的哲学传统,提倡一种多视角文化研究方法,在继承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传统的同时,也建构批判的媒体文化理论。其在媒体文化研究方面的代表作有:《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波斯湾电视战争》、《电视与民主危机》等。本刊特邀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王蔚博士对其进行访谈,在邮件往来基础上改定本文。(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14年07期)
汪信砚,刘建江[10](2014)在《凯尔纳批判的媒体文化研究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道格拉斯·凯尔纳在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英国的文化研究和后现代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批判的媒体文化研究,建构了批判的媒体文化理论。这种批判的媒体文化研究是批判的社会理论、文化批判和批判的媒体教育学的综合,具有批判性、政治性、多元文化性和多重视角性等特点。凯尔纳批判的媒体文化研究,对于当前我国的媒体文化研究和媒体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北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07期)
凯尔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凯尔纳通过"叁部曲"重建了批判社会理论。首先,凯尔纳从后现代的术语发展、出场场域、理论界限进行了分析,对后现代有了明确的定位。其次,凯尔纳对后现代理论的分析范畴、分析方法、政治后果等进行了批判性的质疑。最后,凯尔纳重建了批判社会理论,认为这种理论应该包括辩证分析的方法论,多视角、多向度的批判维度,积极介入现实社会的实践指向。凯尔纳对批判社会理论的重建对于中国新时代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相关问题的理解与处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凯尔纳论文参考文献
[1].王薪岩.走向重构的认同性——基于凯尔纳的媒体文化理论[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
[2].陈美灵.定位·质疑·重建后现代——凯尔纳的批判社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云南社会科学.2018
[3].蔡玲玉.凯尔纳“媒体奇观”理论研究[D].辽宁大学.2018
[4].蒋晓丽,郭旭东.被遮蔽的表征——“第叁学派”视域下的凯尔纳媒介观[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5].王伟.媒体文化与传媒教育——凯尔纳的文化批判思想述论[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
[6].王静仪.关于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哲学核心术语研究[D].天津外国语大学.2016
[7].王静仪.浅析凯尔纳的后现代理论与媒体文化[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
[8].闵建平.反鲍德里亚:走向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政治经济学——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介文化思想的一种解读[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5
[9].王蔚.媒体文化研究的进路——道格拉斯·凯尔纳访谈录[J].文艺研究.2014
[10].汪信砚,刘建江.凯尔纳批判的媒体文化研究及其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