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配穴法论文-侯晓勇,贾广坡,田连营,高飞,刘学武

前后配穴法论文-侯晓勇,贾广坡,田连营,高飞,刘学武

导读:本文包含了前后配穴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慢性疲劳综合征,前后配穴法,针刺治疗

前后配穴法论文文献综述

侯晓勇,贾广坡,田连营,高飞,刘学武[1](2016)在《前后配穴法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照研究采用前后配穴针刺法以及应用对照组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探讨前后配穴法对该综合征患者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57例病例按照就诊循序分为治疗组(n=89)和对照组(n=68)。治疗组采用前后配穴法针刺治疗,对照组应用药物治疗。对2组疲劳量表(Fs-14)评分、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免疫球蛋白(Ig A、Ig M、Ig G)、机体代谢功能指标[尿素氮、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比较。结果治疗后2组躯体疲劳、脑力疲劳、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改善情况更佳(P<0.05)。2组免疫球蛋白Ig A、Ig G及Ig M水平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后2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IL-2及TNF-α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升高(P<0.05),IL-6降低(P<0.05),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尿素氮、MDA及SOD均降低(P<0.05),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前后配穴为主治疗CFS可以明显调节细胞炎性因子,提高机体抗氧自由基能力,增强机体对疲劳的耐受性。(本文来源于《河北医药》期刊2016年10期)

李真[2](2016)在《前后配穴法治疗癃闭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前后配穴法治疗癃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癃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前后配穴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针刺腹部穴位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0.0%,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后配穴法治疗癃闭临床疗效显着,起效迅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亚太传统医药》期刊2016年05期)

盛国滨,于景坤,高琛,尹洪娜,李雪岩[3](2013)在《前后配穴法温针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痛经(dysmenorrhea)为妇科临床常见症状之一,近年来,笔者用前后配穴法温针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30例,收到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所选60例病例均为2010年9月至2012年12月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在校女大学生,符合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中西医诊断标准。年龄在18~28岁之间,均未婚。病程最短3年,最长11年。将60(本文来源于《针灸临床杂志》期刊2013年08期)

于景坤[4](2013)在《前后配穴法温针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前后配穴法温针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近期及远期)。方法:将60例选中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治疗组:取中极穴、次髎穴,施以温针灸,对照组即常规针刺组取中极穴、次髎穴、地机穴。观察两组患者的痛经症状积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变化,而且在所有疗程治疗后做第一次疗效评价,然后在治疗结束后的3个月做随访。进行第二次疗效评价,并建立数据资料库,再使用SPSS17.O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两组患者在第一疗程后,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组内,组间的比较,结果发现,痛经症状积分、VAS无明显差异(P>0.05);而两组患者在以后的每个疗程结束后,其痛经症状积分、VAS进行组内组间比较,发现其有差异(P<0.05);而在随访期,再一次进行痛经症状积分、VAS比较,结果,其仍具有差异(P<0.05)。两组总有效率的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临床疗效在统计学两组有差异(P<0.05)。结论:1前后配穴法温针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与常规针刺法均有较好的止痛效果,同时前后配穴法温针治疗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2前后配穴法温针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远期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13-06-01)

苏晨[5](2013)在《前后配穴法针刺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课题旨在运用前后配穴法针刺手段,对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治疗,并设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前后配穴法针刺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作用,并为临床筛选最佳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按照纳入标准选择病例,按就诊顺序标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把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前后配穴法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治疗3个疗程观察疗效,对治疗效果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前后配穴法针刺治疗慢性盆腔炎与传统针刺治疗慢性盆腔炎两组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两组治疗后疗效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2)临床症状与体征方面,两组治疗前症状与体征积分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与体征积分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与体征积分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3)各项症状及体征单项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前后的各单项积分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下腹及腰骶部疼痛、带下异常等主要症状,劳累所导致的疼痛加重、月经失调、大便异常等次要症状,两组治疗后的积分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神疲乏力、经期疼痛加剧、胸胁乳房胀痛叁项的评分比较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前后配穴法针刺与传统针刺治疗均能改善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前后配穴法针刺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针刺组,并且在改善腰腹疼痛、带下异常、月经失调及大便异常等症状上优于传统针刺方法。前后配穴法针刺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肯定,值得被推广。(本文来源于《云南中医学院》期刊2013-05-01)

蔡仲逊,刘云霞[6](2009)在《前后配穴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4例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前后配穴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采用前后配穴法,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取穴法。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视觉模拟评分(VA S)与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腰椎疾患综合评分(JOA)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治愈率与愈显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VA S评分与JOA评分均有显着改善(P<0.01),且治疗组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后配穴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医杂志》期刊2009年08期)

茅贝珍[7](2009)在《腹背前后配穴法临床应用举隅》一文中研究指出腹背前后配穴法是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选取人体腹部和背部腧穴配合使用,治疗腹背部疾患的一种方法。临床上依据"异病同治、证同治亦同"的原则,选取相应的腧穴,对痛经、胃痛、慢性盆腔炎、单纯性肥胖症等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本文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蔡仲逊[8](2008)在《前后配穴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和评价前后配穴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理论依据,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根据前瞻性研究的要求,本课题对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了随机对照观察。各对象均按照统一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和纳入标准严格筛选。治疗组34例采用前后配穴法,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取穴法,治疗10次为一疗程。各病例在疗程前后分别以日本矫形外科学会制定的腰椎疾患综合评分标准进行综合评分(JOA评分),以视觉模拟评分表进行疼痛评分(VAS评分),疗程结束后依照临床疗效进行分级评定。最后用Excel软件采集数据,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临床疗效分级评定结果对比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06%和93.33%,无显着差异(P>0.05);治愈率分别为61.76%和36.67%,愈显率分别为88.24%和66.67%,均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的评分对比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和JOA评分均有十分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VAS平均评分从6.35下降至1.41,对照组VAS平均评分从6.43下降到2.87;治疗组JOA平均评分从13.76提高到27.06,对照组JOA平均评分从14.13提高到24.43;治疗前后两组的VAS评分差值和JOA评分差值均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①治疗组与对照组方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上,都有确切的临床疗效,但治疗组治疗方法可以显着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痊愈率。②治疗组方法在减轻患者的自觉疼痛方面优于对照组。③治疗组方法在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主观症状、临床体征和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具有优势。本研究表明,前后配穴法对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效果有临床价值。(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08-05-01)

张东淑[9](2007)在《前后配穴法针灸临床应用心得》一文中研究指出前后配穴法是针灸临床常用配穴法。本文介绍前后配穴法治疗尿潴留、脊髓性截瘫、假性球麻痹的方法及疗效。前后配穴法能协调人体一身之阴阳气血平衡,从而调节经脉脏腑的虚实盛衰。(本文来源于《针灸临床杂志》期刊2007年10期)

涂燕兵,郭剑华[10](2006)在《针刺前后配穴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前后配穴法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患者10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以针刺前后配穴法及常规针刺方法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前后配穴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法。(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急症》期刊2006年02期)

前后配穴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前后配穴法治疗癃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癃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前后配穴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针刺腹部穴位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0.0%,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后配穴法治疗癃闭临床疗效显着,起效迅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前后配穴法论文参考文献

[1].侯晓勇,贾广坡,田连营,高飞,刘学武.前后配穴法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作用机制研究[J].河北医药.2016

[2].李真.前后配穴法治疗癃闭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6

[3].盛国滨,于景坤,高琛,尹洪娜,李雪岩.前后配穴法温针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3

[4].于景坤.前后配穴法温针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

[5].苏晨.前后配穴法针刺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D].云南中医学院.2013

[6].蔡仲逊,刘云霞.前后配穴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4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9

[7].茅贝珍.腹背前后配穴法临床应用举隅[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

[8].蔡仲逊.前后配穴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

[9].张东淑.前后配穴法针灸临床应用心得[J].针灸临床杂志.2007

[10].涂燕兵,郭剑华.针刺前后配穴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6

标签:;  ;  ;  

前后配穴法论文-侯晓勇,贾广坡,田连营,高飞,刘学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