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黄土论文-陈慧

甘孜黄土论文-陈慧

导读:本文包含了甘孜黄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川西高原,甘孜黄土,环境磁学,磁化率

甘孜黄土论文文献综述

陈慧[1](2019)在《末次冰期以来甘孜黄土环境磁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磁学指标作为常用的气候替代指标,在过去全球变化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川西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气候受印度季风、西风与高原季风的影响,区域内广泛分布的黄土是进行环境磁学与环境变化研究的理想材料。本文主要从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研究川西高原黄土的环境磁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我们系统采集了川西高原的现代表土,并详细分析了表土磁化率、赤铁矿、针铁矿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现代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末次冰期以来甘孜黄土的环境磁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并通过多种磁学参数与降水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重建了川西高原末次冰期以来的古降水量变化历史。研究主要获得以下初步结论:(1)川西高原表土磁化率值变化幅度较大,由南向北大体呈降低趋势,温度和降水量的组合即水热差异是控制表土磁化率值变化的主要原因。频率磁化率百分比(χ_(fd)%)和年均降水量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可以用于反映川西高原降水量的变化。漫反射光谱分析获得的反铁磁性矿物赤铁矿(Hm)、针铁矿(Gt)含量在川西高原空间差异明显,受气候环境影响。表土Hm/(Hm+Gt)与年均降水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系数较低。温度对磁学指标也有重要影响,但我们的结果显示两者相关系数较低,可能是由于温度对磁性矿物的影响机制比较复杂,而且受其他因素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工作。(2)甘孜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环境磁学特征表明磁化率和其他剩磁指标在古土壤层中呈高值,黄土层中呈低值,磁学指标的变化可能是受到磁性矿物种类、粒径以及浓度的影响。甘孜黄土-古土壤序列的主要载磁矿物是磁铁矿与磁赤铁矿等亚铁磁性矿物,主要粒径是单畴(SD)和假单畴(PSD)颗粒。黄土样品中亚铁磁性矿物含量较低,主要为假单畴(PSD)颗粒;古土壤样品中亚铁磁性矿物含量较高,主要为单畴SD颗粒。反铁磁性矿物赤铁矿(Hm)与针铁矿(Gt)含量在古土壤层与黄土层中呈不同变化,Hm/(Hm+Gt)在古土壤层中呈高值,黄土层中呈低值,与χ_(fd)具有良好的对比性。(3)在表土磁学参数与现代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将已有的χ_(ARM、)χ_(ARM/)χ_(lf)、χ_(ARM)/SIRM、χ_(fd)/HIRM指标与降水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应用在甘孜黄土中,并结合本研究获得的χ_(fd)%与降水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重建了川西高原末次冰期以来的古降水量变化历史。结果表明,各指标重建的古降水量总体变化趋势一致,但降水量绝对值存在差异。在MIS2和MIS4阶段降水量较低,MIS2阶段平均降水量为515±95mm;MIS4阶段平均降水量仅为480±130mm,为末次冰期以来降水量最低值。在全新世MIS1阶段、MIS3阶段以及MIS5阶段降水量较高,全新世MIS1降水量呈现快速增高的变化特征,降水量平均值为605±75mm;MIS5阶段早期降水量为585±135mm,晚期降水量为600±140mm,降水量高于MIS3阶段。甘孜地区末次冰期以来的古降水量变化可能主要受印度季风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川西高原黄土的磁学特征、变化机制以及重建末次冰期以来高原环境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4-01)

成婷,杨胜利,刘维明,李帅,梁敏豪[2](2018)在《川西高原甘孜黄土-古土壤容重的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高原一带黄土沉积广泛分布,研究该地区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容重对于理解黄土沉积过程,探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详细分析了甘孜地区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典型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容重变化,结果表明该区土壤容重在1.63—2.53 g?cm~(-3)变化,黄土地层中容重较大,平均为2.01 g?cm~(-3);古土壤地层中容重较小,平均为1.94 g?cm~(-3)。土壤容重与磁化率、粒度<2μm组分具有很好的负相关关系,而与平均粒径、粒度>63μm组分呈明显正相关,可能表明了土壤化过程和沉积过程对土壤容重的影响;进一步的环境指标相关分析表明甘孜黄土-古土壤容重可以作为西风和高原冬季风变化的替代性指标。详细研究该区黄土的容重变化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区域环流的演化过程和高原内部的干旱化历史。(本文来源于《地球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綦琳[3](2014)在《甘孜黄土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风尘堆积与大气环流及物源区的环境状况密切相关,是研究过去大气环流形成、演化以及古环境变迁过程与机制的理想地质记录。川西高原河流谷地内零星分布的沉积连续且年代较老的风成黄土-古土壤序列记录了西南季风和高原季风的演化过程,对探讨高原隆升与大气环流演化关系以及由此导致的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地球化学方法作为风尘堆积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揭示化学风化过程、研究古气候演化规律以及物质来源示踪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对川西高原甘孜地区不同时期黄土、古土壤样品的常、微量元素和Sm-Nd同位素进行测试分析,以探讨甘孜黄土经历的化学风化过程、揭示甘孜地区古气候演化规律、对甘孜黄土物质来源做出合理性推测。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有:根据常量元素中的易迁移元素的百分含量变化以及化学风化指标的变化探讨了甘孜黄土所经历的化学风化过程,对物源区和沉积区的化学风化指标进行了区分:认为甘孜黄土处于初级风化阶段,主要经历了钠长石的分解、成壤碳酸盐淋溶、Fe元素价态变化的过程;Ca*(硅酸盐中的Ca)、Na元素的迁移程度代表物源区风化强度,成壤碳酸盐的淋溶与淀积以及Fe元素价态变化反映沉积区的气候变化。根据物源区和沉积区风化指标变化,揭示了L3以来物源区和沉积区的古气候演化的差异性:从L3到L2,物源区和沉积区的古气候变化呈相反趋势,物源区气候逐渐变暖湿,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差异明显;沉积区气候逐渐变干冷,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差异不明显;S1期间物源区气候处在干冷期,沉积区气候相对暖湿;S1以来沉积区和物源区古气候变化具有相同的趋势,物源区和沉积区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差异变得明显。通过化学性质稳定的常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其比值、Sm-Nd同位素数据的差异性证明甘孜黄土的物源与黄土高原黄土不同,并根据甘孜样品的微量元素含量特征初步推断甘孜黄土主要来源于青藏高原:甘孜黄土具有较高的∑REE、Li、Cs、Rb、Bi、Zr及Hf含量,较高的La/Nb、Hf/Nb、Th/Nb,明显偏低的Ba/Rb、Zr/Hf、Nd(0)和147Sm/144Nd;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分析,较高的Zr、Hf、Bi含量可能与青藏高原大面积发育的酸性岩浆岩有关,而Li、Cs、Rb的高含量则与青藏高原独特的高背景值相关。根据稳定元素含量及其比值、同位素数据大幅度波动的特点推断甘孜黄土的物质来源不稳定,并推断了物源不稳定的原因:青藏高原差异构造抬升导致下垫面性质以及搬运动力的方向和强度发生改变,导致常量元素TiO2/Al2O3和K2O/TiO2,稀土元素∑REE、Eu、LREE/HREE,微量元素La/Nb、Hf/Nb、Th/Nb和La/Th有较大的变动幅度。本文对甘孜黄土的古气候代用指标进行了梳理,划分出物源区和沉积区适用的指标,为甘孜地区古气候研究工作提供基础性参考;证明物源区和沉积区气候变化具有差异性、物质来源不稳定,揭示了高原隆升对局部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对物质来源区域的判断结合物源区古气候演化的研究对深入理解粉尘的产生过程以及大气环流的输送模式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4-05-01)

张克旗[4](2013)在《甘孜黄土细颗粒石英热转移光释光(TT-OSL)法测年可行性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一种新的光释光测年法——热转移光释光(TT-OSL)法对甘孜县城附近的甘孜-A剖面上的黄土细颗粒石英进行实验测试,以探讨该方法用于其测年的可行性。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样品的天然回授OSL(ReOSL)信号强度随地层深度增加而增大,表现出明显的积累。利用"替换点"分析方式对TT-OSL法的检验表明该方法能够用于甘孜黄土的测年。采用简单多片法(SMAR)和TT-OSL法分别对3个样品进行等效剂量(D e)测试及年龄计算,结果显示TT-OSL法得到的D e值及年龄明显大于简单多片法,但TT-OSL法年龄与前人磁性地层研究中的期望年龄相差比较大。研究初步认为,TT-OSL法可以对甘孜黄土进行测年,但是结果的可靠性还需要有更多的可信独立年龄验证。(本文来源于《地质力学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张克旗[5](2012)在《甘孜黄土细颗粒石英光释光测年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简单多测片再生(SMAR)法对川西高原甘孜黄土的甘孜-A剖面的部分样品进行初步光释光测年研究。使用细颗粒(4-11μm)石英进行测试。对样品09GZA03的SMAR法等效剂量(De)的预热坪实验表明,在200oC-260oC预热温度范围内能获得一致的De值,但剂量恢复实验表明,对小于240 Gy的样品本文的测试流程和条件较有效,更高剂量会明显偏低。使用SMAR法对剖面上间距0.3 m采集的9个连续样品的细颗粒石英进行了De测试并计算出相应的年龄,显示了很好的De值及年龄随埋深变大的特征,表明SMAR法可用于甘孜黄土的细颗粒石英OSL测年,但对于天然剂量大于240 Gy的样品(相应OSL年龄~5.5万年),其测年结果可能会偏低。(本文来源于《核技术》期刊2012年12期)

王玲,刘冬雁,刘明,胡广元,彭莎莎[6](2010)在《川西高原甘孜黄土A剖面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西高原甘孜A剖面S0-S2黄土—古土壤序列为材料,利用X-荧光光谱仪对常量元素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SiO2,Al2O3,Fe2O3,MgO,K2O,MnO和TiO2随着黄土层和古土壤层的交替迭覆含量由低到高呈现明显的旋回变化特征,而CaO则相反;在化学风化过程中,元素Si,Al,Fe,Mg,K,Mn,Ti之间具相似性而与元素Ca具差异性;粒度对各常量元素分布具一定控制效应,Fe,Mn,K等元素分布与2~8μm黏土粒级含量具显着正相关,与30~64μm粉沙粒级含量具显着反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S1期)

刘冬雁,李巍然,乔彦松,王玲,彭莎莎[7](2010)在《基于EMD分解的甘孜黄土磁化率记录的西南季风演化周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磁化率可用以指示夏季风强度,并已在中国风尘堆积的古气候演化周期研究中得到较好应用,但迄今多集中于东南季风区.以青藏高原东南缘甘孜A黄土剖面磁性地层学研究为基础,对1.16Ma以来的磁化率记录进行经验模态分解(EMD),探讨西南季风演化的多时间尺度周期性.结果表明:偏心率、地轴倾斜、岁差的准周期成分在西南季风区黄土沉积中有明显反映,指示西南季风的演化受天文因素控制;出现岁差的拍频周期,指示印度季风系统具有热带特征;准200ka周期是真实存在的,但其成因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约400ka周期波动,可能对应理论值为准400ka的偏心率长周期.西南季风演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可能是低纬太阳辐射.对于沉积记录的周期性研究来讲,经验模态分解更切合实际,它比传统谱分析方法有明显的优势和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王玲[8](2010)在《川西高原甘孜黄土A剖面的粒度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高原毗邻青藏高原,广泛分布于川西高原的黄土-古土壤序列主要是早更新世晚期以来形成的,它是高原周缘地区连续的古气候记录类型之一,记录了该时期古气候的演化过程及其与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的关系,对探讨高原东部大气环流演化模式及其与周缘地区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川西甘孜地区黄土A剖面为研究对象。首先,在已建立的甘孜A剖面年代序列框架的基础上(底界年龄约为1.16MaB.P.),对其粒度指标时序作初步分析,探讨早更新世晚期以来古气候事件与青藏高原隆升在时间上的一致关系。其次,选取甘孜A剖面S0-L6黄土-古土壤序列为材料,对其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初步探讨各元素在黄土层和古土壤层中的分布规律、化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在构造时间尺度上甘孜A黄土剖面,粒度时间序列反映的该区环境演化过程可划分为叁个阶段:①约1.16~0.9MaB.P.期间,气候总体相对温湿;②约0.9~0.6 MaB.P.期间,为气候变化过渡阶段;③约0.6Ma B.P.以来,气候转入干冷阶段。上述气候演化过程中的~1.10Ma BP底界问题、0.9~0.8MaBP左右的大气环流加强事件、~0.6 MaBP的干旱事件、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与青藏高原东南缘阶段性的隆升在时间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在甘孜A剖面S0-L6黄土-古土壤序列中所选取的地球化学元素研究结果表明:(1)常量元素SiO2、Al2O3、Fe2O3、MgO、K2O、MnO和TiO2百分含量以及微量元素V、Cr、Co、Ni、Cu、Zn、Rb、Ba百分含量随着黄土层和古土壤层的交替迭覆含量呈现相应由低-高旋回变化特征,而CaO和Sr则呈高-低;(2)在化学风化过程中,常量元素在甘孜A黄土剖面中表现为强烈的碳酸盐淋溶,并且元素Si、Al、Fe、K、Ti之间颇具相似性而与元素Ca具差异性;(3)常量元素Fe、K、Mn、Al、Ti以及微量元素V、Ni、Cu、Rb、Ba与2~8μm粘土粒级百分含量成显着正相关关系,主要赋存于粘土颗粒中;常量元素Fe、K、Mn、Al、Ti以及微量元素V、Ni、Cu、Rb、Ba与30~64μm粗粉砂粒级百分含量成负相关关系,可能主要来自于粗粉砂对粘土吸附作用的稀释效应。(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0-06-01)

乔彦松,赵志中,王燕,傅建利,王书兵[9](2010)在《川西甘孜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地球化学演化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气候主要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和高原季风的影响.对川西甘孜地区甘孜寺黄土剖面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研究表明,甘孜黄土在风尘源区经历了斜长石分解从而导致Na,Ca等活动性元素淋失的化学风化过程,沉积后的化学风化主要表现为成壤过程中碳酸盐的淋溶淀积及Fe2+的氧化.甘孜寺剖面CIA,Na/K以及Fe2+/Fe3+等地球化学参数记录显示,1.15MaBP以来甘孜黄土的风化强度有逐步减弱的趋势,反映了更新世中期以来青藏高原东南缘持续变干的气候变化特征,是区域气候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同时,本区气候变化在与全球变化基本一致的基础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自约250kaBP以来干旱化程度明显加剧.该气候事件的形成可能与青藏高原东南缘隆升对西南季风水汽输送的屏障作用有关.(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0年03期)

刘冬雁,彭莎莎,乔彦松,谢瑞煌[10](2009)在《青藏高原东南缘甘孜黄土磁化率揭示的西南季风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青藏高原东南缘甘孜A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为材料,在磁性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其高分辨率磁化率记录的多时间尺度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甘孜A剖面典型风尘堆积的底界年龄约为1.16Ma。磁化率记录在构造时间尺度上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显示了西南季风演化存在中更新世气候转型。功率谱分析检出典型的偏心率100ka、斜率41ka、岁差23ka轨道周期和11.4、7.5ka的岁差拍频周期,指示西南季风演化受天文因素影响,印度季风系统对太阳辐射具有非线性响应和热带特征。(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09年05期)

甘孜黄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川西高原一带黄土沉积广泛分布,研究该地区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容重对于理解黄土沉积过程,探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详细分析了甘孜地区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典型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容重变化,结果表明该区土壤容重在1.63—2.53 g?cm~(-3)变化,黄土地层中容重较大,平均为2.01 g?cm~(-3);古土壤地层中容重较小,平均为1.94 g?cm~(-3)。土壤容重与磁化率、粒度<2μm组分具有很好的负相关关系,而与平均粒径、粒度>63μm组分呈明显正相关,可能表明了土壤化过程和沉积过程对土壤容重的影响;进一步的环境指标相关分析表明甘孜黄土-古土壤容重可以作为西风和高原冬季风变化的替代性指标。详细研究该区黄土的容重变化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区域环流的演化过程和高原内部的干旱化历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甘孜黄土论文参考文献

[1].陈慧.末次冰期以来甘孜黄土环境磁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D].兰州大学.2019

[2].成婷,杨胜利,刘维明,李帅,梁敏豪.川西高原甘孜黄土-古土壤容重的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J].地球环境学报.2018

[3].綦琳.甘孜黄土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4].张克旗.甘孜黄土细颗粒石英热转移光释光(TT-OSL)法测年可行性初探[J].地质力学学报.2013

[5].张克旗.甘孜黄土细颗粒石英光释光测年初步研究[J].核技术.2012

[6].王玲,刘冬雁,刘明,胡广元,彭莎莎.川西高原甘孜黄土A剖面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初步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7].刘冬雁,李巍然,乔彦松,王玲,彭莎莎.基于EMD分解的甘孜黄土磁化率记录的西南季风演化周期性[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

[8].王玲.川西高原甘孜黄土A剖面的粒度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0

[9].乔彦松,赵志中,王燕,傅建利,王书兵.川西甘孜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地球化学演化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J].科学通报.2010

[10].刘冬雁,彭莎莎,乔彦松,谢瑞煌.青藏高原东南缘甘孜黄土磁化率揭示的西南季风演化[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

标签:;  ;  ;  ;  

甘孜黄土论文-陈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