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反硝化脱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养反硝化,沼气脱硫,污水脱氮,耦合体系
反硝化脱硫论文文献综述
王威,毕志浩,张若晨,王爱杰,任南琪[1](2019)在《自养反硝化脱氮耦合沼气同步脱硫效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污水深度脱氮问题日益突出,在实现污水深度脱氮的过程中尽可能降低运行成本更是符合目前我国的发展目标,因此,开发经济绿色的污水脱氮技术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试验提出自养反硝化脱氮耦合沼气同步脱硫工艺,具有成本低,资源利用率高等优势.以沼气中的硫化氢作为电子供体,实现了污水中同步脱氮及沼气脱硫净化的耦合,并探究了上升流速、硫氮比对该工艺运行效能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以硫化氢代替硫化物作为电子供体参与反硝化,对工艺脱氮效能无明显影响,在低硝酸盐负荷条件下运行时,污水脱氮效能不受气体上升流速及硫氮比的影响,均能达到100%.而本工艺的脱硫效能受上升流速影响较小,受硫氮比影响较大.在不同上升流速下,硫化氢去除率均为100%.在硫氮比为5∶8时,硫化氢100%转化为硫酸盐;硫氮比为5∶5时,硫化氢去除率为99.1%,单质硫产率约为30%;硫氮比为5∶2,回流比为1∶1时,硫化氢去除率最高可达91%,单质硫产率为77%.本试验可为后续自养反硝脱氮同步沼气脱硫工艺参数优化及应用的拓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王雪廷,陈川,徐熙俊,王爱杰,李笃中[2](2019)在《不同曝气位点对微氧强化硫酸盐还原-反硝化脱硫效果及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氧强化硫酸盐还原-反硝化脱硫(SR-DSR)工艺因具有同步处理废水中COD、NO~-_3、SO■生成S~0且运行成本低、流程短的优势而受到关注.但因不同曝气方式而在反应器中形成的不同微氧区的位置对反应器运行效能、S~0转化率和群落结构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本文以5 mL·min~(-1)·L~(-1)曝气速率、10.4 mmol·L~(-1)硫酸钠、31 mmol·L~(-1)乳酸钠和8 mmol·L~(-1)硝酸钾连续运行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反应器,对比研究了回流槽中(底部)曝气(微氧区位于反应器下部)和反应区上部曝气(微氧区分别位于反应器上部和下部但DO更低)运行稳定后,反应器的运行效能、S~0转化率和功能微生物的演替规律.结果表明,上部曝气时乳酸盐去除率为100%,出水中乙酸盐浓度为9.1 mmol·L~(-1),丙酸盐浓度为3.7 mmol·L~(-1),NO~-_3去除率为100%,出水中NO~-_2浓度为0.35 mmol·L~(-1),SO■去除率为84%,出水中S~(2-)浓度为2.6 mmol·L~(-1),S~0转化率为59%.与底部曝气相比,上部曝气时出水中乙酸盐和丙酸盐浓度分别升高2.2和1.9 mmol·L~(-1),NO~-_2浓度下降0.15 mmol·L~(-1),S~(2-)浓度降低0.5 mmol·L~(-1),SO■去除率和S~0转化率分别下降6%和1%.上部曝气时,反应器下部和上部均存在相对减弱的微氧环境,使得反应器中硫酸盐还原菌(SRB)Desulfomicrobium和Desulfobulbus的总丰度分别增加9%和5%,硫氧化反硝化菌(soNRB)Halothiobacillaceae和Sulfurovum的丰度均减小3.1%,异养反硝化菌(hNRB)Comamonas的丰度升高0.2%,互营菌Synergistaceae的丰度减少37%.其中,反应器下部的SRB和soNRB总丰度分别升高28%和3%,为SO■还原和S~0转化提供了充分条件,而反应器上部的微氧环境又减弱了SO■还原过程,从而降低了反应器出水中的S~(2-).因此,在碳源充足的条件下,可以采取反应器上部曝气的方式创造微氧环境,既可以保证较高的S~0转化率,又可以减少出水中S~(2-)和NO~-_2的浓度.(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刘永杰[3](2019)在《基于自养反硝化的沼气脱硫与废水脱氮同步处理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资源和能源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不可或缺,然而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方式导致水资源污染及能源短缺问题在全球范围内趋于恶化。基于硫自养反硝化的生物处理技术可将沼气脱硫与废水脱氮相结合,以“废”治“废”,对水体硝酸盐污染的治理以及沼气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基于沼气的反硝化体系中,气相、液相及微生物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多样,沼气成分在脱氮除硫过程中的作用及影响尚不明晰。本研究探讨了沼气成分对脱氮除硫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索强化生物脱氮除硫性能的方法并构建生物反应器,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分别驯化培养了硝酸盐型和硫酸盐型甲烷氧化污泥并评价其性能,以评估将其用于处理含NO_3~-和SO_4~(2-)废水的可行性,发现在提供了充足营养物质的条件下,硝酸盐型甲烷氧化污泥所达到的NO_3~-去除速率仅为0.55 mg-N/(L·d),硫酸盐型甲烷氧化污泥也仅能达到最高4.1 mg-S/(L·d)的硫酸盐还原速率,并且典型的甲烷氧化菌所占比例均低于3%,CH_4在处理过程的作用微弱。以高浓度的气态H_2S作为硫源并探究了其对同步脱氮除硫过程的影响,发现高浓度H_2S(2%,v/v)也可为微生物所利用,随着S/N从0.38增加至1.52,SO_4~(2-)生成的迟滞期增加,SO_4~(2-)最大增加速率降低,促进了硫氧化中间产物的积累。而随着H_2S通气时长从2增加至20 min(通气速率为100 mL/min),NO_3~-去除速率常数则从0.1231降至0.0302 d~(-1),微生物的反硝化作用受到了抑制。以CO_2替代NaHCO_3作为碳源也可支持体系中脱氮除硫菌群的生长代谢,但出现了硫氧化以及反硝化活性降低的现象,气态CO_2溶于水造成体系pH降低可能是导致脱氮除硫性能恶化的主要原因。为改善体系pH条件,分别以活性炭、麦饭石和磷矿石作为pH调节材料进行了生物实验,发现3种材料均具有调节pH和强化生物脱氮除硫的能力,其中以磷矿石的调节效果最佳,可将pH从5.5左右提高至6.3以上,NO_3~-去除速率从0.0319提升至0.0784 mg-N/(L·h)以上,同时SO_4~(2-)最大增长速率则从0.07增加至0.22 mg-S/(L·h)以上。根据微生物活性(ATP变化)及各材料的溶出特性推测麦饭石和磷矿石中所含Ca及Mg类物质的溶出是导致体系pH升高的主要原因,并且二者对微生物活性具有直接提升作用。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发现以NaHCO_3为碳源时,优势菌属主要为Thiobacillus和Sulfurimonas,均可以还原态硫作为电子供体进行反硝化。以CO_2为碳源时,则以一种归属于具有异养反硝化功能的PHOS-HE36科的菌属和Thiobacillus菌属为主要功能菌群。利用Heatmap图、组间差异分析以及冗余分析对不同碳源条件下的微生物群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pH对不同碳源下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最大,pH调节材料添加对其影响相对较小。以棉线为载体、磷矿石颗粒为pH调节材料构建了脱氮除硫反应器。采用SBR或连续进水方式,进水中NO_3~-为20 mg-N/L时,反应器出水中均未监测到NO_3~-和NO_2~-,且出水pH高于空白组反应器出水。同时,出气中H_2S去除率达到了88%以上,采用连续进水模式时,进气和出气中CH_4浓度均在59%~66%范围内浮动,几乎未观察到CH_4的损耗。反应器内部Thiobacillus和Azospira为实现脱氮除硫的主要功能菌属,且反应器脱氮除硫功能是具有硫自养反硝化、异养反硝化、硫氧化以及有机物降解功能的多种微生物菌群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探讨了沼气成分与生物脱氮除硫过程之间的相互影响,为实现沼气脱硫及废水脱氮的同步处理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和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9-06-01)
闫铎[4](2018)在《前置反硝化生物滤池处理火电厂脱硫废水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燃煤电厂脱硫废水水质复杂使其成为燃煤电厂排放废水中难处理的废水,探索高效经济的处理工艺是目前电厂研究的焦点。本文以高盐、高氨氮的实际电厂脱硫废水为试验水质,采用前置反硝化生物滤池工艺研究了生物膜法处理特殊复杂水质的可行性以及脱氮效能;研究了挂膜、驯化过程中氨氮、COD及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变化规律;研究了回流比、C/N、水力负荷、pH值等运行参数对系统处理效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佳运行参数及试验环境;研究了反冲洗对系统处理效能的影响;研究成果为后续生物法处理高盐、高氨氮的脱硫废水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与参考。本试验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⑴采用快速排泥挂膜、驯化方式,可以完成系统处理高盐、高氨氮复杂水质的挂膜与驯化过程;驯化后系统缺氧反应器NO_3~--N去除率大于87.09%,COD去除率大于85%;好氧反应器,氨氮去除率达到95%以上,且缺氧反应器中填料表面附着一层墨黑色生物膜,好氧反应器填料表面生长褐黄色生物膜,标志着系统挂膜、驯化效果较理想。⑵前置反硝化生物滤池对高盐、高氨氮的脱硫废水脱氮及有机物去除有明显效果,其氨氮进水260~300mg/L,系统出水氨氮平均浓度为45.23mg/L,系统氨氮平均去除率达83.62%以上;系统COD平均去除率可达88.87%以上。⑶回流比、C/N、水力负荷对该工艺脱氮及除COD有显着影响;试验最佳运行参数为:100%回流、C/N=3:1、水力负荷为0.06m/h,在此参数下运行,系统出水COD去除率达到88.87%,氨氮去除率达到83.62%,出水硝态氮8.44mg/L和亚硝态氮浓度15.99mg/L,相对较小。⑷采用气水联合反冲洗具有良好的反冲洗效果,且反冲洗对系统硝化作用影响不大;好氧反应器对COD去除效果恢复的较缺氧反应柱略快。(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8-05-03)
赵东风,李文斐,马文娟,刘春爽,贾魁莉[5](2017)在《NaCl对反硝化脱硫工艺运行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UASB反应器研究当NaCl质量浓度为2~35 g/L时对反硝化脱硫工艺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从2 g/L增加至35 g/L的过程中,提高S∶C∶N至1∶3∶1可以保持高的单质硫产率;反应器内异养反硝化菌属所占比例随NaCl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而自养反硝化菌属所占比例却随之增加;NaCl存在时,有机物的增加能够影响亚硝酸盐还原速率,从而使硫化物氧化停留在单质硫阶段,且高质量浓度NaCl条件下兼性自养反硝化微生物能同时参与硫化物的氧化、硝酸盐的反硝化和有机物的降解,使反硝化脱硫工艺维持较好的处理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许健,王天保,张秀霞,刘春爽,王爱杰[6](2017)在《碳源对反硝化脱硫工艺碳氮硫同步脱除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碳源对反硝化脱硫工艺运行效能影响不明问题,实验采用UASB反应器,考查两种不同碳源(乙酸钠和苯酚)条件下反硝化脱硫工艺碳氮硫去除效果及单质硫累积率,在此基础上,通过批次试验进一步探究碳氮硫降解及转化规律.结果表明:乙酸钠为碳源,HRT为2.5~10 h,NO_3~--N、S~(2-)和Ac~--C去除率分别保持在93%、90%和99%以上,单质硫积累率稳定在41%以上;而苯酚为碳源,HRT为10 h,NO_3~--N、S~(2-)和C_6H_5O~--C去除率分别达67%、85%和50%,但硫化物均转化为硫酸盐,无单质硫累积.批次试验表明,乙酸钠为碳源时,S~(2-)氧化速率(qS~(2-))>乙酸盐氧化速率(qAcetate)>S~0的氧化速率(q_S~0);而苯酚为碳源时,S~(2-)氧化速率(qS~(2-))>S0的氧化速率(q_S~0)>苯酚氧化速率(qPhenol),从而使得硫化物的氧化产物有所差异.(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韩康[7](2017)在《对甲酚为碳源的反硝化脱硫工艺运行效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油化工、医药等行业产生大量高浓度的含硫、氮、酚的废水,此类废水如不处理直接排放将会对环境产生严重危害。反硝化脱硫工艺能够在一个反应器内同步去除硫化物、硝酸盐和有机物,具有处理效果高、工艺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在含硫含氮处理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该工艺尚未出现以酚类物质作为有机碳源的报道。基于此,本研究以UASB反应器研究对甲酚为碳源时,反硝化脱硫工艺的碳氮硫同步去除效果及单质硫的累积情况,并探索了醌类物质电子介体对反硝化脱硫工艺单质硫累积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建立了对甲酚为碳源的反硝化脱硫工艺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提出该工艺高效稳定运行的调控对策。研究结果为反硝化脱硫工艺在石油化工、医药等行业废水处理领域应用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对甲酚为碳源反硝化脱硫工艺碳氮硫同步去除效果及单质硫累积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水时硫化物为100mgS/L,对甲酚与硫化物浓度比为7:4时,对甲酚、硫化物和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5.39%、99.32%和96.31%,单质硫累积率随着碳硫比升高而升高,此时为最高53.58%。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随着进水碳硫比的升高,微生物多样性下降,但均匀度升高,主要的异养微生物是Proteinilasticum(牛瘤菌属)、Pseudomonas(假单胞菌属)、Rhizoblum(根瘤菌属)、Simplicispira(贪食菌属)和Petrimonas(理研菌属),主要的自养微生物是Arcobacter(弓形杆菌属)、Acetoanaerobium(厌氧硝菌属)、Sulfurimonas;水力停留时间由12h缩短至7h和3h时,对甲酚去除率分别为95.39%、62.11%和51.44%,硫化物去除率为99.32%、78.76%和99.21%,氮去除率为96.31%、95.09%和79.92%,单质硫累积率由53.58%下降至42.53%和20.44%;对甲酚、硝酸盐、硫化物浓度由50mgC/L,87.5mgN/L、51.25mgS/L增加到175mgC/L,100mgS/L、和102.5mgN/L时,碳氮硫去除率保持在95%以上,单质硫的累积率明显上升,平均单质硫累积率由20.02%增加到53.58%。当进水对甲酚、硝酸盐、硫化物浓度进一步增加到350mgC/L、205mgN/L、200mgS/L时,对甲酚、硝酸盐去除率急剧下降至5.78%和87.30%,体系崩溃。醌类电子介体蒽醌-2,6-二磺酸(AQDS)和1,2-萘醌-4-磺酸酯(NQS)对反硝化脱硫工艺单质硫累积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25μmol/LNQS与AQDS相比,单质硫累积率升高24.46%,对甲酚去除率升高10.79%,氮去除率升高0.64%。NQS对反硝化脱硫工艺的促进作用更明显。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构建了对甲酚为碳源的反硝化脱硫工艺模型。经过15731步迭代,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平均偏差为4.92%,说明模型拟合度较好。采用分离权法,明确对甲酚为碳源的反硝化脱硫工艺的各影响因素排序为底物比>HRT>S~(2-)>pH,反硝化脱硫工艺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可以保持适当的进水碳硫比和水力停留时间,调节进水底物浓度来调节工艺的运行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7-06-01)
张立博[8](2017)在《废水脱硫反硝化工艺运行及微生物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含高浓度氮、硫废水的排放量日益增加。这些废水若不及时处理直接排放,将会严重污染水体及其周边环境,并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建立两套反应系统——自养脱硫反硝化系统和兼养脱硫反硝化系统,实现对水体中硫、氮和碳的同步去除。在两套反应装置内,改变进水底物中含氮物质,使反应系统从硝酸盐型逐渐转变为亚硝酸盐型,对比两套反应装置,分析含氮物质的类型及有机物对反应器效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自养系统中,N02-利于S2-的不完全氧化,N03-/N02-为1/3时,反应器运行效能达到最高,S2-、NO3-和NO2-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9.68%、98.26%和95.21%;但仅添加N02-且高负荷运行时,系统却无法正常工作;兼养系统中,有机物的投加使得亚硝酸盐型系统在高负荷条件下仍能高效稳定运行,对S2-、N02-和 TOC 的去除率分别达到 99.86%、94.08%和 87.95%。在反应系统运行不同时期的稳定阶段,提取自养和兼养两套系统活性污泥样本,通过Chao指数、Shannon指数、OUTs、门相对分布以及细菌在属水平上热图分析,探讨不同环境条件下微生物的群落特征;分析含氮物质的改变和有机物的加入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系统从硝酸盐型转变为亚硝酸盐型过程中,自养和兼养环境内微生物种类和丰度均有变化;各阶段微生物种类有明显差异;门水平上相对丰度较大的细菌有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Firmicutes和Chloroflexi;运行效能较好阶段相对丰度较大的功能菌有Thiobacillus、Thiovirga、Thauera和Geobacter;相比于含氮物质的改变,有机物的投加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引起的影响较小。在反应器高效运行时期,分离、纯化培养系统内的功能性微生物,对纯菌株的脱氮除硫功能进行确认;通过16SrDNA测序、BLAST比对,制作系统发育树确认分离菌株的菌属。结果表明:分离出一株具有脱氮除硫功能的菌株,该菌株对S2-的去除率可达到89.20%,脱氮效率为48.21%。通过序列比对,确认该菌株为 Pseudomonas。(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期刊2017-05-01)
黄聪[9](2017)在《废水反硝化脱硫工艺功能微生物分布规律及调控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制药、印染、造纸等.行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出.大量含硫含氮有机.废水,协同消减.有机污染物.和含硫含氮污染物.的需求迫切。一些特定的.厌氧微生物.能够利用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在反硝化的同时将硫化物氧化为.单质硫,同步实现COD、氮和硫的脱除和硫的回收(反硝化脱硫)。课题组前期研究针对含硫含氮有机废水处理提出硫酸盐还原.-反硝化脱硫-.氨氧化组合工艺,旨在有效处理.含硫含氮有机废水.同时以单质硫的形式.回收水中的硫系污染物。本论文在此基础上,采用模拟废水针对组合工艺中的反硝化脱硫工艺单元,以连续搅拌式反应器(Continuous Stirred Tank Reactor,CSTR)、膨胀颗粒污泥床(Expanded Granular Sludge Bed,EGSB)、厌氧折流板(Anaerobic Baffled Reactor,ABR)叁种类型的反应器.作为反硝化脱硫装置,探讨并明确了反硝化脱硫工艺的优化运行参数,如碳源条件、碳氮硫比率、进水负荷以及硫酸盐投加,同时,通过分析各类运行条件下系统内部各类功能菌群和基因的分布及表达,探讨了反硝化脱硫系统内功能微生物的作用和运行机制,为反硝化脱硫工艺的实际运行提供理论基础。为明确不同碳源供给情况下反硝化脱硫功能微生物的分布作用效果,研究首先探明了反硝化硫氧化细菌在有机碳源(乙酸钠)、无机碳源(碳酸氢钠)和混合碳源(乙酸钠+碳酸氢钠)的分布规律,发现碳源显着地影响着反硝化硫氧化细菌的分布和运行效果。其中混和碳源培养条件下中,Thauera和Arcobacter为核心菌属;在无机碳源培养条件下,Thiobacillus为核心菌属;在有机碳源培养条件下,Azoarcus和Pseudomonas为核心菌属。其中混合碳源培养条件反硝化脱硫工艺运行稳定,且单质硫回收率较高。反硝化脱硫工艺中微生物菌群的结构和多样性受电子受体与电子供体比率的显着影响。单质硫回收率又受到功能微生物丰度和活性影响,当硫氮比(S2--S/NO3--N)为5:6时,单质硫生成率最高(84.4%),此时系统中主要功能类群为Thiobacillus,Enterobacter,Stappia,Rhizobium和Thauera。其中Thiobacillus和Thauera具备硫氧化和反硝化功能。此条件下,功能基因nirK、sqr拷贝数达到最高较其余硫氮比(5:2、5:4、5:8、5:9),可确定反硝化脱硫工艺最佳硫氮比在5:6。进水负荷是影响工艺效果的另一个因素,研究考察了不同碳氮硫进水负荷条件下对反硝化脱硫系统的运行效能影响及微生物作用机制。发现当CO D,硝酸盐,硫化物负荷分别为1.05/0.60/0.95 kg d-1m-3,HRT=24h时,出水中几乎没有单质硫生成,且出水中硫酸盐较高(182 mg/L)。当进水负荷提高1倍后,COD去除率发生波动,然而很快恢复至90%的水平。高负荷时单质硫平均生成率为83.7%,且出水硫酸盐较低(24 mg/L)。分析两种负荷条件下反应器内不同高度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现,条件I下,不同高度中的微生物差异度较大,其中Anaerolineaceae为优势菌属;条件II中,不同高度中的微生物差异度较小,且Thauera和Azoarcus为优势菌属。功能基因分析发现,条件I中,功能基因nirk、sqr和sox基因在反应区上部无活性,相反在条件II下叁种基因表达活性较高,说明进水负荷影响了DSR工艺的硫氧化的终产物的价态。基于实际运行情况下反硝化脱硫单元易受硫酸盐还原单元中未还原的硫酸盐的影响,研究考察了在混合硫化合物体系中(硫化物、硫酸盐)不同碳硫比(COD/SO_4~(2-))对系统的运行效能影响及微生物作用机制。当进水碳硫比为1时,反硝化脱硫系统出水硫酸盐及硫代硫酸盐含量较高,分别为139.6mg/L、48.2mg/L,单质硫含量为101.8mg/L。当进水碳硫比提高至3时,出现明显的产甲烷现象,甲烷产量最高可达到5.4L/d,出水硫化物浓度达到270.1 mg/L,单质硫生成量为20.3 mg/L。当进水碳硫比恢复为1:1时,产甲烷现象消失,单质硫生成量逐渐提高。推测硫酸盐共存条件下微生物代谢机制为:在硫代谢中,Desulfobulbus将硫酸盐还原为硫化物,Sulfurovum则利用硝酸盐将硫化物氧化为单质硫,有时Sulfurovum还将单质硫/硫化物氧化为硫酸盐。Sulfurovum和Anaerolineaceae主要参与了反硝化过程。Anaerolineaceae、Desulfobulbus、Sulfurovum经厌氧发酵产生甲酸和二氧化碳,同时Anaerolineaceae还可以产氢。Methanobacterium利用甲酸、氢气产生甲烷,Methanosaeta则直接利用种间电子传递产生甲烷。基于以上结果,依据功能微生物生态位不同,采用新型ABR型反应器调控功能微生物分布。ABR反应器设有四个隔室,硝酸盐于反应器的第叁个隔室注入。通过调整进水的硫氮比(SO_4~(2-)-S/NO3--N,5:2;5:5;5:8),发现硫氮比为5:5时反应器运行效果最优。通过对不同隔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基因表达分析,发现硝酸盐抑制了第叁、四隔室中的硫酸盐还原过程,因此前两个隔室主要发挥硫酸盐还原功能,后两个隔室主要发挥反硝化硫氧化功能,达到了基于微生物不同生物位调控功能微生物的丰度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04-01)
李文斐,刘春爽,李伟,李雪晨,赵东风[10](2017)在《氯霉素对混养反硝化脱硫工艺运行效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UASB反应器考察氯霉素对反硝化脱硫工艺运行效能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氯霉素的投加对反硝化脱硫工艺影响不大。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现氯霉素的存在会降低反应器中反硝化脱硫污泥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高氯霉素条件下,Thauera、Pseudomonas和Azoarcus是主要的异养反硝化微生物,Sulfurovum和Thiobacillus是主要的自养反硝化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使系统保持较好的硫氮同步脱除效果,此外,胞外聚合物尤其是胞外蛋白随氯霉素浓度增加而增加。(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7年05期)
反硝化脱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微氧强化硫酸盐还原-反硝化脱硫(SR-DSR)工艺因具有同步处理废水中COD、NO~-_3、SO■生成S~0且运行成本低、流程短的优势而受到关注.但因不同曝气方式而在反应器中形成的不同微氧区的位置对反应器运行效能、S~0转化率和群落结构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本文以5 mL·min~(-1)·L~(-1)曝气速率、10.4 mmol·L~(-1)硫酸钠、31 mmol·L~(-1)乳酸钠和8 mmol·L~(-1)硝酸钾连续运行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反应器,对比研究了回流槽中(底部)曝气(微氧区位于反应器下部)和反应区上部曝气(微氧区分别位于反应器上部和下部但DO更低)运行稳定后,反应器的运行效能、S~0转化率和功能微生物的演替规律.结果表明,上部曝气时乳酸盐去除率为100%,出水中乙酸盐浓度为9.1 mmol·L~(-1),丙酸盐浓度为3.7 mmol·L~(-1),NO~-_3去除率为100%,出水中NO~-_2浓度为0.35 mmol·L~(-1),SO■去除率为84%,出水中S~(2-)浓度为2.6 mmol·L~(-1),S~0转化率为59%.与底部曝气相比,上部曝气时出水中乙酸盐和丙酸盐浓度分别升高2.2和1.9 mmol·L~(-1),NO~-_2浓度下降0.15 mmol·L~(-1),S~(2-)浓度降低0.5 mmol·L~(-1),SO■去除率和S~0转化率分别下降6%和1%.上部曝气时,反应器下部和上部均存在相对减弱的微氧环境,使得反应器中硫酸盐还原菌(SRB)Desulfomicrobium和Desulfobulbus的总丰度分别增加9%和5%,硫氧化反硝化菌(soNRB)Halothiobacillaceae和Sulfurovum的丰度均减小3.1%,异养反硝化菌(hNRB)Comamonas的丰度升高0.2%,互营菌Synergistaceae的丰度减少37%.其中,反应器下部的SRB和soNRB总丰度分别升高28%和3%,为SO■还原和S~0转化提供了充分条件,而反应器上部的微氧环境又减弱了SO■还原过程,从而降低了反应器出水中的S~(2-).因此,在碳源充足的条件下,可以采取反应器上部曝气的方式创造微氧环境,既可以保证较高的S~0转化率,又可以减少出水中S~(2-)和NO~-_2的浓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硝化脱硫论文参考文献
[1].王威,毕志浩,张若晨,王爱杰,任南琪.自养反硝化脱氮耦合沼气同步脱硫效能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9
[2].王雪廷,陈川,徐熙俊,王爱杰,李笃中.不同曝气位点对微氧强化硫酸盐还原-反硝化脱硫效果及群落结构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9
[3].刘永杰.基于自养反硝化的沼气脱硫与废水脱氮同步处理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
[4].闫铎.前置反硝化生物滤池处理火电厂脱硫废水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8
[5].赵东风,李文斐,马文娟,刘春爽,贾魁莉.NaCl对反硝化脱硫工艺运行效果的影响[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6].许健,王天保,张秀霞,刘春爽,王爱杰.碳源对反硝化脱硫工艺碳氮硫同步脱除效果的影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7
[7].韩康.对甲酚为碳源的反硝化脱硫工艺运行效能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
[8].张立博.废水脱硫反硝化工艺运行及微生物特性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7
[9].黄聪.废水反硝化脱硫工艺功能微生物分布规律及调控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10].李文斐,刘春爽,李伟,李雪晨,赵东风.氯霉素对混养反硝化脱硫工艺运行效能研究[J].广州化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