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生物诱导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甘西鼠尾草,诱导子,酚酸类化合物,初级代谢产物
非生物诱导子论文文献综述
李琳[1](2014)在《非生物诱导子对甘西鼠尾草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西鼠尾草(Salvia przewalskii Maxim.)属于唇形科(Lamiaceae)鼠尾草属(Salvia Linn.)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丹参的近缘种植物。甘西鼠尾草根中具有和丹参相近的丹酚酸类和丹参酮类药用成分,因而当前作为丹参的代用品在多个省份流通使用。与正品丹参相比,甘西鼠尾草的特征成分丹参酮类物质含量远远高出丹参数倍,工业中通常以甘西鼠尾草作为原料提取丹参酮类化合物,用作不同剂型复方药合成的初级原料药。但是甘西鼠尾草中的丹酚酸类物质含量低于丹参,这不仅使得甘西鼠尾草药用价值的全面利用受到限制,也不利于实现有效成分工业提取价值最大化。为了提高甘西鼠尾草中的酚酸类物质含量,本研究以一年生甘西鼠尾草的幼苗为材料,探讨了叁种不同的诱导子(水杨酸SA、Ag+和不同的光质)对甘西鼠尾草幼苗中可溶性糖水平、可溶性蛋白积累、酚酸类物质合成酶的酶活力(苯丙氨酸裂解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和酪氨酸氨基转移酶TAT)以及诱导之后植株中丹酚酸类和丹参酮类物质含量的影响,从初级代谢物、次生代谢物合成关键酶和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叁个水平评价诱导子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不同浓度的水杨酸(SA)处理对甘西鼠尾草幼苗初级和次生代谢的生理指标产生不同的影响。0.5mmoh 1mmol和3mmol的诱导处理促进了植物的代谢水平,其中0.5mmol的SA处理诱导了可溶性蛋白的最高水平,3mmol的SA处理不仅促进了叶片中可溶性糖的积累,也刺激了PAL和PPO酶活显着提高。以上叁个浓度梯度的SA处理都不同程度的诱导了TAT酶活力的升高。次生代谢产物中迷迭香酸、丹酚酸B和原儿茶醛在3mmol处理中达到最大积累量,而丹酚酸A以及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类则在1mmol处理组中含量最高。5mmol的SA处理对甘西鼠尾草幼苗的代谢有抑制作用。2 Ag+对甘西鼠尾草幼苗的影响不仅具有浓度效应,而且也有时间效应。0.5mmol和O.1mmol的Ag+处理促进了幼苗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积累,提高了PAL酶的活性。在0.5mmol Ag+处理组中迷迭香酸、丹酚酸B、丹酚酸A含量达到最高,在0.1mmol Ag+处理组中二氢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的含量最高。2mmol的Ag+处理后甘西鼠尾草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积累以及叁种次生代谢酶活力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最终导致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较低。随着Ag+处理时间的延长,甘西鼠尾草幼苗的可溶性糖、蛋白,代谢酶活以及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在处理6天后都开始呈现下降趋势。3 在光质诱导试验中,蓝光和红光对酚酸类化合物的合成酶PAL、TAT有强烈的诱导作用,进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这两组处理中也较高。次生代谢产物检测结果也显示丹酚酸A、丹酚酸B、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在蓝光处理下含量最高,红光也诱导出较高的迷迭香酸和原儿茶醛含量。黄光对植物的代谢促进作用不明显,而绿光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黄方爱,张波,杨晓燕,颜欢,陈韩英[2](2012)在《3种非生物诱导剂对红地球葡萄离体叶片中主要茋类物质的诱导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茋类物质是葡萄材料中一大类具有特殊药理活性的天然产物,实际操作中由于葡萄叶片含量过低而导致利用率不足。已有报道UV、氯化铝、过氧化氢等非生物诱导剂能够引起一些植物材料茋类物质的积累的同时又能引起材料氧化胁迫。为了研究这3种诱导剂在葡萄离体叶片上的诱导特性及与氧化胁迫的关系,本文首次使用上述3种诱导剂对红地球葡萄离体叶片中4种主要茋类物质含量变化进行分析,并研究过氧化氢酶(CAT)及N-乙酰-L-半胱氨(N-acetyl-L-cysteine)预处理后茋类物质变化规律。诱导剂处理后,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苷、紫檀茋、ε-viniferin等茋类物质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紫外照射处理10min,暗室放置24h对白藜芦醇的诱导效果最为明显,鲜重达到200μg/g。加完抑制剂CAT和NAC后,茋类物质变化不规律,其中H2O2诱导加抑制剂CAT对白藜芦醇的抑制效果最佳,含量从113μg/g降低到16.5μg/g。结果说明,3种诱导剂对红地球葡萄离体叶片茋类物质类别及其含量具有特殊的影响作用,且此与材料内部氧胁迫水平存在一定联系。(本文来源于《农垦医学》期刊2012年05期)
胡耀辉,于亚桐,于寒松[3](2010)在《非生物诱导子对荞麦悬浮细胞黄酮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不同非生物诱导子的添加对荞麦细胞悬浮培养体系中次生代谢产物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非生物诱导子茉莉酮酸甲酯(MJ)及水杨酸(SA)的最佳添加浓度分别为0.4mmol/L和0.6mmol/L,最佳添加时间分别为细胞培养的第6d和第9d;两种非生物诱导子协同诱导,分别于培养的第6d添加0.2mmol/L的MJ,第9d添加0.4mmol/L的SA时,获得的黄酮含量最高,为35.782g(DW)/L,是空白对照组的1.48倍。(本文来源于《粮油加工》期刊2010年07期)
晏琼,胡宗定,吴建勇[4](2006)在《生物和非生物诱导子对丹参毛状根培养生产丹参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几种生物诱导子〔酵母提取物(yeast ex tract)、寡半乳糖醛酸(o ligoga lacturon ides)、真菌诱导子(funga l e lic itor)〕和非生物诱导子(A g+、Co2+和α-氨基异丁酸)对丹参毛状根培养生产丹参酮的影响。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3种丹参酮。结果生物诱导子一般都能有效地提高丹参酮的产量,不同诱导子的诱导效果之间存在差别。最高的丹参酮产量由100μg/mL的真菌诱导子获得,是对照组产量(0.42 m g/g)的4.7倍。非生物诱导子对丹参酮的诱导能力相对生物诱导子较差,其中50μm o l/L Co2+获得了最高的丹参酮产量(1.75 m g/g),是对照组产量的4.1倍。生物诱导子和非生物诱导子表现出了一定的诱导选择性。所有的生物诱导子都显着提高了隐丹参酮的量而所有的非生物诱导子都选择性地提高了丹参酮Ⅰ的量。并且在大部分情况下,添加的诱导子都没有对丹参毛状根的生长造成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在丹参毛状根培养中添加不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诱导子都可以选择性地提高丹参酮的积累,并且不影响毛状根的生长。(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06年02期)
晏琼,胡宗定,吴建勇[5](2006)在《生物与非生物诱导子协同作用对丹参毛状根培养生产丹参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生物诱导子yeast extract和不同非生物诱导子(Ag+,Co2+,α-氨基异丁酸)协同作用对丹参毛状根培养生产丹参酮的影响。方法:在丹参毛状根培养基中添加不同诱导子及诱导子组合,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3种主要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结果:yeast extract与各非生物诱导子在不同浓度下的组合对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都发挥了较好的协同诱导作用,而对隐丹参酮的协同诱导效果不显着。其中,yeast extract和Ag+(300μmol.L-1)协同作用获得了最高的丹参酮Ⅰ产量,是对照组含量的13.9倍,诱导协同作用系数为3.0。yeast extract和Co2+(100μmol.L-1)协同作用获得了最高的丹参酮ⅡA产量,是对照组含量的14.5倍,协同作用系数为2.1。yeast extract和α-氨基异丁酸(200μmol.L-1)的组合是唯一一个比单个诱导子更有效地提高了隐丹参酮产量的组合,隐丹参酮的产量达到1.28 mg.g-1,是对照组含量的30.3倍,诱导协同作用系数为1.3。结论:利用生物诱导子yeast extract和不同的非生物诱导子进行协同作用,其诱导效果比单独使用某一种诱导子的诱导效果更好,这种相互作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06年03期)
宋经元,任春玲,祁建军[6](2000)在《生物诱导子在植物细胞培养生产次生产物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诱导子作为一种有效的调控手段 ,在植物细胞培养中能促进生物碱、皂甙、酚类、萜类、黄酮类等多种次生产物的积累 ,因而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00年04期)
曾富华,吴岳轩,罗泽民[7](1999)在《生物及非生物诱导因子对水稻白叶枯病的诱导抗性及其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对白叶枯病高抗的水稻品种余水糯和高感的水稻品种浙辐802为材料,于2叶期用Tiron、Paraquat(PQ)和稻白叶枯病菌弱毒每株75-l进行诱导处理,测定诱导处理后3、24、48、72h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o2产生速率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动态变化,并于3叶期用白叶枯病菌强毒株76-25进行挑战接种,结果表明:75-1和PQ均诱导两品种产生了系统抗性,并使诱导叶中o2产生速率和MDA含量增加。75-1使o2产生速率在24h达峰值,比对照升高3o.6%(余水糯)和25.3%(浙辐8o2);而PQ使o2产生速率在24~72h维持较高水平,比对照升高49.4%(余水糯)和39.7%(浙辐8o2)。MDA含量的变化晚于o2产生速率的改变,在72h达最高值。75-1使SoD活性降低,并在24h达最大降幅;而PQ使SoD活性升高,并在48h达峰值。Tiron使PQ和75-l的诱导效果减弱,并使75-l对余水糯和浙辐8o2的互作由非亲和性互作转变为类似亲和性互作,导致侵染斑的形成。(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1999年03期)
刘春朝,王玉春,赵兵,徐霞,欧阳藩[8](1999)在《生物诱导子调节植物组织次生代谢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述了生物诱导子对植物组织次生代谢的调节作用,包括生物诱导子的作用机制、生物诱导子的来源和种类以及生物诱导子的应用(本文来源于《植物学通报》期刊1999年02期)
王国平,罗宽[9](1994)在《水稻品种抗瘟性诱导研究——Ⅰ.非生物诱导物的筛选及诱导方法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经反复筛选的化学药剂亚硒酸钠、放线菌酮、氯化钾、硫酸锰和中药材前胡、白芷的提取液浸泡水稻种子或进行叶面喷雾,可诱导稻株产生对稻瘟病的抗性。在人工喷雾接种条件下,对感病品种抗叶瘟的诱导效果为43%~93%;在注射接种条件下,抗穗瘟的诱导效果为29%~78%。供试药剂对感病品种和弱致病菌株的诱导效果优于对抗病品种和强致病菌株;药液叶面喷雾的诱导效果优于药液浸种。(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1994年02期)
非生物诱导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茋类物质是葡萄材料中一大类具有特殊药理活性的天然产物,实际操作中由于葡萄叶片含量过低而导致利用率不足。已有报道UV、氯化铝、过氧化氢等非生物诱导剂能够引起一些植物材料茋类物质的积累的同时又能引起材料氧化胁迫。为了研究这3种诱导剂在葡萄离体叶片上的诱导特性及与氧化胁迫的关系,本文首次使用上述3种诱导剂对红地球葡萄离体叶片中4种主要茋类物质含量变化进行分析,并研究过氧化氢酶(CAT)及N-乙酰-L-半胱氨(N-acetyl-L-cysteine)预处理后茋类物质变化规律。诱导剂处理后,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苷、紫檀茋、ε-viniferin等茋类物质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紫外照射处理10min,暗室放置24h对白藜芦醇的诱导效果最为明显,鲜重达到200μg/g。加完抑制剂CAT和NAC后,茋类物质变化不规律,其中H2O2诱导加抑制剂CAT对白藜芦醇的抑制效果最佳,含量从113μg/g降低到16.5μg/g。结果说明,3种诱导剂对红地球葡萄离体叶片茋类物质类别及其含量具有特殊的影响作用,且此与材料内部氧胁迫水平存在一定联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生物诱导子论文参考文献
[1].李琳.非生物诱导子对甘西鼠尾草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4
[2].黄方爱,张波,杨晓燕,颜欢,陈韩英.3种非生物诱导剂对红地球葡萄离体叶片中主要茋类物质的诱导作用[J].农垦医学.2012
[3].胡耀辉,于亚桐,于寒松.非生物诱导子对荞麦悬浮细胞黄酮含量的影响[J].粮油加工.2010
[4].晏琼,胡宗定,吴建勇.生物和非生物诱导子对丹参毛状根培养生产丹参酮的影响[J].中草药.2006
[5].晏琼,胡宗定,吴建勇.生物与非生物诱导子协同作用对丹参毛状根培养生产丹参酮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6
[6].宋经元,任春玲,祁建军.生物诱导子在植物细胞培养生产次生产物中的应用[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0
[7].曾富华,吴岳轩,罗泽民.生物及非生物诱导因子对水稻白叶枯病的诱导抗性及其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J].中国水稻科学.1999
[8].刘春朝,王玉春,赵兵,徐霞,欧阳藩.生物诱导子调节植物组织次生代谢的研究[J].植物学通报.1999
[9].王国平,罗宽.水稻品种抗瘟性诱导研究——Ⅰ.非生物诱导物的筛选及诱导方法初探[J].植物病理学报.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