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近空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空中发射,近空间飞行器,助推弹道,粒子群算法
近空间论文文献综述
杨明,刘明,郑伟,高兴,陈志刚[1](2019)在《空射近空间飞行器助推弹道规划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空射近空间飞行器低弹道快速入轨弹道规划问题,将空射近空间飞行器助推弹道分为投放段、一级飞行段、无动力滑行段、二级飞行段。一级飞行段采用最大可用过载快速拉起;二级飞行段纵向剖面采用基于分段多项式的参数化控制方法,二级飞行段横向剖面设计了基于叁角函数的参数化能量管理;形成了多段多约束参数化助推弹道规划模型,采用改进粒子群算法对该问题进行求解。仿真结果表明:规划弹道满足过载、控制及分离等各类约束条件;该方法具有很高的求解精度和较快的求解速度,能获得满足不同交班需求的参考弹道。(本文来源于《弹道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章鹏程,李杨卓,周淑金,高湘萍,潘鑫[2](2019)在《自我参照加工的近空间距离增强效应:来自行为与ERPs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采用学习-再认范式考察空间距离如何影响自我参照加工。首先通过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索不同空间距离怎样影响自我参照加工的过程,再结合再认测试验证影响的稳定性。结果显示:(1)学习阶段,近空间距离在晚期认知加工阶段对自我参照加工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并且在再认测试中得到了验证;(2)研究结果同样也发现了学习阶段近空间距离对他人参照加工的增强作用,但未在再认测试中得到验证。本研究证实了近空间距离能够促进自我参照更加精细化加工,拓展了对自我参照加工的认识和自我的了解。(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熊英,陈谋,吴庆宪,杨洁[3](2019)在《基于干扰观测器的变后掠翼近空间飞行器鲁棒跟踪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变后掠翼飞行器具有多工作模式、大飞行包络的特性,本文建立了非线性多模型切换系统,并研究了机翼后掠角变化过程中对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的跟踪控制.为了减小姿态系统中不确定性和外部未知扰动的影响,利用非线性干扰观测器对复合干扰进行逼近并设计滑模姿态控制器,保证了良好的姿态跟踪控制效果.采用平均驻留时间方法证明了所设计的控制器能够保证切换系统的稳定性.最后,通过仿真对所提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信息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文成纲[4](2019)在《近空间飞行器等离子鞘套及窗口环境对天线性能的复合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飞行器以高超音速在大气中飞行时,会被高温电离形成的等离子体鞘套包裹。视工作频率,等离子体鞘套对电磁波可能有强烈的衰减、反射、折射等作用。因此它会影响飞行器的对外通信,严重时甚至会导致通讯的中断,即着名的黑障现象。因此减缓甚至解决通信黑障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发展至关重要,天线作为高超声速飞行器对外通信的媒介,研究其在黑障情况下的性能变化有助于解决黑障问题。由于等离子体鞘套及天线窗的防隔热层均位于天线的近场区,且两者对天线的性能均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研究等离子体鞘套和天线窗对天线性能的综合影响,对高超音速飞行器天线的设计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本文首先研究了均匀等离子体的体频率、碰撞频率、等离子体厚度对电磁波的透射、反射、吸收特性的影响。以RAM-CⅡ数据为基础,研究了不同极化的电磁波以不同角度、不同频率入射到非均匀平面分层等离子体时其透射系数、反射系数及吸收系数。其次,以某飞行器的天线窗为基础模型,研究了等离子体覆盖天线窗时L-Ka波段的偶极子天线、圆极化贴片天线性能的变化;C-Ka波段的喇叭天线、阵列天线性能的变化。发现天线窗对不同天线的影响不同,等离子体覆盖的天线窗对工作在不同频率的天线性能影响不同。但总体上对工作频率低于等离子体体频率的天线,天线的增益衰减严重。高于等离子体体频率时,对增益衰减较小,但会使天线方向图发生畸变。进一步以某高超音速飞行器在某个飞行状态时形成等离子鞘套的数据为基础,对飞行器天线窗位置的等离子体鞘套进行建模分析,研究了其对天线性能的影响。最后,本文还提出了一种基于天线窗基本结构的夹层方法以减缓飞行器的黑障。当在天线窗内部生成一层等离子体薄层时,内层等离子体、防隔热层、外层等离子体鞘套叁者构成了夹层结构。当在天线窗内外形成夹层结构后,在黑障期间,电磁波在穿透夹层结构时会在某个频点处出现一个透波窗口。文中详细讨论了等离子体厚度、碰撞频率、体频率对该透波窗口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内层等离子体频率,防隔热层的厚度可确定夹层方法的透波频点的数值及其相关参数。外层等离子体对该透波频点影响较小。通过利用喇叭天线构建的仿真模型进行验证,该方法有一定的实用性。(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4-01)
徐文萤[5](2019)在《近空间可变翼飞行器小翼最优伸缩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空间可变翼飞行器(Near-space Morphing Vehicle,NMV)工作于大气层和近空间中,由于机体构型的特殊性,可通过改变机翼外形从而改变飞行器的气动参数以保证其气动舵面、发动机在不动或少动的情况下按照指定的性能指标完成相关飞行。因此,近空间飞行器通过小翼的伸缩不仅可增强机动性,而且可节约大量能量,所以近空间可变翼飞行器是航空航天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本文将从飞行器整体建模、小翼伸缩模型气动参数分析、爬升段小翼伸缩优化指标与优化策略的建立、小翼伸缩多目标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具体如下:首先,根据国内外公布的飞行器模型数据及实验室现有的研究成果,考虑到飞行器不同高度大气环境、不同阶段下的发动机推力,结合可变翼伸缩气动特性影响等特点,建立具有可伸缩小翼的近空间飞行器非线性模型,并针对复杂多变的爬升约束条件,建立了可变翼飞行器爬升走廊,为后续优化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研究了近空间可变翼飞行器爬升段最优控制与轨迹优化问题,针对近空间可变翼飞行器小翼伸缩提出各项性能指标及优化策略。考虑到高斯伪谱法在最优控制及轨迹优化具有良好的收敛性和优化效果。针对小翼伸缩所建立的最省燃油、最少控制量输出、最短爬升时间等优化模型进行了相应的仿真实验,得到各优化指标下的最优爬升轨迹及最佳小翼伸缩状态,进而说明不同的小翼伸缩策略具有不同的飞行收益。然后,考虑到优化过程中由于选择配点数增多导致计算量大、计算耗时长、优化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改进的多段高斯伪谱法小翼伸缩整体优化策略。根据飞行器飞行及发动机状态,将爬升模态划分成叁个爬升子段,并建立分段后的小翼伸缩最省燃油优化模型及整体优化策略。通过数值仿真得到整个爬升各子段的最少耗油爬升轨迹及小翼伸缩状态,改进后的优化方法,在计算时长和优化精度等整体性能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最后,鉴于围绕近空间可变翼飞行器在多评价体系内如何改变伸缩翼达到最优飞行状态这一问题。建立了小翼伸缩多目标优化模型,提出将传统加权求和法与先进的进化算法相结合,设计了基于个人偏好的多目标优化进化算法,并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了仿真实验,得到了多评价体系下,且满足个人偏好的最佳飞行状态曲线及小翼伸缩状态量,为今后可变翼飞行器在多目标下小翼伸缩状态爬升飞行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价值。综上,本文针对近空间可变翼飞行器在飞行器建模、小翼伸缩模型气动参数分析、爬升段小翼伸缩优化指标及优化策略的建立、小翼伸缩多目标优化等方面问题进行仔细深入的研究,给出了爬升段不同参考性能下的飞行轨迹与最佳小翼伸缩策略,为后续可变翼飞行器的飞行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9-03-01)
董朝阳,刘晨,王青,刘雨昂[6](2019)在《考虑跟踪性能约束的近空间飞行器控制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一类可变后掠角的近空间飞行器(NSV)指令跟踪问题,考虑其受到外界扰动及参数不确定的影响,同时考虑系统的跟踪性能约束及姿态角速度约束,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系统的切换控制器设计方法,确保系统在扰动影响以及给定约束下能够对给定信号进行稳定跟踪。建立了包含未知扰动及不确定项的近空间飞行器非线性切换模型;通过设计模糊系统对系统所受的总干扰进行实时估计,并基于反步法进行了切换控制器设计,在控制器中对干扰进行补偿;通过公共Barrier Lyapunov方法对系统稳定性及动态性能进行了分析。数值仿真算例校验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及优越性。(本文来源于《宇航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杨政,甄子洋,蒋烁莹,陶钢[7](2019)在《近空间可变翼飞行器小翼切换自适应控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近空间可变翼飞行器在小翼切换时存在参数不确定性的问题,本文设计了基于矩阵下叁角对称(LDS)分解的小翼伸缩自适应切换控制器,以实现小翼伸缩的平滑切换。对近空间可变翼飞行器的非线性模型进行线性化处理,建立含有小翼伸缩变化的不确定线性模型;依据线性化的近空间可变翼飞行器模型,设计状态反馈控制器,并确定参考模型。然后设计自适应补偿控制器,消除参数不确定性的影响。将小翼切换自适应控制问题转换为参数不确定性问题,并且从理论上证明了小翼切换过程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基于矩阵分解的自适应控制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小翼切换时飞行器参数不确定性问题,该方法有较强的鲁棒性,为飞行器参数不确定性问题提供了可靠地解决思路。(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徐文萤,江驹,蒋烁莹,郑亚龙[8](2019)在《近空间可变翼飞行器爬升段小翼伸缩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近空间可变翼飞行器爬升段小翼伸缩和节省燃油消耗等问题,综合考虑飞行器在近空间飞行声速变化、密度变化、地球引力及发动机推力变化等因素对飞行爬升轨迹的影响,结合可变翼飞行器小翼可伸缩的优势,研究最省燃油的小翼伸缩爬升轨迹,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高斯伪谱法的求解策略。利用插值拟合得到飞行器小翼伸缩时的气动数据;将高斯伪谱法和序列二次规划算法相结合,对控制量、状态量、边界条件、路劲约束等问题进行优化求解,得到最省油量爬升轨迹以及小翼的伸缩变化过程。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近空间可变翼飞行器爬升段小翼伸缩具有良好优化效果,可节省大量的燃料供飞行器巡航段使用。(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姜林,龙离军,赵军[9](2019)在《带有时变干扰的变结构近空间飞行器滑模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近空间飞行器在执行不同任务时因结构改变导致受到的复合干扰发生改变的现象,设计了一种能够同步切换的非线性干扰观测器,并基于该切换干扰观测器采用滑模控制策略设计了切换滑模控制器。之后,考虑实际存在执行器动态的情形,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执行器动态的切换滑模控制方法,利用共同Lyapunov函数方法证明了提出方法能够保证系统的所有信号在任意切换律作用下一致有界。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切换非线性干扰观测器能够有效观测未知不连续复合干扰,提出的切换滑模控制方法能够满足变结构近空间飞行器的跟踪控制要求。(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叶友达,张涵信,蒋勤学,张现峰[10](2018)在《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特性研究的若干关键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30~70 km空域机动飞行的高超声速飞行器的优点是可以耦合利用所处空域的空气产生的升力和高速飞行的离心力进行远距离机动滑翔飞行,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尽管过去数十年在高超声速流动研究方面取得显着进展,但在设计研究近空间远程滑翔的高超声速飞行器方面仍然存在许多挑战,特别是对特定飞行条件下的流动机理了解不清楚.本文介绍了作者研究团队在开展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有关的关键气动问题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建立了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的流动模型,发展了系统的相关计算空气动力学方法,针对高空高速飞行条件下稀薄气体效应和真实气体效应的耦合作用影响研究了合适的滑移边界条件,考虑了不同组分存在条件下的温度、速度和压力的滑移效应影响;提出了飞行器气动外形的动态优化方法,获得了可工程实用化的高升阻比飞行器气动外形;建立了高速飞行器动稳定性理论,在实现高超声速飞行器动态稳定飞行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最后讨论了高超声速飞行器设计中进一步需要关注的若干关键技术和科学问题、可能解决的途径及其所涉及的学科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力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近空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采用学习-再认范式考察空间距离如何影响自我参照加工。首先通过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索不同空间距离怎样影响自我参照加工的过程,再结合再认测试验证影响的稳定性。结果显示:(1)学习阶段,近空间距离在晚期认知加工阶段对自我参照加工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并且在再认测试中得到了验证;(2)研究结果同样也发现了学习阶段近空间距离对他人参照加工的增强作用,但未在再认测试中得到验证。本研究证实了近空间距离能够促进自我参照更加精细化加工,拓展了对自我参照加工的认识和自我的了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近空间论文参考文献
[1].杨明,刘明,郑伟,高兴,陈志刚.空射近空间飞行器助推弹道规划方法[J].弹道学报.2019
[2].章鹏程,李杨卓,周淑金,高湘萍,潘鑫.自我参照加工的近空间距离增强效应:来自行为与ERPs的证据[J].心理学报.2019
[3].熊英,陈谋,吴庆宪,杨洁.基于干扰观测器的变后掠翼近空间飞行器鲁棒跟踪控制[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9
[4].文成纲.近空间飞行器等离子鞘套及窗口环境对天线性能的复合影响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
[5].徐文萤.近空间可变翼飞行器小翼最优伸缩策略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
[6].董朝阳,刘晨,王青,刘雨昂.考虑跟踪性能约束的近空间飞行器控制器设计[J].宇航学报.2019
[7].杨政,甄子洋,蒋烁莹,陶钢.近空间可变翼飞行器小翼切换自适应控制方法[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9
[8].徐文萤,江驹,蒋烁莹,郑亚龙.近空间可变翼飞行器爬升段小翼伸缩优化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9
[9].姜林,龙离军,赵军.带有时变干扰的变结构近空间飞行器滑模控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9
[10].叶友达,张涵信,蒋勤学,张现峰.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特性研究的若干关键问题[J].力学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