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子间交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巯-烯反应,热塑性弹性体,氢键,变温红外光谱
分子间交联论文文献综述
李红强,赖学军,何杰,曾幸荣[1](2016)在《基于分子间氢键交联的巯-烯热塑性弹性体的合成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巯-烯反应具有高选择性、高产率、反应速度快、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在近些年受到了广泛关注。本工作采用两步巯烯反应法制备一种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并选择含酰胺基的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m)构建分子间氢键以形成物理交联结构。首先以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EGDMA)与过量的1,6-己二硫醇(HDT)反应合成出巯基封端的软段预聚物,进而以含酰胺基的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m)为扩链剂进行扩链反应,制备出基于分子间氢键交联的巯-烯热塑性弹性体。核磁谱图和GPC证实了两步巯-烯反应的进行及其产物的化学结构;第一步巯烯反应的单体转化率可在5min内达到90%以上,而第二步巯烯反应的单体转化率达到90%则需要约7h。变温红外光谱和差示扫描量热结果证实了基于MBAm链段上氨基之间的分子间氢键的形成,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间氢键逐渐被破坏。当MBAm与EGDMA的摩尔比例为15%时,巯烯热塑性弹性体的断裂伸长率可达到400%。(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中国橡胶基础研讨会会议摘要集》期刊2016-11-25)
钟红刚,马晓慧,袁小龙,王存新[2](2006)在《原胶原分子间的交联结构拉伸力学特性的量子化学计算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成骨过程胶原分子组装结构的力学特性;方法采用量子化学计算软件模拟骨I型胶原中的赖氨酸残基-羟赖氨酸残基醛缩交联结构的拉伸力-位移关系。结果模拟结果显示:拉伸力-位移曲线为非线性;初始能量优化后,连接结构分子体系两α碳原子间的起始距离(两端无约束)为10.05?,伸长率达到约130%后,有一个较明显的转折,之后曲线斜率明显高于其前半段;断裂时长度为16.05?;断裂时力值达到最大,为5622pN;断裂发生在羟赖氨酸残基α碳原子和β碳原子间的单键;结论该研究结果为I型胶原分子二元交联结构(bivalentcross-link)的拉伸力学特性提供了一种理论预测,有待实验确证。(本文来源于《医用生物力学》期刊2006年02期)
刘凤华,席慧,高音,周霞,万平[3](2004)在《大肠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folA的克隆、表达纯化及分子间交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PCR技术从大肠杆菌DH5α中获取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基因folA。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I与PstI将该片段插入到克隆载体pUC18上,DNA测序鉴定目的基因。而后再将该基因亚克隆到表达载体pTrcHisC上,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在非变性条件下,用TALON金属亲和层析树脂纯化含组氨酸标记的重组DHFR。纯化产物在热诱导条件下行SDS-PAGE分析,除23000大小的单体外,还出现了交联的二聚体和多聚体;而当反应体系中含有还原剂β-巯基乙醇时,二聚体和多聚体都被减弱。推断蛋白质在热诱导条件下二级结构发生改变而产生交联,并且有二硫键的参与。(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讯》期刊2004年04期)
刘凤华[4](2004)在《大肠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的基因克隆、重组蛋白纯化及蛋白质分子间的交联》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分子间异肽键交联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蛋白质分子间交联形式。目前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谷氨酰胺转移酶和泛素-蛋白水解酶复合体途径的研究两个方面。我们以溶菌酶、核糖核酸酶A和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为模型对异肽键进行了体外详细的研究,提出了解释异肽键形成机理的假说:1)蛋白质发生构象变化包括二级结构的改变;2)蛋白质形成分子间二硫键:3)二硫键的形成帮助蛋白质形成了分子间异肽键。 利用PCR技术从大肠杆菌DH_(5α)中获取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基因(folA)。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 Ⅰ与Pst Ⅰ将该片段插入到克隆载体pUC18上,DNA测序鉴定目的基因。而后再将该基因亚克隆到表达载体pTrcHisC上,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在非变性条件下,用TALON金属亲和层析树脂纯化含组氨酸标记的重组DHFR蛋白。纯化产物在热诱导条件下,SDS-PAGE分析,除23kDa单体外,还出现了交联的二聚体和多聚体,而当反应体系中含有还原剂DTT时,二聚体和多聚体都消失。因此推断蛋白质在热诱导条件下二级结构发生改变而产生交联,并且有二硫键的参与。 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理论,利用PCR定点突变技术,以质粒pTrcHisC-DHFR上的野生型DHFR DNA为模板,获取突变型(Cys 85/152 Ser)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而后再将突变型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TrcHisC上,表达纯化突变型DHFR。而在与野生型相同的热诱导条件下,突变型DHFR蛋白质中完全没有形成二聚体/多聚体,这说明二硫键对蛋白质的交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将DHFR和lysozyme两种蛋白质的混合物进行热变性交联实验,结果显示,在同源和异源肽链间都有二聚体和多聚体形成。(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04-06-01)
何红伟[5](2002)在《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分子间异肽键交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分子间异肽键交联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蛋白质分子间交联形式。目前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谷氨酰胺转移酶和泛素-蛋白水解酶复合体途径的研究两个方面。我们以溶菌酶、核糖核酸酶A和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为模型在体外详细地研究了异肽键,提出了解释异肽键形成机理的假说:1)蛋白质发生构象变化包括二级结构的改变;2)蛋白质形成分子间二硫键;3)二硫键的形成帮助蛋白质形成了分子间异肽键。 虽然我们已经有许多证据来支持我们的假说,但还不够。我们构建了PDI删除b’结构域突变体和叁个PDI定点突变体。在纯化野生型PDI蛋白中,经热变性、SDS-PAGE,除在55kDa处可见有一条主带外,还出现了二聚体条带。而在相同条件下,纯化删除b’结构域PDI蛋白中完全没有形成二聚体。热变性结果显示,野生型PDI有很强的形成异肽交联二聚体的倾向,而在同样条件下,PDI突变体(删除b’结构域)不形成异肽交联二聚体,说明至少一个参与形成异肽键的氨基酸残基位于被删除区域;为了寻找参与形成异肽键的准确的氨基酸残基,我们构建了叁个PDI定点突变体(PDI Glu324Ser,PDI Glu331Gln/Lys333Val/Lys335Arg,PDI Lys291Gln/Lys292Ala),与纯化野生型PDI蛋白在同样条件下处理,经SDS-PAGE,野生型PDI形成了二聚体,而在纯化PDI突变体(Glu324Ser)蛋白中完全没有形成异肽交联二聚体。说明Glu324是一个参与在体外形成异肽键的氨基酸残基。(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02-06-01)
黎红晔,万平,何红伟,高音[6](2001)在《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的C-末端对其分子间交联聚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核糖核酸酶A、溶菌酶和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DI)的折迭和去折迭研究,我们提出蛋白质分子交联机理假说:1)蛋白质构象包括二级结构改变,2)形成分子间二硫键,3)分子间异肽键的形成[Journal ofBiochemistry(2001)129:179-183].此外,实验证实PDI分子间二硫键Cys295-Cys295不能导致分子间异肽(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01-09-01)
万平[7](2001)在《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分子间交联与其酶活性的相互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体外,蛋白质交联通过叁个连续的步骤完成:1.蛋白质构象的改变;2.链间二硫键的形成;3.形成链间异肽交联。为进一步证实这一假说并研究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分子间交联与其酶活性的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对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分子进行了两处点突变,分别将位于其两个活性中心内的半胱氨酸(Cys36和Cys381)突变为丝氨酸。在野生型PDI蛋白纯化物中,经SDS-PAGE,除在55kDa处可见有一条主带外,还出现了二聚体条带。而在同样条件下,在PDI突变体(Cys36/381Ser)蛋白纯化物中完全没有形成二聚体。热变性结果显示,野生型PDI有很强的形成二聚体的倾向,而在同样条件下,PDI突变体(Cys36/381Ser)只略微形成寡聚体。结果表明,点突变(Cys36/381Ser)使PDI的酶活性丧失,从而导致PDI分子间并联能力明显下降。实验结果再次证实形成链间二硫键对于促进异肽交联起重要作用这一观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PDI的晶体。瓶颈问题之一在PDI分子很容易形成交联,这种异质性使PDI非常难于结晶。突变体Cys36/381Ser在纯化过程中表现出很好的同质性,这可能使它很有希望成为用于结晶的蛋白。本文还对PDI分子的二级结构进行了预测,对15种PDI序列进行了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以期望能对PDI的结构和功能有更进一步的理解。(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01-05-01)
孟焕新,Ian,James,Newell,W,Johnson[8](1993)在《牙和牙周组织的胶原分子间交联物(吡啶灵和脱氧吡啶灵)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用配备荧光检测器的反相高压液相色谱仪测定人牙和牙周组织标本中胶原分子间交联物—吡啶灵和脱氧吡啶灵,测量结果以pmol/mg干重表示。结果表明,在同一个体中硬组织的P含量是软组织含量的2~10倍,硬组织DP含量是软组织含量的4~17倍。硬组织的P/DP比率分别为2:1(牙槽骨)、6:1(牙本质)、7:1(牙骨质),而软组织的P/DP比率较高,分别为9:1(牙周韧带)、12:1(牙龈)。(本文来源于《北京医科大学学报》期刊1993年04期)
李雄彪[9](1993)在《伸展蛋白的分子间异二酪氨酸交联》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Fry(1982)发现菠菜、假挪威槭等11种植物的愈伤组织细胞壁中存在由两个酪氨酸残基形成的异二酪氨酸(isodi-tyrosine,IDT)以来,伸展蛋白的交联作用一直是引人关注的研究课题(李雄彪与杨中汉1990)。根据初生细胞壁结构的经纬模型(Lamport和Epstein 1983),伸展蛋白不仅在分子内,而且在分子间存在IDT。悬浮培养的细胞,其伸展蛋白单体在培养早(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1993年01期)
朱清仁,堀井文敬,北丸竜叁[10](1988)在《液体高分辨C—13NMR检出聚乙烯分子间C—C交联网络》一文中研究指出1.目的:为增强聚乙烯的使用物性,多用γ线辐照交联改性,但对形成的叁维网格结构的本质及形成机制还不清楚.由于凝胶相内的网络链缺乏必要的分子运动性,使核间偶极-偶极相互作用不能被(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1988-11-01)
分子间交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了解成骨过程胶原分子组装结构的力学特性;方法采用量子化学计算软件模拟骨I型胶原中的赖氨酸残基-羟赖氨酸残基醛缩交联结构的拉伸力-位移关系。结果模拟结果显示:拉伸力-位移曲线为非线性;初始能量优化后,连接结构分子体系两α碳原子间的起始距离(两端无约束)为10.05?,伸长率达到约130%后,有一个较明显的转折,之后曲线斜率明显高于其前半段;断裂时长度为16.05?;断裂时力值达到最大,为5622pN;断裂发生在羟赖氨酸残基α碳原子和β碳原子间的单键;结论该研究结果为I型胶原分子二元交联结构(bivalentcross-link)的拉伸力学特性提供了一种理论预测,有待实验确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子间交联论文参考文献
[1].李红强,赖学军,何杰,曾幸荣.基于分子间氢键交联的巯-烯热塑性弹性体的合成与性能[C].第十二届中国橡胶基础研讨会会议摘要集.2016
[2].钟红刚,马晓慧,袁小龙,王存新.原胶原分子间的交联结构拉伸力学特性的量子化学计算模拟[J].医用生物力学.2006
[3].刘凤华,席慧,高音,周霞,万平.大肠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folA的克隆、表达纯化及分子间交联[J].生物技术通讯.2004
[4].刘凤华.大肠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的基因克隆、重组蛋白纯化及蛋白质分子间的交联[D].首都师范大学.2004
[5].何红伟.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分子间异肽键交联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
[6].黎红晔,万平,何红伟,高音.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的C-末端对其分子间交联聚合的影响[C].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1
[7].万平.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分子间交联与其酶活性的相互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01
[8].孟焕新,Ian,James,Newell,W,Johnson.牙和牙周组织的胶原分子间交联物(吡啶灵和脱氧吡啶灵)的测定[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3
[9].李雄彪.伸展蛋白的分子间异二酪氨酸交联[J].植物生理学报.1993
[10].朱清仁,堀井文敬,北丸竜叁.液体高分辨C—13NMR检出聚乙烯分子间C—C交联网络[C].第五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