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井下油水分离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井下,油水分离,电潜泵,水力旋流器
井下油水分离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侯芳[1](2015)在《单电潜泵井下油水分离系统设计及现场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单电潜泵井下油水分离系统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及能量分配原理,电潜泵、潜油电机及水力旋流器参数设计方法。建立了井下工况诊断模型,提出一种工况诊断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不同井口油嘴内径条件下对S4井的井下工况进行了诊断。现场试验表明:随着井口油嘴内径的变大,井下注入量变小,分流比变大,地面含水率变大;生产层与S4井注入层相连通的油井,产油量和泵效基本都变大,含水率减小;生产层与S4井生产层相连通的油井,产油量和泵效都提高,含水率减小。该模型可以有效的诊断井下工况。(本文来源于《石油矿场机械》期刊2015年09期)
提浩强[2](2015)在《海上大流量井下油水分离系统设计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海上油田已进入大规模开发阶段。但海上油田存在着单井产量大、原油含水率高的特点,而这与海上平台有限的水处理能力构成矛盾,制约了海上油田的开采。井下油水分离技术是解决该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以9-5/8时套管完井的大流量井下油水分离系统为研究对象,目标处理量为700m3/d。对DOWS结构形式及分类进行了介绍,并详细分析了各种类型的优缺点。根据装置处理量大的特点,对其整体结构进行了设计,完成了油水分离器子系统中水力旋流器及流道块的设计。对第一级双锥水力旋流器和第二级单锥水力旋流器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得到最佳操作参数;选取双锥水力旋流器入口流量120m3/d,分流比0.5;单锥水力旋流器入口流量60m3/d,分流比0.4;总分流比0.7。对于双锥、单锥水力旋流器串联结构,得出其在相同总分流比、不同分分流比时的压降规律。为提高旋流器油水分离效率采用加入破乳剂的方法。通过实验得出破乳剂浓度在0.08%时,破乳速度最快,浓度在0.4%-0.6%时,破乳效果最好;随温度的升高,破乳剂的破乳效果逐渐提高;在破乳剂浓度在0.08%-0.8%时,油水乳状液中的油滴粒径在1Omin内可增大10倍左右。搭建了可用于对DOWS分离性能进行地面实验的实验台架,并制定实验方案,为后续实验提供了条件。(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5-06-01)
赵传伟[3](2014)在《螺杆泵井下油水分离生产系统优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井下油水分离技术是一项高效、节能、环保的新技术。可在同一井眼内进行油水混合物的采出、油和水的分离、油的举升以及产出水的回注。目前,国内该技术尚处于装置研发及试验推广阶段。前期的现场试验及示范应用表明,生产层、注入层、动力泵及井下油水分离器的工作参数对系统设计影响较大,系统匹配设计比较困难;而且在不增加系统复杂性的情况下,难以有效地诊断井下油水分离器、增压泵、生产层及注入层的工况。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以新型地面驱动螺杆泵井下油水分离生产系统为研究对象,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室内模拟实验相结合建立该系统的优化设计模型,并提出该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法;同时,初步提出一种系统工况诊断方法。首先,介绍了新型地面驱动螺杆泵井下油水分离生产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对系统进行了模块划分及协调关系分析。研究了将大涡模拟(LES)模型和代数滑移混合物(ASM)模型结合用于井下油水分离器数值计算的方法。在前研究初步确定的井下油水分离器结构基础上,采用该数值计算方法,优化了入口流道的形状与结构参数。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出显着因子;再采用最陡爬坡法设计试验,确定出响应曲面试验设计的中心点;然后基于响应曲面法建立显着因子与底流含油浓度之间的二阶响应模型,最后采用粒子群全局优化算法寻优,确定最优结构参数。室内实验验证了此优化方法的可靠性。其次,数值模拟与室内模拟试验相结合研究双级串联式井下油水分离器的分流特性和分离特性。分流特性方面,溢流比随着总分流比的增大先迅速减小后趋于平缓,并推导出一、二级分流比与总分流的关系式。在大量实验数据基础上,分别分析了入口流量、总分流比与底流含油浓度的关系,并建立了反映叁者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为下一步系统优化设计及工况诊断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必要基础。分离特性方面,数值模拟表明,底流含油浓度分别随着入口流量和总分流比的增大而逐渐变小。而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入口流量增大,底流含油浓度逐渐变小并趋于平缓,当入口流量大于40m3/d时,底流含油浓度又迅速增大;底流含油浓度随着总分流比的增大先变小,当总分流比大于0.55时,底流含油浓度又开始增大。此外,室内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设计工况下,各级井下水力旋流器对整个井下油水分离器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级起了主要分离作用,分离出了绝大部分油,而第二级对于进一步降低底流含油浓度起了关键作用。最后,分析生产层模块、单螺杆泵模块、井下油水分离器模块、井筒管流模块、注入层模块及抽油杆模块的工作特性、水力学特性或受力的基础上,建立各个模块的数学模型。以注入液含油浓度和井下效率为优化目标,基于整个系统的压力、流量及含水量协调关系,提出该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法。实例设计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同时,提出了该系统的工况诊断方法,并进行了实例应用,初步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利用该工况诊断方法分析了注入层压力、井口套压和螺杆转对工况的影响,为井下工况调节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4-11-01)
于志刚,廖云虎,曾玉斌,颜明,穆永威[4](2014)在《海上高含水大排量电潜泵井井下油水分离系统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井下油水分离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总结选井原则及应用特点,对海上大排量电潜泵井井下油水分离系统进行优化设计。首先,根据目标产液量进行电潜泵机组的选型,使产液量在离心泵合理排量区间的最佳点;其次,使电潜泵机组和油水分离器等设备的最大外径小于套管内径,保留足够的作业空间;同时,使油水分离器出口压力和流量满足注入层压力、流量协调关系。优化后的设计具有双电泵双变频控制、压力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化学药剂注入、注入水取样等优势功能。(本文来源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崔政,张建民[5](2014)在《海上油田井下油水分离系统的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海上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后,大量的产出水给污水处理、回注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为此,通过现场试验对海上油田井下油水分离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使用了双泵及变频技术,可以通过地面的变频器进行大范围调节注入量和采出量,而且还可以通过变频器和油嘴调节水力旋流器分离效率;设计了地层压力监测系统和注入水取样管,利用电泵工况监测生产层压力变化情况,利用油水分离器压力传感器监测注入层压力状况;通过取样管可以及时获取注入水样品,也可以通过取样管注入解堵剂解除井筒附近堵塞。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有效地减少了污水的举升量及处理量,对进一步研究海上油田井下油水分离系统的应用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期刊2014年20期)
赵传伟,李增亮,董祥伟[6](2013)在《螺杆泵井下油水分离系统设计及地面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地面驱动螺杆泵与井下油水分离系统相结合,设计出一种地面驱动螺杆泵井下油水分离系统,介绍系统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双流道单螺杆泵衬套工作部分长度及双级串联式水力旋流器设计方法。选择X井进行双级串联式水力旋流器的地面实际介质分离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分流比越大底流含油质量分数越小,底流含油质量分数随入口流量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当分流比大于0.3、入口流量为24~42 m3/d时,底流含油质量分数小于200×10-6;系统关键装置的设计方法是合理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李增亮,赵传伟,吴海燕,管羽刚[7](2012)在《轴向力平衡式螺杆泵井下油水分离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目前井下油水分离技术尚存不足,将井下油水分离技术与地面驱动螺杆泵采油技术相结合,设计出一套轴向力平衡式螺杆泵井下油水分离系统。介绍了系统的总体结构及工作原理,提出了轴向力平衡式螺杆泵的设计方法,给出了螺杆泵基本参数及油水分离装置结构参数的确定方法。以某油区的生产数据为例,对系统主要装置结构参数和工作参数进行了分析与计算。试制的油水分离装置室内试验结果表明,样机能够满足井下油水分离性能要求。(本文来源于《石油机械》期刊2012年12期)
张丽稳[8](2012)在《海上用井下油水分离系统旋流分离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井下油水分离装置是通过在井下使用旋流器使处于不同密度的油和水分离,达到富油液举升和达标液回注的目的,世界海上各大油田正在使用井下油水分离装置的有曹妃甸油田、Alliance油田等。井下油水分离装置的核心设备是液液分离水力旋流器,国内对旋流器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多处于仿制阶段,缺乏系统的研究,对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凭经验修改旋流器某一结构参数,往往并不可靠,因此对水力旋流器进行结构优化及分离性能分析十分必要。本课题围绕液液分离用双锥水力旋流器这个核心问题,通过数值模拟仿真优化旋流器各结构参数,同时研究不同操作参数对旋流器分离效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搭建试验台,提取实验数据并与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模拟仿真的正确性。针对中海油某油田实际工况计算水力旋流器主直径,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初步确定旋流器其他结构参数,并用Fluent软件模拟仿真,优化旋流器各结构参数;在旋流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分析入口流量、黏度、比重等不同参数对旋流器分离效率的影响;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通过模拟仿真得出旋流器溢流口直径为5mm、大锥角为20°、小锥角为3°时旋流器内部流场最合理。对于优化的旋流器结构,一定范围内分离效率随入口流速增大而增大,当入口速度大于11m/s时,分离效率会有所下降;黏度由0.0013Pa s增大为0.013Pa s时,旋流器分离效率由61.1%降低到21.7%;比重为0.95时,旋流器基本失去了分离能力。(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2-05-30)
杨晓惠[9](2011)在《轴流导叶式水力旋流器井下油水分离系统方案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井下油水分离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轴流导叶式水力旋流器与有杆泵组合的井下油水分离系统,并对其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与采用切入式水力旋流器的常规井下油水分离系统相比,该系统具有能耗低、结构紧凑、径向尺寸小等特点。(本文来源于《石油矿场机械》期刊2011年07期)
董祥伟[10](2011)在《不动管柱底流可调式电潜泵井下油水分离系统的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井下油水分离技术是一项高效、环保、节能的新技术,但是其装置结构复杂、适应性差、成本高等问题一直制约着此项技术的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几种新型式的井下油水分离系统的设计方案,主要介绍了采用电动潜油形式的设计方案,动力泵采用离心泵或螺杆泵,同时简单介绍了地驱螺杆泵形式的井下油水分离系统设计方案,并介绍了相应的可调底流过流面积的井下一体化管柱结构,这些新方案的提出为井下油水分离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首先,进行了井下油水分离系统节点分析,系统依托各个节点,各部分协调工作,实现预期的工作流程。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电动潜油离心泵、电动潜油螺杆泵和地面驱动螺杆泵井下油水分离系统的设计方案,并介绍了井下油水分离系统的主要部件,包括电泵机组、串联式双级水力旋流器等。其次,介绍了井下油水分离同井采注管柱结构,对各部分及相关工艺进行了说明。重点介绍了底流调节机构的设计方案,介绍了底流调节结构的工作原理及各部分的结构。第叁,依托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井下双级水力旋流器进行了仿真研究。通过对单相流场的仿真,得到了单锥与双锥旋流器内流场的速度分布和压力分布规律,并分别得到了两级旋流器的压降规律,通过对比不同分流比和流量下的仿真结果,分析了操作参数对旋流器内流场的影响;通过添加多相流模型,对旋流器的两相流场进行仿真模拟,并对两级旋流器的分离性能做出了评价。最后,进行了井下油水分离器的地面试验研究,通过地面试验分析了分流比、流量等操作参数对底流含油量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期刊2011-05-01)
井下油水分离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海上油田已进入大规模开发阶段。但海上油田存在着单井产量大、原油含水率高的特点,而这与海上平台有限的水处理能力构成矛盾,制约了海上油田的开采。井下油水分离技术是解决该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以9-5/8时套管完井的大流量井下油水分离系统为研究对象,目标处理量为700m3/d。对DOWS结构形式及分类进行了介绍,并详细分析了各种类型的优缺点。根据装置处理量大的特点,对其整体结构进行了设计,完成了油水分离器子系统中水力旋流器及流道块的设计。对第一级双锥水力旋流器和第二级单锥水力旋流器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得到最佳操作参数;选取双锥水力旋流器入口流量120m3/d,分流比0.5;单锥水力旋流器入口流量60m3/d,分流比0.4;总分流比0.7。对于双锥、单锥水力旋流器串联结构,得出其在相同总分流比、不同分分流比时的压降规律。为提高旋流器油水分离效率采用加入破乳剂的方法。通过实验得出破乳剂浓度在0.08%时,破乳速度最快,浓度在0.4%-0.6%时,破乳效果最好;随温度的升高,破乳剂的破乳效果逐渐提高;在破乳剂浓度在0.08%-0.8%时,油水乳状液中的油滴粒径在1Omin内可增大10倍左右。搭建了可用于对DOWS分离性能进行地面实验的实验台架,并制定实验方案,为后续实验提供了条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井下油水分离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侯芳.单电潜泵井下油水分离系统设计及现场试验[J].石油矿场机械.2015
[2].提浩强.海上大流量井下油水分离系统设计及实验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
[3].赵传伟.螺杆泵井下油水分离生产系统优化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
[4].于志刚,廖云虎,曾玉斌,颜明,穆永威.海上高含水大排量电潜泵井井下油水分离系统优化设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5].崔政,张建民.海上油田井下油水分离系统的优化设计[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
[6].赵传伟,李增亮,董祥伟.螺杆泵井下油水分离系统设计及地面试验[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7].李增亮,赵传伟,吴海燕,管羽刚.轴向力平衡式螺杆泵井下油水分离系统设计[J].石油机械.2012
[8].张丽稳.海上用井下油水分离系统旋流分离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
[9].杨晓惠.轴流导叶式水力旋流器井下油水分离系统方案设计[J].石油矿场机械.2011
[10].董祥伟.不动管柱底流可调式电潜泵井下油水分离系统的设计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