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曲霉植酸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植酸酶,定点突变,表达载体pPICZαC-FS,phyA,植酸酶表面展示
土曲霉植酸酶论文文献综述
余道兵[1](2017)在《黑曲霉植酸酶基因的定点突变及其在毕赤酵母的表面展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黑曲霉植酸酶PHYA目前被公认为最具应用前景的饲用植酸酶之一,但是野生型菌株所产生的植酸酶不能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本研究以Aspergillus niger ZJUY中的植酸酶基因phyA为亲本,借助定点突变的方法,对植酸酶的关键位点的密码子进行优化,并引入氢键(T295S,Q296R和V43N)和对二硫键Cys196-Cys446进行缺失突变,以解决植酸酶在制粒过程中易变性失活的问题。最终将絮凝素Flo1p与改造过的植酸酶以N端融合的方式,展示在Pichia pastoris GS115细胞表面,用1%的甲醇进行诱导表达,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证实植酸酶在毕赤酵母细胞表面成功展示。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黑曲霉基因组为模板,通过叁轮PCR获得去除内含子的植酸酶基因phyA,该法的优势在于在所提取的RNA质量较差的情况下仍可获得完整的去除内含子的植酸酶基因。(2)以野生型的PHYA为亲本,通过PCR最终成功引入R62、H63、G64、R66、P68、R146、H342、D343、S295、R296、N43和S446等12个突变位点,突变效率较高,操作简便易行。(3)借助无缝克隆的方法,成功将锚定片段FS、携带标签Flag的目的片段phyA插入到酵母表达载体pPICZαC中,相比于采用传统的载体构建方法,该法阳性克隆效率较高。(4)采用氯化锂转化的方法,成功将构建的8种表达载体pPICZαC-FS/phyA通过同源重组的方式整合到毕赤酵母GS115基因组上,并通过甲醇的诱导成功展示到GS115细胞表面。(5)通过展示酶特性的研究发现,二硫键Cys196-Cys446的缺失能够使展示酶的内源荧光的发射波长发生红移,改变了酶分子的构象。此外,二硫键Cys196-Cys446的缺失突变能够提高展示酶对底物的亲和力和底物专一性,但会使催化效率下降。(6)展示植酸酶引入氢键和缺失二硫键会导致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7)通过热稳定性的研究发现,重组菌株A61在90℃水浴处理的过程中,展示酶活丧失比较缓慢,这一特性可以克服制粒过程中(60~90℃)植酸酶变性失活的不足。(8)通过酸碱耐受性研究发现,重组菌株A31、A61、A84在pH 1.6-4.0的范围内,残余酶活均保持在80%以上,可以较好的满足动物饲料用酶的要求。(9)金属离子Na~+、K~+、Fe~(2+)、Zn~(2+)在低浓度时可以激活展示植酸酶的活性,而Cu2+、Mn2+、Co2+对展示植酸酶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7-06-18)
王陶,李文,董玉玮,高明侠,李同祥[2](2016)在《黑曲霉植酸酶对豆粕中植酸的脱磷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单胃动物不能有效利用植物性饲料中的磷,因为磷主要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通常通过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水解植酸脱磷,来提高动物对磷的利用率。利用黑曲霉发酵产生的植酸酶粗酶液对豆粕中的植酸进行脱磷作用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植酸酶水解豆粕中植酸的最适条件为:酶加量为600 U/g,底物浓度为60 mg/m L,p H为4,温度为55℃,脱去无机磷的量为4.127 mg/g。最优条件下,豆粕中植酸水解5 h后的水解率为87.34%。(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6年05期)
张馨月[3](2013)在《黑曲霉植酸酶phyA基因的分离及转化拟南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酸(phytic acid or myo-inositol hexakisphosphate)及其盐类是植物种子中肌醇的主要来源和磷的主要储存形式,同时也是单胃动物中的一种抗营养因子。植酸酶(myo-inositol hexakisphosphate phosphohyrolases, phytase)是催化植酸及其盐类水解成肌醇和无机磷酸盐的一类磷酸酶。磷是生物机体内不可缺少的重要矿物元素之一,它在植物体内主要是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在植物种子中植酸磷的含量约占其总磷量的70%左右,而植物体内天然植酸酶的含量是很低的,因此不足以使植物从大量的植酸磷中释放出足量的无机磷去供自身生长发育所用。在单胃动物体内由于缺乏植酸酶,所以很难充分利用植物性饲料中的植酸磷源,必须要在饲料中额外添加无机磷以满足动物机体对磷的需求,不仅造成了磷源的浪费,又增加了饲料成本,同时不能被单胃动物所吸收利用的植酸磷随动物粪便排出体外,这样的高磷粪便又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利用植物来生产植酸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黑曲霉中克隆出能够编码植酸酶的phyA基因,并构建了含有phyA基因的两个植物表达载体,通过Floral-dip法将phyA基因转入到受体材料拟南芥中,并对转基因拟南芥种子中植酸酶的活性进行了检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成功从黑曲霉中克隆得到了能够编码植酸酶的phyA基因全长序列,该基因长度1506bp,该基因能够编码467个氨基酸。2.成功构建了含有phyA基因的两个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1-phyA和pCAMBIA1301-PAO-phyA,并将这两个植物表达载体的质粒转化到农杆菌EHA105中,获得了可以用于转化植物的含phyA基因的农杆菌菌液。3.通过Floral-dip法将phyA基因转入到拟南芥中,经过1%的Basta筛选和PCR检测,共获得了13株转基因拟南芥T1代植株,其中有6株是在转基因拟南芥种子中特异性表达的植株,另外7株是在转基因拟南芥种子的油体蛋白上特异性表达的植株,证明了来源于黑曲霉中的phyA基因已成功转入到拟南芥基因组DNA中。4.通过对转基因拟南芥T1代种子中植酸酶活性的测定,初步证明了phyA基因在拟南芥种子中编码的植酸酶可以正确表达,并且转基因拟南芥种子中所表达的植酸酶具有较好的活性,在非转基因野生型拟南芥种子中植酸酶平均活性仅为2.86U/min,而在转基因拟南芥种子中特异性表达的植酸酶平均活性为57.15U/min,在转基因拟南芥油体蛋白上特异表达的植酸酶平均活性为52.61U/min。(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侯文通,杨俐苹,陈茹梅,张少军[4](2013)在《遗传转化的黑曲霉植酸酶基因(phyA2)对玉米利用土壤有机磷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转黑曲霉植酸酶基因(phyA2)玉米T9代纯合系及与之对应世代的阴性对照为材料,通过低磷土壤培养试验研究植酸酶基因(phyA2)对玉米利用土壤有机磷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施用植酸钠和不施磷的条件下,与阴性对照相比,转基因玉米根际土壤的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5.17%和5.48%,根际中等活性有机磷分别降低16.2%和28.2%;植株磷积累量分别增加140%和100%,各生长指标都明显好于阴性对照。说明遗传转化的黑曲霉植酸酶基因能提高玉米利用土壤有机磷的能力,增加玉米体内磷的积累,改善玉米的生长状况。(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3年08期)
王慧,桑维钧,矫强,张新强,董存琴[5](2012)在《黄芪对黑曲霉植酸酶代谢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FeSO4-钼蓝法研究了中草药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粉末、黄芪水提取液对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植酸酶在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中代谢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03 g/mL的黄芪粉末和0.03 g/mL的黄芪水提取液作用下,44 h时黑曲霉中植酸酶活性最高。与对照相比,固体培养基中加入黄芪粉末和黄芪水提取液的吸光度分别提高了33.6%和37.8%,液体培养基中加入黄芪粉末和黄芪水提取液的吸光度分别提高了21.0%和28.7%。在最佳培养时间,植酸酶活性均随着黄芪浓度的增大而呈下降趋势,其中加入黄芪粉末的液体培养基变化幅度最大,植酸酶活性浓度0.01 g/mL是浓度0.05g/mL的1.64倍;加入黄芪水提取液的液体培养基中植酸酶活性浓度0.01 g/mL是浓度0.05 g/mL的1.54倍;加入黄芪粉末和黄芪水提取液的固体培养基中植酸酶活性浓度0.01 g/mL分别是浓度0.05 g/mL的1.50和1.42倍。(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17期)
闻雅男,赵娜,滕雪莹,王学英[6](2011)在《黑曲霉植酸酶高产菌株产酶条件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单因子分解法对黑曲霉产酶条件进行筛选,分别从水分含量、最佳底物选择、碳源、氮源、最佳培养时间、温度、pH值等制约产酶因素着手,筛选出在来源廉价的麦麸作为底物,葡萄糖为碳源,硫酸铵为氮源,培养基中含水量在35%时,经过96 h的培养,植酸酶的产量最高,酶活可达463 U/m l。(本文来源于《辽宁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03期)
余鳗游,李春梅,陈惠,吴琦[7](2010)在《黑曲霉植酸酶phyA~m基因结构延伸突变改善酶的热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来源于黑曲霉N25的植酸酶基因phyAm重组于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ET-30b(+),导入大肠杆菌BL21(DE3)。构建的工程菌BL21-pET-30b-FphyAm,实现了植酸酶的融合表达,表达产物的植酸酶活性为419.4 U/mL。SDS-PAGE分析表明,pET-30b-FphyAm经IPTG诱导3 h后,表达产物达到最高表达量,占细胞可溶性总蛋白量的10.47%,分子量为52.64 kD。该表达系统可作为研究黑曲霉植酸酶体外改良的工具。(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0年10期)
张萍[8](2010)在《黑曲霉植酸酶微丸的制备和质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植酸酶作为一种生物饲料添加剂对提高饲料中磷的利用率、动物的生产性能以及减轻因动物高磷粪便所导致的环境水污染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植酸酶抗逆性差,尤其是其热稳定性差,植酸酶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受到了限制。本实验旨在应用药物制剂学的先进技术,制备一种热稳定性良好的黑曲霉植酸酶微丸,并对其进行相关的质量评价。通过钒-钼酸铵法来定量测定植酸酶微丸的活性,此方法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回收率和样品测定结果良好,确定钒-钼酸铵法是科学、可靠、简便的植酸酶定量分析方法,因此可用于之后植酸酶微丸制备及其稳定性考察中的活性测定。采用药物制剂的经典制丸技术—挤出滚圆法制备植酸酶素微丸,试验所得植酸酶素微丸表面光滑、圆整度好、脆碎度小、粒度分布均匀、收率高,微丸的流动性好,有利于微丸与饲料更均匀的混合,投入到生产实际中。应用底喷式流化床对植酸酶素微丸进行包衣制备植酸酶包衣微丸,以植酸酶包衣微丸经100℃水蒸气湿热处理2min后的相对剩余酶活为主要考察指标,通过选择包衣方式、筛选各层包衣材料和总包衣增重及各包衣层增重比,再根据生产实际要求,确定了包衣处方,并考察了工艺因素对植酸酶包衣微丸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曲霉植酸酶包衣微丸质量性状考察符合要求,酶活均匀,粒度适宜,收率较高,工艺稳定、可靠,可应用于生产。通过引用药物制剂学中考察药物稳定性的等方法对植酸酶包衣微丸的质量进行了评价。其中对植酸酶的耐热性做了较为具体的考察,包括耐干热性、耐湿热性和饲料加工条件稳定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耐热性试验表明,植酸酶包衣微丸耐干湿热能力较强,抗湿热能力尤其显着,饲料加工条件稳定性试验中相对剩余酶活明显高于未包衣微丸:影响因素试验等稳定性试验表明,植酸酶包衣微丸应置于密闭避光低温环境中保存。(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0-05-04)
吴远征,扈进冬,李红梅,李纪顺,黄玉杰[9](2009)在《地衣芽孢杆菌A13重组表达黑曲霉植酸酶phyA基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黑曲霉Z6植酸酶phyA基因置于芽孢杆菌强启动子F1下,与大肠-芽孢杆菌穿梭表达载体pHY300PLK连接,重组质粒pHY300-F1-phyA电击转化地衣芽孢杆菌A13。筛选阳性克隆,获得重组菌株A13-F1-phyA,PCR扩增及酶切验证表明植酸酶基因已转入地衣芽孢杆菌。SDS-PAGE分析和表达产物的酶活性研究证明,重组菌株中植酸酶得到了有效分泌和表达。(本文来源于《山东科学》期刊2009年06期)
闻雅男,王学英,夏润玺,王媛媛[10](2009)在《黑曲霉植酸酶基因phyA的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大量、高活性植酸酶以及研究和开发新型微生物生物制剂,从自行筛选的黑曲霉中提取RNA,通过反转录合成模板cDNA,根据phyA成熟肽编码序列设计出一对引物,PCR扩增phyA,对扩增片段进行了克隆,通过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DNA测序证明phyA基因克隆成功。从pBS-T-phyA克隆中获取phyA编码序列,将其与pET28a+质粒连接,构建pET28a+-phyA重组质粒,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本研究成功克隆phyA,该基因全长1404bp,以ATG为起始密码子,TGA为终止密码子,编码467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phyA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成熟植酸酶的分子量约为51kDa。在0.4g·L-1的IPTG的诱导下,植酸酶活性最大(1174U)。(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土曲霉植酸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单胃动物不能有效利用植物性饲料中的磷,因为磷主要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通常通过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水解植酸脱磷,来提高动物对磷的利用率。利用黑曲霉发酵产生的植酸酶粗酶液对豆粕中的植酸进行脱磷作用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植酸酶水解豆粕中植酸的最适条件为:酶加量为600 U/g,底物浓度为60 mg/m L,p H为4,温度为55℃,脱去无机磷的量为4.127 mg/g。最优条件下,豆粕中植酸水解5 h后的水解率为87.34%。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曲霉植酸酶论文参考文献
[1].余道兵.黑曲霉植酸酶基因的定点突变及其在毕赤酵母的表面展示[D].浙江农林大学.2017
[2].王陶,李文,董玉玮,高明侠,李同祥.黑曲霉植酸酶对豆粕中植酸的脱磷作用[J].食品工业.2016
[3].张馨月.黑曲霉植酸酶phyA基因的分离及转化拟南芥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
[4].侯文通,杨俐苹,陈茹梅,张少军.遗传转化的黑曲霉植酸酶基因(phyA2)对玉米利用土壤有机磷能力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3
[5].王慧,桑维钧,矫强,张新强,董存琴.黄芪对黑曲霉植酸酶代谢活性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2
[6].闻雅男,赵娜,滕雪莹,王学英.黑曲霉植酸酶高产菌株产酶条件的筛选[J].辽宁农业科学.2011
[7].余鳗游,李春梅,陈惠,吴琦.黑曲霉植酸酶phyA~m基因结构延伸突变改善酶的热稳定性[J].生物技术通报.2010
[8].张萍.黑曲霉植酸酶微丸的制备和质量评价[D].黑龙江大学.2010
[9].吴远征,扈进冬,李红梅,李纪顺,黄玉杰.地衣芽孢杆菌A13重组表达黑曲霉植酸酶phyA基因的研究[J].山东科学.2009
[10].闻雅男,王学英,夏润玺,王媛媛.黑曲霉植酸酶基因phyA的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9
标签:植酸酶; 定点突变; 表达载体pPICZαC-FS; phyA; 植酸酶表面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