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硅化论文-孙津龙

仿生硅化论文-孙津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仿生硅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骨再生,血管化,纤维内硅化,单核细胞

仿生硅化论文文献综述

孙津龙[1](2017)在《仿生纤维内硅化胶原支架材料调控单核细胞促骨原位再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用于骨缺损修复的人工替代材料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大量新型的修复材料已在临床上取得了广泛的应用。然而不同的材料由于其理化性能、机械性能以及生物应用性能方面的不同,修复效果差异很大。生物材料在植入体内后,宿主的免疫应答反应是影响其最终应用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早期的研究中,组织修复的研究策略倾向于抑制宿主的免疫应答来提高移植的成功率。而目前普遍接受的观点认为,宿主的免疫应答能够对组织再生修复起到积极的免疫调控作用,从而促进缺损修复以及组织再生。单核细胞是宿主免疫应答调控中的重要细胞,同时也是骨改建以及骨缺损修复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细胞之一,单核细胞与植入体内的生物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影响生物材料移植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仿生纤维内硅化胶原支架(SCS),以胶原纤维内部无定形水合二氧化硅有序沉积为特征,是一种具有良好理化性能和机械性能的生物材料。在前期的研究中,这种支架材料,在体外实验中表现出了良好的促进骨再生修复的潜力。然而其在体内应用于骨缺损的修复效果尚不明确,同时宿主免疫系统对其产生的反应目前仍未得到相关的评估。在本研究中,我们对仿生纤维内硅化胶原支架材料在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的生物学评估,验证了其在动物模型上修复骨缺损的效果,并对其与宿主的免疫调控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相关的探索,验证了该支架材料与单核细胞之间的作用,以及通过调控单核细胞来促进组织血管化、种子细胞募集,以及促进骨再生的作用。1.研究思路在第一部分实验中,我们采用胶原纤维模板诱导纳米液相矿物质前体(无定形硅酸)纤维内定向沉积的技术,构建出了仿生纤维内硅化胶原支架,并使用显微CT(Micro-CT)技术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技术对所构建出的纤维内硅化胶原支架进行了形貌观察;随后对其在体液环境中的硅酸的缓释水平进行了测定。通过小鼠体内异位植入模型对仿生纤维内硅化胶原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进行了全面的评价:通过淋巴细胞二次刺激增殖实验评价硅化胶原的免疫原性;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low Cytometry)评价异位植入的材料对循环淋巴细胞水平以及活性的影响;通过ELISA实验观察异位植入的材料对循环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通过植入部位组织学切片的HE染色来观察原位炎症细胞的浸润情况,为其进一步用于骨缺损修复提供了实验基础。在第二部分实验中,我们应用纤维内硅化胶原支架修复了小鼠的颅骨缺损,并对其修复效果进行了评估。在植入后即刻、1个月、3个月时采用Micro-CT技术对骨缺损的修复情况、新骨形成量以及骨密度进行了测定;采用贯序荧光标记技术对修复后3个月时的骨改建活性进行了评估;使用修复后3个月时的组织标本制作硬组织切片,采用Van Gieson染色(VG staining)和von Kossa银染(VK sliver staining)技术对切片分别进行染色,在组织学水平观察原位骨再生的情况;在修复后3个月时,采用血管造影技术对缺损原位的血管再生水平进行评估;在修复后1个月时进行组织学切片,通过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对缺损部位相关的单核巨噬细胞,以及骨修复过程中的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进行评估,并采用TRAP染色(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staining)对骨改建活性进行评估。在第叁部分实验中,我们通过体外实验进一步对纤维内硅化胶原支架材料对单核细胞的调控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细胞增殖实验、凋亡实验、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测定实验来检测支架材料对单核细胞增殖、凋亡、活性氧水平的影响;采用TRAP细胞染色技术来检测支架材料对单核细胞分化的影响;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技术、q RT-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支架材料对单核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通过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检测支架材料与单核细胞相互作用后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血管内皮前体细胞(EPCs)迁移的影响;通过Matrigel血管形成实验检测对EPCs成血管能力的影响;通过添加中和抗体来检验支架材料调控单核细胞影响细胞迁移与血管生成的关键细胞因子。在第四部分实验中,我们采用仿生硅化胶原支架材料修复SD大鼠的股骨缺损,进一步对支架材料通过影响单核细胞调控骨再生的信号通路进行了研究。通过显微CT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以及Van Geison染色技术对支架材料修复后1个月时,缺损部位的成骨水平,以及血管生成水平进行了评估;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对缺损原位的单核细胞以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进行评估;并进一步在体外实验中,采用Western Blot技术对单核细胞相关的分子信号通路进行了检测;采用Western Blot技术、TRAP细胞染色技术以及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Matrigel血管形成实验验证相关信号通路对单核细胞分化和分泌的影响;最后通过体内应用通路抑制剂,来观察相关信号通路阻断后,股骨缺损修复水平的改变。2.实验结果第一部分仿生纤维内硅化胶原支架的制备与表征1)透射电镜观察下,仿生纤维内硅化胶原支架材料的纤维内部间隙中可见无定形的二氧化硅有序沉积,从而形成明显的带状结构。Micro-CT结果可见仿生纤维内硅化胶原支架为具有多孔隙特征的叁维网状纤维支架结构。在模拟体液环境中,材料能够稳定的缓释硅酸,在1-10天时缓释速度较快,10-30天时缓释速度趋于平稳,平均每100mg硅化胶原在10m L PBS中暴露30天后,溶液中的硅酸浓度能达到约1.2mmol/L的水平。2)仿生硅化胶原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价结果显示:材料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对淋巴细胞的二次刺激并没有引起明显的增殖反应(p>0.05);同时,材料的异位植入对循环淋巴细胞的数量、活性没有影响(p>0.05),循环中的炎症因子浓度也维持在正常水平(p>0.05);原位组织学切片的HE染色结果显示,硅化胶原支架在植入后7天、14天发生了明显的吸收,材料周围无明显炎症细胞浸润,证明了仿生硅化胶原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进一步安全地应用于体内骨缺损修复。第二部分仿生纤维内硅化胶原支架修复小鼠颅骨缺损的体内实验研究3)Micro-CT结果显示仿生纤维内硅化胶原支架材料能够明显的提升小鼠颅骨缺损的修复水平(p<0.05)。和对照组相比,在术后叁个月时,能够观察到形成了更多的新骨,同时其修复后的骨组织的改建活动更加活跃。4)与对照组相比,在术后叁个月硅化胶原支架材料修复后的颅骨缺损区域形成了更多的血管组织,其血管长度、厚度、连接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5)在术后一个月时,硅化胶原支架材料修复的缺损区域出现了更多的CD31+Endomucin+双阳性的血管,并且有更多的PDGF-BB表达;缺损区域内TRAP阳性的单核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同时单核细胞表达更多的趋化因子SDF-1以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在硅化胶原支架材料修复后,缺损区域有更多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标志物Nestin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提示募集到了更多的修复种子细胞(p均<0.05)。第叁部分仿生纤维内硅化胶原支架调控单核细胞影响成骨成血管的实验研究6)硅化胶原支架材料对单核细胞的增殖、凋亡和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均没有影响(p>0.05);材料自身所缓释的浸提液对BMSCs和EPCs的迁移也没有影响(p>0.05)。7)硅化胶原支架材料能够促进单核细胞向TRAP阳性的单核细胞分化(p<0.05),该类型的单核细胞能够在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表达更多的相关细胞因子(SDF-1,TGF-β,VEGF,PDGF-BB)(p均<0.05)。8)使用硅化胶原支架材料对单核细胞进行刺激后的条件培养基能够明显的促进BMSCs和EPCs的迁移(p<0.05),及EPCs的成血管能力(p<0.05);中和抗体实验证明条件培养基中的SDF-1,TGF-β和PDGF-BB是促进迁移的关键细胞因子,而TGF-β,VEGF,PDGF-BB则是促进EPCs成血管的关键细胞因子。第四部分仿生纤维内硅化胶原支架调控单核细胞的信号转导机制研究9)硅化胶原支架材料对不同类型的骨缺损修复均有良好的应用,在大鼠股骨部分缺损的动物模型中,材料能够明显的促进血管与骨的再生(p<0.05),缺损局部形成了更多的血管结构和更多的小梁骨结构(p<0.05),表明其具有明显的促进愈合和骨重建的作用;免疫荧光双标的结果显示,缺损区域有更多的CD31+Emcn+双阳性的血管生成(p<0.05),同时表达更多的TRAP+的单核细胞(p<0.05),单核细胞的PDGF-BB分泌也明显增多(p<0.05)。10)在体外实验中,硅化胶原支架材料刺激后,单核细胞的P38和ERK1/2被激活;使用通路抑制剂分别抑制P38和ERK1/2后,发现单核细胞向TRAP阳性细胞的分化和相关细胞因子(SDF-1,TGF-β,VEGF,PDGF-BB)的分泌水平明显下降(p<0.05),其与支架材料共培养后的条件培养基促进细胞迁移和EPCs成血管的能力也明显下降(p<0.05);进一步的体内实验研究表明,在P38抑制后,大鼠股骨缺损局部形成的CD31+Emcn+双阳性的血管明显减少(p<0.05),TRAP阳性单核细胞的数目以及单核细胞表达PDGF-BB的水平也明显降低(p均<0.05),表明硅化胶原支架材料能够通过激活P38信号通路来进一步促进单核细胞的分化和分泌能力,从而影响骨缺损修复的进程。3.结论1)仿生纤维内硅化胶原支架材料表现出了低免疫原性的特征,能够使宿主的免疫炎症反应控制在较低的水平范围内,并且不会引起局部组织的炎症细胞浸润以及循环炎症细胞和炎症因子的上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物应用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2)纤维内仿生硅化胶原支架能够应用于不同类型的骨缺损修复(小鼠颅骨缺损,大鼠股骨部分缺损),可以促进缺损局部的血管再生和骨重建,具有良好的骨缺损修复效果。3)在骨缺损的修复早期,仿生纤维内硅化胶原支架材料能够通过对单核细胞P38信号通路的激活,促进单核细胞向TRAP阳性单核细胞分化,分泌更多的相关细胞因子(SDF-1,TGF-β,VEGF,PDGF-BB);一方面能够促进局部的血管生成,尤其是形成更多的CD31+Emcn+双阳性血管,更好的促进成骨成血管的协同作用(Coupling),另一方面能够募集更多的宿主种子细胞(BMSCs,EPCs)到缺损区域,从而进一步促进局部的血管生成和骨再生。综上所述,仿生纤维内硅化胶原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动物骨缺损模型的修复中表现出了良好的修复效果,能够明显促进缺损局部的血管化和骨生成;仿生纤维内硅化胶原支架材料能够通过对单核细胞的调控,在修复早期促进单核细胞的分化和分泌功能,从而进一步促进局部的血管化和宿主种子细胞的募集,与传统的骨修复材料需要额外加载种子细胞或者细胞因子相比,在应用方面具有便捷性和明显的优势,在骨组织的再生修复的应用中具有明显的转化潜力和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7-05-01)

牛丽娜,焦凯,陈吉华[2](2016)在《仿生纤维内硅化胶原支架材料通过调控单核细胞促进骨缺损修复中种子细胞募集与血管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研究纤维内仿生硅化胶原支架材料对单核细胞的调控,揭示改性后的单核细胞对骨缺损局部成骨和成血管的促进作用。方法:通过Transwell迁移实验来观察与材料共培养的单核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和血管内皮前体细胞(EPC)迁移的影响;通过体外血管形成实验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全国口腔修复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6-10-29)

孙津龙,焦凯,牛丽娜,沈丽娟,陈吉华[3](2016)在《仿生纤维内硅化胶原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小鼠原位颅骨缺损修复的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研究仿生纤维内硅化胶原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颅骨缺损修复效果,揭示仿生纤维内硅化胶原支架材料在骨缺损修复的应用中的发展前景。方法:通过细胞增殖二次刺激试验研究材料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物的流式检测分析研究材料对循环淋巴细胞成分的影响;通过对循环炎性(本文来源于《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全国口腔修复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6-10-29)

任高彤,孙佳琦,柴治国,焦凯,沈丽娟[4](2015)在《新型抗菌仿生硅化胶原支架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抗菌仿生硅化胶原材料。方法:使用浊度分析确定稳定的正硅酸矿化液中葡萄糖酸氯己定的最小有效浓度,用氯己定稳定的硅酸前体液,对胶原海绵进行仿生硅化处理,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分析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确定硅化效果。结果:20 g/L的葡萄糖酸氯己定可使正硅酸稳定3 d而不发生凝胶化,以此为矿化液可使经聚丙烯氯化铵处理的胶原支架发生纤维内硅化。TEM观察结果显示,纤维内矿物质充实了胶原纤维内部空隙,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中的C=C伸缩振动峰表明,在仿生硅化胶原引入了葡萄糖酸氯己定,形成抗菌仿生纤维内硅化胶原。结论:以胶原为模板、聚丙烯氯化铵为催化剂、氯己定稳定的硅酸前体液为矿化基材,成功制备了新型抗菌仿生硅化胶原支架。(本文来源于《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期刊2015年06期)

梁龙昊[5](2015)在《基于仿生硅化技术苯丙氨酸解氨酶的固定化及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仿生硅化的方法制备固定化酶的过程是在一个比较温和的环境下进行的,该方法具有制备简单、成本低、时间短的优点。同其他固定化方法相比,仿生硅化法固定化酶保留了更高的酶活性,提高了包埋的效果以及酶的稳定性,并且已经被应用在多种酶的固定化。交联酶聚体技术(CLEAs)是一种新型的无载体固定化酶技术,该技术具有制备容易,成本低的特点,并可以提高酶的稳定性,但是和仿生硅化一样都存在制备的固定化酶颗粒机械强度低、难以回收利用以及底物和产物的传质阻力大等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受到很大限制。针对上述问题,在制备了仿生氧化硅载体包埋固定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基础上,我们将仿生硅化技术和交联酶聚体技术相结合,分别制备了仿生氧化硅载体包埋的苯丙氨酸解氨酶交联酶聚体(PAL-CLEAs)以及多孔仿生氧化硅包埋的PAL-CLEAs,并分别研究了它们的催化性能。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为:1)仿生氧化硅包埋PAL固定化酶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利用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了诱导剂聚乙烯亚胺(PEI)浓度、正硅酸甲酯(TMOS)浓度、PAL酶量、反应pH值、缓冲液种类以及试剂添加顺序对固定化PAL的影响,利用响应面方法优化了制备条件。并考察了仿生氧化硅固定化PAL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仿生固定化苯丙氨酸解氨酶最佳制备条件为TMOS浓度1%,PEI浓度2.4 mg/mL, PAL粗酶液1mL(2.85×10-6U)。在优化条件下,最大的酶活回收率是28%。制备的仿生氧化硅固定化酶的颗粒为不规则的颗粒,直径50mm至200nm。最适反应温度和pH值分别为50℃和8.5。温度耐受性、pH耐受性和变性剂与游离PAL相比有明显增强。2)仿生氧化硅包埋PAL-CLEAs固定化酶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为了提高CLEAs的机械强度和回收效率,本研究通过将CLEAs技术与仿生硅化技术相结合,将CLEAs包埋在仿生硅化的氧化硅颗粒中,制备出新型包埋有CLEAs的氧化硅颗粒。透射电镜和荧光显微镜检测表明,CLEAs已经被成功包埋在氧化硅颗粒中,扫描电镜表明,包埋有CLEAs的氧化硅颗粒呈规则的圆球形,均匀度和分散性较好,直径为50 nm至500nm,更易于离心回收。通过研究仿生氧化硅固定化PAL-CLEAs的最适反应温度、最适反应pH值、温度耐受性、pH耐受性、有机溶剂耐受性、重复使用性、操作稳定性和储藏稳定性。确定了仿生固定化PAL-CLEAs的最适反应温度和pH值分别为50℃和8.5,固定化PAL-CLEAs的催化稳定性,温度耐受性、pH耐受性和变性剂耐受性与传统的CLEAs和仿生硅化包埋固定化PAL相比均有明显增强。3)多孔仿生氧化硅包埋PAL-CLEAs固定化酶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为了降低包埋有PAL-CLEAs的仿生硅化固定化酶的传质限制,以淀粉为造孔剂,在制备过程中添加适量的淀粉,使淀粉和CLEAs同时被包埋在仿生氧化硅中,然后利用淀粉酶去除氧化硅中的淀粉,形成多孔的氧化硅结构,以达到降低传质阻力的目的。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表明,经过淀粉酶处理之后的氧化硅颗粒呈规则、均匀的球型,表明粗糙不平,有许多不规则的小孔。而没有用淀粉处理的氧化硅颗粒却没有以上特征。同时发现,当淀粉的最适添加量为2g/L时,PAL活力最高。研究了多孔仿生氧化硅固定化酶的最适反应条件及稳定性,结果表明最适催化温度和pH值分别为50℃和8.5。与传统的CLEAs和仿生氧化硅固定化PAL相比,多孔仿生氧化硅固定化酶的温度耐受性、pH耐受性和变性剂耐受性均有明显增强。(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周冉,常明,王飞,孙耀冉,胡瑞省[6](2014)在《仿生硅化-磁性Fe_3O_4固定化木瓜蛋白酶的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木瓜蛋白酶(papain)交联固定在经氨基修饰过的磁性粒子上,通过papain诱导仿生硅化使磁性粒子(MNPS)表面包覆一层氧化硅,并将papain同时包埋于其中,制备出磁性氧化铁(Fe3O4)-氧化硅载体。红外光谱仪的测定表明,仿生硅化作用所形成的氧化硅能很好地包覆在磁性粒子交联酶(EMNPS)表面。当酶浓度为7.5mg·mL-1时,酶的载入量为0.24mg papain·mg-1 MNPS,此时EMNPS和EMNPS/SiO2的活性分别3.72和3.66U·mg-1 MNPS。EMNPS/SiO2的pH稳定性、温度稳定性、重复操作稳定性均优于EMNPS。与游离papain相比,EMNPS与底物的亲和力略有升高,而EMNPS/SiO2与底物的亲和力降低。EMNPS和EMNPS/SiO2的米氏常数Km分别为1.39、2.31mg·mL-1,最大反应速度Vm分别为0.04、0.038mg·mL-1·min-1。(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4年12期)

宋晓凯[7](2014)在《基于仿生硅化/钙化设计制备杂化凝胶微球及固定化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仿生矿化过程可在常温、中性pH等温和条件下,利用天然高分子或合成高分子诱导无机矿物的形成,并可调控无机矿物的大小和形貌,在制备有机-无机杂化材料方面具有显着优势。本文基于仿生矿化思想,采用兼具成型与矿化能力的天然高分子,明胶和壳聚糖为固定化酶载体基质材料,以硅酸钠或氯化钙为无机前驱体,制备核壳型有机-无机杂化凝胶载体,并用于醇脱氢酶的固定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明胶低温胶凝成型和诱导硅化的特性,以硅酸钠为前驱体,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明胶-氧化硅杂化凝胶微球载体,并将醇脱氢酶包埋于明胶核内。考察了不同pH、硅酸钠浓度及戊二醛浓度对明胶诱导生成氧化硅的影响。在优化条件下,仿生矿化法生成的氧化硅壳层均匀、完整覆盖于明胶凝胶微球表面。氧化硅无机壳层的形成显着提高了明胶内核的抗溶胀性能,固定化酶的泄漏率显着降低。明胶内核为固定化酶提供了良好的微环境,其温度稳定性、pH稳定性及储存稳定性均显着提高。(2)利用壳聚糖离子交联胶凝成型和诱导钙化的特性,以氯化钙为前驱体,采用一锅法制备了核壳型壳聚糖-磷酸钙杂化凝胶微球载体,并将醇脱氢酶包埋于壳聚糖核内。壳聚糖与叁聚磷酸钠离子交联成凝胶微球,磷酸钙原位沉积于壳聚糖凝胶微球的表面。考察了不同氯化钙浓度对壳聚糖诱导钙化过程及所形成的杂化凝胶的形貌和溶胀性能的影响。磷酸钙无机壳层可有效抑制内部壳聚糖凝胶的溶胀,溶胀度可降至5%,固定化酶的泄漏率显着降低。固定化酶的温度稳定性、pH稳定性、重复使用稳定性和储存稳定性全面提高。储存50天后,固定化酶仍可维持80%的相对酶活力。(3)利用壳聚糖易于胶凝成型和明胶可诱导硅化的特性,以硅酸钠为前驱体,制备了核壳型壳聚糖/明胶-氧化硅杂化凝胶微球载体,并用于包埋醇脱氢酶。其中壳聚糖组分与叁聚磷酸钠离子交联成凝胶微球,明胶组分诱导生成的氧化硅均匀包覆于凝胶微球的表面。考察了不同硅酸钠浓度对明胶诱导硅化过程及所形成的杂化凝胶的形貌和溶胀性能的影响。氧化硅壳层的形成使杂化凝胶微球的抗溶胀性能显着提高,酶泄漏率显着降低。固定化酶的温度稳定性、pH稳定性和储存稳定性均显着提高。包埋于杂化凝胶载体内的醇脱氢酶循环使用8次后仍能保持60%的初始酶活力。(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4-06-01)

周丽亚,王翠,姜艳军,高静[8](2013)在《仿生硅化固定木瓜蛋白酶及其催化性能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A novel method was developed for papain immobilization through a biomimetic silicification process induced by papain. By incubating papain in a silica precursor solution, the papain-silica composite formed rapidly and papain was encapsulated. The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and the recovery activity were 82.60% and 83.09%,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enzymes and biomolecules immobilized in biosilica matrix in the presence of additional silica-precipitating species, this papain encapsulation process, a biomimetic approach, realized high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by its autosilification activity under mild conditions (near-neutral pH and ambient temperature). Fur-thermore, the encapsulated papain exhibits enhanced thermal, pH, recycling and storage stabilities. Kine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biomimetic silica matrix did not significantly hinder the mass transport of substrate or the release of product.(本文来源于《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期刊2013年06期)

朱亚男,姜艳军,高静,周丽亚,贺莹[9](2013)在《脂质体为模板仿生硅化固定葡萄糖氧化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脂质体囊泡与仿生硅化技术相结合,模拟细胞纳微环境,实现以脂质体为模板仿生制备氧化硅固定葡萄糖氧化酶(GOx),建立性能稳定的固定化酶.扫描电镜分析显示,固定化GOx为球形纳米粒子,粒径分布在200nm左右,在优化反应条件下GOx回收率达到71.8%.由于载体的空间限制作用及其提供的较稳定微环境,固定化GOx表现出良好的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其对变性剂耐受性和操作稳定性等也得到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姜艳军,王旗,王温琴,周丽亚,高静[10](2012)在《交联酶聚集体与仿生硅化技术结合制备固定化脂肪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交联酶聚集体(CLEAs)与仿生硅化技术相结合,制备了交联脂肪酶Candidasp.99-125杂化生物催化剂.以京尼平为交联剂,在最佳条件下制得的脂肪酶CLEAs的酶活达771U/g,回收率达75%;保护剂聚乙烯亚胺(PEI)与Candidasp.99-125脂肪酶共沉淀制备P/CLEAs,其酶活达897U/g,回收率约88%;利用PEI的诱导作用,在P/CLEAs表面形成氧化硅涂层,制得的脂肪酶CLEAs(Coated-CLEAs)显示出良好的稳定性,特别是其抗蛋白酶水解能力、有机溶剂耐受能力、重复使用性能等方面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仿生硅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研究纤维内仿生硅化胶原支架材料对单核细胞的调控,揭示改性后的单核细胞对骨缺损局部成骨和成血管的促进作用。方法:通过Transwell迁移实验来观察与材料共培养的单核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和血管内皮前体细胞(EPC)迁移的影响;通过体外血管形成实验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仿生硅化论文参考文献

[1].孙津龙.仿生纤维内硅化胶原支架材料调控单核细胞促骨原位再生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7

[2].牛丽娜,焦凯,陈吉华.仿生纤维内硅化胶原支架材料通过调控单核细胞促进骨缺损修复中种子细胞募集与血管生成[C].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全国口腔修复学术大会论文集.2016

[3].孙津龙,焦凯,牛丽娜,沈丽娟,陈吉华.仿生纤维内硅化胶原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小鼠原位颅骨缺损修复的效果评价[C].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全国口腔修复学术大会论文集.2016

[4].任高彤,孙佳琦,柴治国,焦凯,沈丽娟.新型抗菌仿生硅化胶原支架的制备[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5

[5].梁龙昊.基于仿生硅化技术苯丙氨酸解氨酶的固定化及催化性能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5

[6].周冉,常明,王飞,孙耀冉,胡瑞省.仿生硅化-磁性Fe_3O_4固定化木瓜蛋白酶的性质[J].食品工业科技.2014

[7].宋晓凯.基于仿生硅化/钙化设计制备杂化凝胶微球及固定化酶研究[D].天津大学.2014

[8].周丽亚,王翠,姜艳军,高静.仿生硅化固定木瓜蛋白酶及其催化性能研究(英文)[J].ChineseJournalofChemicalEngineering.2013

[9].朱亚男,姜艳军,高静,周丽亚,贺莹.脂质体为模板仿生硅化固定葡萄糖氧化酶[J].催化学报.2013

[10].姜艳军,王旗,王温琴,周丽亚,高静.交联酶聚集体与仿生硅化技术结合制备固定化脂肪酶[J].催化学报.2012

标签:;  ;  ;  ;  

仿生硅化论文-孙津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