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收入阶层住房论文-徐悦,夏旗

低收入阶层住房论文-徐悦,夏旗

导读:本文包含了低收入阶层住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低收入阶层,德国,住房融资

低收入阶层住房论文文献综述

徐悦,夏旗[1](2016)在《谈我国住房金融产品的发展——基于德国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金融解决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住房是生存必需品,居住条件反映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房产也是大多数个体家庭的最大资产,这种兼有消费性和投资性的资产,在全球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针对房产资源的特殊性,满足全社会大多数家庭,尤其是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融资需求,对改善居民住房条件,推动城市化进程,有效控制金融风险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当代经济》期刊2016年02期)

王春雷,蒋艳萍[2](2014)在《我国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人口纷纷涌入城市,随着房价的不断攀升,城镇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购房压力不断加大,住房问题日益凸显。安居方能乐业,如何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实现"居者有其屋",从而保障基本民生、维持社会团结稳定已成为当前政府亟须解决的难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目前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从住房供应、保障机制等方面分析了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求尽快解决城镇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本文来源于《时代金融》期刊2014年11期)

吴铎思[3](2012)在《住房公积金怎样才公平?》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建省厦门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日前发布消息称,从本月起,厦门职工可提取住房公积金,为职工及其配偶双方父母和子女在厦门首次购房提供支持。 “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公积金可异地互贷”……近期,近40城市出台公积金制度新政引热议。(本文来源于《工人日报》期刊2012-12-11)

任晓敏,乔世东,刘艳丽[4](2012)在《发达国家(地区)低收入阶层住房保障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各国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问题均是个重大的民生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积累了诸多丰富而有益的经验。本文主要从政府主导地位、推进住房保障的法制化进程、发挥住房租赁的保障作用等七个视角介绍发达国家住房保障实践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从而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时代金融》期刊2012年26期)

李静,徐彬[5](2012)在《中低收入阶层住房保障制度的国际经验及其借鉴》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的增长速度和涨幅已经大大超过了民众的承受能力,引起了民众的不满,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更是成为政府关切的重大民生问题和政治问题。为化解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世界各国都有一些成熟的做法,其中,美国、日本、新加坡的住房保障制度备受关注,对我国缓解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不无裨益。(本文来源于《理论学习》期刊2012年06期)

王芸[6](2012)在《土地招拍挂的功与过—地价、房价与低收入阶层住房难关系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以下简称土地招拍挂制度)是国家变革土地出让方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土地资源的配置作用,保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举措。自2002年该制度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近年来地价、房价出现过快上涨的趋势,招拍挂制度开始由赞誉到招来社会各界的质疑和诟病,甚至被职责为“土地财政”的“帮凶”和推高房价的“罪魁祸首”。面对社会各界的热议,笔者通过分析比较,提出了招拍挂出让方式的不足、完善的建议以及通过招拍挂的最大市场收益投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难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土地资源从开始尝试有偿使用制度到实施招拍挂出让方式的历史变革过程,同时介绍了招拍挂制度下土地出让的分类及实施流程。随后分析了影响地价、房价的各种因素,解析了社会上对于招拍挂制度的质疑,分析得出招拍挂制度不是高房价的推动因素,只是表现形式;同时分析得出我国的快速城镇化和货币流动性过剩是高房价的主推因素;并应用西方经济学关于商品供求原理以及社会福利原理,分析得出招拍挂出让方式更能反映土地资源的真实价值,促进了整个社会福利的增加,是一项值得肯定的制度。而后阐述了招拍挂制度对于国有资产的重要意义,结合土地招拍挂出让制度的实践分析了目前我国招拍挂制度的缺陷与不足。最后提出了招拍挂出让制度进一步完善的建议,通过招拍挂的市场化价值,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来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的建议。笔者期望,通过这样的分析探讨,为土地招拍挂出让方式的完善提供更广阔的思路,为招拍挂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真正实现土地、房地产市场平稳快速发展、为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2-05-26)

孙静颐[7](2012)在《城镇中低收入阶层住房保障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住房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品,居住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住房的需求群体也不断扩大,导致住房供不应求。对于城镇中低收入阶层的居民来说,由于有限的收入难以改善现有的居住条件,容易形成无房户或者住房困难户,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住房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因此,完善城镇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保障制度是我国面临的迫切问题。我国2010年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表示,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努力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困难,可以看出,住房问题在新一个五年计划中摆在了更为突出的位置。实行住房保障制度,不仅体现了我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本文主要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对美国、日本、新加坡的住房保障制度从立法、财政、金融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得出了对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启示和经验。以济南市为例,采用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描述了济南市住房保障制度的现状和问题成因,探寻城镇中低收入阶层住房保障的不足之处,试图提出可行性建议。大致结构如下:第一章绪论,梳理研究思路,本章首先简单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和意义,然后综述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城镇中低收入阶层住房保障制度的一般理论和沿革,对住房保障制度的内涵、发展历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第叁章是本文的重点,以济南市为个案,介绍了济南市城镇中低收入阶层住房保障制度的现状,同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个案到一般的研究,得出我国城镇中低收入阶层住房保障制度存在的基本问题。山东是全国GDP第叁位的省份,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的省会城市,并且处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因此研究济南市的住房保障制度有一定的典型性意义。第四章通过介绍国外的住房保障制度的相关经验,探索了我国住房保障制度从中获取的启示。最后一章,首先说明了住房保障制度需要遵循的总体要求,之后从比较全面的角度提出完善城镇中低收入阶层住房保障制度的建议,进一步保障居民“人人有房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期刊2012-05-01)

王颖,刘学良[8](2012)在《探求上海“保障性住房涵盖之外”低收入阶层住房解决的可能性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特大城市中保障性住房发展建设若干局限性的分析,指出解决特大城市低收入阶层住房不宜仅仅依靠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充分利用现有的住房租售市场、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住房政策等也是解决低收入阶层的居住问题不可忽视的方面。以上海为例,分析上海市低收入阶层的构成及空间分布,探讨目前"保障性住房涵盖之外"的低收入群体解决住房的典型方式,并据此提出若干针对特大城市中未纳入保障性住房体系的大量低收入阶层解决基本住房需求的政策建议,以缓解社会压力,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本文来源于《上海城市规划》期刊2012年02期)

李静,徐彬[9](2012)在《中低收入阶层住房保障制度的国际经验及借鉴意义——兼议武汉市中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的增长速度和涨幅已经大大超过了民众的承受能力,引起了民众的不满,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更成为政府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和政治问题。为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难题,发达国家都有一些成熟的做法,其中,美国、日本和新加坡的住房保障制度对我国缓解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不无裨益。一、介绍发达国家(地区)中低收入阶层住房保障制度(一)美国经验:金融支持为主,财政税(本文来源于《城市》期刊2012年04期)

石瑜琼[10](2012)在《中国中低收入阶层住房有效需求保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房地产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在住房市场化、住房保障结构层次调整和保障制度完善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基本国情的复杂性,我国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保障实际状况仍不容乐观,所以完善灵活性与长效性并举的住房保障机制,开展住房保障制度创新已迫在眉睫。本文以从凯恩斯需求理论的经典分析框架出发为研究基础,结合通过分析居民住房需求的情况中国居民实际住房需求的意愿和购买力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居民住房现状及形成的原因;根据近几年来得出中低收入阶层购房意愿强烈、支付能力不足的基本现状。同时对住房需求不足带来的影响进行探讨,并回顾了政府为促进住房有效需求而实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及其效果。,提得出当前房地产市场主要依靠强制性行政命令调控的不合理性;并对居民住房有效需求不足给经济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进行说明。研究中采用了综合运用分析法、调研法和数理统计法调研法、数理统计法,结合美国和借鉴法、英国、德国和日本的公共住房实践,对我国中低收入阶层住房有效需求的扩大进行研究。得提出我国当前住房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房地产业市场化程度不够深入,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房地产投机行为扭曲了居民的购房意愿;房价收入比偏高,税收政策效率低下,居民购房支付力普遍不足;住房保障法律制度不健全,住房市场规范不严格等。基于以上研究,对居民住房有效需求的扩大提出政策建议进过本文研究,:发现首先,要推进住房市场化深入,健全住房市场金融体系;其次,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的完善,首先要细分保障对象,引入住房保障收入线理论,提供了准确、快捷的保障人群确定方法;同时提出完善住房税收的建议和住房保障制度创新的思路再次,提出完善住房税收的建议和住房保障制度创新的思路;最后,最后呼吁加强住房保障立法强化加强住房保障立法,不断将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引入深化,规范市场行为,减少住房市场投机行为产生的房价泡沫对供需平衡的影响,满足居民住房需求保障居民住房需求。(本文来源于《山西财经大学》期刊2012-02-15)

低收入阶层住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人口纷纷涌入城市,随着房价的不断攀升,城镇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购房压力不断加大,住房问题日益凸显。安居方能乐业,如何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实现"居者有其屋",从而保障基本民生、维持社会团结稳定已成为当前政府亟须解决的难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目前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从住房供应、保障机制等方面分析了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求尽快解决城镇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收入阶层住房论文参考文献

[1].徐悦,夏旗.谈我国住房金融产品的发展——基于德国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金融解决机制[J].当代经济.2016

[2].王春雷,蒋艳萍.我国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2014

[3].吴铎思.住房公积金怎样才公平?[N].工人日报.2012

[4].任晓敏,乔世东,刘艳丽.发达国家(地区)低收入阶层住房保障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时代金融.2012

[5].李静,徐彬.中低收入阶层住房保障制度的国际经验及其借鉴[J].理论学习.2012

[6].王芸.土地招拍挂的功与过—地价、房价与低收入阶层住房难关系的视角[D].中国海洋大学.2012

[7].孙静颐.城镇中低收入阶层住房保障制度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2

[8].王颖,刘学良.探求上海“保障性住房涵盖之外”低收入阶层住房解决的可能性途径[J].上海城市规划.2012

[9].李静,徐彬.中低收入阶层住房保障制度的国际经验及借鉴意义——兼议武汉市中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制度[J].城市.2012

[10].石瑜琼.中国中低收入阶层住房有效需求保障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

标签:;  ;  ;  

低收入阶层住房论文-徐悦,夏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