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口密度论文-汪行东

城市人口密度论文-汪行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人口密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环境污染,城市人口规模,城市密度

城市人口密度论文文献综述

汪行东[1](2019)在《城市人口规模、城市密度与环境污染——基于主要城市2003-2014年空气质量面板数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的扩大的同时,伴随着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通过对中国主要城市2003-2014年空气质量指数数据和城市经济发展面板数据的考察,在模型中引入城市人口规模、城市密度指标,结果显示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会带来城市环境污染的加剧,这与很多学者的观点相一致;但结果也显示城市密度的提升,能够降低环境污染的程度。低密度的城市扩张会带来环境污染,但高密度城市发展会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的过程中,高密度的紧凑型城市化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杨本建,张立龙[2](2019)在《中国城市人口密度过高了吗:经济增长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优化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提高城镇化质量对未来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于如何优化人口分布格局和提高城镇化质量,现有的文献存在持续争议。文章从经济发展的过程来讨论城市最优人口密度问题,认为各城市之间存在一种赶超现象,少数城市是吸收和转化国外技术的主要场所,是本国的增长前沿,其他城市通过接受前沿城市的溢出来实现增长,城市人口的最优密度与城市在宏观经济增长中的角色有关,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随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同而不同。借鉴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文章在一个赶超的框架下分析了人口密度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重点考察在靠近增长前沿和远离增长前沿的城市中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运用1999-2014年中国地级以上的城市数据,实证结果表明,对于靠近增长前沿的城市来说,人口密度的经济增长正效应更大;对于远离增长前沿的城市来说,人口密度的经济增长正效应更小或效应为负;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这种非线性效应随着与增长前沿城市的空间距离和行政边界数量增加而衰减。文章结果意味着,限制增长前沿城市的人口密度将会对它们的经济增长产生负向影响。下一步城镇化的政策重点应该是对这些城市做好发展规划,在增加城市人口密度的同时,通过科学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从而控制这些城市的拥挤,而不是简单地限制人口进入和将人口分布在广阔的空间上。(本文来源于《南方经济》期刊2019年05期)

纪张伟[3](2019)在《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及城市人口密度的灰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16年以来,随着全国范围内房价开始回暖,我国房地产行业迎来新一轮发展的高峰,因此对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及城市人口密度进行预测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该文将根据2009—2016年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建立GM(1,1)模型对以上两指标进行灰预测,并通过残差检验和级比偏差检验说明预测的准确程度。(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9年01期)

李晓玲,修春亮,Шендрик,Александр,王绮[4](2018)在《中俄滨海大城市人口密度空间格局比较研究——以圣彼得堡和大连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口密度是识别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视角。文章基于人口统计数据,运用多尺度比较分析方法,对圣彼得堡和大连市2000、2010年两个时段人口密度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人口密度空间集聚性:两个城市不同尺度下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均表现出集聚特征,随着研究尺度逐渐变小,人口密度集聚分布趋势越来越明显,相比而言,大连市人口密度空间集聚的趋势更明显。(2)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模式:多尺度下圣彼得堡市显示出小集中、大分散的多核心空间分布模式;而大连市人口密度显示出大集中、小分散的单中心为主的空间分布模式。(3)人口密度空间格局:多尺度下圣彼得堡市各等级人口密度均表现出嵌入式空间分布格局;而大连市各等级人口密度表现为连片式空间分布格局。不同研究尺度揭示人口密度空间格局特征是不同的,通过多尺度下中俄滨海大城市人口密度空间格局比较分析,使得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特征表现越加明显,利于其特征的总结。(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8年09期)

吴华安,曾波,彭友,周猛[5](2018)在《基于多维灰色系统模型的城市人口密度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预测城市人口密度发展态势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用灰色系统建模技术对城市人口密度的预测问题展开研究: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筛选城市人口密度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消除解释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建立城市人口密度的多维灰色系统预测模型OGM(1,N),提出OGM(1,N)的参数估计方法与时间响应函数;应用OGM(1,N)模型对重庆市人口密度进行模拟和预测,结果显示其性能均优于经典的GM(1,1)模型。本研究成果为城市人口密度的因素分析与模型构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建模方法与预测手段,对城市管理者制订人口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统计与信息论坛》期刊2018年08期)

牛占峰[6](2017)在《基于GIS的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城市人口密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导致城市问题不断的突出,其中城市人口问题是城市问题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因此获取实时的人口数据就显得十分重要。但直到现在,取得人口数据的方式仍以人口普查为主,不但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不能监测城市人口的动态变化。与此同时,通过GIS获取遥感影像中的信息,估算城市人口数量,分析城市人口的分布状况,这样估算出的人口数量不但精度高,而且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对城市的应急响应等方面意义重大。本文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为例,通过建立人口密度模型,研究了研究区一个普通工作日的城市人口分布状况,根据现有的分类方法建立基于研究区的城市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研究城市人口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目视解译的方法对研究区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得到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利用Sketch Up建模软件建立建筑物叁维模型,获取建筑物高度,并最终得到建筑物的楼层数。依照城市人口的时间分布特征,根据不同时段的土地利用吸引权值,估算研究区不同时段每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人口密度,通过人口密度模拟出不同时段不同用地类型的人口数量并制作专题地图。并对模拟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研究区第一时段和第五时段中,城市人口多在上班下班途中,人口多在交通用地分布。人口数量在1-197人的地块面积所占比重为62.6%,以交通设施用地为主,人口数量在198-593人的地块面积占比为31%,以中层数住宅为主,人口数在594-1197人的地块面积占其中的3.9%,以学生宿舍和中高层住宅为主,人口数在1198人以上的地块面积占比为2.5%,以楼层数较高的高档住宅为主。(2)研究区第二时段和第四时段中,是城市人口上班上学的时段,人口分布数量较低的(1-534人)的主要为研究区的零售商业用地和一部分行政办公用地,人口分布数量为(535-1411人)的主要用地类型为教育科研用地的除此之外还包括一些研究区内的中小型企业等。用地的人口分布数为(1412-5409人)主要为一些大型的商业金融用地如写字楼,一幢楼有许多公司在此办公,因此写字楼通常的人口密度较大。人口分布数量最高的主要用地类型为生产供应性用地,用地的人口分布数为(5410人以上)主要是研究区的大型建筑工地,这里吸引了许多劳动人口。(3)研究区第叁时段主要为午休和就餐的时段,经统计得,93.4%的用地人口分布数量较低,人口数量在1-650人之间,主要为小商铺、小餐馆等商业用地及中低层住宅。人口数量在651-1414人的用地面积占比为4.5%,主要有研究区的中高层住宅以及大型商场和中高档酒店餐饮用地,人口数量在1415人以上的地块面积所占比重为2.1%。主要有研究区内一些高档住宅及学生宿舍用地等。(4)研究区第六时段主要为购物、休闲、锻炼的时段,人口分布数量较多的主要是研究区的广场和公园等用地,以及大型商场和文化体育用地。(5)研究区第七时段为夜间时段,人口多集中分布在居住用地和宿舍用地。(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7-05-23)

刘艳辉[7](2016)在《居民消费能力、城市人口密度与流通业发展潜力关系分析——以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为例,以居民消费能力以及城市人口密度为视角,审视其与流通业发展潜力的关系,并提出要从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加快城镇化进程两方面来促进中部六省省会城市流通业发展潜力的发挥。(本文来源于《商业经济研究》期刊2016年15期)

单卓然,黄亚平,张衔春[8](2015)在《中部典型特大城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格局——以武汉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弥补既有研究存在的数据平均化基于单一空间类型、对山水资源富集城市针对性不强等不足,以武汉为例,基于城镇居住用地、乡镇街行政辖区、规划地域层次及格网单元的多重迭加,利用GIS及SPSS识别市域及主城区人口密度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市域乡镇街人口密度梯度差异大,"核心—边缘—外围"结构突出,"圈层层级式"格局显着;主城区人口高度密集,密度分布呈"复合多中心";"两江口"是叁环内人口主中心,其4km范围内单中心结构突出,符合幂函数模型;4km外具备4个人口副中心,主副中心在西北、东北和东南形成叁条人口密集轴带。分析认为:我国(特)大城市市域人口密度格局多遵循"核心—边缘"及"圈层分布"规律;主城区存在高密度主中心,人口分布普遍经历从"单核心"向"单核—多核复合化"的渐进过渡,不能单纯用"非单即多"定义主城区人口格局,城市人口密度模型因时、因地而异。(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5年09期)

肖锦[9](2015)在《城市人口密度过大加重机动车污染》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北京被空气污染与交通拥挤困扰。笔者认为,城区人口密度过高,是造成这两个问题的共同重要原因之一。过大的人流量可导致行车缓慢,进而加重空气污染程度。 在今年春节,我曾对广州公共汽车的交通情况进行调查体验,同时请北京的朋友对市区的交通情况进(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报》期刊2015-05-07)

黄洁,钟业喜[10](2014)在《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合理的城市人口密度关系着城市经济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在2000年、2005年、2011年叁个时间断面数据的支持下,以地级市及以上城市的市辖区人口密度为对象,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城市人口密度的变化进行了统计描述,分析了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格局及变化类型,并探讨了影响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十余年间全国的城市平均人口密度呈波动下降趋势,但不同地区、不同人口规模、不同行政划分的城市平均人口密度及其变化均存在差异;黄河下游流域与长叁角是城市人口高度集聚的主要区域;人口密度变化类型包括五类,其中"一直升"型的城市数量最多,且在中部地区、四川盆地成片状分布。(本文来源于《城市问题》期刊2014年10期)

城市人口密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优化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提高城镇化质量对未来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于如何优化人口分布格局和提高城镇化质量,现有的文献存在持续争议。文章从经济发展的过程来讨论城市最优人口密度问题,认为各城市之间存在一种赶超现象,少数城市是吸收和转化国外技术的主要场所,是本国的增长前沿,其他城市通过接受前沿城市的溢出来实现增长,城市人口的最优密度与城市在宏观经济增长中的角色有关,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随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同而不同。借鉴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文章在一个赶超的框架下分析了人口密度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重点考察在靠近增长前沿和远离增长前沿的城市中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运用1999-2014年中国地级以上的城市数据,实证结果表明,对于靠近增长前沿的城市来说,人口密度的经济增长正效应更大;对于远离增长前沿的城市来说,人口密度的经济增长正效应更小或效应为负;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这种非线性效应随着与增长前沿城市的空间距离和行政边界数量增加而衰减。文章结果意味着,限制增长前沿城市的人口密度将会对它们的经济增长产生负向影响。下一步城镇化的政策重点应该是对这些城市做好发展规划,在增加城市人口密度的同时,通过科学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从而控制这些城市的拥挤,而不是简单地限制人口进入和将人口分布在广阔的空间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人口密度论文参考文献

[1].汪行东.城市人口规模、城市密度与环境污染——基于主要城市2003-2014年空气质量面板数据的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9

[2].杨本建,张立龙.中国城市人口密度过高了吗:经济增长的视角[J].南方经济.2019

[3].纪张伟.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及城市人口密度的灰预测[J].科技资讯.2019

[4].李晓玲,修春亮,Шендрик,Александр,王绮.中俄滨海大城市人口密度空间格局比较研究——以圣彼得堡和大连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8

[5].吴华安,曾波,彭友,周猛.基于多维灰色系统模型的城市人口密度预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8

[6].牛占峰.基于GIS的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城市人口密度模拟[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7].刘艳辉.居民消费能力、城市人口密度与流通业发展潜力关系分析——以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6

[8].单卓然,黄亚平,张衔春.中部典型特大城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格局——以武汉为例[J].经济地理.2015

[9].肖锦.城市人口密度过大加重机动车污染[N].中国气象报.2015

[10].黄洁,钟业喜.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J].城市问题.2014

标签:;  ;  ;  

城市人口密度论文-汪行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