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候鸟”再留守现象调查分析——以浙江玉环市为例

“小候鸟”再留守现象调查分析——以浙江玉环市为例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学院,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311121)

摘要:作为现阶段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基础服务设施匹配不到位的产物,“小候鸟”再留守现象以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议题。笔者将以浙江玉环市“小候鸟”再留守情况为例,从成因、危害以及应对措施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候鸟;再留守;措施

一.引言

留守儿童,即指不能随父母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活动而留在老家委托他人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父母及时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生理困惑及问题都无法得到及时的纠正与解决。久而久之,极易产生价值观的偏离,从而引发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的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留守儿童的比例越来越高,随之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人口素质的提高,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值得我们关注[1]。

“再留守”问题是在“留守”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问题,即一大批“小候鸟”从全国各地来到父母工作地,为的是和在这里工作的父母短暂相聚。然而,大部分“小候鸟”的父母在白天忙于工作无暇给予孩子生活上必要的照顾,使得许多留守儿童被接到城里后反而出现了“再留守”现象。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旭东说,“再留守”问题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背后有深层次原因。王翔南认为,“再留守”孩子在城市面临成才高风险,又缺乏有效的矫正,容易在城中村等聚居地形成偏离城市社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成为一个游离于城市社区之外的“边缘群体”[2]。

二.研究现状

笔者在CNKI中以“小候鸟再留守”或“小候鸟二次留守”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近10年以来相关报道仅为9篇,且多见于报刊,内容大多聚焦于现象描述,而对于“小候鸟”再留守现象产生原因、危害以及应对措施的探讨严重不足。笔者认为,“小候鸟”再留守现象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该问题的探讨研究应该改变只停留在表面的报道描述层面,更应该从多维度入手。

三.“小候鸟”再留守现象探究

为了进一步探讨“小候鸟”再留守现象,笔者在下文中将以浙江玉环市“小候鸟”再留守情况为例进行分析。

近年来,玉环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其中有近七成的家长选择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家乡上课。每年暑假,都会有一大批“小候鸟”从全国各地来到玉环,与父母做短暂的相聚。然而暑期期间,大部分“小候鸟”的父母在白天仍忙于工作,无暇给予孩子生活上必要的照顾,使得许多留守儿童被接到城里后反而出现了“再留守”现象。除此之外,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受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无法给孩子购买相应的课外读物。另外,由于“小候鸟”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机会少,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认知、改善亲子沟通方式,使“小候鸟”在平时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和家庭沟通环境。因此,在两个月的暑期生活中,独自看电视、玩游戏、做作业成了“小候鸟”假期三部曲,“小候鸟”的精神世界极度匮乏。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小候鸟”们有的被父母“禁闭”在出租屋,有的“散养”在外和小伙伴到处疯玩,还有的被父母“随身携带”去上班。“小候鸟”家长有的安全意识较强,有的迫于工作压力心有余而力不足,更有甚者毫无防护意识。有关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5万名儿童死于意外伤害,其中大多数为留守儿童,而暑假正是儿童意外伤害的频发期。与其他孩子相比,“小候鸟”的暑期安全隐患是双倍的,从熟悉的村庄到陌生的城市,他们不知道如何出行,出门买包零食都可能走失[3]。

“小候鸟”长期远离父母,可能会出现影响其自身成长的种种问题和行为,出现自闭、抑郁等不良心理,甚至产生对整个社会的对抗情绪。另外,“小候鸟”远离自己的家乡,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面临缺少与同龄人交流沟通的机会,可能会产生孤独感。不少孩子在初中阶段进入叛逆期,监管的缺失容易导致不良行为。“小候鸟”无法快速地融入教育、生活社会群体之中,学习生活习惯较差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四.应对措施

(一)传统社区服务托管

玉环市对于“小候鸟”再留守现象的传统应对措施是使用社区服务托管模式,即在外来务工人员聚居社区开展集体托管模式,由“小候鸟”的父母们进行轮流管理。在很长一段时间,该模式一直是“小候鸟”假期管理的主要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小候鸟”假期无人监管或是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但由于“小候鸟”人数多、年龄跨度大、身心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以及社区托管本身具有监管人员流动性强、专业性薄弱等诸多自身局限性问题,无法从需求层次对“小候鸟”实现个性化满足。

(二)大学生暑期支教

近年来,由玉环籍在校大学生暑期返回自己家乡,为“小候鸟”提供帮扶活动已逐渐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以2018年暑期杭州师范大学玉环籍大学组建的“小候鸟之家”为例,来自不同专业的师范生在暑假期间自发为龙溪镇的66名“小候鸟”开展个性化的帮教服务。社会工作者常常把“小候鸟”的服务定位为保障安全而已。但“小候鸟”及其家长的需求却不仅仅如此,他们期望孩子们能通过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获得成长,亲子关系获得改善。(五维度)与传统的“小候鸟”再留守应对措施不同,以在校大学生作为“小候鸟”帮教的主体可以有效发挥自身专业特长,为“小候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例如在暑期期间,该团队成员依据“小候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发展特点,精心打造了兴趣课堂、拓展课程、趣味活动、亲子游园会等诸多活动为,在有效管理“小候鸟”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一个丰富、有意义的假期。

五.结语

“小候鸟”再留守现象的出现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主要表现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基础服务不相匹配。“小候鸟”的关爱工作需要从过去单一政府主导向社会、学校等多方发起转变,产生多方合力。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进行的“小候鸟”关爱活动,利用专业优势对需求进行点对点地满足,可以有效解决“小候鸟”身心发展水平不同、难于管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徐嘉瑶.浅论浙江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其对策[J].现代物业·现代经济,2013(5)

[2]吴涛,吴小康,双瑞.在城市“留守”的孩子[J].深读,2016(10)

[3]肖莉珍.五维度的“小候鸟”服务路径[J].中国社会工作,2018(8)

作者简介:林达珂(1997.12—),男,浙江台州人,本科在读,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学院,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标签:;  ;  ;  

“小候鸟”再留守现象调查分析——以浙江玉环市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